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歷史書籍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

287.jpg

伊斯蘭世界有句婦孺皆知的聖訓: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雖然按照一些學者的解釋,認為此處的中國只是泛指,並非說明穆聖對中國有多嚮往。但就算是一句泛指,也能看得出在古代阿拉伯人眼裡,中國是充滿著知識的文明之地。

伊斯蘭世界早就在東擴時期接觸到了中國,但他們對中國的見聞記載文獻則出現較晚。最早詳細記載中國的文獻,是一個叫蘇萊曼的商人在851年寫的遊記,蘇萊曼的手稿被學者阿布·宰德·哈桑收錄入《中國印度見聞錄》。這本《中國印度見聞錄》也算是最早拿我國和印度作比較的文獻了,書裡這樣比較中國(晚唐)和印度:

印度的每個國王都有許多軍隊,但不發軍餉,中國則不同,中國人對自己的軍隊另給犒賞,和阿拉伯人的軍隊一樣(因為中國是募兵制)。

中國更美麗,更令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區沒有城市,而中國人哪裡到處是城牆圍繞的城市。

中國人比印度人更健康,在中國,疾病較少,看上去中國人更強壯,很少看到盲人或獨眼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殘疾人,而在印度,這一類人屢見不鮮。

中印兩國的河流是很可觀的,很多河流都比我們的大,兩國的降雨量都很充足。

在印度,很多地方荒無人煙,在中國,所有土地都已經開墾,全國各地人口眾多。

中國人比印度人好看很多,在衣著和使用牲畜上更像阿拉伯人。中國人的禮服很像阿拉伯人的衣著,他們穿長袍系腰帶,而印度人不分男女,全都披兩塊布當衣服,另外帶金手鐲和首飾作裝飾。

而且蘇萊曼還通過自己對國際形勢的觀察,認為自己的祖國阿拉伯帝國的哈裡發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富有的國王,而中國的皇帝是全世界第二的國王,羅馬的皇帝是第三。

此後在903年伊本·艾爾·法基的《列國志》中,表述了這樣的世界觀:

世界像鳥一樣,可以分為鳥頭、兩翼、胸部和尾部五個部分。世界之首是中國,背後是韋韋,韋韋之後的民族,便只有真主知道了。

阿拉伯帝國逐漸瓦解中,波斯人建立的薩曼王朝時期的《世界境域志》又這樣描述中國:

中國國王據說是法裡頓的後裔,又據說中國國王管轄三百六十個地區,一年中一個地區都有一個地區的稅金上繳戶部。中國居民都是很好的手藝人,其製作之驚奇令人驚歎。他們乘船溯江往土蕃進行貿易……

這裡說中國人是法裡頓的後裔,法裡頓是古代波斯神話傳說中的半神英雄。

此後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又出現了不少遊歷過明朝的人寫的著作。1582年,遊歷過明朝的奧斯曼人賽義德·阿裡·阿克巴爾·契達伊,看到明朝集權制度很好,覺得自己的祖國應該改革,於是詳細描述了中國的法律、禮儀、兵制,撰寫了一本《中國志》獻給了蘇萊曼一世。書裡說“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誰也不會表現出那樣一種井井有條的秩序。毫無疑問,穆斯林如果能恪守他們的教規,雖然兩者並無共同之處,但他們一定會按照真主的良願成為聖賢。”為了能讓奧斯曼帝國統治者接受自己的觀點,作者還說明朝皇帝是“秘密的穆斯林,只是礙於習慣不敢公開”。蘇萊曼一世一看就心動了。然後,蘇萊曼派了一支九十多人的使團,通過中亞突厥國家的引路,終於帶著禮物稀裡糊塗地向明朝“朝貢”了一次。很遺憾的是按照以往的朝貢程式,可能連皇帝的面都見不上,然後就又要被明政府賞賜些東西糊裡糊塗地打發了,結果使團到了甘州(今天甘肅張掖)準備回去的時候,蒙古人來打劫了。

然後倒楣的使團還幫助大明官軍守城,結果戰死了九人。好不容易去一次,除了明朝政府賞賜的一些東西外,外交政治上的試探幾乎毫無所獲,還給人家幫忙死了九個人。此後中東國家和中國基本再無來往。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