以仁治世、以學興世的伊斯蘭治世方略

《古蘭經》“寬恕者章”思想導讀——以仁治世、以學興世的伊斯蘭治世方略

我們的主啊,仁德、知識方面你涵蓋萬物。(《古蘭經》40:7)

——謹為題記

伊斯蘭乃治世之宗教,乃理想而理性的生活方式。其治世思想源於天啟,博大而精深;其興世理論經先知實踐篤行,貫穿了整個伊斯蘭發展史。

治世要治人,興世鬚髮展。治得人,要治者施“仁”;治得興,須治者倡“學”。古蘭“仁德、知識方面你(安拉)涵蓋萬物”啟迪世人的就是這種以仁治世、以學興世的治世思想和治世方略。

伊斯蘭理論體系源之天啟,安拉具有許多完美的屬性是伊斯蘭信仰理論的核心之一。信仰學將安拉完美而大能的屬性具體歸納為“九十九大美德”。它是安拉施大治於萬物,尤其是大治人類的根本與終極源泉。在《古蘭經》中,惟有“仁德”和“知識”這兩個屬性,安拉拿“涵蓋萬物”做出了表述。“涵蓋萬物”就是洞悉事物,掌控事物。安拉對萬物之洞悉、之掌控自不待言。而人是安拉大地的“代治者”,人有責任有義務習安拉之美德,行安拉之大道。

正如經訓所言:“你們當習仿安拉的美德。”人之涵蓋萬物,就是認知萬物中被賦予的性、能、質、本、律等,並予以研究、探索、開發和利用。而“仁德和知識方面”的涵蓋則是把“仁德”和“知識”施之於萬物、踐行於萬物,也就是實施和實踐到與人類相關的一切領域,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倫理及人文、自然、科技、藝術等,並貫穿始終形成這些領域實實在在的綱領。所以,治世是安拉對人類的責成和要求。既然是天啟的責成,那麼,它的理論依據必也來自天啟的指導。

“以仁治世、以學興世”,就是我從古蘭經《寬恕者》章的天啟理論中解讀出來的伊斯蘭治世思想和治世方略。

以仁治世

1、伊斯蘭“仁治”溯源

 “仁”者,愛也。伊斯蘭之“仁”,小愛言愛己、愛人、愛生活、愛自然、愛社會;大愛講愛主愛聖、愛人類解放(走向信仰)。

 “仁”是安拉的本體屬性。古蘭經由114章組成,每一章均以安拉之尊名開始,而安拉之名被兩個安拉的本體屬性——“仁”所形容。《古蘭經》中“仁”被提及339 次,這還不包括每章開始前形容安拉的兩個“仁”。如果加進去的話,則多達565次。“仁”在古蘭經中以高頻率出現只有一種暗示,那就是籍量重的形式闡釋“仁”的價值和施於客體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有意思的是,阿拉伯語中“骨肉”一詞也派生於“仁”字。“以仁治世、以學興世”思想源於“寬恕者”章,而“寬恕”不正是“仁”之生成嗎?最重要的是安拉已把“仁”作為他自己的定制,古蘭雲:“他(安拉)給他自己規定了‘仁’。”

2、伊斯蘭“仁治”之踐行

任何一種體制都需一部全面而詳盡、完善而實用的憲法,以保障該體制的正常運作。伊斯蘭“仁治”,也是一種治理世界的體制。它需要以“仁”為德的軟約束來潤物細無聲,也需要以“法”為律的硬約束來秋風掃敗葉。它的實施綱領,即它的憲法就是《古蘭經》。《古蘭經》是安拉治理世界的根本性大法,在其頒降的二十三年歷程中,被它鑄造的一代精英完整、完善、完美而又完全地予以了實施和實踐,榜樣性地架構出理想而理性的社會生活藍圖。同時它又讓一代代優秀載體薪盡火傳,生生不息。伊斯蘭“仁治”既源之《古蘭經》,古蘭之水不竭,仁治之流不斷。

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距離的。在這段距離上會反反復複出現一些病態現象和悖逆行為,嫉妒、自私、狹隘、極端、賭博、嫖娼、偷搶、誣陷,甚至殺人放火、坑蒙拐騙。這些現象及行為首先需要以仁化之,在“仁化”的同時需要法制來輔佐解決之。而《古蘭經》法制人人平等、公平施法、法系信仰的天啟立法理念,從客觀上保證了任何人,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不能也不敢違犯古蘭大法。所以,古蘭“法制”始終可以從邊緣保障伊斯蘭“仁治”的主流實施。以仁統懾,以法輔之。伊斯蘭“仁治”並非一味妥協之“仁”,無視原則之“仁”

3、伊斯蘭“仁治”之價值內涵

安拉創造萬物以顯其“大”;化育萬物以顯其“仁”。化育萬物的最高階段則是化人治世。人乃萬物之靈,化人的過程就是“仁化”的過程,使人懂得愛,愛人、愛己、愛萬物。而後把愛延伸到精神層面,延伸到思想領域,使這種愛產生質的飛躍,昇華為一種無私之愛,一種可以為之不惜犧牲生命來成就的愛,即大愛——愛信仰、愛聖人、更愛安拉。所以,無論伊斯蘭“仁治”之小愛,還是“仁治”之大愛,都具情感性。關注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即民生問題;關切人與精神、人與靈魂、人與價值,即歸宿問題。

古蘭“我差你為聖,只為仁化世界”彰顯了伊斯蘭“仁治”價值的超越性和終極目的。

 “仁”除卻情感性外,還具有一種沒有任何嬌飾的本真性。本真的東西可以滲透入生命的每一個細胞裡,而成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不再為任何外力所扭曲。只遵循內心的召喚,即平樸而不張揚的“仁”,溫柔而不灼熱的愛,不浮、不躁,似春雨潤物。

 “仁”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屬性,即它的消費性。消費就會枯竭,就需要資源。伊斯蘭之“仁”,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為它源之安拉。但是,它需要去開發。

4、伊斯蘭“仁治”之價值實踐

伊斯蘭“仁治”就是對源之安拉的“仁”的充分開發和利用。伊斯蘭不是高談闊論,不是海市蜃樓,也不是高深莫測的神秘理論,更不是重精神輕現實的獨善其身。它是理性化的人類生活方式和具體化的生活實踐。先知說:“信仰由七十幾個分支組成,高端乃認知‘萬物非主,惟有安拉’,低端是除去路上的障礙物。”先知所提的七十幾個信仰分支全都是具體的、務實的、實用的。

伊斯蘭“仁治”從一開始就關注現實,深入現實;重視發展,指導發展。在關注和深入中使“仁”潛移默化,在重視和指導中把“仁”發揚光大。“你們實幹吧,安拉、聖人和眾穆民將會看著(《古蘭經》)”,“你(先知)要憑籍源之安拉的‘仁’柔和地對待他們(《古蘭經》)”。先知說:“愛人如愛己,方為真信士”,“仁愛孤兒者,天堂和我相鄰。”

安拉在每個人心靈深處置有一泓清冽的仁泉,從仁心一動之時,仁泉也就開啟,然後湧動,最後會噴薄而出,流向人間,彙聚成“仁”之洪流,潤世治世。這方面先知的訓導更是不勝枚舉。“仁”是付出,“仁”是一顆童心,“仁”有時候需要犧牲。“童心暗淡了的愛還會是真愛嗎?(拉碧阿)”。

人生是現實性的,但人生價值可以超現實性。行“仁”于現實生活,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仁”之價值是實現了,但沒有超越。伊斯蘭既鼓勵“仁”之價值的實踐,更追求“仁”之價值的超越。價值超越了的“仁”,謂之“大仁”,是仁之實踐中的“雙贏”,更是“居塵出塵”的一種境界。

實踐“仁”,就如做一個忠誠的朋友,幫一個又一個的你我他。直到幫這個世界充滿愛。

伊斯蘭把“仁”提升到信仰的高度,因之伊斯蘭使命就是一個“仁”。作為治世的使命,“仁”,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在一言一行中實踐,在一舉一動上貫穿。先知“幫聾啞者明白意思,給盲者引路,對求知者指點迷津,多走幾步送溫暖與孤寂者,升升肩膀拉一下有需者……”不正是“仁”的親切而流動的治世畫面嗎?

 “仁治”,在於責任心的付出。大賢歐麥爾作為一國元首,日理萬機,“幼發拉底河邊一匹馱水罐的騾子倒下,安拉都會問責我,你作為穆民長官,為何沒有為我的僕人們修好路?”是心系民生之“仁治”;歐麥爾二世“我的孩子也是安拉的僕人,也是普通的戰士,有義務為伊斯蘭出征。正因為是我的兒子,他更有責任戰當身先士卒,和須戎守邊陲”乃身先垂範之“仁治”;薩拉丁克耶路撒冷釋數十萬基督貧弱,是伊斯蘭不殺俘不淩弱之“仁治”;賣牛奶的小姑娘法圖曼,窮而不摻假更是一種守望修養的“仁治”點滴。(大賢歐麥爾親耳聽到了法圖曼母女的一番對話,深受感動,說:穆斯林修養如此,何愁吾教不興!後親自上門提親,娶法圖曼為其兒媳)。

以學興世

1、“學”在伊斯蘭理論體系中的界說

“學”,阿拉伯語詞源上是“標誌”之意,也指認知、把握這個標誌的過程。伊斯蘭認為,古蘭、聖訓所提及的“學”在人文範疇中更多是指認知、領悟,而在自然範疇中則指科學、技能。所以,“以學促興”之“學”既含人文的“知識”,又指自然的“科學”。

2、“學”之淵源及價值內涵

“學”,也就是學問、知識,它跟“仁”一樣,源于安拉的本體屬性。人之知識是安拉知識的顯化和生成。古蘭“他(安拉)教授阿丹(人祖亞當)一切名稱”直接闡明了人類的知識,皆源之安拉的輸入,而“一切名稱”則預示著人類基因裡潛埋了各種知識和科學的種子。這些知識和科學是安拉“仁德”的外顯,是安拉興世的工具。《古蘭經》提及“學”亦即知識達854次。“知識”也是安拉涵蓋萬物的兩大屬性之一,安拉在《古蘭經》中四次表達了他的“知識”對於萬物的涵蓋和洞悉。

知識的尊貴首先在於它對人類思想的啟蒙。古蘭曰:“那些事例,我把它示于世人,惟有知識者才會領悟”。先知說:“知識是心靈被愚昧籠罩時的生命,是眼睛為黑暗包圍時的明燈”。知識在不斷開啟、深入和昇華中使人的思想走向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隨之讓思想產生更大的氣魄。

知識的尊貴也在於它是人類自我精神狀況充實和自我認知昇華的內在反映。不屑知識的人,就是一個植物人,一個隻會苟活的十足植物人。古蘭進一步指出:“難道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能相提並論嗎?”

知識之尊貴還在於知識本身蘊含“探索”的精神和“外化”的張力。古蘭雲:安拉的僕民中惟有有知識者更敬畏安拉。言下之意是說,擁有了知識的人,知識會促使他進一步去探索,最終走向信仰。“先知們沒有留下金錢和銀幣,留下的只有知識”先知如是說。而學者是先知們的繼承人,替先知宣教,代先知治世。治世需要知識,於是乎,先知們的知識被不斷延續,生生不息,永呈可持續性發展之勢。

人文的知識如此,那麼,科技知識的價值呢?在一個開發自然、追求物質的時空裡科技知識的價值更是觸手可及。作為物質的世界,安拉賦予了物質世界它們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需要去探討、去研究、去開發、去利用。這也是安拉對人類治世的要求。如安拉說:“如果你們能穿越天地之浩瀚,你們就穿越吧!你們無法穿越,除非憑籍一種權柄”。“權柄”是什麼?就是科技。試想,沒有“權柄”這項科技,人能上天入地?人能登月球進太空?

3、追求知識的重要性及表現方式

伊斯蘭認為:知識作為人類的基因潛能,安拉創造人祖阿丹時就已經埋下了。但它的每一顆種子在發芽後需要人去發現,去呵護,去培育。這就是知識被追求的過程,也是人走向智慧的過程。先知說:“智慧是穆民走失的駱駝,無論在哪裡被發現,穆民更有權利獲取。”先知的這番話,旨在強調知識是無國界的,穆斯林應該更加主動地追求知識。

 先知說:“負笈求學者,安拉使他易行天堂之途。”還說:“求知者,眾天使紛紛垂翼予以呵護,直達近天,惟因喜其所為。”先知進一步提升求知的品級說:“誰出門求知,誰就在主道上,直到返回。”

知識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先知要求穆斯林既要學習教門知識,又要學習生活技能、治世本領,如游泳、騎馬、射箭等等。先知還專門選派弟子栽德學習希伯萊語。有關這方面的經訓數不勝數。

人類追求知識的方式隨著知識尤其是科技知識的發展變得五花八門、多種多樣。但是,知識永遠可以說是人類追求過程中最難也最具價值的東西,它一般不會丟失,也不會被什麼人偷走竊取,它最危險的天敵恰恰是人自己。人可能丟失它——荒廢所學;可能偷竊它——反人類。

4、“以學興世”的價值實踐

知識的價值除它本身具有價值外,更在於其使用價值。先知說:“但凡人去世,其功幹亦告結束。惟三樣東西長存———存儲的施捨、益人的知識、善良而常為其禱告的子嗣。”還說:“我之後的最優秀者當屬教授學問、傳播知識之人,他在後世似一個民族般復活。”“知識如蠟燭,實踐並傳授與人就成燈塔(安薩里)。”

巴格達“智慧宮”,人類歷史上以學促興的榜樣。它翻譯出的不僅僅是技藝和數理化、天文和文史哲,更重要的是它翻譯出了繁榮,翻譯出了強盛。艾資哈爾,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和社會復興運動的宣導者們。尼紮茗耶,人類文化史上因其分科施教、學術精湛而被認為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所大學,存世三百年,安薩里(哲學家)、花剌茲密(數學家)、畢魯尼(天文學家)等英才輩出,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伊斯蘭“以學興世”,核心就在於關注現實生活,介入現實生活。“學”關乎社會發展的方法和途徑,“興”關乎社會發展的目標和結果。所以,“以學興世”既重視學,又關注興,可以說是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在深度、廣度和速度上思社會之發展、促社會之興盛的治世思想,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的興世方略。

結語

安拉之屬性,惟“知識”和“仁德”涵蓋萬物,其蘊意極為深遠,極具現實意義。意在提醒施治于世時,絕不可疏此厚彼。“知識”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知識的發展會變成雙刃劍。發展就會強大,強大就會霸權。這是人性的弱點。科技一旦被濫用,不但會危及自然生態,而且會顛覆人類倫理。這時候,就需要以“仁”來抑制“學”之過“興”,以保證人類、社會、自然三者發展的和諧和可持續性。反過來,“仁治”旺盛激情的煥發和持續也需要“學”來鋪墊。“仁”是上層建築,“學”乃經濟基礎。人是物質的,生活、社會也需要物質基礎。失去物質基礎的“仁治”定會演變成獨善其身的小仁;缺乏物質保障的“仁治”會使社會疏遠陌生於“仁”,麻木冷情於“仁”。因此,“以仁治世、以學興世”就像伊斯蘭治世體系的兩條腿、兩隻翅膀,不可或缺其一。只有“仁”“學”兼備,厚此厚彼,方能治世興世,方能和諧持續。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