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真

“淑真”是劉智(介廉)翻譯的《古蘭》的第112章的章名,譯文如下:

曰:是;主,一也。主,究竟也。無產,無所產,無一與之配。

“淑”的意思是清澈、清湛、純粹、純潔無染。

“真”的意思是真實、真誠、誠一不二。

112章的阿文原名是“伊赫倆蘇”(إخلاص),意思是:真誠、虔信、純潔、純粹,此章的宗旨是教導人類:認主獨一,全神貫注地專注於Allah,心無旁騖,排除一切私心雜念。“伊赫倆蘇”的三母詞根有“擺脫”、“得救”的意思,故這一章也是拯救心靈擺脫一切“偶像”、“以物配主”、紛紜的私心雜念而專注於“絕對的一”的絕妙方法。現代人的心靈總是被各種欲望和資訊所佔據、分割,以至於碎片化,而專注於絕對真實可以有效地整合心靈。因此,這章經從認識論上講,直指終極的本源和歸宿,因此它也叫“陶嘿德”(認主獨一)章,從方法論上講,它是淨化心靈、整合心靈,使其超越相對的、有限的色相世界,回歸絕對的、神聖的、統一的、永恆的真主的世界的門徑,因此它叫“伊赫倆蘇”章。換言之,伊赫倆蘇就是對陶嘿德的實踐和體知,二者名殊而義同。

《中庸》上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上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是儒家文化中罕見的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上述兩部經典都把“誠”稱作“天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對宇宙之本的信仰、追求或者反思乃人道。在D.C勞的《孟子》英譯本中,“誠”被譯為‘true’(真實、忠實):

“如果他(一個人)在內省時發現對自己還不夠真實的話,他就不會取悅于父母。有一條使自己變得真實(true)的辦法。如果不理解什麼是善,他就不可能對自己真實(true)。因此‘真實’乃天道,對“天道”反思乃人之道。從來不曾有一個人對自己完全真實而不能感動別人。另一方面,一個對自己不‘真實’(true)的人,決不能指望他去感動別人。”[1]

這個英譯本對“誠”的翻譯很容易讓我想起真主的一個尊名“絕對真實”(الحق),一切尊名都是對主的描述,故也可以稱為“主的屬性”。主的一個屬性就是“真實、真理”,我們為做區別,只能叫做“絕對真實、絕對真理”。“絕對真實”之外的都是相對真實,相對真實與絕對真實相比較就像夢中的幻境與現實之境。因此,除祂外,一切存在都是相對的,都是虛幻的,特別是我們的內心,充滿各種幻想、猜測、或然性的東西,可以說頭腦的世界很大程度就是個虛擬世界,是思維和幻想把心靈與真實世界隔離。通往“絕對真實”(或者叫“終極實在”)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伊赫倆蘇——心靈純粹地專注於祂,絕無二心。

我這樣說,你也許有所懷疑。但是我經過認真參悟,發現:心靈中唯一而且可以永恆的真實,就是對造物主的純粹的信仰和確信無疑(耶給尼/يقين),除此之外都是假的,都是浮雲。

為什麼呢?因為可以永恆為真的東西,只能是與對絕對真實相關聯,而心靈的“確信”(耶給尼/يقين)就是對絕對真實的反映,這種“確信”其實也可以說是“絕對真實”在心靈世界的投射,因此,伊瑪目安薩里把‘耶給尼’稱為“來自主的一束光”。肉體是黑暗、渾濁的,它禁錮了人的靈魂,只有打開一扇窗,外部世界的陽光才能投射進心靈的世界。當“光”投射到心靈世界時,兩個世界才能合一。所以,我們不能小看了心靈的“純粹、虔信、誠信”,它們本身就是來自主的光(努爾/نور),也是主的饋贈。

因此,《中庸》上講:

“惟天下之至誠能盡其性”;“故至誠無息”。

“至誠”就是虔誠的極致,一個生命到達了虔誠的極致,就可以盡性(顯現本性,繼而連接繼性),就可以融入宇宙生命之大流,永遠奔騰不息。

當然,虔誠到極致並不意味著對待人和萬物就冷漠無情。一個對造物主真誠的人,心胸寬廣,容得下天地,因此他也會在對主真誠的根基上,真誠地對待自己,真誠地對待家人、朋友和身邊的所有的人,真誠地對待萬物。

當今世界的混亂、失序,從根本上講,就是人類失去了天地的根本——天之道,天道失去了,人道也就紊亂了。從手握重權的人到販夫走卒,人們都失去了內心的真誠、誠實,很少有人願意真誠地面對問題,面對事實,因此心靈不再產生解決矛盾和爭端的智慧和同情心,只會一味地採取虛假、欺騙、計謀和暴力的手段解決問題,反而只能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

真誠是我們生命的根,生命的原點,只要它沒有在人心中喪失,無論有多厚的黑暗,多大的考驗,最終都有解脫的辦法。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也只有放棄虛妄和欺騙,才能看到光明和希望。

真誠(伊赫倆蘇)意味著放棄一切虛假的東西、一切人為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更新與絕對真實的關係,使之更加親密和牢固。

[1]引自《杜維明文集》,第三卷442頁,武漢出版社出版


淑真章釋義

قُلْ هُوَ اللَّهُ أَحَدٌ

你說:他是Allah,獨一的主。

“你說”,意味著對重大真理的宣示,或者對挑戰、質疑的回應。回應的是對主的獨一性的質疑者(多神教徒),或者異化一神論的混淆者(比如三位一體學說)。

他(هُوَ),這個代詞代指造物主的具有絕對威嚴和超越性的神聖本質,

一些教義學家、經注學家(比如伊瑪目拉齊)也把(هُوَ)看做主的一個尊名。劉智先賢的翻譯非常獨到,他把(هُوَ)譯為“是”,當然自有他的根據,因為按照語法,這裡的(هُوَ)也可以看做敘事代詞,表示對其後內容重要性的提醒和肯定。劉智對“是”如此解釋:

“是,是信實之辭,統含通章之意。心與道契,神與妙合,自然是,無有不是也。”

“是”是表示對其後內容完全肯定、信實的一個詞,包含了整章的含義。如果心靈對所信之道心領神會,精神與造物主的妙用相融合,那麼“Allah是獨一的主”這一命題就不證自明,不言而喻,根本無法否定了。“不證自明,不言而喻”就是“自然”。

Allah(اللَّهُ)是個專有名詞,集合了造物主的所有美好的尊名和屬性的內涵。阿拉伯人天然地呼喚這個名字,特別是在遇到重大災難和危機的時刻,更是不假思索地本能地呼喚他,正如中國人急則呼“天”。這個詞在阿語中沒有陰陽、單雙複數的變化。修行者通過不停地默念Allah(اللَّهُ)來明心見性,化己達真。

獨一的(أَحَدٌ),表示絕對的一,非複合體,不可分割。這個“絕對的一”表明真宰的本體、屬性、尊名的內在統一性。這種“絕對一”性絕然清淨,與任何存在沒有瓜葛。還有另外一個表述真宰獨一的單詞是“瓦嘿德”(الواحد),它是對二、三和多的否定,但是這個“一”是關係性屬性,與“多”(即“萬有”)存在關係,沒有“一”哪來的多?而且“一”貫穿於多,實現了萬有的統一性,世界的多樣性也必然返還於“一”。

اللَّهُ الصَّمَدُ

(اللَّهُ)是萬物所仰賴的。

“賽麥德”(الصَّمَدُ)這個詞語義比較豐富,可以表示“永恆的、無限的”,也可以表示“堅固的”、“終點、盡頭”、“終極依歸”、“絕對的被依賴、被需求的物件”,馬堅教授譯為“萬物所仰賴的”,劉智先賢譯為“究竟”,並解釋說“究竟,乃萬物之歸終,成乎萬,而通乎萬之表裡者也”,譯為 白話文就是“究竟是萬物的終極依歸、終極歸宿,它成全了萬有,並且貫穿于萬有之表裡內外。”

لَمْ يَلِدْ وَلَمْ يُولَدْ

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生產;

沒有生產(生育)意味著萬有都是他的被造物,並非由他直接繁衍、流溢出來的,他是萬物的根源和第一因,但是他是超越因果鏈的絕對因。因果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定律,萬有縱橫交錯,形成複雜的結構性、系統性的因果關係,這是人類的理性得以思考、探索、統治、管理事物的根本,但是造物主超越於這個受因果律支配的結構、系統,而這個龐雜的因果結構和系統只能由無始無終者所創造,而非偶然誕生。因為一個受因果律支配的結構、系統要麼是有限的、封閉的,有開始和結束的,那麼它就必須起造者、起動者;要麼是無限的、無始無終的,而具有因果性質的存在都是或然性存在(可有可無)、可能性存在,不要說再多的可能性存在疊加在一起也無法等同於無限的、無始無終的必然性存在,就是無限個可能性存在也無法形成必然性存在,當一個因果系統是無限的時候,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湮沒、剝奪了,無限種可能性就等於沒有可能性,因此它就等於不存在、非存在。所以,絕對因的存在是必然的,一切哲學、宗教追根溯源時,都會遇見神性,祂是一元的、無始的、自足的、自立的、必然的,超越時空和一切物性的。

“沒有被生產”,表明祂是永恆無始的,不依賴於任何物而存在,任何物都必須依賴於祂。

وَلَمْ يَكُنْ لَهُ كُفُوًا أَحَدٌ

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

“庫福萬”(كُفُوًا)的意思就是相等的、相提並論的、相匹配的,這是對造物主的絕對獨一性的再次強調,他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沒有對立、對等的,也沒有任何物與他相似。所以理性認識祂的時候,就有一個極限,理性頂多能認識到祂的實有、存在、獨一、絕對、無限、永恆,但理性對於認識他的本質,和他的屬性的本質,根本無能為力,因為理性是通過相似性和對立面來認識事物的,如果一種事物沒有對立面,也沒有與他相似的,理性就無法認知和想像了。所以在認主方面,理性的功能很有限,而超越理性的心靈體悟則更能發揮作用。

學習淑真章,一方面是從思想認識上樹立正確的認主觀,排除多神與偶像性的陰影。

另一方面,淑真章是信士修心養性的法寶。劉智先賢在注釋淑真章時說:

“或曰:《淑真篇》為求道者言也。一則純,二則雜,求道者心乎一,則無雜矣。一乎其心,則必一乎其趨;一其乎趨,則必以真主為止宿,乃為究競也。既止宿于真主,則其身心融化,而渾同于真主之本然矣。”

對於修行求道的人來說,常常誦念淑真章(一次可念3遍、7遍、11遍或者100遍),則有益於淨化心靈,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專注於主。心靈純粹、專注、虔誠到一定境界,則物我兩忘,唯有造物主的真實(الحق)、妙用(الصفات)、威嚴(الجلال)、美麗(الجمال)存留心間,此時,人便到達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與真宰的諸多屬性的美妙意境合一的境界。

總而言之,淑真章通篇“一”以貫之,通曉了“一”的內涵,並用身、心、性命去實踐、體悟“一”,認一、信一、拜一、貞一,則宇宙、人生之奧秘逐漸都會為求道者顯現,健全的心靈(قلب سليم)也會成就。
【作者:艾布魯格曼】
【轉自微信公眾號“淑真”】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