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的幸福觀是什麼?從安薩里的幸福觀談起

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可以說是不同時代、不同經濟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共同欲求。然而,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建立在不同的信仰之上的。不同的幸福觀,使人們對“什麼是好的生活”或者“什麼是人們應該追求的生活”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著名伊斯蘭教權威教義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教育家、正統蘇菲主義的集大成者安薩里(西元1058-1111),一生致力於研究伊斯蘭教義學及各種宗教知識,博采並綜合了歷代伊斯蘭教各派學說之精華,將哲學與宗教、正統信仰與蘇菲主義、理性和直覺等內心體驗加以彌合,從理論上構築了伊斯蘭教正統的宗教世界觀和人生觀。

安薩里關於幸福的學說就屬於其中的一部分。安薩里關於幸福觀念的論述,也代表了伊斯蘭教對幸福的主張,代表了穆斯林的幸福觀。

(一)

安薩里的各種理性觀念、思想意識、基本主張,都建立在一種彼此相承的哲學理念上。該理念集中體現於他的代表作《宗教學科的復興》一書中。作者通過該書著重闡釋了人類的心理作用。安薩里認為,人的行為受意志的控制,意志源於“心”——包括意念、意願。培養意志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不斷同邪惡的意念作鬥爭,達到擇善祛惡。他認為,只有人的“心”才是認知真主者,才真正是為真主竭心盡慮者。所以只有“心”才能認識本身和自我,進而由自我認識到認知真主,從而得到內心的感受。內心的感受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安薩里的這種認識進一步體現於下列理念中:感謝真主——會提高全身心尋求幸福者的心靈感受,這會使記想真主者的舌肉高潔,會使慎思明辨者的頭腦清醒,會使敬畏者從各種欲望的陰影和可疑的陰霾中擺脫出來,一個人可以在接納認主獨一信仰基礎上的任何自由行為和習性。

所以,幸福只能通過個人的內在心靈直覺感受和內心體驗來獲得,用行為、感情、意志力來淨化靈魂。也就是說,幸福是一個人主觀心境和內心的感受。

安薩里把達到幸福的境界分為三個認識過程:一、認識自我;二、認識心靈;三、認識心靈作用。就是說,幸福本身就是個人認識的過程和感受。這些命題正是安薩里一貫堅持的哲學思想底蘊所在。

(二)

關於獲得真正幸福的途徑,安薩里提出了獨到見解。他認為,在認清物質特性及其實質的前提下,努力調整心理結構是獲得真正幸福的第一要旨。同時,幸福境界的求得,只屬於個別的智者。安薩里曾說:“幸福確是在掌管者的‘倉庫裡’”,也就是說,幸福只能儲存在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完全由個人掌握。塵世裡,只有聖賢、智者的心靈才能和上界天仙本體相比擬,只有心靈才能越過肉體而達到仙界、接近真主。可見,安薩里尤其注重內在知識的能動性及其作用。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宗教學科的復興》中,安薩里在該書中首先以“認知”開宗明義。

安薩里認為,人最重要的品德應該是理智、節制、勇敢、純潔和公正。這是內在應該具備的品性。同時還有表現在身體上的品行,比如健康、強壯、健美、敏銳等;表現在一個人外在的東西有財富、友愛、人際關係等。在這些品行中最主要的是心靈的品性。也可以說,安薩里所說的幸福包羅了一個人對所有美好品德的獲得。這樣一來,所謂“幸福”就是讓人們在一塊被劃好的道德品性的田野裡符合“中道”地耕耘,就是說,處理萬事皆以“適中”為準則,認為走向偏狹的兩個極端都不是美德,也就是人們走中道屬於美德的一部分。美德和惡德之間的區別就在於認知,認知的取得要通過邏輯,邏輯學的作用在於掌握知識,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產生感知並獲得真正的現世幸福。

安薩里規定了達到幸福境界的途徑。他認為,單從表面的行為中去尋求幸福是錯誤的。這種客觀的追求無異于擁有大量金幣者——他自認為是富有者,而他在後世卻將是卑微的。因為今世的一切很可能並無濟於後世,滿足不了後世的需要。所謂後世,即指深奧的精神需求;所謂幸福的感受,即指對深奧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安薩里非常重視心理作用,並努力導人於從事後世的工作。他對今世的看法,有著濃厚的蘇菲色彩。

安薩里主張,使人獲得幸福的核心是以全部身心對待聖人、使者,借此才會找回他本體和自我。單單依靠一般人的指引去尋求所謂的幸福,不但不可能獲得而且有喪失正確道路的危險。正如一位蘇菲詩人所說:“你是安拉之‘巴布’,他人臨近也不得入”,也就是,聖人、使者都是安拉的“巴布”(門),是召引民眾於幸福的途徑。真主不斷向世人派遣了十二萬四千多聖人作為引導者,教授典籍及獲得幸福的方式,教導他們如何擁有終極的心靈,如何獲得真正的享受等。

安薩里闡釋了尋求幸福的宗旨。下列精闢的語言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妙理:“這個方法的目的在於,凡是品德欠缺的,讓他竭力暴露自己;凡是品德完美的,讓他佩帶整齊”要求人們若真正認識自己必須敢於自我暴露,同時要求具有較好品行者,進一步完備自己的理性。這樣做的道理就是使人達到從塵世回歸真主,從物欲回到靈性。正如《古蘭經》雲:“故你應當紀念你的主的尊名,你應當專心致志地敬事他。”(73∶8)。所以,潔淨自身,純潔心靈,力求達到精神高尚完美的境界,首先要使智者的心安於塵世、面對現實、腳踏實地。

(三)

安薩里認為,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就是人類自我認識。他主張,一旦人類認識了自身也就認識了真主。他引證《古蘭經》:“我將在四方和在他們自身中,把我的許多跡象昭示他們,直到他們明白《古蘭經》確是真理。”(41∶53)穆聖也曾講過:“認識了自我者,便認識了真主”。在安薩里的幸福學說中,真主安拉的地位是絕對的,人類對真主安拉的認識是最完美的認識,但是一般人的思維達不到完全認識的程度。所以只有完全以心靈修煉才能認識真主,繼而獲得真正幸福。

安薩里認為,再沒有什麼能比認識自身更能靠近真主、更實際的了。他主張,不能認識自身,怎能認識真主?假若有人妄言:“我認識了自身”,那麼,他無非是認識了包括手、腳、頭之類肉體表面而已,決非認識了其中內在的一切。因為當你憤怒時,你會尋求報復;當你饑餓時,你要求吃飯充饑,這一系列的物質需求仍在證明你是凡夫俗子。鑒於此,每個人都有進一步認識其真實本身的必要——瞭解人為何物、從何而來、因何而被造、因何而感快樂、幸福、因何而傷感等。安薩里通過一系列性質不盡相同的感覺、官能描繪人類自身的現象。這些感官都有著兩重性:物質性的肉體和與其相互作用的內體。

其中有動物性、獸性、神性,而精神是本質的實在,除之一切皆不由己,所以,人們平時所感覺的只不過是肉體的滋養物、幸福體,並非幸福源。動物性的幸福感知只表現在吃、飲、睡等機械行為中;獸性的幸福感知體現在拼殺、弱肉強食的紛爭中;魔鬼性的幸福在於從事欺騙、作惡、作奸犯科;天仙及賢哲的幸福則沉浸於高尚的神性中。

安薩里認為,心靈——即天性與品質,它有四部分組成:動物性、獸性、魔鬼性、理性。吃、飲、睡、殘殺等行為,屬於動物品性,《古蘭經》雲:“不通道的人們,在今世的享受,是象牲畜樣,甚至比牲畜還要迷誤。這等人是疏忽的。”(7∶179)。另一種內在品質表現在憤怒、仇恨、報復,這種表現屬於獸性品性;魔鬼的品性表現為欺詐、搞詭計等,《古蘭經》雲:

“人性的確是慫恿人作惡的。”(12∶53)。魔鬼的本性及品質不僅僅限於與依蔔裡斯(惡魔)為伍的精靈中,而且也存在於人類中,正如《古蘭經》雲:“我這樣以人類和精靈中的惡魔為每個先知的仇敵”(6∶112)。安薩里認為,理性的行為表現為憐憫、認知、行善。這種品性接近于蒙受真主召見者所具備的神性品質,《古蘭經》雲:“在那日,許多面目是光華的,是仰視著他的主的。”(77∶22)。

安薩里認為,人體記憶體在著相互較量的許多品性和智慧,他說:“應該說,這些品性為什麼集中於人體內?真主創造它只為適合於你。你可以自由運用它們于人生中。這樣完全可以使其中的一部分成為你的動力,另一部分作為你行動的武器,從而促使達到自身的幸福”。他認為,這種幸福的所在就是神性的初源。顯然,幸福是心境中由俗界到達仙界的契合點。每個人必須認識它,並達到認識自身。凡不能夠認識者,他只是擁有一具毫無實質內涵和思想的空殼。《古蘭經》雲:“真的,在那日,他們必受阻攔,不能直面見他們的主。”(83∶15)。

可見,幸福的獲得不是靠外在的環境,而是在於自身已設定的“心境”中得到解脫和超越。幸福者的人生真諦和要義,即在於能夠主宰“心不安寧”的關係和糾紛,在人生考驗中發出亮色。

(四)

安薩里還論及關於真正幸福合理性的使命。即內心相互作用的各元素總和,肯定會對其客觀行為產生效應。完全的幸福建立在三個力度之上:激憤之力、欲望之力、認知之力。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不可能沒有這三種力量的作用,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心理機能進行調理。為了達到滋生內心的寬容因素,不致于行為放縱,應防止欲望之力的膨脹;為了自我安慰,防止自我摧殘和傷害,當防範怒氣上升。然而,當有分寸地均衡以上這兩種力量時,就會理智地找到或導人以正路。憤怒失控,導致理性喪失;這種力量過於羸弱,則會削減信仰及人生的熱情,甚至導致冷淡、麻木;如果得以適當調和,則會產生忍耐、勇敢、智慧。欲望也是這樣,過分則陷於淫蕩;過弱則成為無能;如果適當運用則表現為健康和自信。

上述關於理性作用的主張,形成了安薩里的幸福方程式。顯然,安薩里的幸福觀包括其中的哲學觀點,介乎於伊斯蘭教各派學說之間,處於中間立場。他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達到了《古蘭經》為人們描述的生活狀態:“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們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28∶77)“他們用錢的時候,既不揮霍,又不吝嗇,謹守中道。”(25∶67)“你們吃、飲,不可浪費。”(7∶31)“你不要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也不要把手完全伸開,以免你變成悔恨的受責備者。”(17∶29)。安薩里認為,人類如何履行《古蘭經》的教誨,如何使用這個方程式,是獲得幸福的關鍵。儘管一定社會的“標準幸福”不可能成為每個個體的“幸福標準”,但是,這種“標準的幸福”所確定的人生價值,卻會對一個人的幸福價值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主觀感受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是隨意地設計自己的幸福的,而必須是在社會所給定的條件中,在自己的努力中創造著自己的幸福。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的幸福標準,其實就是這種以追求“兩世吉慶”為目標的幸福觀。作為穆斯林在窮其一生過程中,如果既獲得了今世的幸福,又根據伊斯蘭教的指引、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後世幸福,就是穆斯林的幸福指數。

總之,體現在安薩里身上的綜合歷代伊斯蘭教各派學說與蘇菲神秘主義的合流傾向,使他的人生幸福哲學結構豐滿而精緻。說它豐滿,是不脫離伊斯蘭教的入世胸懷;說它精緻,是有了深入心靈的玄奧,有了更多的超世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生幸福觀中,在處理人情世故上,安薩里選擇了“中”——不激進也不保守,時刻避免盲目衝動,保持清醒頭腦。安薩里的這種幸福觀體現了伊斯蘭教主張事事走中道的特點。

【來源:《中國穆斯林》】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