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歷史上的瘟疫與防疫

回首數千年的文明史,瘟疫與人類社會相生相伴。瘟疫以其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有時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發展軌跡的轉捩點,決定國家興衰存亡,文明盈虛消長。

阿拉伯人生活的西亞北非地區史稱“五海三洲”之地,地域廣袤、人口繁盛、文明交匯、宗教共生。然而,恰因其緊扼水陸交通要道,宗教聖地眾多,人員流動頻繁,先後在此地建立政權的阿拉伯帝國、馬穆魯克王朝、奧斯曼帝國曾多次遭受疫病之害。瘟疫與防疫成為阿拉伯歷史書寫和醫學著述的重要主題,眾多阿拉伯古籍對此都有詳細記載。阿拉伯人在與瘟疫做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如隔離病患、消毒殺菌、設立專科醫院等當時領先世界的醫治手段和防疫方法,這些方法後來被介紹到歐洲及其他地區,為戰勝黑死病等瘟疫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阿拉伯歷史上,疫病流行屢見不鮮。據塔巴里等歷史學家記載,阿拉伯帝國初期幾乎每10年就發生一次瘟疫,有的大瘟疫使帝國面臨亡國滅族的危險。西元638年,阿拉伯帝國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執政時期,耶路撒冷附近的村莊阿姆瓦斯暴發瘟疫,後蔓延至整個沙姆地區,約2.5萬人死於這場瘟疫。阿姆瓦斯瘟疫使得新生的阿拉伯帝國遭到重創,連續兩任敘利亞總督均死于這場瘟疫。穆阿維葉繼任總督後,勢力不斷壯大,最終建立倭馬亞王朝。西元688年,巴士拉暴發瘟疫,病亡人數多達20余萬,史稱“大瘟疫”。西元705年,沙姆地區和巴士拉等地再次暴發瘟疫。由於流行初期病患多為年輕女性,此次瘟疫由此得名“少女瘟疫”。西元748年,巴士拉暴發穆斯林·本·古太白瘟疫,此次瘟疫以第一個病亡者的名字命名,持續約3個月,每天死亡上千人。瘟疫頻發加速了倭馬亞王朝的衰落,西元750年倭馬亞王朝滅亡。到14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也波及馬穆魯克王朝統治下的埃及。據歷史學家馬格裡茲的記載,“西元1348年2月,黑死病在埃及的傳播達到頂峰,有時每天死亡達7000人”。

古希臘-阿拉伯醫學與中醫學、印度醫學並稱世界三大傳統醫學體系,對歐洲醫學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阿拉伯醫學的主要貢獻包括創辦醫院、建立醫學和藥學學科體系、運用外科手術治療等方面。瘟疫頻發推動了阿拉伯防疫醫學的發展,在疫病診治和防疫研究領域,阿拉伯醫學家貢獻卓著,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出隔離防疫理念。阿拉伯帝國初期便認識到隔離對防範疫病傳播的重要作用。伊斯蘭教經典“聖訓”指出,“若外地發生瘟疫,切勿前往;若本地發生瘟疫,切勿離開”,“傳染病患者切勿接觸健康者”。對於當時肆虐阿拉伯半島的麻風病,有“聖訓”指出:“應像躲避獅子那樣,遠離麻風病人。”阿姆瓦斯瘟疫暴發時,哈裡發歐麥爾正率軍前往沙姆地區。獲知疫情後,他立即率部折返,並下令封鎖疫區。後來他又親赴沙姆領導抗疫,採取了隔離防疫措施。倖存者被帶至山區,分散安置。

遷徙是倭馬亞王朝常用的防疫措施。塔巴里在其名著《歷代民族與帝王史》中記載,倭馬亞王朝第十任哈裡發希沙姆(西元723—741年在位)因瘟疫遷都拉薩法。波斯歷史學家拜拉祖裡所著的《貴族世系》中記載,為躲避瘟疫,倭馬亞王朝哈裡發與百姓一道遷居曠野。

伊本·西那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醫學隔離概念和措施的學者之一。在其曠世巨著《醫典》中,他提出用“四十天隔離法”控制疫病傳播。後來這一防疫方法由威尼斯商人引入歐洲,被應用於黑死病防控,即要求船員和乘客上岸前在船上隔離40天。英文中“隔離”一詞,便源於義大利語詞匯,為“四十”之意。再往前追溯,其詞源為阿拉伯文“四十”,指的就是伊本·西那提出的“四十天隔離法”。此外,阿拉伯學者伊本·蓋伊姆所著的《先知醫學》,對隔離防疫的方式及其原因做了詳細闡釋,並確立了隔離防疫的基本原則。

第二,病理研究。阿拉伯醫學家最早對疫病做出定義和分類,將快速傳播且傳染源已知的流行性疾病稱為“沃巴”,將傳染源未知、致死率高且無法治療的嚴重疫病稱為“塔烏”,並據此提出不同的防疫和治療方法。

伊本·西那是世界上首位對瘟疫致病原因做出科學論斷的醫學家。他在《醫典》中指出:“鼠疫、天花等疫病的致病源是肉眼看不到的病原體,可通過水、空氣和土壤傳播。”另有多位親歷黑死病的阿拉伯醫學家,就黑死病的預防和控制做過專門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安達盧西亞醫學家伊本·哈提馬撰寫的《瘟疫治療論》是世界上最早深入研究鼠疫的文章。文中明確指出,呼吸道傳播是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保持室內通風是最有效的防疫方法,這無疑是傳染病研究的重大發現。他還指出,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和強身健體,都可預防傳染病。另一位安達盧西亞醫學家伊本·哈提蔔撰有《瘟疫論析》一文。他指出,鼠疫主要有兩種傳播方式:一是與患者同處一室;二是接觸患者使用過的衣物、器皿和飾品等。兩位學者均認為,黑死病傳染途徑是呼吸道傳播和“被污染的實體”,他們因此被認為是微生物學理論的首倡者。

第三,建立傳染病專科醫院。西元707年,倭馬亞王朝哈裡發瓦利德一世在大馬士革建立第一所醫院,並在其中設立專門收治麻風病患者的科室。此舉為世界首創,在傳染病防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後來,興建麻風病科室和醫院的做法在歐洲普及開來,歐洲麻風病院最多時達到1.9萬所。為應對黑死病,馬穆魯克王朝蘇丹和富人在沙姆和埃及的城市出資建設傳染病專科醫院,收治傳染病患者。

第四,消毒殺菌。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家已經認識到瘟疫源於周遭環境,應通過淨化空氣和環境防控疫病。伊本·西那指出,“瘟疫暴發時,應減少聚集、關閉市場,並為錢幣消毒”。另一位阿拉伯醫學家伊本·納菲斯指出,“髒水和腐屍污染空氣,淨化空氣可預防瘟疫”。安達盧西亞醫學家穆罕默德·沙古裡也闡述了淨化空氣在防疫中的重要作用,“香薰能清除空氣中的汙物,避免污濁空氣傳播瘟疫”。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瓦爾迪曾親歷黑死病暴發,最後也死於這場疫病。他在《瘟疫說》一文中,記錄了埃及人的消毒方法,“用檀香和樟腦熏香,淨化室內空氣”。

歷史上,鼠疫、天花等瘟疫肆虐,人類面臨至暗時刻,迷信、謠言和偽科學曾大行其道。而當時的阿拉伯醫學家秉持科學精神,提出許多時至今日仍然適用的科學防疫方法,尤顯難能可貴。阿拉伯醫學家在抗疫實踐中總結出大量防疫醫學知識,不僅惠及阿拉伯人民,對歐洲等地的防疫也多有裨益,同時對世界防疫醫學發展起到奠基作用。

-----------------
(作者:丁隆,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圖文原載於《光明日報》,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