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穆斯林姓名特點與中國化內涵

回族穆斯林的經名也稱教名,指用聖賢、聖妻、具有吉祥寓意的阿拉伯語詞彙起的名字。在回族穆斯林中把為孩子取經名叫“起經名”“安經名”。

起名字在伊斯蘭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據《艾卜·達伍德聖訓》記述,穆聖曾說:“復活日,將以你們的名字和你們祖輩的名字被稱呼。你們使自己的名字優美些吧!真主最喜歡的名字有:阿卜杜拉、阿卜杜·拉赫曼,等。”(穆斯林輯錄)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穆斯林延續了這一傳統和習慣。早期隨著阿拉伯及其他地區穆斯林來華定居,他們之間的稱呼對當地信仰伊斯蘭教者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只要有新生兒出生,穆斯林先輩就為其起一個阿拉伯語的名字作為稱謂,以象徵孩子出生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

我國有的地區回族穆斯林為孩子起經名很隆重,要請親朋好友參加,叫做“辦滿月”,以示祝賀。“起經名”和“辦滿月”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一起進行。所謂“辦滿月”,我國有的穆斯林地區也叫做“知感”,就是請阿訇念“喜經”。做“知感”內含慶賀心情,以及對真主賜予的感恩,所以請阿訇通過念經表示感謝。請阿訇起經名時還要有對孩子的祝福。祝福內容包括:願真主使這個孩子長壽、身體健康、道德完善、形象俊美、衣食無憂。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的名字分為三個類型:

(一)與真主尊名相聯繫的名字。根據《古蘭經》經文的內容,真主除了本名“安拉”外,還有99個美名,也就是對真主的諸多稱呼。在真主的諸多美名中,一類屬於讓人敬畏的稱呼,另一類屬於令人讚美的稱呼,其中各個美名的用詞都有引申的內涵意義,如“賽倆目”(和平的主)“拉赫曼”(仁慈的主)“瓦哈布”(博施的主),分別可以組成人名“阿卜杜·賽倆目”“阿卜杜·拉赫曼”“阿卜杜·瓦哈布”等。

(二)諸聖人的名字。伊斯蘭教的聖人數量很多,據傳述約12萬4千。聖人分為4個品級:列聖、欽聖、大聖、至聖。為了追隨和效仿諸聖人的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穆斯林往往沿用聖人的名稱,作為孩子的名字,如“易蔔拉欣”“艾尤卜”“穆薩”“爾薩”“穆罕默德”等。

(三)具有個人特性的名字。曾經追隨聖人輾轉征戰、出生入死、傳播伊斯蘭教的聖門弟子,他們都是伊斯蘭教的忠實骨幹和核心人物。他們的名字為後代的穆斯林所熟知,也往往被用來作為孩子的名字,如“哈裡斯”(衛士)“賽福鼎”(宗教之劍)等。

回族穆斯林姓氏因多種來源而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一)取其先輩姓氏中的首音或尾音或中間某一個音節作為姓。如中國穆斯林先民男子名字中有的是“”(宗教),音譯為“丁”,類似“奴倫·丁”“哲倆倫·丁”等,所以其後裔就以“丁”為姓。回族中的“海”姓“穆”姓“喇”姓,就分別來自“海魯丁”“穆薩”(或穆罕默德)的首音中的一個字音。

(二)以家世而得姓。元代著名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有五個兒子,其名分別為納速剌丁、哈散、忽辛、閃速丁、馬速丁,他們的後裔就有賽、納、哈、忽、馬、撒、沙、丁、閃、穆等姓。僅賽典赤·贍思丁這一家就在中國傳了不少於十六個姓氏。

(三)取原名字中某一字為姓。元代穆斯林伯馬魯丁,漢名“魯至道”,他的後裔並沒有沿用“魯”為姓,而是將原本名字第一個字“伯”,去掉人旁,成了“白”姓。

(四)皇帝賜姓。元代穆斯林母巴拉沙官封平章政事,皇帝賜姓“達不華”,其後裔將“達”作為姓。

(五)取國姓。即帶有原住地國名痕跡。從中亞遷入中國的穆斯林先民部分人就取其國(朝)姓。如回族穆斯林中“米”“安”“石”姓,分別來自西域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安息(今伊朗高原東北部)、石域石國(今撒馬爾罕一帶)。

(六)皇帝御批改姓。明代回族穆斯林中有一個叫彡(shan)茂的,湖北公安人,是天順年間進士。明英宗不認識其姓,詢問內閣官員答“彡”同“陝”,皇帝即揮御筆改“彡”為“陝”。

(七)由教職、官職、民族而得姓。元時“答失蠻”為伊斯蘭教經師之稱謂,“哈的”“尕最”分別是元代和明清時期宗教法官的稱謂,回族“答”“哈”“尕”三姓就是以任此教職、官職而來。“回”姓就是以回族而得姓。

(八)皈依後沿用原姓。在回族穆斯林與漢族兄弟姐妹長期交往融合過程中,既有穆斯林完全融入漢族的現象,也有為數不少的漢族皈依伊斯蘭教的現象。這種皈依有的是家族性整體皈依,有的是個人選擇性皈依,有的是通過婚姻而皈依。所有皈依的新穆斯林一般都會繼續沿用並承襲原來的姓氏,使回族穆斯林的姓氏更加多樣化,並完全融入了中國漢姓中,單從姓氏已很難再有信仰上的區別。

姓名,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由於具有悠久的形成歷史,又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回族穆斯林的姓名和漢民族姓名一樣,由姓和名組成,姓在前,名在後,即“重姓輕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視宗族裙帶關係有關,而與原本的阿拉伯穆斯林姓名完全不同——他們的姓名一般至少由兩部分組成,名在前,姓在後,有的還要包括祖輩的姓名。其排列次序剛好與中國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輕姓”。

回族穆斯林的姓氏姓名已深深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中國人的姓名不但在姓氏上,而且在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反映出很強的傳統文化色彩。比如除姓氏外,中國人長期有按“字輩譜”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的家譜、族譜。從這些家譜、族譜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家族世系繁衍的情況,而且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嚴格的字輩規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輩譜。這種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預先排定,然後一輩一字,世代相傳,家族後代不得隨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時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字輩規定的要求來考慮,表達祖祖輩輩對子孫後代的期望。

回族穆斯林受中國文化固有特點的影響,在起名時向來重視字義和寓意。在習慣上,當人們選定某些字作為名字時,首先考慮的是這些字本身是什麼含義,作為名字以後又可以賦予什麼含義。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講究道德、操行的社會,所謂“三綱五常”,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要求。回族穆斯林起名也往往直接用一些漢語詞彙或者典故作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回族穆斯林文化內涵的又一鮮明特點。

姓名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中國人的命名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文化。回族穆斯林的姓名,不只是回族穆斯林的傳統習俗,其中凝聚著回族穆斯林文化在培育後代方面的經驗和智慧,也體現著中國伊斯蘭教發展特色。一個人的名字,既是個體生命的代稱,又是個體的個性特徵和社會特徵的象徵。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一定時期的社會和一定民族的社會,都有屬於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體現出一種與當時社會的文化和當地民族的文化難以隔舍的聯繫。

姓名是一種心理暗示,社會文化心理環境對子女的成長很有影響。通過起既有漢文化寓意的名字,又起一個具有伊斯蘭教文化內涵的名字,可以發揮文化心理氛圍對於人格品性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其最明顯的意義,是讓孩子一來到“頓業”(今世),就馬上置於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之下,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教信仰為導向,指引孩子一生的成長。穆斯林以先知、賢哲的名字給孩子起經名,是盼望、祈願孩子能像先知、賢哲那樣,成為一個品德高尚、出類拔萃的人。

回族穆斯林為孩子起名字的特點使其外因內化,是維持中國伊斯蘭教生存和發展的良好方式。當嬰兒長大懂事之後,知道了他的漢名和經名的意義,從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自我認同感,兩個名字都具有文化內涵、道德導向,使其在潛意識上獲得這些文化的浸染薰陶。

總之,孩子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作為回族穆斯林的家長,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伊斯蘭教傳統美德的教育,勸人行善,止人做惡,尊老愛幼,愛國家,愛民族,使之成為合格的穆斯林公民。穆斯林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全面的,除了宗教信仰的教育之外,還有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和勞動技能。如果忽視對孩子的道德信仰教育,就可能會導致孩子品性低下、惡劣、不肖、不忠、不誠、不義,以及對社會無責任感。所以,穆斯林家庭非常注重用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薰陶。

姓名系統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物,而是與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心理密切相關的,是民族文化與信仰的鏡像。什麼樣的文化內容在姓名系統中就產生什麼樣的投射。回族穆斯林給孩子起漢名和“經名”的這種教育模式是伊斯蘭教真正融入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具象體現,是穆斯林與中國社會相適應的一個有效而可行的路徑。

------------
(作者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

【轉自:《中國穆斯林 》2017-2】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