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的真相:英國懺悔,美國何為?

英國官方耗時7年完成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 (Chilcot Report) 6日在倫敦公佈。報告認定,英國捲入伊戰的決定是錯誤的,時任首相布雷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報告多次用“入侵”形容當時美英對伊拉克的進攻,並稱這是二戰以來英國最有爭議的軍事行動。有媒體評論稱,這場戰爭開啟了中東持續動盪的“潘朵拉盒子”。當年,伊拉克人賈布裡手持大錘砸向薩達姆雕像的照片曾在西方媒體上火爆一時,如今他後悔了:“薩達姆走了,但他的位置上現在有1000個薩達姆。”英國前首相布雷爾當天也召開記者會回應了這份報告,他承認是錯誤的情報導致英國加入了那場戰爭,但他依舊堅持,薩達姆必須被推翻,自己當時的選擇符合英國的最大利益。中國學者金燦榮6日對《環球時報》說:“我認為這份報告影響有限,它的主要目的在於給內部一個交待。由於伊拉克戰爭以及後來的利比亞和敘利亞軍事行動,美英把中東的世俗力量打掉了,讓IS這種極端力量坐大。在事實證明他們的確犯錯的情況下,他們必須有個交待。但是否能夠吸取教訓,那就不知道了。”

姍姍來遲的伊戰真相

 

這是一份有關伊戰調查的官方報告,由時任首相布朗授權,齊爾考特勳爵 (Sir John Chilcot )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調查從2009年開始,聚焦英國於2003年捲入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的原因。260萬字的報告涵蓋英國捲入戰爭的決定、戰爭的法律依據、戰爭準備以及戰後計畫等。

《華盛頓郵報》稱,這份報告考據繁複縝密且幾乎不受約束,篇幅是《戰爭與和平》的5倍且幾乎面面俱到,是對英國捲入伊拉克戰爭的全面、正式總結。據報導,整個報告耗資超過1000萬英鎊,聽取超過120名證人口供,包括布雷爾、下令發起調查的前首相布朗、多名政府高官及英軍高層等。原本預期報告能在一年內完成,但由於涉案人士身份及內容敏感,結果延至今日才得以公開。

報告稱,英國捲入伊戰的決定是錯誤的,帶來的嚴重後果影響至今。布雷爾基於“不準確的”情報——伊拉克擁有所謂大規模殺傷武器而推進戰爭,導致英國展開了二戰以後最有爭議的軍事行動。“伊拉克戰爭真相終於姍姍來遲”,英國《每日電訊報》說,布雷爾主張入侵伊拉克,雖然有很多遊行和抗議,但當時的民調顯示了公眾的支援,國會也投了贊成票。然而戰爭的爆發以及缺乏戰後規劃導致伊拉克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

齊爾考特在報告的發佈會上說,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說法站不住腳,對戰後的計畫也“完全不充分”。調查並不是要對軍事行動是否合法做出裁決,因為這取決於法庭裁定。“然而我們已得出結論,英國當時採取軍事行動的法律基礎遠遠不夠。”

布雷爾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之間的一些書信往來節選,被英國廣播公司稱作是報告“最具色彩的”材料。報告披露,在2002年7月一份致布希的文件中,布雷爾寫道:“不論怎樣,我將和你站在一起。”

齊尓考特6日說,當時的軍事行動並非“萬不得已”。英國在所有和平手段用盡之前,就選擇參與入侵伊拉克戰爭。當出現軍事行為的可能時,政府在確認可以實現目標之前不應貿然承諾政治目標。

布雷爾的個人意見被認為是推動英國捲入戰爭的主要因素。報告說,布雷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他堅信薩達姆擁有大規模的生化武器。布雷爾曾在2002年9月公開的檔中稱,情報機構“毫無疑問地確定”薩達姆繼續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齊爾考特的報告結論是,這種“確定性”並沒有任何情報支撐。

最後被證實,大多數資訊都是錯誤的。伊戰導致179名英國軍人死亡,而伊拉克人死亡的人數更是達到數十萬人。報告說,儘管布雷爾得到“明確警告”,但他低估了這場軍事行動對伊拉克和整個中東地區的衝擊。

澳洲新聞網評論說,回顧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之後,小布希興奮地站在“任務完成”的橫幅前。彼時,布雷爾被視為“布希的寵物狗”,亦步亦趨地追隨著美國主人。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獲得了英國的全面支持,英國的這一決定幾乎成為近代最具有爭議的一步。布雷爾很有可能被貼上“戰爭罪犯”的標籤。事實上英國有很多人包括陣亡士兵的家屬都認為布雷爾就是戰爭犯。

布雷爾在報告發佈後的第一時間作出回應,稱武力推翻薩達姆是正確的事情,並稱不認為推翻薩達姆是當前中東和其他地區恐怖主義盛行的原因。“不論人們是否同意我對薩達姆採取軍事行動,我真誠地認為這是對英國最有利的事情。”

據俄塔社6日報導,伊拉克議員阿裡亞稱,開齋節後,伊拉克議會將要求政府對英國及其盟國入侵伊拉克向法院提起訴訟。

英美給中東留下了什麼?

 

布雷爾和布希給中東留下了什麼?CNN說,齊爾考特報告的公佈或許能讓我們更瞭解布雷爾當時做出入侵伊拉克決策的緣由,但這些結果對當下的伊拉克而言已沒有什麼用處。中東地區,外國列強的種種地緣戰略規劃總是出錯,伊拉克也不例外。究竟這樣的錯誤有多大,看看上個週末巴格達的又一次恐怖襲擊就能有所瞭解——至少250人在“伊斯蘭國”製造的爆炸中喪生。當年入侵伊拉克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帶來宗派主義、恐怖主義和暴力,沒有人能把它們再放回去。如今的伊拉克沒有和平與繁榮,只有危險和不穩定。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當年5月1日,布希宣佈美國及其盟國已經結束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但直到3年後,伊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才正式宣誓就職,標誌著伊政治重建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12月18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簽署官方檔,正式結束伊拉克戰爭。“這場戰爭至今沒有贏家,以後也不會有。”美國《時代》週刊這樣評論說。

西方學者曾用“失敗國家”描述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教授王京烈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曾同美國人調侃,“你們真厲害,不僅創造了一個概念,還真的用軍隊創造了一個失敗國家”。王京烈說,伊拉克戰爭是造成當下中東動盪的一部分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為什麼伊拉克戰爭的爭議這麼大?主要是那場戰爭帶來的效果出了很大問題,可以說現在中東亂成這樣,與那場戰爭有著非常大的聯繫。同時他認為,這份報告的內容再次印證,像美英這種國家,只要有戰略需要,就會“找到”相應的證據。美國打伊拉克戰爭就是想推翻薩達姆政權。

英國《每日電訊報》6日稱,男子持大錘砸向薩達姆雕像,這是美國入侵伊拉克最具標誌性的一張照片。但照片的主角、為薩達姆修理摩托車的技術工人賈布裡如今後悔了。賈布裡說,他一開始很高興看到美英士兵,但每過一年情況都變得更糟,“腐敗、混戰、殺戮、洗劫……薩達姆走了,但現在他的位置上有1000個薩達姆”。

外界認為,伊拉克的連年動盪、“伊斯蘭國”的崛起以及中東亂局都和當年的伊戰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德國電信政治網6日感慨,這份報告來得太晚了。英美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失誤改變了整個中東局勢,也為之後的“阿拉伯之春”埋下伏筆。

王京烈說,薩達姆確實比較專制,但中東地區的民主政治發展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東在二戰以後才形成民族國家體系,進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體系,在這期間,類似“阿拉伯之春”的政權動盪一直在發生。我們更願意用“社會政治危機”來描述它。我們反對專制主義,但對於中東來說,更需要一個“適度權威”,這是一種包容的開明之治。

 “未來戰爭要更加謹慎”

 

 “未來戰爭要更加謹慎”,齊爾考特在6日的發佈會上說。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就報告表示,英國應從伊拉克境內發生的一切吸取教訓。俄新社6日題為“英國人意識到自己對外政策的錯誤”的文章稱,俄羅斯上院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弗拉基米爾·紮巴羅夫說,英國人開始慢慢看清楚其主要盟友美國讓他們做的事情。現在全世界都看到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魯莽政策。德國《經濟新聞報》評論說,這是英國在和美國“劃清界限”。英國的脫歐公投可以被視為戰爭政策的直接後果。未來,英國在同美國的關係上應持更加獨立和開放的立場。

“伊拉克戰爭留給世界深刻的教訓”,德國《焦點》週刊6日評論說,英國的報告給國際社會一個啟示,不要輕易發動戰爭。國際社會應該在聯合國的範圍內進行廣泛對話和磋商。政治手段總會比軍事手段有效。俄羅斯《觀點報》說,正是由於以虛假的理由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才讓美國未能說服北約盟友發動對敘利亞的入侵,因為歐洲國家希望中東地區和平。英國承認錯誤,有助於恢復國家和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瞭解,避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英國已經做出自我批評,那麼美國呢?德國全球新聞網6日說,隨著英國的反思,歐洲對伊拉克的判斷已經趨向統一。德國和法國曾大力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這也曾導致美國與德法之間的隔閡。現在看來,德法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美國前總統布希將處於壓力下。 俄聯邦新聞網6日援引俄羅斯人道政策調查國際研究所專家布盧傑爾的話說,即便英國承認錯誤,伊拉克的局勢已不可逆轉。這一報告不會損害英國和美國的聲望,因為它們早已失去聲望。同時,它也不會對現政權有任何影響,因為西方國家從不為前任政權承擔責任。

【記者 韓曉明 孫微 青木 陶短房 范淩志 姚麗娟 柳直】

來源:新華網新聞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