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初代穆斯林


德比郡哈德威克廳收藏的刺繡:真正的信仰和穆罕默德

西元十六世紀,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王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之下,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大英帝國在北美的殖民地開始確立。因此,伊莉莎白統治時期,被稱為大英帝國“黃金時代”。

也正是在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英國本土開始出現本地穆斯林。據英國歷史學家傑里•布羅頓(Jerry Brotton)考證,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穆斯林開始公開踐行伊斯蘭信仰,如普通英國人一般正常工作、生活。

16世紀,大批來自北非、中東和中亞地區穆斯林來到英國工作、經商,他們中有外交使節、商人、翻譯、音樂節、侍者,來自不同地區,卻有著相同的信仰——伊斯蘭。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英國本土湧現出大量穆斯林的一大原因,是當時歐洲天主教神權統治者與伊莉莎白產生不合——1570年,教宗庇護五世正式將伊莉莎白一世逐出天主教會,致使英國首次出現宗教包容,穆斯林才得以逐步公開信仰。

遭到天主教會除名之後,伊莉莎白一世脫離了教會的控制,徹底無視教會禁止基督教徒與穆斯林經商或交往的禁令,與諸多伊斯蘭政權建立了外交與外貿關係,其中最主要的幾個國家,就是奧斯曼帝國、摩洛哥薩迪亞王朝以及波斯王朝。

伊莉莎白一世派遣使節前往各個穆斯林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為委派大量商人及商隊到穆斯林世界經商,同時探索曾被視為禁區的神秘信仰。作為回報,這些穆斯林帝國統治者也派遣使節及商隊前往倫敦,依據地區的不同,他們被當地人稱為摩爾人、印度人、黑人、土耳其人等。

伊莉莎白一世掌管政權之前,英國如歐洲諸多基督教國家一樣,都對伊斯蘭信仰沒有深入理解,他們對伊斯蘭的理解,純粹基於十字軍的描述,而十字軍自始至終都將穆斯林視為仇敵,因此,整個歐洲對伊斯蘭的理解,都是無比極端、暴力。


中世紀英國對伊斯蘭的認知,基於十字軍的血腥描述

事實上,歐洲基督教甚至根本不知伊斯蘭或穆斯林為何物,直到西元17世紀之前,他們甚至都沒有聽說過“伊斯蘭”“穆斯林”這兩個詞,而是用“撒拉遜人”加以代替。撒拉遜的原來意義,系指從今天的敘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沙漠牧民,廣義上則指中古時代所有的阿拉伯人。

換言之,基督教根本不願承認伊斯蘭同屬天啟的信仰,不承認伊斯蘭是一個統一、連貫的信仰體系,從根本上拒絕伊斯蘭、否認伊斯蘭。基督教堅定的認為,伊斯蘭就是屬於異教徒的多神教,或者認為伊斯蘭是基督教的異形分支。基督教神權統治者嚴禁任何伊斯蘭思想進入基督教屬地,將伊斯蘭等同于戰爭的源泉。

隨著伊莉莎白一世的即為,這一切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1562年,伊莉莎白女王派遣的商隊抵達波斯塔赫瑪斯普一世王宮,英國人首次得知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概念,波斯王朝將一名穆斯林塔塔爾女孩送給伊莉莎白一世作為禮物,她名叫奧拉•索爾塔納(Aura Soltana),回到英國之後,她便成為伊莉莎白一世“最親愛、最喜愛”的貼身女侍衛。奧拉•索爾塔納抵達英國時身穿產自西班牙的綢緞衣物,並將西班牙的時尚皮鞋工藝介紹給伊莉莎白女王。

此後,數百名穆斯林平民從穆斯林國度來到英格蘭,雖然他們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但是,倫敦教區記事錄卻記載了不少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穆斯林趣聞軼事。1586年,伊莉莎白時代著名航海家法蘭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從哥倫比亞回國,隨船帶回數百名被西班牙殖民者俘虜的土耳其士兵。這些士兵是在地中海早西班牙艦隊俘獲,隨即轉運到美洲淪為奴隸,從某種意義上說,德雷克解救了他們。據記載,這些土耳其穆斯林中,有一人在抵達倫敦後改信基督教,此人名叫齊納諾(Chinano),他也是英國史上首位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

齊納諾在倫敦塔附近的聖凱薩琳教堂接受基督教洗禮,隨後改名威廉•霍金斯(William Hawkins),或是出於對德雷克解救自己的感激,他曾堅稱:“倘若連英格蘭都沒有上帝,這世上就沒有任何造物主。”

他之所以這麼說,或許是為了表達忠心,也可能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基督教身份,總之,他很清楚,成為一名英國基督教徒之後,他就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著最為清醒的認知。改信基督教之後,齊納諾便迅速融入英國社會,娶妻生子,消失在大眾視線之中。

齊納諾改信基督教是否屬於真心,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能夠確定的是,齊納諾是首位公開宣稱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但他絕對不是唯一的一個。在他之後,還有被解救的土耳其奴隸宣佈改信基督教,和齊納諾一樣,他們在改信之後立即隱姓埋名,迅速融入到多遠的城市生活中。

這些人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他們中有裁縫、紡織工、釀酒師、鐵匠等。倫敦教區記事錄還記載了一例穆斯林婦女改信基督教的事蹟,她主動要求洗禮,並改名瑪麗•菲利斯(Mary Fillis)。她父親是一位來自摩洛哥的籃子編織工,她本人是一名裁縫,在倫敦生活了十三年之後,她決定改信基督教,她宣稱自己“希望跟隨耶穌,成為基督徒。”


伊莉莎白時代的倫敦已經足夠繁華,外國人可以很好的隱匿其中

瑪麗•菲利斯於1597年在倫敦白教堂區接受了洗禮,隨後便在此過完一生。可是,如當時改信基督教的其他穆斯林一樣,瑪麗•菲利斯改信基督教之後的信仰生活,根本無從考證,他們去世後,也是被草草掩埋,也沒有在教堂舉行葬禮,因為教會無法確定這些人是否屬於基督徒。

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改變宗教信仰已經很平常。至於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更是層出不窮,其中也不乏強迫皈依的案例,譬如來自諾福克的薩姆•羅利(Samson Rowlie),他曾是一名商人,1577年在阿爾及爾地區被土耳其海盜虜獲並遭監禁,後來在獄中皈依伊斯蘭,改名哈桑•阿加(Hassan Aga)。

皈依之後的薩姆•羅利深受奧斯曼帝國阿爾及爾總督的賞識,後被提拔為阿爾及爾宦官長兼財務總管,他也是阿爾及爾總督最為信任的顧問之一。薩姆•羅利此後再未踏足英格蘭本土,在阿爾及爾終老。

伊莉莎白一世與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和摩洛哥帝國的的結盟,讓越來越多穆斯林精英階層來到倫敦。據史料記載,奧斯曼帝國早在1580年就向英格蘭派遣了首位外交使節。

1589年,摩洛哥大使艾哈邁德•比爾凱西姆(Ahmed Bilqasim)在一眾巴爾巴里公司旗下商人的簇擁下趕赴倫敦上任,他們英格蘭與摩洛哥合作,對英摩“共同敵人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雖然英國女王並未回應這一提議,但摩洛哥大使還是在該年晚些時候乘坐一支英國艦隊在摩洛哥統治者穆萊•艾哈邁德•曼蘇爾(Mulay Ahmed al-Mansur)的支持下襲擊了里斯本。

十年後,英格蘭迎來第二任摩洛哥大使,此人名叫穆罕默德•安努裡(Muhammad al-Annuri),一同抵達倫敦的還有大量摩洛哥商販、翻譯官及宗教學者,這一大批人在倫敦居住了近六個月,公開踐行伊斯蘭信仰,讓幾乎整個倫敦都對伊斯蘭有了初步認知。


摩洛哥駐英國大使穆罕默德•安努里

一位當地基督教徒在日記中寫道:“他們宰殺了殺死了家裡的動物,如綿羊、山羊以及家禽等等,完成宰殺後還要面朝西方禱告,他們還使用珠子祈禱”。

1600年,安努裡找人畫了一幅畫像,她還兩次會見了伊莉莎白女王和她的顧問,甚至提議基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聯合入侵西班牙,並出動海軍攻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最終,伊莉莎白女王忌憚此舉會惹惱奧斯曼帝國,該計畫才未能實現。當時,摩洛哥與奧斯曼帝國處於敵對競爭的狀態。

伊莉莎白逝世之後,她的繼任者詹姆斯一世(James I)決定與天主教西班牙媾和,英國與穆斯林帝國的聯盟戛然而止。然而,像安努裡、比爾凱西姆這樣的穆斯林政客,以及像奇納諾和瑪麗•菲利斯等溫和穆斯林個體的存在,仍然是伊莉莎白時代歷史中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方面。

這表明,穆斯林一直是英國的一部分,其歷史比許多人想像的要長得多。

附:古蘭經與英國小知識

1095年至1291年間,十字軍從阿拉伯帝國首次帶回阿拉伯語書籍,其中就包括古蘭經;

1588年,英國戲劇家克里斯多夫•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在一次演出時,公開焚燒了一本古蘭經;

1636年,牛津大學聘請一名阿拉伯學者,主張以理性的角度研究伊斯蘭信仰;

1734年,首部古蘭經英文譯本出版發行;

1869年,斯坦利勳爵成為英國上議院首位皈依伊斯蘭的貴族;

1935年,BBC首次開始在廣播節目中播放古蘭經;

1997年,穆罕默德•薩爾瓦爾(Muhammad Sarwar)成為英國史上首位以古蘭經宣誓入職的英國議員。

編輯:葉哈雅

出處:BBC

原文:The first Muslims in England

連結: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5843991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