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西方為何會支持最後一個殖民主義國家?


美軍最先進的航空母艦福特號駛向地中海,支持以色列。

在巴勒斯坦抵抗運動與以色列殖民者新一輪戰爭的第二天,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就下令美軍最先進的航空母艦福特號及其 5000 名海軍陸戰隊員駛向巴勒斯坦,以表達對以色列殖民者、侵略者、屠戮者、種族隔離者的支持。

福特號航母戰鬥群擁有一艘導彈巡洋艦和四艘導彈驅逐艦,即諾曼第號導彈巡洋艦,以及湯瑪斯•哈德納號、拉米奇號、卡尼號和羅斯福號驅逐艦。

奧斯丁補充說,除了福特號航母配備的F-15、F-16 和 A-10 戰鬥機中隊外,美國還將增派空軍 F-35 戰鬥機前往以色列執行任務,而F-35正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奧斯丁所指,應當就是駐紮在約旦、巴林、卡塔爾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美國軍事基地的戰鬥機群。

雖然奧斯丁此言很可能只是虛張聲勢,但是,假若美國果真使用轟炸機對付巴勒斯坦人,現如今的阿拉伯國家,應當也不會有任何反對的聲音。奧斯丁補充說,拜登政府“將迅速向以色列國防軍提供額外的裝備和資源,包括武器彈藥。第一批安保援助將於今天出發以色列,並在未來幾天內抵達。”

而這也並非美國或西方軍隊第一次遠征保護以色列殖民者。早在1854年,一群以“迪克森”自居的美國白人至上極端分子就在巴勒斯坦雅法地區(現特拉維夫)組建了“美國傳教士殖民地”。1958年,巴勒斯坦民眾發起反擊,突襲該殖民地,導致多人死亡。隨後不久,美國政府便派遣一艘蒸汽護衛艦“瓦巴什”號,將美國國旗飄揚到巴勒斯坦海岸,要求奧斯曼帝國嚴懲兇手。

大約二十年後,德國人也採取類似行動來保護狂熱的德國新教殖民者。1877至1878年的奧斯曼與俄羅斯戰爭期間,德國以保護德國宗教殖民者“聖殿騎士”為名,派遣軍艦抵達巴勒斯坦海岸,以防定居巴勒斯坦的德國新教殖民者遭到襲擊。在此過程中,德國領事還動用武力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聖殿騎士殖民地的“合法性”。

彼時,聖殿騎士曾希望將巴勒斯坦打造為一個新教基督教國家,計畫在戰爭結束後將巴勒斯坦割讓給德國。 然而,結局卻讓德國宗教殖民者倍感失望。1908年,君士坦丁堡青年土耳其党起義期間,巴勒斯坦農民襲擊了德國殖民地,德國政府再次派遣軍艦前往海法保衛殖民者,以防發生更多襲擊。

幾周前,在慶祝建國 50 周年之際,以色列政府公佈了許多有關 1973 年與埃及和敘利亞戰爭的機密檔,當時,埃及和敘利亞分別對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動突襲,以求解放上述被以色列佔領的地區。 近千份的解密檔披露了以色列從政府、軍事政治等多個層面磋商作戰事宜,並尋求外國政府援助的諸多細節。

收到以色列的軍事援助請求之後,美國政府隨即進行了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武器轉讓。時任美國國務卿兼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在接受《耶路撒冷郵報》採訪時透露了美國政府的真實想法:“從一開始,我們就下定決心竭盡全力阻止阿拉伯人取得勝利,從收到以色列援助請求的第一秒起,我們就堅信,我們一定會維持以色列的現狀。”

基辛格斷言:“我們之所以作出上述討論,是基於一個既定事實,那就是確保以色列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


197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特拉維夫會見以色列國防部長摩西•達揚

基辛格補充道:“當時我們還面臨兩個不同的問題,即眼前的戰鬥和長期的戰鬥。在眼前的戰鬥中,以色列必須有效阻止敵人進攻,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實現有效的外交干預。我本人曾不斷敦促以色列發起兇猛攻勢,並且明確告知以色列,只有在他們的進攻取得成功後,我們才會採取外交行動。”

在敦促以色列發起迅猛攻擊的同時,美國還派遣羅斯福號航母前往東地中海,與駐紮在那裡的美國獨立號航母會合,甘迺迪號航空母艦也奉命前往該區域集合。此外,此次戰爭期間,美國向以色列空運大量軍事裝備,並向以色列提供戰略指導建議,同時提供外交支援。

這些“緊急援助措施”的背後,是美國、西方媒體的大力渲染與扶持。西方主流媒體顛倒是非,將巴勒斯坦的反抗稱為恐怖主義,將以色列的侵略稱為自衛。時至今日,主流媒體依舊在不遺餘力的宣傳巴勒斯坦恐怖論,以及以色列受害論。

1973年的這場戰爭,被稱為贖罪日戰爭,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媒體宣傳埃及和敘利亞入侵以色列,而事實上,埃及與敘利亞分別只是試圖奪回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占了上風,但此後,在美國的大力援助之下,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

鑒於這個成功的先例,美國人自然希望能夠重現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理想場景。其實,從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對以色列開展報復行動的那一刻起,美國政府及媒體對以色列這個種族隔離政權的堅定支持,就已經無恥地顯而易見了。全民皆兵的以色列猶太人依舊被稱為受害者,被冠以一貫的種族化同情,對於巴勒斯坦民眾的苦難,卻緘默不言。

與基辛格一樣,現任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此次衝突爆發的第一天,就承諾美國將進一步強化以色列的安全保障,並強調美國一如既往且堅定不移地支持以色列行使“自衛權”。

自1948年巴勒斯坦人民尋求民族解放以來,包括德國、法國和英國在內的諸多西方國家一直都始終堅持親以色列、反巴勒斯坦的政策,它們致力於支持以色列定居者不斷開拓殖民地,並不斷打壓、屠殺反殖民、反侵略的巴勒斯坦原住民。

德國政府不斷寬慰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宣稱柏林“永遠與你們同在”,法國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確認支持以色列和以色列人,英國則宣稱英國永遠支持以色列。

而上述這些所謂的發達、文明國家,要麼屬於屠殺、驅逐原住民並建立獨立國家的殖民者(如美國),要麼就是曾經建立白人至上主義殖民地的老牌殖民國家,它們的殖民地分佈廣泛,譬如納米比亞、坦噶尼喀(隸屬坦桑尼亞)、羅得西亞、南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肯雅等。因此,西方帝國主義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並非巧合。從 1890 年代到 1980 年代,上述被殖民地區奮起反擊,發動各種形式的民族解放運動,最終獲得成功,脫離歐洲殖民者的壓迫與剝削。

此次衝突爆發的第三天,以色列國防部長約夫•加蘭特將巴勒斯坦人描述為“人形動物”,進一步暴露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種族至上本性。

毋庸置疑,以色列是整個亞洲乃至全球最後一個繼續推行種族隔離法律和制度的殖民主義政權,它的猶太定居點,本質就是驅逐、屠殺巴勒斯坦人,將巴勒斯坦人的住宅夷為平地,然後修建所謂的“猶太合法定居點”。

諷刺的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這一策略與行為,竟然受到以色列種族主義法律的保護,而西方則將以色列的成功與生存,視為歐美支持境外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的最後立場。

儘管西方直接進行軍事干預或者參與戰爭支持以色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美國國務卿所言,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首先需要確保以色列不斷發起攻擊,而美國則在後方施加外交壓力,然而,這種無條件支持背後所暗藏的種族主義情緒,卻是真實存在的,毋庸置疑。

西方勢力的終極目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巴勒斯坦實現獨立與自由。至於始於本月7日的這場新一輪戰爭,如果巴勒斯坦此次反抗行動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絲啟示,那就是巴勒斯坦人永遠不會停止對自由的追求和對殖民壓迫的抵抗。

--------------
編輯:葉哈雅

出處:MiddleEatEye

原文:Israel-Palestine war: Why the West is rallying around the last settler colony

連結:http://tny.im/VQQ5k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