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捨不在於錢而在於心

一個人對待財富的態度,會對其人生產生巨大影響。對於很多人而言,財富就意味著一切,有了財富,就有了關注度。

試想,倘若你一夜暴富,你會有何變化?你最想去做什麼?你是否會選擇慷慨施捨?你會施捨多少錢財?

真主在古蘭經中說:“為真主施捨財產的人,如同一粒穀種,發出個七穗,每穗結一百顆穀粒。真主要加倍地報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寬大的,是全知的。”【2:261】

這節經文,是真主為了讓人類明白他的回賜之多而設的比喻。這裡只提及“為真主施捨財產”,而沒有限定費用錢財的多與少,這說明,一個人只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虔誠地支持真主喜悅的事業,那麼他就能得到所許約的回賜。

有人認為,當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就會變得越慷慨,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一個人的財富,與他的慷慨程度並沒有直接關聯。究其本質,施捨的前提,並非財富,而是人的內心。

真正的慷慨,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收入水準或財富水準,而在於他內心中是否存有善念。很多人腰纏萬貫,但卻吝嗇不堪,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並沒有對他人的憐憫與關愛,也就不會認同施捨自己的錢財去幫助他人。很多人生活拮据,但卻依舊樂善好施,只因他們心存善念,縱然擁有的很少,卻依舊希望能夠為他人伸出援手。

保羅•蓋帝(Jean Paul Getty)是上世紀50年代世界首富,他厭惡他人因其財富而過度關注他,這並非因為他不喜歡聲名遠揚,而是因為人們總是不停的向他索取錢財,要求或懇請他施捨、捐款。他明確表示自己“討厭、鄙視被動地獲取錢財”,他甚至在自己家裡安裝了付費電話供來客使用。當一夥暴徒綁架他的孫子,要求他繳納贖金,他拖延整整六個月,在綁匪割下他孫子一隻耳朵寄給他後,他才極不情願地交納了部分贖金。首富蓋帝將其吝嗇本質顯現的淋漓盡致。

保羅•蓋帝逝世之後,他的兒子小蓋帝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只不過繼承了父親的一小筆遺產,卻捐贈數百萬美元用於慈善事業,他說:“我有幸成為這筆遺產的繼承人,我認為自己只是這比財富的監護人,我理應與那些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們一起分享這些財富。”

縱然我們有能力施捨錢財幫助他人,我們務必要做到一點:切忌將施捨單純視為從錢包拿錢給別人,一定要注重舉意與內心, 一定要確保你的施捨只是遵循你內心的善念。

其次,我們也要明白,施捨,絕不僅僅局限於物質的幫扶,只要我們能夠通過自身努力改善他人的狀況,就屬於施捨。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教導我們:“太陽升起 的每一天,人身上的每根骨節都有施捨。在兩人之間公正調解是施捨,幫助他人騎上騎乘物或遞上他的行李貨物,都是施捨;善意的言語是施捨;走路去清真寺禮拜的每一步是施捨;清除道路上的有害之物是施捨;為口渴之人提供飲水也是施捨。一個人真正的財富,在於因今世的善功而獲取的後世回賜。當一個人逝世時,人們會問:‘他留下了什麼?’而天使們則會問:‘他送來了什麼?’”

施捨自己喜愛的事物,是最好的施捨。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說:“當你能夠施捨自己最為喜愛的事物時,你就會成為真正的信士。”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說:“人們會施捨,但很少施捨自己喜愛的事物。只有當一個人施捨自己喜愛之物時,他才做到了真正的施捨。”

因此,假若你希望成為一個真正慷慨的人,請不要等待自己變得富有才去施捨,而要改變自己的內心。

杜絕吝嗇

很多人不願施捨財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懼怕自己的財富會因施捨而減少。可是,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卻教導我們:“有人曾說:‘這是我的錢,我的財產’。可是,一個人真正擁有的只有三件事物:他的吃喝,他的穿著,他的施捨以及施捨帶來的裨益。其餘所有,都會在他逝世時離他而去。”

穆聖(願主福安之)還說:“吝嗇會使人遠離人群、遠離真主、遠離樂園,並會使他靠近火獄。”

施捨的積極影響

施捨的裨益良多,在這裡,我們主要探討幾個重點且又積極的影響。

1. 樂善好施之人,他的身邊總會充滿歡樂。這種人更願意關注他人的福祉,而非自私自利的獨善其身。他們的善行,不僅會讓世人喜愛他們,也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更快樂。

2. 生活的本質不應只是積累財富,而應是我們所作出的奉獻與付出。因為,一個人付出的越多,他得到的快樂就會越多。施捨不會降低你的價值,正如穆聖(願主福安之)所言:“施捨絕不會減少你的財富。”我們必須時刻謹記,真主造化我們,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造福世人,假若我們遺忘使命,我們就得不償失。

3. 幫助他人,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當你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你的道路也會變的光明且順暢。真正的成功人士,是那些勇於在前進路上停下腳步躬身幫助弱者之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充實。穆聖(願主福安之)說:“行善會讓信士心情愉悅。”這段聖訓教導我們,行善會讓人感到愉悅,但是,我們行善的目標不應是得到心情的愉悅,而是應當帶著愉悅的心情去行善。

4. 一個人如果能夠過一種有益於他人的生活,他的人生就會充滿意義。作為穆斯林,我們應當時刻警醒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否會對他人產生積極影響或幫助?

慷慨的定義

真主在古蘭經中教導我們:“敬畏的人,在康樂時施捨,在艱難時施捨”【 3:134】

在這節經文中,真主指出了敬畏者的一個重大特徵,即:遵奉真主的命令施濟錢財——無論在逆境中或在順境中;無論在高興時或是鬱悶時;無論在健康時或生病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們或多或少總有施濟。他們對施濟這項善功的重視,從不受任何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那是因為他們深信,施濟是伊斯蘭的一項重要功修,是脫離火獄,進入樂園的必然途徑之一。

人們問穆聖,除天課外,自願施捨的限度究竟是多少,真主命令穆聖告訴人們,他們無論施捨多少,都將得到真主的豐厚回賜,他們的施捨對象依次為父母、近親、孤兒、貧民、旅客。對此,穆聖也作了說明:“最好的施濟對象,是你的父親、你的母親,你的姐妹,你的兄弟,然後由近及遠。”(奈薩依輯錄)

真主的標準,是穆斯林衡量一切事物的最終依據。有經人自詡為“主的選民”、“最優越的人”,但他們的優越體現在哪裡呢?是在行善方面超過其它民族呢?還是真主授予了他們永不變更的優越地位?其實,在真主那裡,優越的標準十分明確:無論是誰,只要能夠忍痛割愛,用自己心愛的財富扶持真主的事業,他們就是優越的人,他們就能獲得優越的回報——樂園。而且無論你們施捨的是什麼,真主是全知的。

--------------
編輯:葉哈雅

出處:IslamiCity

原文:It is in the Heart, not in the Money

連結:https://www.islamicity.org/6365/it-is-in-the-heart-not-in-the-money/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