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道德原則的十五則聖訓 


1. 先知說:“誰潔身自好,真主使其貞潔,誰知足,真主使其富裕,誰堅忍,真主使其忍耐。”

這段聖訓指出了一個改變道德行為的重要原則。即改變的起點在於自己,在於自己的意願。然後才能開始第一步——克制私欲,或克制沉湎於欲望,克制自己,不要去滿足誘人作惡的、浮躁的本性的需要。

這段聖訓還舉了三個例子,自我完善的途徑,實現目標的途徑取決於一件事,即克制自己,不要違反伊斯蘭的要求。貞潔要通過追求貞潔來獲得,富裕要通過知足來獲得,忍耐要通過堅忍來獲得。

2. 先知說:“錢多不算富,心富才是富。”

這段聖訓說明,看待富有時應該深信不疑的正確標準。當人具備了這種認識時,會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愛財是人的一種本性。因此,聖訓利用人的本性,來完善人的心靈,並給予其正確的引導。通過糾正其理念來端正人性,糾正了“富有是擁有很多物質”的概念,認為“富有在於心靈的富有”。這是有目共睹的。

3. 先知說:“所有人早出晚歸,出賣自己,有的人自救,有的人自毀。”

這段聖訓指出了兩個普遍原則,只要人類在活動和奔波,這兩個原則就不會過時,即使人們疏忽也罷。第一個原則是:所有人都在早上動身:人們都在活動,工作,早出晚歸,包括坐享其成的人和睡大覺的人。第二個原則:出賣自己,有的人自救,有的人自毀:這是第一個原則的必然結果。那種奔波必然是一種買賣,但不是買賣商品,而是買賣靈魂。人通過奔波就必然是出賣者,這裡他賣的是自己。這筆交易要麼使自己遠離真主的懲罰和惱怒,使自己得到拯救;要麼使自己遭受真主的懲罰和惱怒。祈求真主保護我們。

伊瑪目腦威在解釋這句話時說:

每個人都在親自奔波,有的人通過順主,將自己賣給了真主,使自己免遭刑罰;有的人由於服從惡魔和私欲,而將自己出賣給了惡魔和私欲,使自己遭到毀滅。真主至知。

理解人類生活的這種性質,及行為的後果,對於理解人類道德行為的本質及矯正錯誤,培養道德是極其重要的。

4. 先知說:“大力士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是在發怒時能夠克制自己的人。”

這段聖訓確定了人自我完善時的一個重要標準。那就是要通過糾正概念和原則。判斷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本質。同樣,對人的判斷要建立在更準確的基礎上。

熱愛勇敢,熱愛力量是人性固有的意識。因此,有人便以力氣大而驕傲,這段聖訓確定,最應該引以為榮的不是大力士,而是發怒時能克制自己的人。

或者聖訓認為大力士沒有力量,而是發怒時控制自己的人有力量。

無論如何,聖訓明文確立了一個道德原則,我們應該以它為標準來判斷事物。其次,我們應該以他來衡量我們的言行舉止。

的確,這種在人類的心靈中確定正確原則的教育指導,是其它的教育方針和努力不可缺少的,也是追求自我完善和完善他人者不可或缺的。

5. 先知說:“不感謝人的人,也不會感謝真主。”

這段聖訓體現了人類自我完善時的一個必要的道德原則。那就是要習慣於知恩圖報。先知強調了這一點。強調伊斯蘭對它的重視,將感謝真主與感謝人聯繫在一起。其次,兩者之間的聯繫是明顯的。因為,兩者都可以歸結到相同的道德原則中。那就是熱愛真理,喜歡真理。具備道德原則的人,無論原則和細節,造物主與被造物,大人與小孩,都能履行對人們的義務。這段聖訓也見證了伊斯蘭道德的光彩之處。它符合人類健全的天性,使人心悅誠服的接受它。但很多人不願意從其源泉中接受這些美德,他們在別處尋找它。

6. 先知對一個要求忠告的人說:“你不要動輒發怒!”

這一原則在完善人類的道德方面十分重要。它被概括在先知的:“你不要動輒發怒”這句話中。這確定了獲得美德的基本途徑,正如發怒是通向罪惡和惡德的大門。因為發怒,尤其是盛怒,會使人失去正確的判斷,使人失去謹慎、容忍、涵養和耐心。它也會使人拋棄很多美德。同時,對人沒有任何好處,因此,被認為是罪惡的根源。

我們看到,發怒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甚至無疑發怒就是一種瘋狂。這段聖訓讓人遠離這種對人的身體、精神和信仰有害的疾病。

先知的“你不要動輒發怒”含有兩層意思:

其一:禁止隨意發怒,對發怒的禁止就是對它的反面的命令——容忍、涵養。

其二:禁止導致發怒的因素。命令一件事,也必然命令實現它的途徑。

先知命令洗小淨,坐下來,就是發怒時的一種處理方式。主啊,求你祝福尊貴的使者——人類善的導師。

7. 先知說:“善就是美德。惡就是你內心忐忑不安,唯恐別人知道。”

這段聖訓指出,要重視真主賦予人的理性和天性,人的內心深處是排斥罪惡和錯誤的。大多數的犯罪者之所以犯罪,是因為無視內心理性和天性的召喚,因而成為感官快樂的俘虜。

8. 先知說:“如果你們看到有人在財產和相貌方面優越於自己,那就讓他看看在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

這段聖訓包含了一個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原則。那就是順應人的本性來引導它,培養它端正的品德。

人被賦予了一種與他人競爭,模仿他人的品性。正如人與生俱來,不可分割的一種本能是:喜歡佔有,喜愛金錢,喜歡在很多方面優越於別人,如財產、相貌。

這段聖訓利用人的這種本性,引導其追求美德和端正的行為。先知指出了這方面的重要原則,以及培養美德,遠離惡德的符合天性的正確途徑。也許,對於使自己習慣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你們看到有人在財產和相貌方面優越於自己,那就讓他看看在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

人的本性具有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的意識。如果他利用這種本性,看那些在財產和相貌方面比自己優越的人,那就會給他帶來傷害,否認他所享受的真主的恩典,也許會嫉妒他認為比他優越的人,從而產生種種惡德。

擺脫這些頑症的途徑就是遵循先知的指導,看不如自己的人。

是的,這是病,這是藥。錯誤的觀點,必須以正確的觀點來處理。

眾所周知,這一原則只在聖訓界定的範圍內實踐。即財產、相貌。至於宗教和道德領域,原則恰恰相反。要看比你優越的人,以便在善行和優越方面仿效和競爭。這樣才能顯示出良好榜樣的重要性。因此,《古蘭經》和聖訓命令效仿先知、使者,品德高尚的虔誠之士。這不同于世俗和個人福利方面。

伊瑪目腦威說:伊本·哲里爾等人說:這段聖訓集中了一切善。因為當人看世俗方面比自己優越的人時,就會追求與他一樣,輕視真主賜予他的恩典,渴望更多的恩典,以便趕上或接近他人。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心態。至於在世俗方面看不如自己的人,則會明白真主對他的恩典,從而感恩、謙卑、行善。

你在財產和相貌方面看不如你的人,會使你看到真主對你的恩典,會促使你對真主感到羞愧,對他謙卑、感恩和讚美。我們會這樣做嗎?主啊,求你襄助。

兄弟,你不要覬覦真主對僕人的恩典,而要因真主對你的恩典清算自己,你要喜歡你的兄弟,不要嫉妒和怨恨,要感謝真主對你的恩典,不要忘恩負義。

9. 先知說:“沽名釣譽者,真主在複生日使其出醜,使人困難者,真主在複生日使其困難。人最先腐爛的是肚子,誰能只吃佳美的食物,就這樣做吧;誰能不因殺人而進入火獄,就這樣做吧。”

這段聖訓確立了三個原則性的事情,人應該在生活中銘記並實踐,這樣才能獲得今後兩世的幸福。它們是:

一 真主的回報是根據同類的行為。誰沽名釣譽,真主使其在複生日出醜,誰使人困難,真主使其在複生日困難。誰不想讓自己在複生日遭到這種回報,他就應該討厭導致它的途徑,遠離其因素。

二 不管人吃什麼,首先發臭的都是肚子,所以,這應該成為阻止人吃非法食物的因素,既然那是人最快發臭的東西,然後又要受到清算,那麼,為何膽敢吃非法的東西呢?

三 無理地殺害穆斯林者,不得進入天堂。誰不想進入火獄,那就遠離這些因素吧,其中就有無理地殺害穆斯林。

這段聖訓確定了人類今後兩世生活的幸福所在,可以歸納為兩點:

其一:盡善盡美地崇拜真主,虔誠拜主,遠離真主的禁令。

其二:善待真主的僕人。不能侵吞他人的財產,也不能傷害他人的生命。

誰做到了聖訓所確定的這三點(1虔誠。2 吃佳美的食物3 不殺人)那麼,他已經做到了敬主愛人最主要的方面,走在了善的道路上,並端正了自己的品德。

10. 先知說:“你們都是牧羊人,都要為自己的羊群負責。”

這段聖訓確定了人——每個人在生活中的責任。它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第一:人是負責者。

第二:要對自己所負責的受審問。

這段聖訓令人心悅誠服的奇特之處在於:

1) 這種職責,即牧羊人,涉及全人類。不分貧富貴賤,任何人都無法逃脫,包括說這段聖訓的先知,乃至人類社會中責任最少的人。

人所履行的任何責任,或義務,都具備這種屬性,在履行時,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自己是負責人。負責人應該幹什麼?他應該做到關心、重視、盡職盡責。

當人們的意識中喪失了這種責任感時,人們生活中的信用也就喪失了。

當人們的內心中失去了這種責任感時,人們的道德和狀況也就會變壞。

2) 這種對責任的審問,任何承擔責任者都無法免除,它由於責任的普遍而普遍。

這種審問的廣義包含了真主的審問,人們的審問,今世的審問,後世的審問,但是後者更重要。

這是人類完善道德行為的一個根本的道德原則。培養美德,遠離惡德只取決於對這一原則的接受。

11. 先知說:“真主命令善待萬物。”

這是一個端正的道德教育原則。它是一個基本的、無法取代的原則。因此,它涉及人的所有工作和道德行為,它是普遍適用於所有情況。

是的,真主規定做任何事都要盡善盡美。如果說人只要活著,就免不了工作,其工作必然要盡善盡美。如果人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就會具備端正高尚的品德。

你能否告訴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盡善盡美,那將是何等的美德啊!

做任何事都盡善盡美,本身就是一種高貴的美德。

在人的生活中,美德就是做任何事是盡善盡美的一種表現。

12. 先知說:“穆斯林應該服從,無論情願與否,只要沒有命令他去犯罪。如果命令犯罪,則不得服從。”

這段聖訓指出了幸福生活和美德所必須的原則。這一原則有兩個方面:

第一:絕對服從真主,無視自己的好惡。

第二:違背造物主的情況下,不得服從被造物。

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兩層含義的價值,當人們該服從時違抗,或違抗造物主服從被造物時,給人類和社會帶來了多少的災難。

這一道德原則表現為:人要麼是命令者,要麼是被命令者。甚至常常同時具備兩種身份。在兩種情況或所有情況下,都必須實踐這一原則,並恪守之,這樣才能獲得今後兩世的平安、拯救和幸福。

13. 先知說:“你們中最優秀者就是品德最高尚者。”

這段聖訓指出了判斷人的標準是道德。我們中最優秀者,是我們中道德最高尚者。同樣,這裡的道德是廣義的,優秀也是廣義的、普遍的。

先知闡述了:人的道德是其優秀與優越與否的標誌,或相反的標誌。

14. 先知說:“愛人如愛己,才是真信士。”

這也是一個道德教育的原則,衡量道德行為的標準。先知甚至將其與信仰聯繫在一起。一個人的信仰不完美,除非他遵循這一原則和標準。“愛人如愛己,才是真信士”。即直到為兄弟喜歡一切善,這一標準也是符合人性的。為兄弟喜歡為自己所喜歡的善——真主賦予人為自己追求善的天性。

15. 先知說:“想要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怎樣對待別人。”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公正原則。凡是在交往中,運用理性和良知者,這是很容易實踐的。只需要看看,他希望別人的交往方式,他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他,然後,他應該以自己希望別人具備的美德來與人交往。

先知聖訓中的這些價值觀念和道德精神,健全的天性是不會感到厭煩的,我們就敘述到這裡。

------------
作者:(沙特)阿卜杜拉·德福拉·魯哈里博士

(選譯自《信仰與道德》第三章)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