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與動力

今天那位在暴雨洪災中開拖車拖一車要五十塊錢的司機,通過視頻向全國人民道歉,承認錯誤。此前,有人批評他發國難財,有人則力挺他,理由是,此司機以遠低於正常拖車兩百塊錢的價格在洪災中拖車,五十塊錢僅夠個油錢,即便讓馬給你拖車也得給馬個草料吃吧。這豈能說是發國難財。

所謂國難財,指國家有難,有些人卻借機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就象鄭州暴雨最嚴肅的那天晚上,許多市民無法回家,只能住賓館,個別賓館卻高價租房,這是發國難財,可這位司機並沒有哄抬物價,僅是收了個油錢。若汽車未被及時拖出,維修的價格恐怕數萬元之多。當然,若此司機一分不要,完全自掏腰包,更顯高大上,但高大上的行為很難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它的門檻太高,老百姓望塵莫及。

春秋時的魯國定有法律規定,凡是魯國人被別國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領取官府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很有錢,他出錢贖回被抓去的人,卻不肯接受賞金,按說這是做好事不圖回報,但是孔子卻說子貢做錯了,因為魯國富人少,窮人多,若花錢贖人就落貪財之名,那麼,眾多的窮人就無錢贖人,少數的富人亦不願贖人,那麼被抓去做奴隸的魯國人會越來越多。

無獨有偶,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裡,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得知後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會有很多人自願到深水中救人了。

這其中涉及功利與動力的關係,沒有功利許諾就沒有動力之源,《古蘭經》雲:“通道而且行善者,我將使他們入于下臨諸河的樂園,而永居其中。真主的應許是真實的。”(4:122)《古蘭經》聖訓中用了大量的象徵人間享受的最華麗的詞彙來描述天堂美景,目的也是在信士的頭腦中勾勒畫面,樹立願景,旨在為信士的善功提供動力,但不能功利過度,否則就導致功利主義,即唯功利是論,因此,要搞清楚功利與功利主義的區別,如同要搞清楚形式與形式主義區別。正因為有些人搞不清楚兩者間的區別,所以一味地要消滅形式與功利,導致的結果是道德屢遭綁架,大愛屢遭劫持。

康得曾對宗教道德這樣評價:“道德為了自身起見,絕對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於純粹的實踐理性,道德是自給自足的;”也就是說,人們只能根據道德義務去做善事,不能為了得到什麼而去做善事,否則就沒有道德價值。而宗教信徒棄惡從善是為了得到天堂的獎賞或避免火獄的懲罰,這不是道德所要求的。道德是主動的,沒有任何利害交換的行善。一旦將道德建立在宗教神學之上,那麼,道德就失去了意義。”康得的這一論斷是對宗教的一大誤解,被人稱為“動機決定論”。

對此,伊斯蘭教也有“動機決定論”,聖訓記載,歐麥爾傳述,先知穆聖說:“一切行動唯憑動機,人之所得,乃期所望。凡遷徙是為了真主和其使者之人,則他的遷徙是為了真主和使者;凡遷徙是為了謀取現世的浮華或娶回美女,那麼他的遷徙將會如願以償。”《布哈里聖訓集》這段聖訓的背景是當年先知穆聖派弟子從麥加遷徙到麥迪那,有人給穆聖報告說,隊伍中有一非穆斯林,他遷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取悅于真主,而是為了追求已經加入伊斯蘭的女朋友。對此,先知並沒有命令驅逐此人,而是說了這段著名的聖訓。這段聖訓肯定了此人的遷徙之舉,但對其動機則分而述之。而且肯定了他遷徙的現實價值,即,能夠得到他的女朋友,哪怕他最終沒有加入伊斯蘭教。先知沒有驅逐此人,旨在等待真主對此人的感召,或許在遷徙途中,此人會得引導進入伊斯蘭,成為真信士。如果先知象康得那樣唯動機是論,此人必會成為驅逐的對象。

與康得的“道德與行為無關說”的“動機決定論”相比,伊斯蘭教的“道德與行為有關說”的“動機決定論”顯得更人性化。先知穆聖在《聖訓》中說:“一個人想做一件善事,若做了,真主為他記錄十件善功的回賜,若沒有做成,真主為他記錄一件善功的回賜;一個人想做一件壞事,沒有做,真主為他記錄一件善功的回賜,若做了,那真主只為他記錄一件罪過。”

可見,伊斯蘭教的動機決定論是肯定式的,是鼓勵式的,而康得的道德論斷是否定式的、判決式的。或許可以這麼說,康得的絕對化的道德觀是相對於最高層次的宗教道德要求的,然而宗教信徒的道德教化是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修持過程。這也凸顯出宗教與哲學的不同,宗教是根植於民間的,而哲學是根植是上層社會的。與宗教的務實相比,哲學未免太理想化。

因此,沒有功利,就沒有動力。功利是手段,是媒介,不是目的。把功利當目的就是功利主義了,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那位拖車司機沒有錯,值得讚賞。

--------
文章來源:微信平臺“懷清守真”

閱讀原文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