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育的現實性

伊斯蘭教育同樣具有現實性,與人的原有實質發生共鳴: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意識,有情感有衝動,有靈魂有幻想……當初,聖門弟子罕索萊曾覺得自己跟家眷在一起時,與跟穆聖在一起的情況大不相同,因為跟穆聖在一起時覺得精神清爽、高尚,有一種敬畏安拉、感到安拉臨近的感覺。罕索萊覺得這是一種偽信的征狀。於是,他一路小跑去見穆聖,還一邊跑一邊自言自語:罕索萊有偽信屬性了。見到穆聖後,他就把自己跟穆聖在一起與跟家屬在一起判若兩人的體會說給穆聖聽,穆聖就對他說:“假如你們一直保持跟我在一起的狀態,你們就成天仙了。罕索萊啊,畏主守法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的。”(穆斯林傳述)諺語說得好:一個時辰歸你的心靈,一個時辰歸你的主。伊斯蘭根據這種平衡的現實性生活去教育穆斯林,它既不讓穆斯林沉湎于娛樂而完全忘記自己的主,也不讓他過分從事拜功而不給心靈娛樂的餘地。

伊斯蘭不承認“原罪說”,但它確認環境對人的影響,特別是家庭環境。家庭氛圍直接鑄造孩子的信仰,構成他的最初宗教傾向。穆聖說:“每個孩子生來就有接受伊斯蘭的天性,是他的父母把他變成了猶太教徒、基督徒,或襖教徒。”(布哈裡傳述)因此,伊斯蘭把教育孩子的職責首先交給父母。安拉說:“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為自身和家屬而預防那以人和石為燃料的火刑。”(古蘭經六六:6)穆聖說:“你們每個人都是責任人,都應對其下屬負責;男人是一家之長,應對家庭負責。”(布、穆傳述)伊斯蘭十分重視幼稚教育,因為幼兒更適應學習、模仿,最易受影響。所以指示父母和老師在孩子懂事年齡起就教他們順主、行善、履行主命,聖訓把這個年齡定為七歲;在孩子接近發育期,即年滿十歲時父母要嚴格甚至嚴厲教育他們。穆聖說:“讓你們的孩子七歲時做禮拜,十歲時打他們做禮拜。”這裡所說的“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讓他感覺到父母要他做禮拜的嚴肅迫切的心情,使他覺得不容有一點疏忽。有些父母親僅僅口頭上命令孩子,使孩子不覺得父母要他順從的嚴肅性和迫切性,因此,命令“打”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是嚴肅認真的事情,不是開玩笑;是一種行動,而不是語言。

“打”的要求是讓孩子感到疼痛,卻不是打傷或致殘。伊斯蘭確認這一教育方式,是出於現實需要;這方面,伊斯蘭不會迎合一般幻想家的理論,他們鼓吹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要徹底廢除“打”的教育方法。這固然是一種理想,但它卻不適應每個環境、每個人以及每種狀況。優秀的父母和出色的教育家都不需要“打”的方法,穆聖曾針對丈夫們說過:“優秀的丈夫是不會打妻子的。”穆聖本人一生沒打過任何人,不管是孩子、女人、婢女還是奴隸;甚至也未打過任何動物。這是一種崇偉的境界,並非是任何人可以高攀的。

【節選自《伊斯蘭的特色 》,尤素福·格爾達威 著,張維真 譯,題目是編者所加。】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