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與考驗

世間榮華,恩典繁多,稍不留意,人就沉迷其中。坐擁萬貫者,時常不懂珍惜;一貧如洗者,往往容易滿足。有些人掙錢容易,花錢也如流水;有些人苦苦掙扎,依然難以糊口。因此,有人對待錢財,無比謹慎,想要開支,絞盡腦汁。

不義所得、不勞而獲之財,其中沒有真主的恩典,也不會給主人帶來過多裨益,人對此類錢財也不太在意,因為他們不會知道,很多人耗費巨大體力和腦力,收入仍舊屈指可數,他們無法感知這種人的辛勞與苦難。換句話,如果有人輕而易舉地得到某物,就不會珍惜,更不會感恩。

那麼,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如何教導我們正確對待物質的繁華與恩典呢?先知的教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適度享受恩典,甚至適當遠離恩典;二,交往弱勢群體,伸出援手,感知疾苦。

那麼,何為適度享受恩典呢?齋戒是最好的範例。一年一度的齋月,要求我們在特定時段戒除飲食和性欲,同時戒除一切惡習與不良嗜好。感知饑渴,才會感知弱勢群體的疾苦,如此,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愛憐就會不斷昇華,對真主恩典的感恩之情就會增強。

史料記載,哈裡發歐麥爾外出巡查時,看到聖門弟子賈比爾•本•阿卜杜拉提著幾個袋子,問:“你拿的什麼呀?”賈比爾說:“肉。”歐麥爾又問:“是你自己買的肉嗎?”賈比爾說:“正是。”歐麥爾便說:“你為何買這麼多肉呢?”賈比爾說:“我想吃肉,就去買了。”歐麥爾又說:“你想要什麼東西,就一定要去買嗎?”

在此,我們不可誤讀哈裡發歐麥爾的訓誡。他只是告誡我們,人對物質的渴望無窮無盡,很多時候,我們不必因為自己有能力就隨心所欲,縱然我們擁有無數恩典,也要試著把握尺度,不可奢靡揮霍。

你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時,請不要為所欲為地肆意享樂。如此下去,你認為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會逐漸放鬆警惕,慢慢忘卻這些恩典源自何處,更會忘卻一切恩典都是造物主對我們的考驗。

父母都明白,無止境地滿足兒女的物質要求,是對孩子的溺愛,這種“愛”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如果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求必應的生活,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世界不過如此,世人也會像父母般地迎合、遷就和滿足他們。倘若世人無法滿足其要求,他們將會暴怒,因為從小就沒有被拒絕的體驗。

稱職而優秀的父母懂得正確撫養孩子,不會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懂得掌握尺度,拒絕溺愛子女,教會孩子珍惜與感恩,讓孩子明白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感知世間的真善美,看清世界的險與惡,不讓孩子帶著任性步入社會。

有求必應的生活自然美好,但也充滿危機與兇險。一旦遭受挫折,情緒就會變化,憤怒成為遭遇考驗時的常態。的確,人們難免發脾氣,而無休止、無緣由的憤怒必定害人害己。

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教導我們,有時候,暫時遠離塵世的浮華與享樂,會讓我們更好地感知美好的恩典。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先知的第二項教導呢?幫助弱勢群體、感知疾苦,不僅要求我們救濟貧民,更要接近困難群體,進入他們的生活。

在資訊時代,施捨變得簡單,甚至不必躬身前往,便可完成扶貧。這種便利確是恩典。試想,在複生日,你看到從未謀面、卻給予無私幫助的人們,那是何等的歡愉!

但另一方面,這種便利也拉開了我們與弱勢群體的距離。據《艾哈邁德聖訓集》記載,有人向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傾訴:“我感覺我的心越來越硬了。”就像我們經常抱怨自己活得無趣,縱然萬事如意,依舊怨天尤人,難以知足,甚至不再感知甜美的恩典。對此,先知作答:“你當接濟孤兒,與他們同吃、同座,如此,你的心就會變軟。”

這裡的孤兒代表所有弱者。就是說,若要避免自己冷酷無情,避免生活無趣,就儘量接觸困難人群,體味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分享快樂和恩典,感知他們的疾苦與磨難。

倘若我們對生活不滿,就去看看狀況不如我們的人們,學習他們的堅忍與感恩,別把自己生活中擁有的一切看做理所當然。請銘記,一切都是源自真主的恩典。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