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道德的中和性

一、伊斯蘭介於兩種人之間:一種人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把人想像成天使或半天使,為人制定了一些人力不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另一種人是極端現實派,他們以人為動物或類似動物,想為人制定一些不適合人的行為規範。前者把人性想像得過於崇高,以為人性純善;後者卻過於貶低人性,以為人性純惡。伊斯蘭的觀點是中和平衡的,她認為人是具有複合性的被造,人有理性、有欲望,有動物性衝動也有天使式的精神昇華;人被賦予走兩條路的本能:要麼感贊主,要麼辜負主;人有作惡的潛力,也有畏主守法的潛力。人的職責是與自己的私欲作鬥爭,陶冶自己的性靈、洗滌自己的性靈:“以靈魂及使它均衡,並啟示他善惡者發誓,凡培養自己的性靈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靈者,必定失敗。”(古蘭經九一:7-10)

二、一些宗教和主義(如婆羅門教等)認為人是被囚於泥土肉體的崇高精神,只有折磨肉體、禁絕肉體享樂,才能使靈魂昇華;一些唯物主義學說又認為人是純粹的肉體、物質實體,無所謂靈魂,也無所謂天賜靈光。伊斯蘭則持折中態度,在伊斯蘭看來,人是精神和物質的複合體,人祖阿丹的創造即是說明。安拉用土或粘泥創造阿丹,這都喻指人體的物質本源;然後安拉把另一種東西注入這一物體,它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是人尊嚴的源泉。關於這一點,安拉對眾天使說:“當我把它塑成,而且把我的精神吹入他的塑像的時候,你們應當對他俯伏叩頭。”(古蘭經一五:29)由於人由靈魂和肉體組成,所以人對自己的靈魂有義務,對自己的肉體也有義務。

三、有一些人否認後世,認為今生就是一切:“他們說:只有我們今世的生活,我們絕不復活。”(古蘭經六:29)因此,他們沉湎於物欲,崇拜物質享受,除了今世的急功近利以外,別無目標。這便是每個時代每個地方的唯物論者。另有些人則謝絕今世生活,認今世生活為不共戴天的死敵,唯恐躲避不及;他們禁絕今世的佳美食物、美麗裝飾,強制自己出家修行,與今世的經營和建設劃清界線。然而,伊斯蘭介於這兩類極端之間,她兼顧兩世,把今世作為後世的耕耘、播種之地,把建設今世的工作視為對安拉的敬拜,視為完成人類使命的必由之路。伊斯蘭反對一些極端宗教信徒禁絕今世合法享受的作法,同時也反對另一些人完全沉湎於奢侈和物欲而不能自拔。安拉說:“不信道的人們,在今世的享受,是像畜牲樣飲食,火獄是他們的歸宿。”(古蘭經四七:12)又說:“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你們必須穿著服飾。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安拉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你說:安拉為他的臣民而創造的服飾和佳美的食物,誰能禁止他們去享受呢?”(古蘭經七:31-32)古蘭經提到:今世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是安拉對信士們的恩賜:“故安拉將今世的報酬和後世優美的報酬賞賜他們,安拉是喜愛行善者的。”(古蘭經三:148)安拉把這一包羅兩世幸福的禱詞教給信士們:“我們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賞賜我們美好的生活,在後世也賞賜我們美好的生活,求你保護我們,免受火獄的刑罰。”(古蘭經二:201)

【節選自《伊斯蘭的特色 》,尤素福·格爾達威 著,張維真 譯,題目是編者所加。】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