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為善:伊斯蘭教慈善的多重內涵

伊斯蘭教所宣導的慈善是由其仁愛之精神而折射出的光亮,真主在表述派遣使者下降經典的目的時,對穆聖說:“我派遣你只為慈愛眾世界!”(21:107)又說:“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待親戚,當憐憫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款待奴僕。真主的確不喜歡傲慢的、矜誇的人。”(4:36)

伊斯蘭把仁愛和善舉分成了若干層面,在信仰真主之後,是一系列的善舉,孝敬父母,優待親戚,憐憫孤兒,救濟貧民,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款待旅客和寬待奴僕。伊斯蘭的仁愛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物件,從崇拜真主,到關愛弱勢群體,乃至整個宇宙和大自然,從而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經文所責成的慈愛的對象,並不局限于穆斯林,而是泛指所有的人,不分民族,不分種族,不分膚色,都沐浴在愛的眷顧之中,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斯蘭的仁愛涉及到宇宙間的所有存在物,是一種以正信為基點的博愛。

聖訓之中,對仁愛的教導也是極其豐富的,穆聖說:“愛人如愛己,方為真信士。” (《布哈裡聖訓實錄》)“不慈愛人者,得不到主的慈愛。”(《穆斯林聖訓實錄》)“你們沒有正信,直到你們仁慈。”(《妥伯拉尼聖訓集》)

穆聖曾教誨我們說:“自己飽食終日而他的鄰居卻饑腸轆轆的人不是穆民。”(《穆斯林聖訓實錄》)“善待孤寡和窮人者,如同為主道出征,或白天封齋,夜間禮拜的人。”(《布哈里聖訓實錄》)穆聖曾說,一個人正在行路,感覺非常口渴,於是,他找到了一口水井,他下去喝了水,然後上來。突然,他發現一條狗極度乾渴,伸著舌頭舔著地上的土。這個人想這條狗乾渴得程度像我剛才一樣。於是他再次下井,用自己的靴子打了水,咬在口中,攀上井來給狗飲了水。他得到了真主的報酬。聖門弟子就此問穆聖:“真主的使者啊,憐憫牲畜我們也能得到報酬嗎?”使者說:“凡有生命之物,善待它,給其飲水,皆得回賜。”(《布哈里聖訓實錄全集》)

清代著名伊斯蘭學者馬注對慈善作了多層次的解析,他在《清真指南》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謂之獨善,能慈同教者,謂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謂之公善,能慈禽獸、昆蟲、草木者,謂之普善。”而一個真正的穆斯林就要在喜愛真主的情感基礎上具備上述的四善,即獨善、兼善、公善和普善。

在伊斯蘭的體系裡,從仁慈到慈善和社會公益是一個自然的過渡,一個穆斯林的財力一旦達到規定的份額,他就必須參加公益活動。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你要從他們的財產中徵收賑款,你借賑款使他們乾淨,並使他們純潔。” (9:103)經文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就是以天課清潔人的心靈。伊斯蘭認為,真主是錢財的真正主人,而人只不過是暫時的保管者。《古蘭經》指出,“他們的財產中有一個定份,是用於施濟乞丐和貧民的。”(70:24-25)為他人提供物質幫助之後,給予者的心靈變得純淨,內心的情感壓力得到釋放,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被給予者也因此獲得救助,暫解困頓。伊斯蘭就這樣一步一步把人引向自願地、誠心誠意地慈善行為上。

另一個慈善行為就是施捨。《古蘭經》多次命人施捨,並對施捨的方式、報酬作了詳細的說明。真主在《古蘭經》中說:“如果你們公開

地施捨,這是很好的;如果你們秘密地施濟貧民,這對於你們是更好的。”(2:271)穆斯林都懂得“右手施捨不讓左手知道”的道理,就是為了避免沽名釣譽,意在純潔慈愛思想,尋求真主的喜悅。真主說:“你們所施捨的任何美好的東西,你們都將享受完全的報酬,你們不受虧枉。”(2:272)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分舍自己所獲得的美品,和我為你們從地下出產的物品;不要擇取那除非閉著眼睛,連你們也不願收受的劣質物品用以施捨。”(2:267)正所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到施捨要人盡其心,物盡其用,最終真正地利人。

聖訓同樣對施捨給予了相當的重視,真主的使者說:“誰施捨了一粒椰棗的合法潔淨的財產——真主只接受潔淨的——真主用右手接著它,並為其主人培育它,如同你們中有人培育幼苗一樣,直到它碩大如山。”(《布哈里聖訓實錄》又說;“你們應當為避免火獄而施捨,即使是半粒棗也罷。若找不到施散物,應說善言。” (《布哈里聖訓實錄》)

除了狹義的物質意義上的施捨之外,還有廣義的施捨。在伊斯蘭看來,一切善行都在施捨的範疇。穆聖教導我們,對人滿面春風是施捨,向人問候是施捨,命人行善是施捨,止人作惡是施捨,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是施捨,幫人登上騎乘或者幫人放好貨物都是施捨。施捨無處不在,施捨無時不有。在我們宣導狹義的施捨時,同樣應提倡廣義的施捨,精神上的施捨和力所能及的小事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比物質層面施捨要容易得多。如果我們每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都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話,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和諧、溫暖、友愛的社會。

據艾卜·伍薩麥傳述,使者說:“每個穆斯林均應施捨。”人們問:“真主的使者啊,無物可施的人怎麼辦?”使者說:“應靠親手勞動,這樣既益於自己,亦可作施捨。”人們問: “若無處勞動時怎麼辦?”使者說:“可以幫助哀求你的人。”人們又問:“若找不到説明的物件怎麼辦?”使者說:“命人行善,止人作惡。”又問:“如不能做到呢?”使者說:“不作惡,也是施捨。”(《布哈里聖訓實錄》)

無物可施的情況下,不去作惡也算是施捨,這是伊斯蘭對由仁愛而生髮的慈善最深刻的表達之一。伊斯蘭沒有把施捨定位于社會中的富商和達官貴人,而是面向社會中所有階層的人。既無錢又無力的人潔身自愛同樣可以榮登施捨者之列。在伊斯蘭看來,慈善人人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慈善之門向所有的人敞開。

伊斯蘭在宣導慈善以期達到社會和諧時採用的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綜合的、立體的、雙向的。它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慈善,參與社會和諧的建設,它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在這樣寬鬆、理性、人性化的精神召喚下,每個人都能為社會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清真北大寺阿訇)

【來源:《中國穆斯林》】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