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泰斯米對穆斯林心理的培養

泰斯米是我們穆斯林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它早已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因此,我們養成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不自覺地念誦“泰斯米”;這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習慣。雨水使天地之間連為一體,泰斯米像雨水一樣使我們的信仰與生活結為一體。我想這是泰斯米最為妙不可言的地方。而今天,我將說它只是其中之一。因為我發現了更多的泰斯米的美妙地方。

在開始淺談之前,我們有必要重新對泰斯米有一個常識性的認識。泰斯米其意就是“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也往往被我們簡稱為奉真主之名,以真主之名,或頌真主之名等。在《古蘭經》中泰斯米是最為常見的,114章經文中只有“懺悔章”沒有以泰斯米開始。關於泰斯米在《古蘭經》的意義,有說是經文中的一節,有說是《古蘭經》分章節的標誌。泰斯米是開始我們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分辨是非時的冷靜,是潛意識中的一種意念。正如使者說:“一切工作皆意念而成就”。

談及意念必須要涉及人的心理。當大地給我們呈現出綠色盎然,一派生機,我們的心靈也會因此而發生轉變;或誘發對大自然的讚美,或引發對往事的種種愁緒。過於讚美,而忘卻現實,過於愁緒,而傷其自身。這其中就需要一種適當與均衡。使者說:“每個人每天早出晚歸,就像賣了自己,有的人在自救,有的人在自毀。叔本華在其著作中這樣說道:“天性在這方面表現的越精密,越準確,人活在世上便越容易,越安全,越舒適。此刻只須接近真正的準確點,便足以保護他免遭不幸。”

泰斯米就是一種引導,它把你的心靈引導在一個最有可能正確的位置,從而有效地控制思想和行為。這其中內含一種心理,一種狀態,也可說是一種引導,亦或者是真主的一種恩惠。

下文既是我們將從心理視野的角度對泰斯米的一種再理解。

在很多年前念經的時候,關於泰斯米我學到的只是真主普慈今世特慈後世,這似乎成為普遍對泰斯米的一種理解。直至我讀到“太陽章”9—10節時:“凡培養自己性靈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性靈者,必定失敗”這節經文為我打開了一扇視窗。

關於泰斯米,我注意到“奉”,發現了人原來是有奉之心理的。為了更具體的認識,我把著重講的三點陳列出來,以便於更直接理解。

1·奉的心理。2·奉的方向。3·奉的對象。

一、奉的心理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奉天”之說,這在頒佈的聖旨和祭祀中最為常見。這種現象,只說明了人的信仰的天性,更加明白了人是有“奉”的心理需求的。這種需求和《古蘭經》中相吻合。真主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治者(2:30)為此,在阿拉伯半島伊斯蘭還未得到廣泛傳播之前,多神信仰和崇奉偶像,惡風舊習氾濫成災。每當一個部落要獻祭宰牲時都會遵奉部落神偶像的名字。如奉烏紮之名、奉拉特之名等。穆聖面對於此並沒有讓追隨者不去遵奉,而是巧妙地用真主之名替換了。這顯示出了使者的智慧:既遵循了常道,也滿足了信仰之天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認主獨一”的信念。

真主說:“你說,你們可以稱他為真主,也可以稱他為至仁主。因為他有許多極優美的名號,你們無論用什麼名號稱呼他(都是很好的)。”你在拜中不要高聲朗誦,也不要低聲默讀,你應當尋求一條適中的路。(17:110)

泰斯米對於穆斯林來說可謂是深化到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平時的宰牲都必須以真主之名開始。正如《古蘭經》說:“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2:173)還說:“你們不要吃那未誦真主之名而宰的,那確是犯罪。(6:121)

一件很小的事情,哪怕微不足道的小石頭,你把清除到安全的地方時,念上一句“奉真主之名”也是功德,也是有惠賜的。這種從大到小,以小見大的鼓勵,使人的道德得以樹立,靈魂得以昇華。

二、奉的方向

民國時期,楊仲明先生說:“教民範圍逾越,漫托尊奉之名”。這說明,人不能光有“奉”的心理。泰斯米給我們指引了一條方向;它既是:“普慈特慈”。真主說:“這封信確是蘇萊曼寄來的,這封信的內容確是“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27:30)

普慈特慈(至仁至慈)是真主設置在人類心靈上的淨化器,只要人向普慈特慈的方向靠攏,那麼人心中的淨化器就會啟動,我們可以徜徉在生活中,感知美好。阿拉伯詩人紀伯倫說:“我們活著只為的是去發現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種種形式”。

我們需要不斷向真主的屬性學習。凡與真主普慈特慈之屬性相違背的事項,都應該決斷的放棄。普慈特慈是真主極其美好的名號,它跟一切美好的事情相關。美好的事情是顯現的,是明確的,是安寧的;我們可以發現、尋找,吸納,成為我們心靈的甘露。正如使者說:“須知!人體內有一塊肉,如果它良好,整個身體都良好;如果它敗壞了,整個身體都敗壞了。須知!它就是心!”。《布哈裡、穆斯林聖訓實錄》輯錄,真主說:“

財產和子孫都無裨益之日。惟帶著一顆純潔的心來見安拉者,(得其裨益)。”(26:88-89)穆聖也常向真主祈禱說:“主啊!求你純潔我的心靈吧!”

我們只有奉著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才能得以解脫、昇華。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了標準,就有了方向,我們才不會迷失在欲望之中,不可自拔。

我們奉的普慈特慈這一美好的總稱,它既可以顧及我們的今世美好生活,也可以穩定我們的後世美好生活。尊奉真主之名絕不會使我們喪失對美好的追求,或覺得矛盾與衝突。泰斯米恰如其分的給我們了一個良性的持久的培養。

三、奉的對象

如果上面討論了:“漫托尊奉之名”的利害,那麼這裡應該談到的是“教民範圍逾越”的危險。我想說,只有奉的心理,奉的方向還是不夠的,我們的信奉應該有一個絕對存在的物件。這是信奉最為核心的部分。

泰斯米中“奉”的狀態,就是承認主僕之間的關係,明白結果只歸於真主,瞭解我們只有托靠真主才能有所出路,才能使脆弱的心變得更加強大。

記得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信奉真主,而不是偶像?我的回答:“你信奉真主,真主會把你引入一個合乎其天性的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生活;因為我們是真主的被造,所以他最知道我們的需要。

說道這裡想起《人應該思考》這本書裡有句話:“真主知人之行而定,人不知真主之定而行”這句話對此表達的淋漓盡致。怎麼樣才能調和此關係呢?我想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學習認主獨一的真實意義。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你說: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112:1—4)

經中真主用:“你說”提醒我們要宣示,要呈現,要遵行真主的絕對獨一存在。我們每當念此《忠誠章》時,必以泰斯米開始,我們就已經了奉了真主的命令。可是我有了個疑問:“你說,你說了嗎?”

“奉”既是順從的意思,因此我們的方向和物件是至關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實踐。正如伊瑪目·腦威說:“要達到心靈的純潔,就要擺脫各種心病,如懷恨、怨恨、嫉妒、吝嗇、自負、自衿、驕傲、奸詐、沽名、狡猾、妄想,以及不滿意安拉的前定等等不良品性。”伊本·勒傑布說:“純潔的心靈就是心無惡意、邪念和一切可憎的品性,其中只充滿對安拉的熱愛,對安拉的害怕和害怕安拉的疏遠。”當個人被這些惡劣品性侵蝕時,整個人就形同變質敗壞了。

在伊瑪目安薩里那裡,清潔分為四個等級:1、清潔身體外表,洗去糞便、污垢。2、清潔身體各竅,不染各種罪惡。3、清潔心靈,遠離各類惡德和醜行。4、清潔靈魂,遠離除安拉的一切——這是屬於眾先知、誠篤者的清潔。安薩里認為,不具備慧眼去認識這些層次之間差異的人,只能看到清潔身體表面污垢的這一級,而這一級相對於追求的核心來說無異於表面的一層外殼。於是他只關注這個外殼,窮究它的整個過程,把時間和精力全部用於淨下、洗衣、清潔外表,尋找流動且流量大的水,等等。由於自以為是,他以為這就是追求中的清潔。殊不知,前輩先賢把主要精力和思想核心放在內心,而很少關注外表。(參閱《伊斯蘭的精神》中譯本代前言.第2頁)

信仰是清潔的,精神的,心理的,但這種清潔的信仰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我們現實生活有很多是可以拿來培養我們性情的。願我們以奉真主的名號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好。

這是我對泰斯米的再理解,算是一種對古蘭心理的一點初探。使者和先知“奉”了真主的啟示,擁有了傳達信仰使命的責任,使者和先知的時代早已遠去,而真主給我們留下了經典和聖訓以及“奉”的大義,所以我們才是經得住考驗的優秀信仰者。

【來源:微信公眾號“阿訇之筆”】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