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人類道德底線的維繫者

人群聚居之處,必有宗教痕跡,它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本質。要瞭解一個民族,不能不認識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個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麼。據此,若想瞭解人性,以及人類社會運轉的奧秘,必先瞭解其尊奉的宗教與信仰。

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常有人問起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他們得知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中國的實際,並且至少已經存在了兩三千年。不過,他們大概並不瞭解,雖然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卻並不意味著中國人沒有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怪像

近來儒家學說得到主流肯定,於是有人聲稱中國人在歷史上都信奉儒家學說,信仰孔孟之道。翻開歷史,表面上似乎的確如此。特別是宋元以降,上至君相鴻儒,下至吏員生童,甚至販夫走卒,無不崇奉孔孟,講究三綱五常、仁義道德。

實際上,真正的純儒少而又少,絕大多數人只是打著孔孟的旗號,內心什麼都信,佛道鬼神,打卦算命,因果報應,只要于自己有利,或者有一個能自欺欺人的解釋,都可以接受,都不妨一試。

至於在民間,尤其是在漢族地區,一般人佛、道、儒都信,天、地、君、親、師都拜,還有極其廣泛的實用性、地方性崇拜。

如各地有土地神(或稱土地公公)、城隍,家門口有門神,灶頭有灶神,理財有財神,科第有魁星,婚姻有月老,求子有送子觀音,驅蝗求劉猛將,養蠶祝蠶花娘娘,治蛟找許真君,航海靠媽祖,還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河神、海龍王、閻羅王、玉皇大帝等各司其職,簡直無所不包,應有盡有。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無不有相應的神或鬼督察照料。

儘管表現形式不同,具體內容各異,這些崇拜的核心就是對因果報應的信仰,即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說一時見不到效果,那是因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所以祈求者完全可以“今世不修修來世”,在下一輩子得到彌補。

中國早期的鬼神信仰、多神信仰沒有能發展成宗教,本土產生的道教先天不足,外來的佛教越來越與中國本土文化和社會結合,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君主制度過於強大。

皇帝作為"天子"體現了天命和天意,而“天”,則通過太陽黑子、日食、彗星、地震等各種天象和災異顯示自己的意圖和警告。皇權與佛、道、儒、鬼神早已合為一體,即使偶有衝突,如官府對某些民間崇拜的禁止、對某些宗教活動的取締,也沒有影響這種廣泛的結合。

改朝換代或皇權的盛衰並沒有改變這種格局,反而會產生新的方式,或者使之更加廣泛。例如,滿族入主中原後,不僅全盤承接了明朝的格局,還密切了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加封了班禪額爾德尼。

對外來宗教,只要它能服從皇權,主動適應中國的狀況,就能得到容許,並為進一步傳播獲得空間。如利瑪竇等擅自修改教規,宣稱天主教與儒家學說暗合,容許信徒保持對君主、祖宗、孔子等諸多偶像的崇拜,所以不僅能在明朝生存,還贏得包括大學士徐光啟在內的一批高官和社會精英的皈依,使天主教在中國有了傳播的基礎。

信仰源於人類內心最深層的需求

一種信仰能夠在如此廣大的範圍內得到長期延續,證明它適應了中國社會和民眾的需要,無疑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傳統的延續起著積極作用。

儘管從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並逐步鞏固,越來越具體和深入,但直到民國年間,政治權力的作用一般僅延伸到縣一級,在發達地區才能延伸到部分鎮、鄉。法律條文堪稱嚴密,但也無法貫徹於基層。

中國式的信仰恰當地填補了這些空白,與宗族、鄉紳結合,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那時的鄉村、山區、邊遠地區根本沒有任何行政或軍事機構,有的連保甲、鄉丁一類治安人員也沒有,更沒有無所不在的員警和探頭,要殺人越貨易如反掌,而且幾乎不會得到追究,但由於多數人相信因果報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還是不敢輕舉妄動。

即使盜匪也不會過分,如謀財不害命,劫財時給苦主留下保命錢。又如孝道得以長期維持,表面看似乎是儒家學說和統治者宣導之功,實際上是信仰的震懾作用。不孝行為不僅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更會招致天罰。

由於報應可以追溯到前世,延續到來世,這種信仰也淡化了社會不公,緩解了貧富對立,調和了官民衝突。

個人和家庭的不幸和苦難可以解釋為本人前世罪孽所致,或者是因此而形成的“命”中註定。他人之所以擁有財富、權力、地位、幸運是由於祖上積德或本人前世的孝行善行。

要改變這種狀態唯一的途徑是從此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為本人修來世,為子孫積德。否則,下一輩子依然做牛做馬,不得翻身。而那些奸臣、貪官、為富不仁、怙惡不悛的人即使能逍遙法外,生前享受榮華富貴,到了陰曹地府也會受到應得的懲罰,並且比人間的刑罰更加嚴酷。

神道設教固然不可避免造成迷信,甚至導致愚昧,但在中國歷史上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即使是在天災人禍頻繁、分裂割據不斷、行政機構癱瘓、雞犬之聲絕跡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還不願或不敢突破倫理道德的底線,儘量避免傷天害理的行為,或者還會良心發現,主要還不是靠孔孟之道,而是神道設教的效果,使因果報應的觀念深入人心。

一旦這些觀念都被作為封建迷信破除,又沒有新的信仰替代,就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用之於政治鬥爭或理論爭論或許能鼓舞信心,振奮精神,增加勝算,讓普通人當作處世原則卻會造孽無窮。

宗教為什麼不能被取代

政治家並非不知道信仰的重要性,只是他們希望用政治信仰取代其他信仰。政治信仰的物件不能是神,只能是某種主義或某個人。但主義和個人是具體的,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可能萬能。如果說主義還能通過不斷地修正或發展,使之長期保持神聖的話,但人總不能與時俱進到只有優點沒有缺點,還得始終擁有常人所沒有的能力和魅力,於是只能將人造成神。

政治信仰的確能起作用。且不說革命中的千辛萬苦,就是內部的路線鬥爭或從未間斷的什麼鬥爭,按照常理無論如何是無法接受的,但信仰不需要求證,只要堅信其正確就行了。

政治信仰也不容易恢復。上世紀60年代的極端年代,我雖然已是中學教師,還是與其他“革命小將”一樣,決心緊跟著鬧革命,什麼事都聞風而動,唯恐跟得不緊。《人民日報》發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後,不僅夜以繼日貼別人“大字報”,還要引火焚身,鼓勵學生貼自己大字報。但以後學校越搞越亂,社會上更亂,出現了很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亂象怪事。

人類歷史已經證明,對社會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最簡便易行的還是宗教信仰或准宗教信仰,如中國以往的神道設教、因果報應等。因為再強大的政治組織都無法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完全消除社會不公,也不能使每一個人避免不幸遭遇;再發達的科學技術也不能解釋自然界的一切未解之謎;再英明的個人也不可能沒有缺點,不犯錯誤;再先進的理論也不可能指導任何實際。

而宗教和神卻是全能的,物質上不能精神上能,今世不修來世修,此岸辦不到的事在彼岸辦得到,其他信仰能取代嗎?

蕭伯納說:“宗教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動力。”

自人類有意識以來,就有宗教的痕跡,宗教產生於人對未知的恐懼,讓人脫離混沌狀態,開始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它讓人懂得謙卑,懂得敬畏,懂得良知。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它守護了個人的道德底線,社會的基本秩序。

時至今日,在一切思想體系中,能對生命中最重大問題做最深刻思考的,依然是宗教。在我們被焦慮困擾的現代社會,宗教不僅不會過時,其價值反而更加凸顯。

不止如此,宗教是內植于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如果不瞭解宗教,就無法真正理解西方文明。

宗教的智慧,隨時向每一個人打開,需要的只是放下自己的成見。

---------
作者簡介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人文分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圖書館前館長。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