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的新月標誌與偶像禁止

在阿拉伯、伊斯蘭國家, 無論是廣場還是車站碼頭,都絕無任何人物、動物雕塑。在宏偉的清真寺裡, 除了直指蒼穹的新月標誌外,沒有任何人物、動物繪畫。就是世界穆斯林朝聖的中心麥加克爾白房( 意為真主的房子,我國稱為天房) ,也沒有任何崇拜物或繪畫。在交通路口,交通指示牌是用人的手、腳,而不用人體形象。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關於新月標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法輪,既是信仰的標誌,也是教徒們崇拜的聖物。而伊斯蘭教的新月,僅只是宗教標誌而已,絕不是穆斯林的崇拜物。那麼, 伊斯蘭教為什麼以新月做標誌呢?

遠古時期,對太陽、月亮、星星的迷信與崇拜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曾經有過的現象。而在沙漠熱帶地方,對月亮的崇拜就更為突出。安拉( 突厥語、波斯語系穆斯林稱為胡達,漢語系穆斯林稱為真主) 將《古蘭經》降示給聖人穆罕默德後,伊斯蘭教首先在阿拉伯地區傳播。那裡炎熱乾旱,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多在夜晚進行。阿拉伯曆將太陽降落到太陽初升作為一天。而新月初升則為每月第一天的開始。伊斯蘭教的齋月,就是從見到新月的第一天開始封齋、到再見到新月開齋為止的一個月時間。在《古蘭經》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 。在穆罕默德看來,新月代表一種新生力量,從新月到月圓,標誌著伊斯蘭教摧枯拉朽、戰勝黑暗、圓滿功行、光明世界。

但新月真正作為伊斯蘭教的標誌卻是西元15、16世紀的事。1453年,土耳其穆斯林大軍攻佔了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將城中拜占庭帝國東正教宮廷教堂兼君士坦丁牧首主教座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做伊斯蘭教清真寺, 並將教堂的十字架拆除。這座教堂建於西元532 至537年,8至14世紀又不斷修建成為拜占庭拱形建築形式的代表。教堂中央大穹窿直徑33米,頂部離地55米。改做清真寺後,在周圍又加建一些尖塔。1566年,奧斯曼帝國賽利姆二世在大穹窿豎起一個高30 米的銅制新月,這就使穹窿加新月高達85米,整體建築呈拱月之勢, 顯得更加宏偉、巍峨、莊嚴與肅穆。

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內的清真寺都非常羡慕並效仿這一做法。君士坦丁堡扼歐亞海陸交通的咽喉,是國際大都會,過往船隻和各國穆斯林很多。清真寺用新月裝飾,其宗教標誌更加凸顯與醒目。從此,世界各地清真寺和伊斯蘭教活動場所普遍採用了這種做法。不僅如此,在現今世界上57個穆斯林國家中,土耳其等12個國家的國旗( 國徽) 上有新月。但伊斯蘭化、阿拉伯化比較早的國家,如沙特、伊朗、埃及等國旗倒不用新月,而獨立、建國較晚的伊斯蘭教國家如印尼、巴基斯坦等國卻用新月,就是受奧斯曼帝國影響的緣故。另外,就連國際紅十字會,在伊斯蘭教國家中也不稱紅十字會,不用紅十字會標誌,而用紅新月標誌,成為紅新月會。

關於偶像禁止在世界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 包括基督教新教、東正教) 、伊斯蘭教中, 伊斯蘭教的偶像禁止是最為絕對的。“討黑德”( 中文意譯為認主獨一) 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根本。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最精確地講明瞭除真主外, 沒有任何崇拜物件。在安拉未把《古蘭經》降示給聖人穆罕默德前,阿拉伯地區還是氏族部落林立的原始時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信仰神祉和崇拜物件,部落間的紛爭、戰亂不已。西元630年,穆罕默德率軍攻克麥加後,搗毀了天房中全部360個偶像,只留下玄石鑲嵌在天房金門側的牆上,作為穆斯林朝覲巡遊天房的起始標誌。直至如今,天房中只有三根支撐房頂的沉香木柱,照明燈和維修天房的阿文記載,此外別無他物。

對安拉的一神信仰代替了阿拉伯各部落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從政治上、思想上有力地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

獨一的真主是大慈、大能、大智的,他無形無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伊斯蘭教允許繪畫大自然風景,但不能畫人,更不能畫真主、天仙和聖人。穆斯林堅信真主,反對“以物配主”(陪伴真主) ,在崇拜真主的同時祈禱其他神靈(或有形物) 。以物配主最直接、最首要的是崇拜偶像。

先知禁止按照人、動物或一切有生命物體形狀所造的主體塑像,尤其偉人雕像,如學者、帝王等,而不管這些像是畫在紙上,掛在牆上,塑在石上,也不管設在廣場、花園或車站、碼頭, 都是教法禁止的。穆斯林不僅自己不能崇拜偶像,也不能給別人雕塑,描繪人物、動物等有生命的形體,因為這是惟一真主獨有的權利。誰要以物配主,誰就悖逆了“認主獨一”, 導致信仰動搖甚至產生異端邪說。所以在嚴格的伊斯蘭教國家裡,尤其清真寺中是沒有人物雕像和繪畫的。

在我國明清以後時期的清真寺裡,寺門上或大殿屋脊上有“五脊六獸”等又作何解釋呢?

朱明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在民族、宗教問題上,曾用政權形式,強令禁止說胡語、姓胡姓、穿胡服。一些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軍士、工匠、商人及其家屬在中國定居後( 他們大部分成為回族的先民) ,為了求生存、保信仰,很快地融入中國文化,從而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而異質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也在中華大地上找到了新的土壤,獲得了新的內容與生機,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比如回族,從明朝以後都改漢姓,也有了字輩譜諜,叫漢名,但出生幾天內要請阿訇起經名。到現在,回族穆斯林除通用漢名外,在教內人人都有一個經名。在建築藝術上,明代以後所建清真寺,大多是中國宮殿式(或廟宇式) ,在外觀上除有新月標誌外,其他方面與廟宇沒有太大區別。但在順遂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同時,卻巧妙地保持了“認主獨一”和偶像禁止。

乍看起來,清真寺有“五脊六獸”,實際上,這些動物形象卻是穀穗、瓜果、花形之類。有鼻、有嘴、有耳、有眼,但絕無眼珠,這叫做“似獸非獸,有眼無珠”,否則就成了獸。清真寺的色彩主張樸素、明快、莊嚴,多用藍綠色彩,幾何圖案或阿文組成的藝術圖案,少有大紅大紫和花鳥魚蟲。

即使有花,因為花蕊嬌豔、妖冶,便用阿文組成花蕊,這叫“有花無蕊”。有的清真寺屋簷上吊有鈴鐺,但任憑風吹雨打,都不會叮噹做響,這叫“有鈴無鐺”。毋庸諱言,在個別清真寺或者拱北牆壁上有花鳥人物雕刻、清真寺門口放置石獅的現象,但這只能看作是一種裝飾而不是崇拜。

【來源:《中國民族報》】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