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割:一個穆斯林女兒和基督教母親的和平之路》讀後感

 

(一)

母親派特麗夏出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傳統的基督教家庭,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一直堅持每個週末帶孩子們去教堂參加活動,利用所有的宗教節日給孩子們灌輸基督的理念,她堅信自己的孩子會和自己一樣繼續從父母那裡傳承信仰,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當小女兒在讀大學的時候,卻自己歸信了伊斯蘭教,於是母女之間就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衝突。

母親派特麗夏和女兒阿拉娜之間的矛盾再現了西方社會中一種居於主流社會信仰人群對於其它信仰的"傲慢與偏見"。在自己的敘述中,儘管派特麗夏對基督教的經典書籍內容如數家珍,熱情備至,她在自己的文章裡常常引用大段地《聖經》原文,但是對於其它信仰的經典確沒有絲毫的興趣。在女兒信仰伊斯蘭教以後,她絲毫沒有掩飾自己十年來對伊斯蘭的抵觸情緒,女婿送給自己的禮物-------《古蘭經》很多年都被她放在角落裡,從來沒有碰過。在開始寫這本書之後,在女兒的反復要求下,她開始準備閱讀與伊斯蘭有關的書籍,但是由於心理陰影太深,所以總是感覺很難有興趣。與此同時,在她準備和女兒深入地溝通和解的路上,真主又給了她很多考驗―――每天耳聞目睹的有關穆斯林題材的新聞幾乎都是負面的,她所遇到的穆斯林個體幾乎都是的“另類”―――他(她)們幾乎都是世俗化的穆斯林,對自己的信仰已經沒有太多興趣,而她最感興趣的書籍依然是那些帶有強烈的反伊斯蘭傾向的。當女兒在強調基督教和伊斯蘭的相似之處時,她卻在一味地強調兩者的區別,似乎想永遠地和伊斯蘭劃清界限。這一切一直阻止她去理解和接納女兒的信仰,她的內心深處一直在掙扎和抵抗,她時刻呼喚耶穌拯救自己的女兒,讓她回歸基督教的環抱。

和自己的母親截然不同,儘管從小就跟隨父母每個周去教堂參加活動,耳聞目睹了父母對於基督教的高度熱情,但是女兒阿拉娜一直無法理解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體"理論,感覺真主距離自己總是那麼遙遠,但是在她的靈魂深處,她又非常渴望認識和走進真主。上大學的時候,當她如饑似渴地開始尋找精神世界的歸宿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了伊斯蘭。於是她反復閱讀了很多遍伊斯蘭的經典書籍,同時也閱讀《聖經》,一邊參加基督教堂舉辦的各種活動,一邊參加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舉辦的活動,最後她終於悟出了兩者的相同點和區別,並且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伊斯蘭教,她認為這是最能讓自己靈魂安寧的一神教。她說《古蘭經》對真主獨一理論那鏗鏘有力地的肯定和維護最終震撼了自己的靈魂,並堅定了她對於全能真主的認同和接納,她堅信"萬物非主,唯有安拉!"與母親不同,她沒有否認基督教的信仰,而是堅持用《古蘭經》賦予的方式認識和解讀基督教,認為《聖經》也是真主的啟示,並且非常敬重和愛戴耶穌聖人。更為關鍵的是她所接觸的所有穆斯林幾乎都是來自世界各地信仰堅定、友善和平的人,尤其是她的丈夫,一個從基督教改信伊斯蘭以後,取名為“以撒”(耶穌),信仰非常虔誠,在美國致力於宗教間對話和交流的先鋒人物。她體會的不僅是伊斯蘭信仰理論的精華,接觸的人也是最能代表信仰精神的虔誠敬畏者。

(二)

毫無疑問,母女兩人從截然相反的兩個方向走進伊斯蘭的世界,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母親只看到了穆斯林個體的反面形象:被媒體反復宣傳後被貼上暴力、恐怖標籤的穆斯林,世俗化的穆斯林,以及穆斯林中的“敗類“-----道德敗壞的人。而她自己以為那就是伊斯蘭的全部,所以對於伊斯蘭依然充滿恐懼和敵意。女兒則完全相反,她是一個善於思考和學習的人,沒有被媒體的反面宣傳所左右,她喜歡閱讀,她通過閱讀領會了伊斯蘭理論的精華和靈魂,接觸到了那些真正虔誠敬畏的穆斯林群體,所以發現伊斯蘭後如獲至寶。

  伊斯蘭猶如一個被人為塵封的寶藏,外表被有意無意地覆蓋著各種雜草、灰塵及垃圾,而其核心部位則是其真實的面目------巨大無比的珍珠,閃爍著人類最需要的真善美的力量和光芒,對於那些追求真理的人,那些追求靈魂至高境界的人來說,一旦發現這個核心,有誰會選擇離開呢?而那些只看到其外表的人,的確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有誰敢選擇靠近呢? 這就是該書的兩個作者,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和她那同樣虔誠的穆斯林的女兒之間最根本的問題和橫溝。

(三)

女兒信仰伊斯蘭後的十年期間,母女兩個經常因為信仰的分歧而爭吵,母親總是想法設法證明伊斯蘭的錯誤,從而勸說女兒"改邪歸正";為了維護自己的信仰,女兒也時不時會找出母親所信仰的基督教所存在的很多問題,來回應母親,這樣兩個人都陷入了挑剔對方信仰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最後走進了死胡同——根本無法繼續交流和對話。

  經過很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為了維護家庭的團結不至於分裂,兩個人關係進入第二個階段:兩個人在平時的接觸和交流中都有意識地回避信仰有關的話題,以為不談信仰就可以解決問題。實際上,她們又錯了,這樣依然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作為母親,她的焦慮不安,她對女兒的憤怒和失望,她甚至後悔自己生下了這個女兒。懷有這樣的敵對情緒,儘管她每次和女兒通電話和見面的時候,她都極力掩飾自己的內心的焦慮,想和女兒和解,但是內心的分歧和成見會時不時點燃自己的敵對情緒和誤解。作為女兒,當母親把家庭所有的分歧和不團結歸結為自己背叛了基督教的緣故,她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她一直覺得母親對自己信仰的誤解和不信任是對自己最大的不尊重。擁有這樣的心態,她時刻對母親處於防備狀態,即使回避信仰話題,也難免發生不愉快。母女兩個人都清楚她們之間依然有無法跨越的橫溝。

電話溝通和面對面交談都無法深入主題和解決問題,究竟怎麼辦呢?對女兒的愛讓母親讓派特麗夏最終做出決定:不能任由這個家庭破裂,應該採取其它方式繼續和女兒溝通和理解,維護家庭的團結。她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善於言談,但是非常善於寫作的人,已經出版過很多書籍,在美國是個比較有知名度的作家。母親提出一個方案:兩個人採取文字交流的方式,進行心靈深處的溝通和對話,更好地瞭解對方的信仰。女兒對母親的提議沒有拒絕,她深知維護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和友愛是穆斯林的基本義務,而穆聖的教導”天堂在母親的腳下”一直迴響在自己的耳邊。她覺得自己必須和母親和解,她同意了母親的提議。這就是這本書《不可分割:一個穆斯林女兒和基督教母親的和平之路》的由來。

(四)

全書分為十二章,每個章裡都有母親和女兒的兩到三篇文章,以類似書信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回答對方的問題,但是字裡行間依然始圍繞著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展開,敘事中也囊括美國社會現實的和歷史的種族問題和矛盾等。看起來是兩個人信仰世界的心靈自傳,但是兩人的文字都不是純粹刻板的信仰說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和解讀自己的信仰。她們對於各自的信仰富有詩意的表白和陳述又是如此動情和深刻,所以文字非常生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兩個人在書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的價值和實踐分別淋漓盡致地呈現給了讀者,再現了兩種信仰帶給人類的”真善美”的境界和力量。我覺得無論對於基督教徒、穆斯林、還是其他願意瞭解這兩種信仰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五)

母女兩人用這樣方式來爭取家庭的和平之路究竟是否有效果呢?  答案是肯定的。

母親通過深刻地靈魂檢查,反思父母輩的信仰歷程,思考女兒的背叛過程,回答女兒的問題,堅持做各種善功以及始終和耶穌對話交談,最終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不願意傾聽和提問,同時帶有強烈的個人控制欲望---------渴望得到女兒的尊重,渴望女兒成為和自己一樣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女兒歸信伊斯蘭教的十多年來,她對於女兒的信仰是不屑一顧的,她寧願相信媒體和其他人的言論,根本沒有問過女兒任何有關伊斯蘭以及她為什麼要信仰伊斯蘭的問題。當她最終選擇提問的時候,女兒愉快地接受了她的問題,開始敞開心扉和她對話。當然,僅僅問也是遠遠不夠的,在人際交流中最重要的還是學會尊重和傾聽,學會用心傾聽,帶著愛去傾聽。這是母女兩人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探討的內容:”我們可以談談嗎?””我們可以傾聽嗎?”當雙方都願意問,並且願意傾聽對方的時候,才能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對話,那就是本書的第三到第五部分的內容:”家庭重要,不是嗎?” ” 現在,為什麼伊斯蘭?” ”為什麼基督?”。這三個部分裡,母女兩人就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對話和交流:女兒對母親傾訴了自己的信仰歷程以及對伊斯蘭深刻的領悟和讚賞,而母親則動情地描述了自己堅定不移的基督教信仰。

(六)

緊接著,本書的第六部分是”放手”和第七部分”在光中行走”,這是母親經過和女兒推心置腹的交談以後,經過無數次自我反思後找到的方法。在這之前,母親所有的努力依然是希望女兒回歸基督教的信仰,所以她的靈魂一直在掙扎和不安中遊蕩,無法安寧。自從兩人之間的文字對話進展到目前這個階段的時候,她終於明白如果她一味地堅持自己的願望,把女兒當做私有物品一樣去愛,一定要把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女兒的話,女兒會距離自己越來越遠。因為女兒在書信中明確告訴母親她這樣的企圖讓她感到很不安,對話無法繼續,她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信仰。母親最終選擇放手。其實放手對她自己是一種解脫,也是對女兒的信仰給予尊敬的開始。信仰是一束光亮,只有那些敬畏真主而學會放棄世俗願望的人,才會清空自己心中的各種怨恨、憤怒和誤會,只有這樣,信仰的光亮才能照進人的胸膛,人才會在”在光中行走”,才會真正懂得如何去愛、去給予、去原諒,而不是仇恨和索取,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具備的高級心靈境界,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不例外。

(七)

本書進展到第八章的時候,作者用的題目是”和平是締造的”,我覺得到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母女兩個人幾乎到達了一種共識:和平是需要付出努力而獲得的,家庭和睦也不例外。究竟如何締造和平呢?幸運的是母女兩人都是非常熱愛讀書的人,儘管對於女兒推薦的伊斯蘭信仰相關的書籍依然沒有太多興趣,但是女兒介紹的有關跨信仰對話以及有關爭取世界和平的書籍,母親欣然同意閱讀,南非主教圖圖關於化解仇恨學會原諒的書籍是兩個人都非常喜歡的作品。在閱讀這些書籍中,兩個人找到了共鳴。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帶蓋頭”、”祈禱發揮作用”、”打破常規”,最後一章是”和平是路”。

母親以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的角色重點描述了自己如何在耶穌的愛中發現光明,學會放手,堅持祈禱,學會愛和原諒,然後一如既往地從事所有的公益活動,給周圍所需要關愛的人帶去愛和幫助。她由早期對穆斯林的偏見和”不屑一顧”開始轉變,有意識到去穆斯林的餐廳用餐,和認識的穆斯林友好的交談;她通過思考和提問,對於女兒帶蓋頭的行為和在公共場所按時禮拜的行為,從開始的排斥和反感到最後表示了尊重和理解;與此同時,她也感覺到新聞媒體對於伊斯蘭和穆斯林的否面報導是自己通往和平道路的最大障礙,聽從女兒的建議,她關掉電視,取消自己在社交媒體的日常活動,關閉了所有的外在干擾,這就是在”打破常規”一章裡的主要內容之一。甚至在書的最後,她開始嘗試像自己的女兒和女婿一樣,積極參加跨宗教的對話和慈善活動,為生活在戰亂地區的穆斯林募捐。一切都因為愛,一些都源於愛,她對女兒無私的愛和對耶穌的愛讓她最終發現了如何去愛,發現了和平的價值和爭取和平的方式,從而獲得了內心深處的安寧。尋找和女兒之間的和平過程讓這位母親更深刻地理解了和身體力行了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該有的愛心和寬容,走向對女兒的理解和尊重,她放棄了很多年以來糾結自己的夢想--------讓女兒重新回歸基督教的懷抱,最終走向和平之路。

伊斯蘭的意思是”和平”和”順從””,而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懂得敬畏和順從真主的人,才能學會原諒和寬容,學會用愛化解矛盾,最終才能找到內心的和平,只有靈魂深處安寧了,才能讓家庭安寧和和平,家庭和睦安寧了,這個社會才會和平。女兒阿拉娜用伊斯蘭的信仰賦予的智慧尋找和母親之間的和平之路,最終為所有虔誠的穆斯林樹立了一個鮮活的榜樣。她以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母親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描述了自己嘗試對家庭、孩子和社會所做的努力。在積極的奮鬥和努力中,在對真主無限的感激和禮拜中獲得內心的安寧。儘管時代已經使得穆斯林身處在各種風口浪尖的考驗之中,除了自己的母親對自己信仰的拒絕和排斥外,生活偶然也會帶來一些煩惱,但是她沒有選擇放棄和退讓,依然投身於家庭和教育事業,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積極培養自己的孩子愛上讀書、不遺餘力地培養孩子對真主的認識和熱愛,積極參加促進宗教間的和解和對話的所有活動。因為信仰,她最終選擇原諒、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母親,讓家庭重新走向和平。她的努力和奮鬥歷程,實際上是當代所有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的穆斯林最好的選擇和出路:在生活中實踐伊斯蘭,用信仰賦予的智慧敬主愛人,讓周圍的人從自己的身上發現伊斯蘭信仰呈現給世界的”真善美”的力量。

(八)

從古至今,通往和平的道路都是漫長而充佈滿泥濘的,但是和平一直是人類所追求的道路和方向,需要人類不停地努力和探索。和平最終只能通過和平的手段和方式去獲得,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都不例外。儘管本書作者母女兩人的和平之路充滿艱辛,但是兩個人都沒有放棄努力,最終探索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藍圖:真誠交流和傾聽,帶著善意去理解和尊重對方信仰的價值和美,共同為和平而努力,然後達到和平共處。這樣的方式為所有的信仰分歧和爭議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無論對於穆斯林、基督教徒、還是其他信仰和無信仰的群體,這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嘗試。     

在本書的後序中,母親和女兒都分別對對方的理解和寬容表達了感激。我覺得到此為止,母女兩個人才真正走上了和平之路。本書是否會有續集,目前還不知道,但是世界各大報紙和媒體都對該書進行了報導和介紹,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認可。在如今這個對於伊斯蘭和穆斯林充滿誤解和敵意的時代裡,這本書無疑是一副良藥,對所有關注這些問題的人,或者希望化解矛盾和誤會的人而言,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阿伊莎 . 安朏朏  2017年4月23日於多倫多】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