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英國人皈依伊斯蘭

粗略的估計,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英國人選擇了伊斯蘭,成為新穆斯林,但各種評估其說不一。 2001年曾經有一個對英國人皈依伊斯蘭的人數普查,根據他們的研究報告,在英國的穆斯林人口中新皈信的穆斯林超過十萬人,例如2000年一年之中就有五千人。調查發現皈信者的趨勢,女性略超過男性,而人種有半數是“白皮膚的英國人”。這些選擇伊斯蘭的新穆斯林,原因多種多樣,但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對伊斯蘭文明的好感,願意親身體驗這個新的精神之旅。 2013年,劍橋大學公佈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目是“英國女子皈信伊斯蘭的調查”,網路登陸之後,很快就有十五萬次下載,說明人們的關心。

在廣泛的社會調查中,聆聽人們茶餘飯後的議論,在群眾的印象中,皈信伊斯蘭最多的有兩種人,一是社會名流,或知名人士親屬,例如前首相布雷爾的妹夫。名流中也包括受到國家安全部門監視的社會好動分子,被認定為有“吉哈德暴亂”傾向。絕大多數屬於另一類,他們是普羅大眾,既不出名,也不是吉哈德分子,只是對伊斯蘭特異文化有興趣。例如許多人在海外旅行中、社會接觸中或上網衝浪時發現了一種奇異文明,看到了這個信仰別有一番天地,是有別于歐洲文明的世外桃源,成為他們的精神追求。

這個月,英國大學伊斯蘭研究所公佈了一份新資料,是他們對普通新穆斯林民眾的基層調查,歷時十八個月,對五十名新穆斯林男性進行單獨採訪,問他們為什麼眾多的英國人選擇伊斯蘭,皈信之後,生活方式有什麼改變。這份報告屬於軼事型的採訪記錄,不像是單調的人口調查統計資料,都是個人經歷的故事和真情體會,新穎生動。

大部分年輕人都說,他們看到校園中的穆斯林同學之間親如手足,有天然的兄弟之情,很受感動。例如一年級大學生,第一次走出家門,初出茅廬,看到校園裡文明展現五花八門,眼花繚亂,而對穆斯林群體產生了特別好的印象。高年級的學生,會有另一番體會。他們與穆斯林同學多年相處,經常應邀參加他們的節日或家庭聚會,讚美他們的行為品德與高尚的生活作風,觀看他們集體禮拜、誦經、清真寺建築、阿拉伯文書法、震撼人心的喚禮聲,被深深吸引進入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

英格蘭南部蘇塞克斯郡辦事處一位行政官員,是唯一每天戴蓋頭上班的女士,據說她是一位新皈依的穆斯林。她講述了對伊斯蘭消除誤解的過程。有一次到中東許多國家旅行,一路所見所聞使她深受感動,所到之處看到穆斯林婦女,不論生活中有多少艱難困苦,她們都能“保持精神平靜和情緒穩定”,是由於信仰給她們的力量。深入瞭解她們的日常生活,我再也不相信在英國人們傳說的,穆斯林婦女受歧視、齋戒禁食、被迫捐款、衣著簡樸虛假賢慧。她們不但個人自由沒有受到任何限制,而是對私欲的克制正是展現了她們的人性美德。

在我們採訪中,遇到一個小夥子,他講述了他皈依伊斯蘭的奇異途徑。他出生在一個移民家庭,父母希望他儘早“融入社會”,鼓勵他與當地的孩子們一起玩耍,跳舞、唱歌、泡酒吧,結果他對英國孩子們的散漫與放蕩感動極其厭惡,因此選擇了一群穆斯林小夥伴,皈信了伊斯蘭。南亞的移民孩子們,都有這樣問題,他們不喜歡家族傳統的印度教或錫克教,發現穆斯林的家庭與親友更加親近和溫暖,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違背了家長意志選擇了伊斯蘭。

英國人選擇了伊斯蘭,不論男女,也不乏失望的時候,是因為伊斯蘭之中的不同教派。許多人最初探聽伊斯蘭的時候,幾乎所有穆斯林都宣稱,這是世界上最統一、最完美的宗教:認主獨一,全世界誦讀一本經,所有穆斯林遵守五大功修,所有清真寺禮儀一致,“全天下,穆民皆兄弟”,不分種族一律平等。但事實上,卻非也,而是教派林立。在英國,常去索馬里人清真寺禮拜的人,進入巴基斯坦人的清真寺受歧視;蘇菲派的穆斯林,遭到賽拉菲亞派清教徒排斥,被視為“異端”;大多數遜尼派信徒不承認艾哈邁迪亞教派是穆斯林。許多新入教的英國人,進退兩難,落入“無人區”;他們為了躲避宗教禮儀,在傳統家庭中失去了地位,但在穆斯林社會,許多人不予接納,認為他們沒有受過穆斯林社區生活薰陶,信仰的認識與資歷都很淺薄,甚至說他們是混入內部的“第五縱隊”。

通過這些生動的信仰選擇故事,說明了一個問題:世界開放了,我們大家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世人的廣泛交往,看到了不同文明的真實價值,全人類正在走向多元化,在這個開放的文明市場上,各種文化都有充分發展的空間。伊斯蘭對西方人產生興趣的原因,是人們希望從傳統的放蕩中解脫出來,對精神信仰有了新的追求,伊斯蘭的嚴格律例樹立了社會美德,在更多的人格自律和男女兩性約束中尋找人群重新組合。這樣給西方的社會學家們出了一道新的思考題;如何適應人們新的精神衝動,而不是引向為“文明衝突”,人們需要新的和諧,這就是伊斯蘭所謂的“菲特納”(fitna),意思是接受社會發展的考驗。

(阿立編譯自www.islamicCity.com/2016-02-16)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