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在臺灣

清真在臺灣

ISLAM IN TAIWAN

 

穆斯林在臺灣的歷史說來也淵源長久,最早可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時期。元末至正年間全國各地反元鬥爭風起雲湧,遍地戰亂。當時人數眾多的福建泉州地區穆斯林為反抗和自保,武裝佔據泉州,元將陳友定舉兵討伐,發生了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戰亂。陳友定元軍在泉州對穆斯林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凡西域人盡殲之”。明初,明軍入泉州,又一次在泉州大肆屠殺穆斯林。兩次鎮壓屠殺,死難穆斯林難以計數,泉州穆斯林為避殺身之禍,或逃入深山,隱居遠鄉僻壤,或渡海遠逃海外他鄉。隱居閩南泉州各處的穆斯林為避禍隱瞞身份和信仰,遵行漢族習俗,與漢族通婚,後來大多漸漸漢化。現泉州陳埭回族鎮和惠安縣白崎回族鄉就是那時倖存的穆

斯林後裔,但自明代中期以後都已漢化,族籍都早已是漢族。中國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代初,因政府的民族政策,恢復了回族族籍,成立了回族鄉、鎮。

明初以後,也有大批泉州穆斯林渡海逃往海外,遠走南洋,流居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其中有一部分逃往臺灣,其中彰化縣鹿港郭、丁兩姓就是那時從泉州逃來,與現在福建惠安縣白崎回族鄉的郭姓、泉州陳埭丁姓回族同源。逃往鹿港的穆斯林初期就建有清真寺,信仰也保留的長久些,至清雍正三年(1725)還重修了清真寺,直到清末光緒時期因阿訇後繼無人,教門失傳,因失去信仰而逐漸漢化,清真寺也逐漸荒廢,後改建為郭氏宗祠,就是現在的保安宮。後來保安宮在整修時大樑上發現黃布包裹的《古蘭經》。

鹿港還有一些阿、拉、撒等漢族人中十分稀少的姓氏,明顯是回民特有的漢姓,也都是明代從泉州逃來的穆斯林後裔。與現泉州陳埭和惠安白崎回族相同,鹿港的這些穆斯林後裔還記得他們的祖先是穆斯林,還記得“清真祖教”,還保留著一些不同於當地漢族的穆斯林遺俗,如不拜偶像菩薩、不養豬、祭祖不用豬肉、星期五不吃豬肉、人死了不火化、不請和尚道士誦經等。

明代後期至清代,許多福建人下南洋謀生,又有一些泉州穆斯林後裔也流居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臺灣,其中有來自泉州陳埭和惠安白崎等地的金、丁、馬、白、郭五姓,成立了“清真五姓聯宗會”,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都有分支,與泉州陳埭丁姓惠安白崎郭姓回族都有聯繫。不過這個“清真”早已名存實亡,沒有伊斯蘭的含義了,早已不是穆斯林。

鹿港現有六百多戶自明初以來來台已有數百年因失去信仰已漢化的穆斯林後裔。

明末清初之際,鄭成功率軍渡海,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二十多年後又有清軍入台,其中都有部分回民隨軍來台。這兩批回民留住臺灣,與原先遷去的回民構成定居臺灣島最早的穆斯林。

台東縣有一漁村,共有兩姓約1000戶人家,他們不於外界通婚,只在兩姓之間通婚,保留有某些不同於當地漢族的生活習俗。據稱是隨鄭成功渡海來台的回民後裔。

淡水縣有一些回民後裔,曾經也建有清真寺。後來因人數稀少,與大陸和外界穆斯林隔斷聯繫,阿訇後繼無人,教門失傳,這些回民也因失去信仰而逐漸漢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人把已荒廢的清真寺改建為佛廟,主持者為日本和尚,並存放著日本人骨灰,稱為義應間。1945年臺灣光復後,曾一度作為淡水國立小學國語講習所。就是現在的淡水觀宗寺,歷史上曾經就是清真寺。

至清末,臺灣原有的穆斯林都已漢化,清真寺也已廢棄改做他用,已沒有穆斯林居民,直到1948年後才有回民穆斯林和阿訇從大陸來台。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隨民國政府遷來臺灣的有六十萬軍隊,連同公務員、文化、教育界人員(臺灣稱軍、公、教人員)和眷屬共一百多萬人,其中有回民兩三萬人,自此臺灣又有了穆斯林,又建起了清真寺。

1948年,臺灣有了當代第一座清真寺---

1.臺北麗水街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1.jpg

最初稱臺北清真。1948年由原北平回民珠寶商常子萱出資出資購買臺北麗水街一棟兩層木質日式民居,捐作來台回民禮拜之處,即最早的臺北麗水街清真寺。應常子萱的邀請,當時國內最著名的王靜齋阿訇和馬松亭阿訇先後在臺北麗水街清真寺短期主持教務。1948年5月28日,王靜齋阿訇在麗水街清真寺主持了共有15人參加的臺灣當代第一次主麻,不久後因病返回大陸於貴州歸真。之後馬松亭阿訇繼任麗水街清真寺阿訇。新中國成立後,馬松亭阿訇受周恩來總理邀請回到北京。

清真在臺灣1 (1).jpg

國民政府遷台後,為拓展與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外交,當時身兼“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的白崇禧借此契機向“國民政府”提議和爭取,興建一座大的清真寺。在白崇禧和時子周等國民黨要員的努力促成下,選定穆斯林軍眷較多的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建造新寺,政府劃撥土地並提供部分資金,當時的沙特和約旦國王捐助部分資金,常子萱等一些回民人士也有捐助。新寺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動工,民國四十九年(1960)建成竣工。原麗水街清真寺和設在該寺的“中國回教協會”遷入新寺,定名臺北清真寺,又稱新生南路清真寺,麗水街清真寺即是其前身。

清真在臺灣1 (2).jpg

成立於1937年的“中國回教協會”隨國民政府遷到臺灣後即設在麗水街清真寺。白崇禧一直擔任理事長,直至1958年卸任,由時子周繼任。

“中國回教協會”遷台後,於1952年創辦《中國回教》雙月刊至今。

成立於1976年 “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也設於臺北清真寺。

2.高雄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1 (3).jpg

民國三十八年(1949) 1月,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人員、原南京六O兵工廠(現南京晨光機械廠前身)職工及商人中的回民和隨軍阿訇陸續彙集到高雄,一些熱心教門的人士發起募集黃金,租下一棟臨街商業樓房,裝修改建成臨時禮拜殿。幾年後又募集資金,買下一棟日式住宅,改建為清真寺。該寺占地面積僅有四百六十平方米,較狹小,主麻節慶不敷使用。1980年代,在沙特國王的資助下,購得高雄市一塊兩千六百多平方米的土地,並利用出售原清真寺土地出售資金,重建新寺,1991年12月建成竣工。高雄清真寺的建成,凝聚了散居臺灣南部九縣區的穆斯林。

1996年成立的“臺灣印尼穆斯林社團”,設在高雄清真寺內。

清真在臺灣1 (4).jpg

3. 臺北文化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1 (5).jpg

民國三十九年(1950),來台的東北瀋陽回民蕭永泰出資購得一棟日式房屋,略加修葺,暫作簡易禮拜處,蕭永泰出任阿訇。民國四十三年(1954)臺北市政府拓寬馬路征遷該寺,用政府的征遷賠償金於附近租賃臺灣土地銀行地塊,並另多方募集籌措資金於現址另建木質清真寺,民國四十四年(1955)七月建成竣工。民國六十年(1971),因原木質結構清真寺已使用16年,且禮拜者增多,已不敷使用,又擴建為二層,增設婦女禮拜殿。民國六十二年(1973)辦理財團法人註冊登記,民國六十三年(1974)經政府批准成立,將租賃使用政府土地銀行的土地產權無償劃撥給清真寺。1983年又擴建為五層。

1949年在廣州成立由蕭永泰出任理事長的“中國回民青年大同盟”遷往臺灣,設在該寺。

民國四十二年(1953),蕭永泰又發起成立“臺灣回教會”,會址也設在臺北文化清真寺,蕭永泰仍出任理事長。

民國四十六年(1957),原“中國回民青年大同盟”改名為“中國回教青年會”,仍設于文化清真寺內。該會曾出版不定期刊物《回教文化》。

清真在臺灣1 (6).jpg

4. 台中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1 (7).jpg

 民國四十年(1951),分佈在台中的大陸來台軍公教人員中的回民穆斯林募集資金租用一處民宅,暫作主麻聚禮之處,後因禮拜人數漸多,一年後又另租一棟日式房屋,作為臨時禮拜處。經歷年陸續募集捐資,於1975年將該處房屋土地買下建成清真寺。1979年,沙特國王捐助資金購置台中市南屯區大墩路新址土地,後臺灣內外其它各處穆斯林又先後捐資新建台中清真寺,1990年8月在建成竣工。

5. 桃園龍岡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 (1).jpg

位於桃園市中壢區龍岡。最初,駐紮在桃園一帶的國軍中一些回民軍人因遠離臺北,主麻日要騎單車到公車站,再乘公車去臺北清真寺參加聚禮,十分不便。後來幾位退出軍籍的老兵逐年募集資金,在白崇禧、常子萱等著名回民人士的支持下購置土地,於1964年2月建成可容納一百五十餘人的禮拜殿。由於資金不足,後逐年陸續建起水房、宿舍等設施。1988年開始,又在原址上分兩期重建,至1995年建成新的龍岡清真寺。

6. 台南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1 (8).jpg

台南是臺灣穆斯林人口較少的一個城市,至1980年左右僅有三十餘戶,一直沒有清真寺,一些教門虔誠的穆斯林常常要遠到數十公里外的高雄市清真寺參加主麻聚禮。1983年,臺北清真寺將旅美回民華僑王惠煥女士捐贈的位於台南市的一塊土地轉贈給台南穆斯林,作為建寺用地。並開始發起募捐建寺,歷經十三年時間,1996年11月臺南清真寺始建成。該寺共四層,位於台南市中華東路2段77巷4弄12號。

7. 桃園大園清真寺

清真在臺灣1 (9).jpg

位於桃園市大園區,由在臺灣經營清真料理店的一對印尼與臺灣人通婚的夫婦出資購置土地,捐作寺址,在臺灣各地穆斯林的捐助下於2013年建成並開放使用。2016年建立“臺灣輔導穆斯林協會”,設於該寺。

8. 屏東縣東港清真寺 屏東縣從前並無穆斯林,1990年代臺灣開始招聘大量印尼勞工,東港地區約有三千多印尼籍穆斯林勞工從事漁業工作,沒有正式的宗教場所。1997年他們開始募集資金籌建清真寺。2017年購得現有土地,並得到政府認證批准,目前正在修建中。是臺灣第八座清真寺。

今年初,臺北市長柯文哲率團訪問土耳其時,土耳其政府表示願出鉅資在臺北捐建能容納三千人以上的超大清真寺,為在臺灣的眾多穆斯林服務。柯文哲表示歡迎,目前具體寺址土地、建設規劃等細節問題正在商討中。

 

 

臺北六張梨回教公墓

 除了陸續修建上述清真寺外,經“中國回教協會”努力交涉,臺北市政府在臺北市六張犁公墓區劃批了“回教公墓區”。1952年投入使用,是臺灣最早也最大的回民公墓,臺灣北部中部地區的穆斯林歸真去世後都葬在六張犁回教公墓。臺北市公有和私有土地都不許土葬,考慮到穆斯林的喪葬習俗,唯有穆斯林獲准土葬。白崇夫婦、常子萱、時子周、馬鴻逵、馬步青、馬呈祥等第一批來台的著名回民人物都葬於此。

 

 

 

 

白崇禧墓園——白榕蔭堂墓園

清真在臺灣落地生根,第一代回民中軍、政、商界熱心教門的人物功不可沒。

清真在臺灣1 (17).jpg

白崇禧將軍

白崇禧:廣西桂林回民,民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國軍一級上將,曾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國防部長。自1937年“中國回教協會”成立就一直擔任理事長,直至遷往臺灣後於1958年辭去理事長一職。白崇禧將軍一生軍旅時期雖教門不甚嚴謹,但對教門事業貢獻頗多。民國時期,各地軍隊所到之處普遍佔用寺廟駐軍,許多地方清真寺也難於倖免,白崇禧將軍一紙《清真寺內禁止駐軍》的軍政部長令成為許多地方清真寺的護身符,保護了眾多清真寺免受駐軍侵擾。赴台後,白崇禧將軍受到冷遇,主要精力投入“中國回教協會”事務中,促成臺北清真寺的新建和六張犁回教公墓的開闢,為當代臺灣教門事業的奠基做出重要貢獻。

時子周(1879-1969),天津回民。早年畢業於清末保定優級師範學校。1904年任教于天津敬業中學(南開中學前身),後加入同盟會。1917年赴日本考察,回國後任南開中學教務主任,積極參與投入五四運動,以天津回教團體代表身份被推選為評議員。1920年與周恩來、馬駿等人被捕入獄,是周恩來的老師和獄友。他的岳父是天津著名回民醫師兼新聞界聞人丁竹園,因清末曾創辦《竹園白話報》著稱。時子周後曾任天津市立師範學校校長。1935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執委委員,是國民黨中央職位最高的回民。他一生熱心教門事業和伊斯蘭學術文化宣傳。1927年,曾與王靜齋、楊敬修在天津籌辦中阿大學。這三位天津回民,後來都是漢文《古蘭經》的翻譯者。抗戰時期曾在廣播電臺刊物上宣講伊斯蘭教義,先後達100講,並彙集成《回教教義百講》一書,大陸簡體版改名《伊斯蘭教義百講》。1937年“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成立,白崇禧任理事長,時子周任副理事長,白崇禧忙於軍務實際並不主持回教協會事務,日常事務均由時子周主持。1949年赴台後,任國大代表,“中國回教協會”副理事長。1958年,白崇禧卸任理事長後,時子周繼任“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時子周不懂阿拉伯語,但精通英語,1951年“中國回教協會”成立“譯經委員會”,時子周在麗水街清真寺主持從英文翻譯《古蘭經》,又請三位精通阿拉伯語的學者熊振宗、常子萱、定中明三人據原文校正審核,主譯者署名時子周,但版權署名為四人。1958年,時子周譯《古蘭經國語譯解》正式出版發行。1968年在馬來西亞總理東姑拉曼的贊助下,再版刊行。是中國又一種《古蘭經》譯本,也是臺灣伊斯蘭教界一大文化成就。

常子萱(1892-1983),北平牛街回民,北平珠寶業鉅賈,“永寶齋”珠寶店老闆。曾被推選為“北平珠寶業公會”理事長。他教門篤誠,一日五番齋拜不缺,慷慨好施,對回民的教門和文化事業出錢出力,捐助籌集經費,不遺餘力。曾是原回民創辦的“北平成達師範”和“西北中學”的主要捐助者之一。抗戰時期,北京許多清真寺阿訇及貧困回民生活限於困境,他自己捐資並倡議集資購糧施散,解決了數百阿訇和貧困回民困難。由於他熱心教門,北京各清真寺有困難他都出面解決,曾被譽為北平四十多坊清真寺“總鄉佬”。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常子萱放棄北平、天津和上海的珠寶店,去往臺灣,繼續經營“永寶齋”珠寶店,

常子萱前輩一生熱心教門事業,不僅出資創建了臺灣當代第一座清真寺麗水街清真寺,對臺北新生南路清真寺、高雄清真寺、臺北文化清真寺、台中清真寺和桃園龍崗清真寺的修建、擴建都有貢獻,1977年,常子萱捐資為高雄清真寺和桃園龍崗清真寺分別各購置一處臥格夫(伊斯蘭教宗教資產)房產,出租收入供兩寺日常開支。1976年,常子萱、常子椿兄弟二人捐資三百萬新臺幣成立“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旨在:獎助貧困穆斯林青年學生,培養穆斯林人才;獎助從事伊斯蘭教研究者;贊助出版伊斯蘭教書刊;獎勵對教門事業有貢獻者。1977年曾創辦一所福利院,收留孤寡穆斯林,另辦有三所穆斯林托兒所和一所寄宿小學。基金會成立以來,又不斷有各方穆斯林人士捐贈注入資金。該基金會分別設有研究生、大專院校學生及高中學生常年獎學金,鼓勵穆斯林青年積極求學,同時還推薦、資助穆斯林青年出國留學深造。截至2002年,該基金會發放金額約為新臺幣四百萬元左右,受益人數已達一千六百人次以上。1966年,74歲時,率臺灣代表團到沙特朝覲。1983年91歲高齡在臺北歸真。

臺灣當代教門基礎的奠定常子萱功不可沒。

蕭永泰,東北瀋陽回民,北平中國大學畢業,曾任瀋陽伊光中學校長、三民主義青年團瀋陽分團幹事兼書記、國民黨國大代表黨部常務委員。1949年在廣州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回民青年大同盟”,任理事長,1949年遷台。1950年出資創建臺北文化清真寺,並出任阿訇。長期擔任國大代表並兼國大代表黨部常務委員等職。1953年又另創立“臺灣回教會”,出任“臺灣回教會”和“中國回教青年會”理事長。為當代臺灣教門事業的奠基做出重要貢獻。

隨國民政府來台的第一代回民多是山東、南京、河南、雲南等全國各地人,西北人為數倒很少。西北馬家馬步芳去了沙特,馬鴻逵去了美國,只有馬步青和女婿原國軍騎五軍軍軍長馬呈祥及家眷到了臺灣,沒帶去一兵一卒,馬家軍隊都在西北被繳械收編。馬步芳之子原國軍八二軍軍長馬繼援後來也轉赴臺灣任職,曾任國大代表,馬呈祥曾任金、澎、馬祖前線聯勤司令。馬鴻逵於美國洛杉磯歸真去世後,遺體運到臺灣,葬于六張犁回教公墓。馬步青、馬呈祥歸真去世後葬于臺北六張犁回教公墓,馬繼援退休後去往沙特。西北馬家回民對臺灣的教門事業貢獻倒沒什麼建樹可陳。

臺北六張犁回教公墓墓碑上都刻有亡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和生平,是臺灣回民凝縮的歷史。

大陸來台第一代的第一代回民,都是軍、公、教人員,隨軍分駐在臺灣各地,大都遠離有清真寺的臺北、高雄,為了趕主麻聚禮,要一早騎單車到公車站,再乘公車到臺北或高雄,教門生活十分艱辛。在軍隊中,沒有條件為個別幾個回民單獨做清真飯食,不得已,就用同一套鍋灶先給回民做飯,後再給大家做,下一頓洗洗鍋灶同樣再做,就這樣一些講究的回民還是不能接受。桃園龍崗清真寺最早的發起籌建者就是兩個雲南人、一個河南人和一個甘肅人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四人相約結伴自行退出軍役,因此連退役費都沒有領取到,在龍崗清真寺現址占地搭棚居住,自謀生計,後來發起募捐籌建龍崗清真寺。

來台之初,聽信蔣介石“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宣傳,想著幾年就回大陸了,都沒做長久打算。後來希望落空,回歸無望,這才娶妻生子安家落業。來台第一代回民,多為男性,缺少婚配物件,只能與當地臺灣漢民婚配,且遠離清真寺,沒有回民社區,教門影響微弱,教門意識漸漸疏淡,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多已逐漸漢化。臺灣沿襲民國對回民的稱謂,只稱回教,不論民族。回漢通婚,離開了教門,後代就不再是回民。中國歷史上從來也是如此,因為通婚或其它原因漢民皈信了伊斯蘭教後代就成了回民,回民離開了教門回漢通婚不出三代就成為漢民。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漢民因回漢通婚等原因皈信了伊斯蘭教,但中國並沒有漢族穆斯林這麼個族群。同樣,歷史上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族教分離,許多回民因不再信仰伊斯蘭教,其後代已成為漢族,也不存在一個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這麼個族群。福建泉州晉江和惠安白崎的回族只是特例,是當時的民族政策刻意所為,恢復已漢化幾百年族籍早已是漢族原穆斯林後裔為回族族籍。如今來台的第一代回民已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許多回民後代已經不知道不甚至承認自己的回民身份。

臺灣回民中久有傳言馬英九祖上是回民,祖籍陝西,後遷居湖南,據稱馬英九私下也曾透漏過,但都語焉不詳,無確切可信來源,公開場合下馬英九從未言及此事。桃園龍崗清真寺已八十多歲高齡的馬正清老人,經名哈桑,蘭州繡河沿人,1950年來台,曾與馬英九父親馬鶴淩相識。馬正清老人曾親聽馬鶴淩談及家族歷史,說是祖籍陝西,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時隨白彥虎部到了新疆,後又隨湘軍到了湖南,定居湖南,在湖南娶妻安家,到其父已是第四代,早已漢化。1948年馬鶴淩離開湖南去了香港,1950年馬英九出生於香港,1952年全家移居臺灣。他那張輪廓分明的“回回臉”似乎也印證著他血脈中的基因。他的祖上是怎麼從陝西去了新疆?又怎麼跟隨湘軍從新疆到了湖南,後來又是怎麼漢化的?這段歷史尚需考證,哪位看官有機會見到馬英九可向他求證,他還健在。如果屬實,對回民歷史、族教關係、回漢融合以及當今的“中國化”等問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清真在臺灣1 (18).jpg

左一:馬正清老人

清真在臺灣1 (19).jpg

這張典型的“回回臉”

1970年代,緬甸開始排華,臺灣開始接受流落緬甸和泰北的原國民黨部隊及眷屬入籍臺灣,一些緬甸、泰國的雲南裔回民後裔也隨之遷來臺灣。自清代初期就不斷有雲南回民經商“走夷邦”移居緬甸各地和泰國北部地方,杜文秀起義失敗後又有許多雲南回民逃往緬甸,1970年代後緬甸各地和泰北的許多雲南裔回民也由此隨之遷居入籍臺灣。後蔣家父子時代,1990年代,李登輝時期臺灣不再接受緬甸、泰國的華人入籍臺灣。至此,雖仍有緬泰回民遷居臺灣,但已不能獲得臺灣籍,與臺灣籍人通婚入籍不在限制之內。

緬甸、泰國的雲南裔回民,雖移居緬泰最早已有兩三百年歷史,但仍保持著濃濃的中國傳統,說漢語,穿漢服,漢族姓名,心中仍懷有深深的中國情結,仍保持著雲南回民濃厚的教門意識和教門習俗。

緬、泰雲南裔回民的遷入為臺灣的教門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如今臺灣籍穆斯林約有4-5萬人,還去清真寺禮拜者只有約半數。其中第一代來台的回民後裔只占少數,緬泰來的雲南裔回民約占半數,另有一部分是印尼與臺灣人通婚入籍後的新穆斯林。現臺灣各清真寺的阿訇多從緬甸聘請,各清真寺董事會人員也多是緬甸來的雲南裔回民。每個清真寺都辦有經學班,主麻日和週末都有老人婦女和孩子來學習。

清真在臺灣1 (21).jpg

 

 

每個清真寺都有這樣的學習班

1970年代後,臺灣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發展使得臺灣出現勞動力短缺,同時為拓展國際生存空間,臺灣施行南向政策,加強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尼成為重要的勞工來源國和市場。1990年代以來,臺灣陸續從印尼引進大量勞工,大量的印尼穆斯林湧入臺灣,從事各種行業。經濟的發展使臺灣步入發達社會,生活方式也逐漸西方化,許多臺灣女性不再有中國女性溫柔賢慧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不願操持家務,伺候老人。印尼穆斯林女傭的到來,代臺灣兒女照顧伺候老人,比自己兒女還要盡心盡責。印尼穆斯林女性賢良持家,贏得臺灣男子的青睞,許多臺灣男子娶印尼穆斯林女子為妻,因而皈信伊斯蘭教。也有一些在台經商務工的印尼男子娶了臺灣女子為妻而對方皈信了伊斯蘭教的。與臺灣人通婚,外籍方獲得臺灣籍,成為現臺灣籍穆斯林又一組成部分。

現臺灣穆斯林總人數有二十萬人左右,大陸來台回民後代、緬泰來台雲南裔回民、因婚姻皈信伊斯蘭教的臺灣人和入籍臺灣的印尼籍穆斯林這三部分臺灣籍穆斯林約4-5萬人,其餘大多數是長年在台工作經商的非臺灣籍印尼勞工,另有少量長年在臺灣經商、工作的印巴籍穆斯林,臺灣各清真寺禮拜者外籍人占了大多數。

遷台之後,蔣介石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陸,念念不忘複國大業,嚴厲鎮壓台獨勢力。蔣家父子時代,臺灣仍心系大陸,一直堅持兩岸一家一個中國政策,未放棄爭中國的正統,妄想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若非當年蔣介石在臺灣強力推行普及國語教育,至今臺灣可能還在講閩南話用日語拼音,也不會有現在流行港臺海外的一口綿軟甜美的臺灣國語。

後蔣經國時代,自李登輝始,台獨勢力漸漸抬頭,漸漸開始了去中國化政策。第一代來台國民黨人多是年輕男性,與臺灣本土人通婚,現已到第四第五代,早已本土化,多已不再心系大陸。民進黨的崛起,並取得執政地位,在去中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大陸仍心存一絲念想的國民黨在臺灣已江河日下,失去了民意。大陸的政治體制和政策也讓國民黨望而生畏,拖延觀望,裹足不前,不敢有所作為,始終堅持“不獨、不統、不武”的三不政策。

臺灣是民主體制,沒有言論管控,民眾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政治意願,可以批評政府,可以罵總統,可以在街頭拉起“只有XXX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可以救中國”的橫幅標語,大陸遊客也可以在臺灣打起五星紅旗表演“愛國”。今天有幾十個人打起標語挺大陸,明天會有幾千上萬人進行集會挺台獨。只要不施以暴力,不擾亂社會秩序,沒有員警來干預。在大陸誰敢批政府、罵領導人、挺台獨、打起青天白日旗,試試!

從前臺灣對伊斯蘭教採取的是不鼓勵、不壓制,適量從寬、任其自行發展的政策,現在則是面向東南亞和中東全面開放的包容政策,對臺灣島內穆斯林也更加包容,自陳水扁時期開始,至馬英九、蔡英文任總統期間,每年臺灣穆斯林朝覲團朝覲歸來,都會在總統府接見臺灣的哈吉。但與大陸穆斯林仍處於隔絕狀態,除兩岸遊客中零星穆斯林尚有往來外,沒有宗教上的聯繫。

 

 

 

馬英九接見臺灣穆斯林朝覲團

 

 

蔡英文接見臺灣穆斯林朝覲團

大陸來台的回民後代和緬、泰來台雲南裔回民對大陸仍懷有血濃於水的親情,仍心系大陸,反對台獨,沒有一人參加民進黨,但對大陸的伊斯蘭教政策心存恐懼。臺灣沒有新聞管控,人們可以隨意通過新聞媒體看到世界上每天發生的重要時事,臺灣穆斯林也關注大陸,關注大陸的穆斯林,對目前大陸穆斯林的境遇和某些地方發生的的那些事,深感恐懼和不解。有視頻有真相,不是一句“職業…中心”就能糊弄得了的。

為了順應其“新南向”政策,近十幾年來臺灣除了大量引進印尼勞工外,也在大力發展清真產業,開展和推廣清真認證工作,不僅使臺灣的清真產品銷往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帶來豐厚的利益,臺灣面向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政策也更加開放和包容。

自遷台後不久“中國回教協會”就開始著手申請開闢清真屠宰場地、整頓規範清真食品監督認證工作。臺北文化清真寺自1960年代就開始對臺灣島內的清真屠宰和餐飲行業進行認證。1980年代,臺灣清真產業廠商因產品出口的需要開始向各清真寺申請清真認證,台中、臺北、高雄清真寺先後開始辦理清真認證,並獲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認可。

2005年,臺北清真寺成立財團法人基金會,“中國回教協會”的清真食(用)品商標轉由臺北清真寺基金會辦理,授權臺北清真寺基金會和高雄清真寺、桃園龍崗清真寺進行清真認證工作。2011年另成立“臺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成立,設于臺北文化清真寺,與“中國回教協會”協商就清真認證事務分工合作,凡餐旅業、屠宰業、肉品供應類及臺灣穆斯林身份等認證事務由“中國回教協會”認證,凡加工食品、生鮮果蔬類清真認證由“臺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認證。現“中國回教協會”和“臺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的清真認證已獲得世界多個清真食品認證協會的認可,並成為總部設在印尼的“世界清真食品理事會”會員。

 

 

 

自2011年,臺灣連續每年舉辦“國際清真食品用品展”, 臺灣的清真產業已走向世界。

清真在臺灣1 (33).jpg

臺灣穆斯林為臺灣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臺灣法務部官員到訪臺北清真大寺時曾宣佈:幾十年來穆斯林在臺灣的犯罪率為零。

清真已在臺灣落地生根,也將在臺灣薪火相傳。

 

2018-10-22於臺北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