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蘭經》看伊斯蘭教的崇儉戒奢理念

崇儉戒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伊斯蘭教宣導的美德。伊斯蘭教認為,浪費不僅是可恥的行為,也是一種有罪的行為。《古蘭經》有大量經文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譴責窮奢極欲。《古蘭經》崇儉戒奢的概念不僅涉及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也涵蓋宗教功修等精神方面,主張凡事有度,謹守中道。研究伊斯蘭教的崇儉戒奢理念,對引導伊斯蘭教界勤儉節約,端正教風,堅持我國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具有積極意義。

在一般的概念中,“崇儉”主要是指節約資源、愛惜資源、反對浪費;“戒奢”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對物質、金錢等方面的追求要有節制,主要局限在物質層面。而《古蘭經》的崇儉戒奢理念,不僅涉及物質層面,而且涵蓋精神層面。在阿拉伯語中,浪費(Israf)一詞本意為過分、過度,無節制及錯誤、疏忽、無知、錯殺之意, 也指揮霍浪費、吃禁止的食物,把錢財用在違法的事務中等,其反義詞是節約。 在《古蘭經》的表述中,浪費是一種受到嚴厲譴責的罪惡,據統計,浪費及其派生詞在《古蘭經》中出現23處之多。

一、愛惜糧食 禁止浪費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敬天惜糧、勤儉節約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反對鋪張浪費,尤其對糧食,每個中國人耳濡目染,自幼都會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銘記“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古訓。但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全民奔小康,生活條件變好,有些人開始漸漸忘記節約的傳統美德,餐飲浪費現象成風,觸目驚心。據《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有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中國食物浪費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糧食浪費量大概是1.35億噸,接近世界食物浪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最新統計,全世界有10.2億人在忍受饑餓。聯合國發出預警,受疫情以及接連暴發的蝗災、極端天氣等災害影響,有多國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今年新增饑餓人口數量達到了1.3億人。因此糧食問題是國際上非常關切的問題。

伊斯蘭教素有提倡節儉、禁止奢靡的規定,尤其對於浪費糧食更是嚴加禁止。《古蘭經》雲:“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真主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7:31) 這裡所說的“過分”,不僅包括飲食方面,也包括穿戴方面, 既不要饕餮大餐,毫無節制,也不能衣著奢華,錦衣繡襖。伊斯蘭教提倡“不饑不食,食不過飽”的飲食理念,提倡飲食節儉,少吃少飲。先知穆罕默德說:“一個人的飯夠兩個人吃,兩個人的飯夠三個人吃。”也說過:“一個人的飯夠兩個人吃,兩個人的飯夠四個人吃,四人的飯夠八個人吃。” 意思就是提倡節約,不要浪費,現在很多人請客吃飯,為了表示好客大方,經常點一大桌菜,往往吃一半,剩一半,甚至更多。這正是伊斯蘭教所禁止的。先知還告誡說:“人類沒有比塞漲肚子更可惡的,人類有支撐身體的食物足矣。如果不得已吃,那就吃三分,喝三分,空三分為呼吸。” “信士吃一個胃,逆徒吃七個胃。” 大量經文提倡節約用餐,反對浪費。大賢歐麥爾曾說:“你們要警惕大腹便便,大腹便便會損害身體,禮拜會懶惰。” 足見飫甘饜肥,腸滿腦肥,飽食終日是伊斯蘭教所不齒的。

為了落實經訓反對浪費的精神,伊斯蘭教把吃飯分為四種性質:一是當然(Wajib),即必須要吃,因為食物和水是生命的基礎,是維護身體能力的必須品,隨便放棄飲食會損害身體,而且食物是真主對人類的恩賜,人們應該合法的享用;二是許可(Mubah),即沒有明文禁止的食物皆是可食的,不能妄加禁止,法不禁止皆可食,人類可以自由享用真主賜予的美食;三是可憎Makruh),即吃得過飽,已經達到可能會危害身體的程度,還繼續吃就是可憎;四是被禁(Muhram),即吃的撐腸拄腹,已經達到危害身體的程度,再吃就已經有罪了,是被禁止的。

伊斯蘭教提倡合理膳食,食不過飽,禁止浪費。值得關注的是,有些地方的穆斯林群眾脫離了勤儉節約的美德,出現一些飲食浪費的現象,如宴請時鋪張浪費現象司空見慣,與伊斯蘭教的節約精神背道而馳。

二、節約用水 珍惜資源

據聯合國相關資料,約占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因此,自1993年,聯合國規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以引起人類對水資源的高度重視。

“滴水成河,積水成淵”,中國人一直秉承惜水如金的理念。伊斯蘭教認為水是生命之源。《古蘭經》說:“我用水創造一切生物”(21:30)又說:“你們告訴我吧!你們所飲的水,究竟是你們使它從雲中降下的呢?還是我使它降下的呢?假若我意欲,我必使它變成苦的,你們怎麼不感謝呢?”(56:68—70)這節經文警示人們,如果人類浪費水,污染環境,水會變質而無法飲用,會成為“苦水”,從而影響人類的飲用甚至生存。因此伊斯蘭教把浪費水視為罪惡,宣導節約用水,即使穆斯林禮拜需要洗大淨和小淨時,也要節約用水,不能隨便浪費。

根據教規,穆斯林做小淨,水洗三遍為聖行,多則為浪費。據聖訓傳,有一次一位聖門弟子薩

阿迪在洗小淨,先知穆罕默德經過他時便說,薩阿迪怎麼這麼浪費啊?薩阿迪說:“洗小淨也有

浪費?”先知回答說:“是的,即使你在河邊也罷。” 因此清真寺的水房特別強調節約用水,

洗小淨用專門的湯瓶,洗大淨有專門的吊罐,把水控制在教規允許的範圍內,不能浪費水。

伊斯蘭教認為,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既然洗“大、小淨”都不能浪費水,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節約用水。現在生活條件便利,一般不用湯瓶壺洗小淨,而是用自來水,如不小心就會引起浪費,因此穆斯林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洗大、小淨,都要養成節約的好習慣,珍惜水及大地上的各種資源。

三、合理消費 遠離奢靡

“生之有時, 而用之無度, 則物力必屈。”勤儉持家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在伊斯蘭文化裡,奢侈浪費是受到嚴厲譴責和嚴格禁止的行為。伊斯蘭教提倡合理消費,節約資源,禁止揮霍浪費,奢靡無度。在花錢方面,伊斯蘭教宣導按需合理,既不能吝嗇,也不能揮霍,而是要恪守中道,適可而止。《古蘭經》說:“他們用錢的時候,既不揮霍,又不吝嗇,謹守中道。”(25:67)花錢時,既不能揮霍浪費,追求奢靡,也不能一毛不拔,當守財奴,而是要“用之有道”,這個道就是中道。

衣服和食物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這是真主的恩賜,也是大自然的饋贈,人們有合法享用的權利,豐衣足食是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任何人不能隨便剝奪。《古蘭經》載:“你說:‘真主為他的臣民而創造的服飾和佳美的食物,誰能禁止他們去享受呢?’”(7:32)但是,人們穿衣吃飯要合理合法,不能浪費奢靡,暴殄天物,竭澤而漁。《古蘭經》說:“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你們必須穿著服飾。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真主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7:31)禮拜是一件神聖莊嚴的功課,要衣著莊重,不能衣著不整,更不能袒露羞體,穿衣遮體是禮拜最基本的要求。先知穆罕默德給穆斯林做出了榜樣,他從來沒有穿過華貴的衣服。據艾布·布林岱的傳述:聖妻阿伊莎給我們拿出一件粗布外衣和一件縫過補丁的衣服說:“穆聖歸真時就穿著這兩件衣服。” 足見先知的艱苦樸素。據此,伊斯蘭教禁止男人衣著華麗,穿綢裹緞,盛裝拖地傲慢行走,趾高氣揚,也禁止男人戴金首飾。在餐具方面,伊斯蘭教也有嚴格規定,不准使用金銀器皿吃飯喝水,比闊炫富。隨著經濟發展,有的人不滿足於豐衣足食,而是消費無度,追求奢華,衣服鞋子多得不計其數,有的衣服買過來甚至沒有穿過,或者僅穿過幾次就扔了,造成極大的浪費,這違背伊斯蘭教勤儉節約的美德。

修建清真寺也不可奢華攀比。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穆斯林的信仰空間,所以穆斯林非常重視清真寺的建設。在伊斯蘭教初期,先知和聖門弟子修建清真寺皆是本著遮風避雨的目的,不講攀比奢華。據艾布·賽義德說:“先知寺的頂棚是用椰棗樹枝蓋的。”先知穆罕默德還曾譴責豪華建寺,他說:“複生日不會來臨,直到人們在修建清真寺時競相奢華。”所謂奢華,就是指過度裝修,過度高大,超出所需,相互攀比。甚至先知早就預言:“你們一定會像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裝飾教堂那樣裝飾清真寺。” 因此,樸實無華是穆斯林的優良傳統。修建清真寺花費要有度,要謹守中道,要根據地方實際需要和經濟能力,而不能鋪張浪費,追求高大豪華,炫耀攀比。

“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如果修建清真寺都不宜奢華,那麼個人住宅更不能貪圖輪焉奐焉,金碧輝煌,玉樓金閣,奢華無度。“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奢靡不僅浪費資源,坐吃山空,也會消磨意志,淡化理想信念,助長物欲喧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生,腐蝕社會,泯滅良知。因此《古蘭經》說:“揮霍者確是惡魔的朋友,惡魔原是辜負主恩的。”(17:27)

四、履行功修 謹守中道

伊斯蘭教禁止浪費的理念,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也體現在禮拜、封齋、天課、朝覲等宗教功課方面。伊斯蘭教認為,凡事皆有度,過度就是浪費,宗教功課也是如此。

以封齋、禮拜為例。有人為了表示虔誠敬畏,連續封齋不開齋,夜裡禮拜不睡覺,甚至不打算結婚,專心做宗教攻課。對這種在功課方面過度的行為先知曾嚴厲制止。據艾乃斯·本·馬利克傳述:有三個人來到先知妻子屋裡詢問先知功修的情況,他們聞悉後,大概認為(與先知相比)各自幹的功修很微小,況且真主已饒恕了他前後的過錯。他們中的一個人說:“從此我一定要長期夜間禮拜。”第二個人說:“我要長期封齋,不開齋。”第三個人說:“我要遠離女人,永不再結婚。”真主的使者來對他們說:“你們是否說過某某話?須知!以真主起誓,我確是你們中最害怕、最敬畏真主的人,我有時封齋,有時開齋,有時禮拜,有時睡覺,我還結婚,背離我聖行的人,不屬於我。” 因此,即使禮拜封齋這種重要的功課也不能過分,過分就是違背真主的常道,背離先知的聖行。穆斯林的義務就是按規定的時間履行相應的功課,過分就是浪費,兩世兼顧,才是中道。

再以天課和施捨為例。伊斯蘭教把施捨當作獲得“全善”的條件。《古蘭經》說:“你們絕不能獲得全善,直到你們分舍自己所愛的事物。”(3:92)伊斯蘭教反對為富不仁,宣導樂善好施,扶困濟貧,但也不能過分,而要謹守中道。《古蘭經》說:“他們用錢的時候,既不揮霍,又不吝嗇,謹守中道。”(25:67)無論是天課、開齋捐等都規定有一定的量,即使一般非定量的自願性施捨,雖然提倡多多益善,甚至在貧困時也可以施捨,但也不可過度,伊斯蘭教推崇的是一種務實性、良性迴圈性慈善制度。

《古蘭經》說:“你應當把親戚、貧民、旅客所應得的周濟分給他們,你不要揮霍。”(17:26)所謂“不要揮霍”,就是不要把錢浪費在無益的事情上,而要用在周濟窮人等善事上,但也不能過度,過度也是揮霍。周濟時要量力而行,不及與太過都不合適。《古蘭經》說:“你不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也不要把手完全伸開,以免你變成悔恨的受責備者。”(17:29)周濟也要恪守中道,既不要一毛不拔,也不要傾囊而出,施捨後把自己變成窮人和乞丐,而無法贍養自己的家人。如果施捨後使自己和家人也淪為需要周濟的窮人,則會受到責備和埋怨,失去了施捨的意義。先知穆罕默德說:“你們可以吃喝,可以施捨,可以穿戴,但不可揮霍,也不能傲慢。” 足見施捨錢財也有度,謹守中道,不能太過。

最後以朝覲為例。《古蘭經》說:“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為真主而朝覲天房的義務。”(3:97)經文首先把能夠旅行到天房作為朝覲的條件,如果沒有能力去,則不是義務。能力包括身體能力、經濟能力等。如果條件不具備,比如身患重疾或經濟能力不夠,路途不平安,或有瘟疫等,則沒有朝覲的義務。如果抱病朝覲,或借錢貸款朝覲,甚至不顧疫情去朝覲,這都是過度。值得注意的是,朝覲一生一次為主命,即使有能力和條件,也沒有必要頻繁去,浪費錢財和資源,功課過度也是浪費。

五、《古蘭經》中崇儉戒奢的規訓

浪費可恥,奢靡敗德。對社會而言,吃喝浪費,暴殄天物,竭澤而漁,會導致資源缺乏,糧食不足,民不聊生。對家庭而言,飫甘饜肥,揮霍無度,驕奢淫逸,會導致敗德傷身,家門不幸。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和各大宗教都教育人們勤儉節約,不要鋪張浪費。雖然不同宗教的教育方式不盡相同,但異曲同工,都是譴責奢靡浪費的惡習,褒揚勤儉節約的美德,伊斯蘭教也不例外。

《古蘭經》對奢靡浪費的人嚴厲譴責。奢華(Tarf)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過8次,每次都是對其大加譴責。《古蘭經》說:“薄命者,薄命者是何等的人?他們在毒風和沸水中,在黑煙的陰影下,既不涼爽,又不美觀。以前他們確是奢華的。”(56:41—45)所謂薄命者就是揮霍浪費的人,《古蘭經》把奢靡者稱為薄命者,警告揮霍者沒有好結局,足見對揮霍浪費行為的譴責與不齒。伊斯蘭教還把揮霍浪費者視為惡魔的朋友,辜負主恩的人。正如《古蘭經》所說:“你不要揮霍,揮霍者確是惡魔的朋友,惡魔原是辜負主恩的。”(17:26-27) “真主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7:31)

《古蘭經》在譴責浪費者的同時,宣導勤儉持家,管好錢財。勤儉持家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中國自古就有“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古訓。伊斯蘭教也宣導戒奢,合理管理錢財,不要揮霍浪費。《古蘭經》說:“你們的財產,本是真主給你用來維持生計的,你們不要把它交給愚人。”(4:5)說明金錢的作用是維持生計,養家糊口,因此要保護好國家的錢財和個人的錢財,不要揮霍浪費,要讓可靠的人管理錢財,不能把財產交給不懂財務的愚人管理,因為愚蠢者揮霍錢財,窮奢極欲。《墨子·辭過》告誡人們:“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古蘭經》也說:“我毀滅了過分的人。”(21:9)所謂“過分的人”就包括奢靡浪費的人。足見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高度契合,都在告誡人們,勤儉節約則繁榮昌盛,驕奢淫逸則遭受毀滅。

結 語

《古蘭經》崇儉戒奢的內涵,不僅包括物質層面,也涵蓋精神層面。在飲食方面,提倡節約飲食,反對鋪張浪費;資源方面,提倡節約用水,珍惜資源;衣著住宅方面,提倡樸素,反對豪華;宗教功課方面,謹守中道。學習和研究《古蘭經》中的崇儉戒奢思想,對深入推進我國伊斯蘭教中國化,引導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為河南省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原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22A34 階段性成果〕(作者系哲學博士、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