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動物”:以色列種族滅絕背後的骯髒語言

英語中的“Genocide”一詞,由美國杜克大學猶太教授萊姆金(Rapael Lemkin)於1944年結合希臘語genos(種族)與源自拉丁語的組合語素-cide(殺)杜撰而來,意為“種族滅絕”或“滅絕種族的大屠殺”。

1945年,該詞首次用於對納粹戰犯的正式起訴書中。三年後,聯合國通過一項公約,宣佈 genocide 為違反國際法的一種罪行。換言之,Genocide,種族滅絕、種族滅絕大屠殺,本意是指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圖西族)是蟑螂,我們會將你們斬盡殺絕……”

“阿拉伯人就像困在瓶子裡、被下了藥的蟑螂……”

上面引用的第一句話,是上世紀90年代盧旺達千山自由廣播電臺經常重複的一句話,該電臺被控煽動對圖西族的仇恨。

第二句,則是以色列前陸軍參謀長拉斐爾•埃坦將軍(Rafael Eitan)於 1983 年在以色列議會委員會上發表的講話。

肆意傳播仇恨的盧旺達千山自由廣播電臺雖然僅僅運營了一年(1993-1994),然而,在該電臺的不斷宣傳、洗腦與煽動之下,最終導致了現代人類歷史上最悲傷、最悲慘的事件之一:盧旺達大屠殺,圖西族的種族滅絕。

宣揚種族滅絕的盧旺達廣播電臺,與現今以色列、美國和西方的大規模宣傳簡直如出一轍。美、以、西方的宣傳機器使用與盧旺達胡圖族媒體類似的語言,將巴勒斯坦人非人化,以達到“合理”“合法”地消滅巴勒斯坦這一最終目標。

隨著以色列累累罪行不斷被披露,越來越多心存良知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者針對巴勒斯坦人的佔領、壓迫與屠殺,就是赤裸裸的Genocide,是赤裸裸的大屠殺,赤裸裸的種族滅絕。

然而,很多人似乎並不明白,早在 10 月 7 日加沙戰爭之前,甚至早在 1948 年以色列建國之前,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者就一直對巴勒斯坦人施行種族主義、種族隔離政策,將巴勒斯坦人非人化,抹殺他們存在的痕跡,甚至妄圖完成徹底的種族滅絕。

倘若我們隨機抽選以色列歷史上任意時刻來審視以色列官員、政府甚至學術界的政治話語,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自始至終,以色列一直都在構建一種煽動和仇恨的氛圍,從而使得針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成為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案例。

直到最近,在社交媒體的推動之下,人們才衝破主流媒體的封鎖,以色列的種族滅絕意圖才被披露于世人眼前。換言之,很多人直至最近才看清以色列的真面目。

10 月 19 日,聯合國專家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巴勒斯坦人民存在種族滅絕的風險”。

然而,這種“種族滅絕的風險”並非新鮮事物,也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件。

我們需要明白,如果沒有文字、語言等宣傳機器的推進,進而將政府的任何行動都變得合理化、正當化,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也無力針對其他族群展開有效的政治或軍事行動——以色列長久以來利用全球主流媒體對巴勒斯坦人的惡意扭曲渲染,就是最為完美的例證。

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猶太復國主義者就明確拒絕巴勒斯坦國的存在。時至今日,很多以色列人依舊持有同等觀點。

此情此景之下,持有這一觀點的以色列人,就得出了一個“合理而正義的結論”——屠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本來就不屬於違反道德的行為。

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政權提到巴勒斯坦人,也會將他們描述為 “嗜血的動物”、“恐怖分子”或“困在瓶子裡被下了藥的蟑螂”……

如果我們單純的將以色列這一行為稱為“種族主義”,那就太簡單了。儘管種族主義確實存在,但這種猶太種族至上主義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為了維持以色列人作為主人、巴勒斯坦人作為奴僕的社會政治秩序,它遠比這些表像要複雜得多。

當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從加沙進入以色列南部邊境並造成數百人死亡時,包括以色列政客、分析家或主流知識份子在內,沒有人去思考哈馬斯這一行為背後的原因何在。

哈馬斯10 月 7 日突襲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美國以及整個西方表達的強烈憤慨,為以色列隨後的野蠻反應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與氣氛。

據報導,截至以色列對加沙發起戰爭的第八天,遭到以色列屠殺的巴勒斯坦平民人數,就超過了2014年加沙戰爭中的巴勒斯坦人傷亡總數。2014年7月8日,以色列開展“護刃行動”,對加沙地帶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和炮擊,共導致225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1226名巴勒斯坦人受傷,另有17100多棟房屋被完全摧毀或嚴重損壞,導致約10.8萬人無家可歸。這也是加沙地帶自1967年以來,平民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

據國際兒童保護組織(DCI)巴勒斯坦分部報告顯示,自以色列對加沙開展軍事行動以來,每 15 分鐘就有一名巴勒斯坦兒童被殺害。根據巴勒斯坦衛生部的資料,加沙所有傷亡人員中 70% 以上是婦女和兒童。

對於以色列來說,這些事實都無足輕重。就連常被外界視為“溫和派”的以色列總統以撒•赫爾佐格也公開表示:“有關巴勒斯坦平民沒有參與戰爭的言論絕對不真實,因為他們本可以奮起反抗,本可以與那個邪惡哈馬斯政權作鬥爭,因此,在這場戰爭中,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是合法的消滅目標。”

赫爾佐格還表示:“對於此次戰爭,整個巴勒斯坦都應當承擔責任,我們勢必讓他們血債血償。”

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所在政黨利庫德集團成員阿里爾•卡爾納則極其直白地解釋了以色列此次加沙戰爭的終極目標,他說:“現在,我們的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製造災難!一場遠超1948 年災難日的災難!”

卡爾納提到的“災難日”,又稱浩劫日,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單方面宣佈獨立,隨後,約70萬巴勒斯坦人被猶太人趕出家園,數以百計的巴勒斯坦村莊被摧毀。至今,這些難民的後裔已達數以百萬計。

災難日的原文為“Nakba”,意為“災難”。在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定義此節日之前,阿拉伯人所稱的“災難年”是指1920年,即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那年。

“人形动物”,这是以色列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的原话。

加兰特说:“我已经下令全面封锁加沙,没有电、没有食物、没有燃料、没有水、封锁一切,我们正在与人形动物作战,我们采取相应行动。”

(I have ordered a complete siege on Gaza,no electricity,no food,no fuel,no water,everything is closed we are fighting human animals and we act accordingly)。

以色列國防部長約夫•加蘭特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不僅負責制定對巴作戰計畫,還負責宣傳工作,將針對加沙的屠殺戰爭描繪為反抗行動。他說:“我們正在與‘人形動物’作鬥爭,我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打擊他們。”

10 月 9 日,加蘭特對他提到的“必要措施”做了進一步解釋,即:沒有電、沒有食物、沒有燃料,關閉加沙巴勒斯坦人的一切生存管道。

當然,加蘭特並沒有提到數千名無辜平民的死亡。

由於以色列政府已經宣佈所有巴勒斯坦人都應當對 10 月 7 日哈馬斯襲擊事件負有集體責任,這意味著,根據加蘭特的評估,所有巴勒斯坦人都是“人形動物”,都是“人畜”,不值得憐憫。

不出所料,對於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言論,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第一時間表示附和,它們同樣使用最暴力、最反人性的語言,不斷顛倒是非,進一步鞏固了以色列在普通民眾中的主流政治話語,捍衛著以色列的“合法自衛權”。

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妮基•海莉(Nikki Haley)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哈馬斯的襲擊不僅針對以色列,而且“也是針對美國的襲擊”。妮基•海莉甚至直視著鏡頭發表了下述險惡的宣言:“內塔尼亞胡,請消滅他們,消滅他們,消滅他們!”

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並沒有使用如此直白的措辭,但他們都將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事件與9•11恐怖襲擊進行了比較,這背後的深意無需贅述。

10 月 11 日,美國參議員琳賽•格雷厄姆 (Lindsey Graham)則召集美國保守派和宗教支持者(基督教、猶太教)在福克斯新聞宣佈:“我們正處於一場宗教戰爭之中,(以色列)做你該做的事,將那個地方夷為平地!”

此類惡毒的語言並非新鮮事物,也必將持續出現,而且會在主流媒體全天候播放。在這種言論的掩護之下,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者不遺餘力地“消滅”加沙平民,“蕩平”數千所巴勒斯坦民居、清真寺、醫院、教堂和學校。我們必須承認,以色列正在製造另一場痛苦的災難(Nakba)事件。

從以色列建國元老果爾達•梅厄(梅厄夫人,Golda Meir)1969年發表的“巴勒斯坦人根本不存在”這一瘋狂言論,到第一位利庫德集團出身的總理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1982年所言“巴勒斯坦人是兩條腿行走的野獸”,到以色列國防部前副部長伊萊•本•達漢(Eli Ben Dahan)2013年“巴勒斯坦人就像動物,不是人類”的言論,再到無數種族主義、非人化的描述,猶太復國主義對巴勒斯坦人的觀點與定義並未發生任何改變。

現如今,一切都已融為一體,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者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它們將巴勒斯坦人非人化、否認巴勒斯坦人的存在,於是便毫無後顧之憂的“消滅”、“清洗”這個在它們看來本就不存在的民族。

或許,我們是時候應當正視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種族滅絕言論,我們應當認識到一個殘酷的事實:自以色列建國起,它們就在不遺餘力地將這些言論付諸實踐。

可悲的是,對於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平民來說,這種認識已經太晚太晚。

-------------
編輯:葉哈雅

出處:IslamiCIty

原文:‘Human Animals’: The Sordid Language behind Israel’s Genocide in Gaza

連結:http://tny.im/pph0f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