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善為的最終目的

人性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性善論、性惡論、不善不惡論,認為人性是多變,不是恒定的等很多。無論是西方文化宣導的公益和關愛,還是東方傳統宣傳的道德和禮儀,以及各家學派主張的學說,都曾不厭其煩地告誡我們要多行善事、遠離罪惡,並期待得到來自人群之間更多的回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求我們滿世界去尋找“好人”,而是要我們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教導、好的法律約束、好的環境薰陶等,把人們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心善為激發出來,去為人類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的有序運營服務,這也是人類存活於世,履行人生使命的體現,更是造物主造化萬物及人類的終極目標。“安拉從天上降下雨水,一切溝壑就儘量流行。山洪載著浮渣——他們為製造首飾和器皿而熔化的金屬,也有同樣的浮渣。安拉如此闡明真偽——至於渣滓則被沖走,至於有益於人的東西則留存在地面上。安拉如此闡明許多比喻。”(古蘭經:13:17)

古羅馬哲學家普羅提說:“人是處於神與獸之間的物種,人的言行有時會傾向于神,有時又會傾向於獸。也就是說,人是介於造物主與惡魔之間的物種,當他行善的時候,就是體現造物主仁慈意旨的一面;當他作惡的時候,就是顯示出了惡魔醜陋的化身一般。”其實,他想說的應該是,人對待有生命之物的態度,決定了自己是神還是獸的屬性,因而,那些從來不知道尊重與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的人,並沒有進入到善人的行列;那些經常有意作惡的人,就是自願加入惡魔為夥伴的行列之人。“主啊!求你賜我智慧,求你使我進入善人的行列。”(古蘭經:26:83)

在人生成長之路上,大多數人對善心善為的感受是,被辜負得多了,自然也就學會了自我防衛,其結果也許是防住了來自外界的某些惡意,但也擋住了自己再去伸手助人的好意,只留下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千古絕唱,可能還有一些自以為是且偏頗的人生道理。其實,在現實面前,雖然我們見到過很多“背信棄義”而不盡人情的荒唐場面,你我身邊發生有太多“過河拆橋”而令人不可思議的驚歎事件,但是,絕不要懷疑和後悔你曾經付出過對任何人的好,哪怕看錯人,哪怕被辜負,因為,你對別人的好,並不代表別人有多好,只是因為你的心腸很好,只代表你的善心善為。而擁有一顆敬畏的善心,就能夠表明一個人一種正確的人生信念:我行善,只是遵照自己內心的意旨而行,是為了獲取造物主的喜悅而善,而不是為了要炫耀自己的善心,更不是企圖為了獲得某個人任何利益的回報。“如果人有一絲毫善功,祂要加倍地酬勞他,並且以他那裡的重大的報酬賞賜他。(古蘭經:4:40)

有人說,現實中能點醒一個人,從來不是苦口婆心的說教,而是來自別人的坑騙;生活裡能說服一個人的,也不是高深莫測的道理,而是被撞得頭破血流的南牆。觀點雖然看似有點極端,但細究起來也不無道理。因此,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你還應該感謝那些讓你曾經受過傷害,受過騙的人,如果沒有經歷他們有意或無意給你設下的圈套,你就不會進一步看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人心隔肚皮”的真實面目,你就不會有“吃一塹長一智”的進步機會,你就不會有或許收到令你驚喜的“意外收穫”。只是,你要把握和總結每一次人生坎坷後的經歷,並及時分析失誤之處而從中可以學到些什麼。正如法國作家小仲馬在其世界經典文學名著《茶花女》一書裡說的:“如果一個人的生存智慧,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我完善與提高,那麼,他的人生經歷就是徒增歲月而毫無價值可言。”

因而,有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是一種恩澤;有些人,闖入你的生命中是一種教訓。對於恩澤你應好好珍惜,對於教訓你應好好借鑒。的確,人的價值並不是以金錢的多少或以壽命的長短來衡量的,而是以內心的善良與言行的修為並為社會和他人產生作用的多少來計算的。所以,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和任何人的相遇以及交往總有一些原因:不是享受彼此鼓勵與扶持以求共進退的幸福時刻,就是應付相互欺騙和坑害之後的人生痛苦劫難!而在這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期望中,奔向更加美好的人和有意義的事,才是我們當下應該多去做的,這才是以我們善心善為的最終目的,並以此去獲得永恆福澤的基礎!“如果你們行善,那麼,你們是為自己而行善;如果你們作惡,那麼,你們是為自己而作惡。”(古蘭經:17:7)

【來源:人生千古】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