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阿克薩清真寺最全面的介紹

遠寺的尊貴

艾布·贊爾傳述:我說:“真主的使者啊!大地上最早建立的清真寺是哪一座?”穆聖回答:“禁寺”,我又問:“其次呢?”穆聖回答:“遠寺。”我又問:“二者之間相距多少年?”穆聖回答:“四十年。”無論你在哪裡趕上禮拜,就按時在那裡禮拜,那裡就是禮拜之地。”——《穆斯林聖訓集》

據艾布·胡萊賴傳述:先知(願主福安之)說:“只有三座清真寺可專程尋訪:禁寺、我的這座聖寺及遠寺。” ——《艾布·達烏德聖訓集》

伊本·阿慕爾的傳述:先知說:“蘇萊曼·達吾德聖人修建耶路撒冷時,他向真主祈禱了三件事:他祈禱符合真主意志的判決,真主賜給了他;他祈禱空前絕後的國權,真主賜給了他;竣工時他祈禱真主,凡虔誠地到耶路撒冷禮拜者,祈求真主饒其罪惡,就象母親初生時那般清白。”——《奈薩儀聖訓集》

(阿克薩清真寺全貌)

阿克薩清真寺整體由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組成:包含六座禮拜殿,十座圓頂,四座宣禮塔,一座講壇,兩座拱廊,兩座門廊,九座學校,十五座門,八處池塘和飲水處。

以下是阿克薩清真寺詳細的圖文介紹:

禮拜殿

一、阿克薩清真寺的門面

建于法蒂瑪王朝時期,並在阿尤布和馬穆魯克時期進行了修復。清真寺的門面遵照法蒂瑪王朝哈裡發穆斯坦綏爾·比拉的指示,建於西元1065年,整體是由走廊和小圓柱組成的門廳。在十字軍統治巴勒斯坦期間,該門面被破壞,但在阿尤布王朝時期被修復和翻新,此外,還給外牆貼上了瓷磚。至於門面的拱門中使用的材料,則是雕刻的裝飾材料,取自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建築。門面上有十四個石拱門,其中大多數是羅馬式建築風格,至於在馬穆魯克時期添加的外拱門,則延用了整體的設計風格。清真寺正面的入口處還有一個中央拱門。

二、給布萊清真寺(الجامع القبلي)

這是一座帶有天花板的清真寺,頂部覆蓋著一個主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南部面向“給布萊”的一側,因此被稱為“給布萊清真寺” 。該清真寺是聚禮日赫推布進行宣講的主禮拜殿,也是阿克薩清真寺內男士禮拜,以及窯殿和演講台所在的主禮拜殿。當前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倭瑪亞時期,當時哈裡發阿卜杜勒·馬利克·馬萬對其進行了修復和翻新,並由他的兒子哈裡發·瓦利德·阿卜杜勒·馬利克在伊曆86年至96年(西元705年至714年)之間完成。它最初由15條門廊組成,在法蒂瑪王朝的哈裡發·阿裡·查希爾時代,其門廊被縮短為7條。目前,則由中間的大門廊和兩側的3個門廊組成。這座清真寺有一個由木頭製成的內部高圓頂,頂部則是主要的外部圓頂,上面覆蓋著鉛板。清真寺面積約4杜諾畝,長度為80米,寬度為55米,東西兩側的長度略有不同。它有11個門,可容納約5500名禮拜者。

這座清真寺最初是由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罕塔布于伊曆15年解放古都斯後建立的,清真寺起初是用木頭建造的,可容納約1000名禮拜者。後來由哈裡發穆阿維耶·伊本·阿比·蘇菲揚翻新後,可容納約3000名禮拜者。當十字軍控制耶路撒冷後,他們將這座清真寺分為三個部分:辦公室、聖殿騎士的住所、教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薩拉丁統治為止。在薩拉丁的統治下,該清真寺在伊曆538年(西元1187年)進行了修復,然後在馬穆魯克時期,奧斯曼帝國時期,直到近代,修復工作一直持續不斷。但在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之後,這座清真寺受到了猶太人的威脅,他們在清真寺南牆的大部分地區和清真寺的地基下進行挖掘工作,所有這些都威脅到清真寺的地基。1969年8月21日,邁克爾·鄧尼斯·羅漢對這座清真寺進行了縱火焚燒,導致努爾·丁·紮基講壇被燒毀,除了木制天花板以外,大火蔓延到了東部的三條門廊。

2007年1月,伊斯蘭基金部和烈士旅負責人阿德南·侯賽尼表示將安裝一個新的講壇,並於2007年2月完成了安裝。新講壇由賈米爾·巴德蘭耗費五年時間,基於薩拉丁的講壇的複製品設計完成,新講壇是在約旦歷時四年建造的,工匠在建造中使用了古老的木工技術,在固定過程中使用了木樁來代替釘子。

三、阿克薩舊禮拜殿

這個禮拜殿位於給布萊清真寺的下方,通過位於給布萊清真寺北側中廳附近的樓梯進入,這個禮拜殿其實是一個走廊,由兩個朝南的走廊組成,由倭瑪亞人修建,用於從南側阿克薩清真寺邊界外的倭瑪亞宮殿通往阿克薩清真寺的皇家入口。在北入口有一個小房間供守衛使用,在拜殿南入口的雙門的空餘處有一個較大的房間,該房間也供守衛使用。在入口處有一個米哈拉布(窯殿)以及一口深井,此井現已封閉。其獨特的建築元素包括,在其南部入口上方有兩個平坦的倭瑪亞式穹頂,穹頂之下有巨大的石柱,這些石柱構成了給布萊清真寺穹頂區域的基礎。這間禮拜殿於1927年由埃及國王法魯克資助修復,但僅在必要時才開放,直到1998年,才被修整並準備成為一個合適的禮拜場所,可容納約1000名禮拜者。

四、岩石圓頂清真寺(مسجد قبة الصخرة)

圓頂清真寺(又稱:金頂清真寺、岩石清真寺、登霄石清真寺。圓頂清真寺是阿克薩清真寺的一部分,它是耶路撒冷市最重要的伊斯蘭清真寺之一,也是巴勒斯坦和伊斯蘭世界,以及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築之一,其圓頂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伊斯蘭建築特徵之一。

這座清真寺和圓頂是由倭瑪亞王朝哈裡發·阿卜杜勒·馬利克·馬萬于伊曆66 年(西元685年)開始建造,在伊曆72年(西元691年)完成建造。其建造工作由拉賈·海沃·坎迪(著名再傳弟子)以及耶齊德·賽倆目(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萬的釋奴)兩位工程師監督建造。

岩石圓頂是一棟八角形的建築,有四個門。其內部還有八根圓柱形的支柱,中間部分則是一個圓形,裡面擺放著“榮耀的岩石”,先知在夜行和登霄夜就是從這塊石頭上登上了天空。

五、布拉格禮拜殿(مصلى البراق)

它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南側,其名稱來源於先知在夜行和登霄夜曾將布拉格仙馬栓在此處,那裡還有一個奧斯曼帝國放置的鐵環,據說其被放置在先知曾經拴布拉格仙馬的地方。該清真寺還包含一個倭瑪亞人修建的米哈拉布,在其西側有一扇叫做布拉格的舊門,在倭瑪亞時代之後被關閉,該門直通阿克薩清真寺外的布拉格廣場。現在,通過阿克薩清真寺西門廊的石階就能到達布拉格禮拜殿。這個拜殿每週五開放,供禮拜者參觀。

六、瑪律瓦尼禮拜殿(مصلى المرواني)

它位於阿克薩清真寺東南角的底部,過去被稱為“東部平地”,由倭瑪亞人建立,目的在於與耶路撒冷南部本身就傾斜的高地保持平整。瑪律瓦尼禮拜殿由16個門廊組成,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是阿克薩清真寺內最大的禮拜區域。十字軍控制阿克薩清真寺時,他們將瑪律瓦尼禮拜殿變成了馬廄,並稱之為所羅門馬廄。薩拉丁解放阿克薩清真寺後,瑪律瓦尼禮拜殿恢復了以前平衡和倉庫的用途, 一直沿用到1996年。1996年以後,正式將其開放成禮拜殿,也是從那時起它被命名為瑪律瓦尼禮拜殿。

之所以要開放為禮拜殿,是因為在1995年洩露出的一份秘密檔,上面指出要將阿克薩清真寺的地下部分劃分給猶太人,地上部分劃分給穆斯林。在此之後,一些伊斯蘭機構決定馬上開始開啟瑪律瓦尼作為禮拜殿的工作,於是他們開始清潔這裡,為其通電照明,然後鋪上地毯,埃及捐贈了禮拜殿的地毯,並為其開通了幾扇門。這項工作是阿裡埃勒·沙龍於2000年9月28日星期四訪問清真寺的明確原因,該儀式也導致了阿克薩歷時5年的暴動。

圓頂

一、米爾拉吉(登宵)圓頂(قبة المعراج)

米爾拉吉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岩石圓頂的西北側。它是在蘇丹阿布·巴克爾·阿尤布統治期間,由耶路撒冷總督伊茲·阿爾·丁·贊紮裡親王于西元1200年為紀念先知登宵而建造的,一些消息來源提到,該圓頂是代替另一個可追溯到阿卜杜勒·馬利克·馬萬統治時期的舊圓頂建造的,旅行家納西爾·庫斯勞指出,他曾在十字軍佔領這座城市並將其摧毀前見過這座舊圓頂。

這座圓頂的建築設計被認為是絕無僅有的,它呈八角形,類似於與之相鄰的岩石圓頂,除了南側有兩根柱子以外,在八角形的其餘角中都有四個緊密相連的圓柱,因此柱子的總數是30根。圓柱上共有八個錐形拱門,除南側的拱門外,其餘拱門的開口都被大理石封住,在南側的拱門處建造了一個石制的,向外伸出的米哈拉布(窯殿),而在與之相對應的北側則開了一扇進入圓頂的小門。在圓頂上方的正中間有一個類似頭盔的小圓頂,就像頭頂的皇冠一樣,這也是這座圓頂的特別之處。

該圓頂現在是阿克薩清真寺重建委員會的辦公室。

二、先知的米哈拉布圓頂(قبة محراب النبي)

這座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岩石圓頂的西側,在米爾拉吉(登宵)圓頂的旁邊。它的建造可追溯至西元1538年,是在加沙和耶路撒冷總督穆罕默德·貝伊的命令下建造的,然後在1845年由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馬吉德一世重建。至於如此稱呼這座圓頂的原因是,它的原址是先知在登宵之夜作為伊瑪目帶領眾

先知和天使禮拜的地方,因為一些資料表明先知是在岩石的右邊完成了登宵,研究人員認為,這也是岩石圓頂的右側圓頂眾多的原因。

先知的米哈拉布也被認為是這座圓頂裡最先被修建的地方,是在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統治期期間,由加沙和耶路撒冷的總督穆罕默德·貝伊在1538年下令建造的。米哈拉布是以大理石建造的,整體呈矩形,略高於地面,在其末端是一個三角形,比矩形的其餘部分更靠上。西元1845年,蘇丹阿卜杜勒·馬吉德二世在這個米哈拉布上方建造了一個八角形的圓頂,底部是八個大理石圓柱,上有八個錐形石拱門。

三、艾勒瓦哈(靈魂)圓頂(قبة الأرواح)

艾勒瓦哈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米爾拉吉圓頂附近,其建築歷史可追溯到西元16世紀中葉的奧斯曼帝國時期。該圓頂是在一個八角多邊形上構建的,該多邊形由八個帶有石拱的大理石柱組成,這座圓頂的高度相對較低。

四、綠色圓頂(قبة الخضر)

綠色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岩石圓頂廣場的西北角,其建築歷史可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該圓頂以六根優美的大理石柱為基礎,這些圓柱承載著錐形的和有裝飾的石拱門。

五、謝赫·哈利利圓頂(قبة الشيخ الخليلي)

謝赫·哈利利圓頂位於岩石圓頂的庭院中,在岩石圓頂的西北部,被先知的米哈拉布圓頂和米爾拉吉圓頂隔開。它的建造可追溯到西元1700年的奧斯曼帝國時代,以一位蘇菲長老的名字命名,這位長老曾在這裡領拜,從事功修。它也被稱為巴赫巴赫圓頂,綠色清真寺和先知清真寺。

這座圓頂是一個方形建築,建在四個角上,上面是奧斯曼風格的淺圓頂,四個側面有八個矩形窗戶。在其東立面有一扇小門,上面刻有建築物的名稱和日期。在屋內的給布萊一側有一個由皇家石灰石製成的帶大理石拱門的米哈拉布(窯殿),在哈利利圓頂的建築物下方有一個地下室,稱為靈魂洞穴,可通過石階進入其中,這個洞穴通風不良,沒有光線,未被使用。

這座圓頂現被用作阿克薩清真寺重建委員會的辦公室。

六、先知蘇萊曼圓頂(قبة النبي سليمان)

這座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北側,其建築歷史可以追溯至倭瑪亞時期,但更可靠的說法是在哈裡發·蘇萊曼·阿卜杜勒·馬利克統治期間。該圓頂屋也是八角形結構,以四塊大理石為基礎,其中一塊被用作入口,在八角形結構上方構造了一個圓柱,圓柱上開有八個用於照明的拱形窗戶,在該圓柱的上方有一個堅固的,用石頭建成的圓頂,圓頂內有一塊小石頭。

七、思念先知之人的圓頂(قبة عشاق النبي)

這座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阿特姆門的東南角,其建造歷史可追溯到西元1817年,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統治時期,因此也被稱為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圓頂。至於它的現名,源于一些蘇菲長老聚集在這裡紀念真主的習慣。

它是一個方形的建築,邊長7米,建在四個角柱上,頂部是四個錐形拱門,上面是一個淺圓頂。該建築是開放式的,後期在南側的中央添加了漂亮的空心石材的米哈拉布(窯殿)。通過東西兩側的三個臺階就可以上到圓頂屋的庭院,它的地板是用石頭鋪成的,它的北邊則是兩根柱子,這些柱子似乎是後來放置,被用作欄杆。

八、先知穆薩圓頂(قبة النبي موسى)

這座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中,西南拱廊附近。它的建造歷史可追溯到西元1250年,在國王納吉姆·丁·阿尤布·阿勒·馬利克·卡米爾·阿米爾-阿尤比統治期間。從它的設計來看,它是為阿尤布王朝的王子拜訪耶路撒冷或之後的一些著名長老進行功修而設計的。

圓頂屋的牆壁是正方形的,上面開著窗戶以供照明,入口位於對應圓頂屋牆壁的北側,從形狀上來看,正方形又變成了八邊形,於是又開通了八角形的窗戶以供照明,後又在頂部豎起了八角形的圓頂。

九、優素福·阿尤布圓頂(薩拉丁圓頂)

(قبة يوسف بن أيوب )

這座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岩石圓頂的南側。其建築歷史可追溯到西元1681年的奧斯曼帝國時期。該圓頂被稱為優素福圓頂,以紀念優素福·阿尤布,也就是薩拉丁。這個圓頂是一個正方形建築物,該建築物的底部由兩個優美的大理石圓柱和給布萊方向的一面牆組成,即由三個開放的拱門和一面牆組成,在這堵牆的中間是一個類似于空心米哈拉布的小拱門,裡面的木板上刻著薩拉丁·阿尤布的名字,此碑板取材於薩拉丁建造的塔樓,該塔樓建在護城河的城牆上。在此文本的外部,還有另一段文本,顯示了奧斯曼帝國時期所進行的建築工作,以及該建築物的主管的名字,即,阿裡·阿格·優素福·阿格。

十、優素福·阿格圓頂(قبة يوسف آغا)

這座圓頂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給布萊清真寺西側。它是由奧斯曼帝國耶路撒冷總督尤素夫·阿格于伊曆1092年(西元1681年)建造的,顯然它是專門用來從事功修的地方,因為接近給布萊清真寺。這個圓頂上覆蓋了一個用修理過的石頭鋪成的正方形區域,其中三面牆幾乎完全打開面向阿克薩清真寺,這三面牆使用了尖拱形的拱門,而米哈拉布則建在南牆上,這是一個簡單的空心米哈拉布(窯殿)。

宣禮塔

一、馬格裡布門宣禮塔/法赫利宣禮塔

馬格裡布門宣禮塔也被稱為法赫利宣禮塔,被認為是1278年在清真寺裡建造的第一座宣禮塔,它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南角,靠近馬格裡布門,確切說是阿克薩清真寺內婦女禮拜殿西北端的上側,是在馬穆魯克蘇丹胡塞姆丁·萊欣的命令下修建的。被稱為法赫利宣禮塔,歸因於法赫魯丁·哈利勒,沙拉夫·丁·阿卜杜勒·拉曼法官的父親,這座宣禮塔是在他的監督下修建完成的,宣禮塔採用傳統的敘利亞風格建造,底層是一個方形帶有圓柱的地基,地基分為三層,前兩層的上方是宣禮員宣禮的陽臺,陽臺環繞著一個方形房間,陽臺的末端是一個覆蓋著鉛的石質圓頂。

二、加瓦尼瑪門宣禮塔

這座宣禮塔是阿克薩清真寺內修建的第二座宣禮塔,由建築師沙拉夫·丁·哈利利法官在馬穆魯克蘇丹胡塞姆丁·萊欣的命令下,在伊曆98年(西元1297)間建造。它位於古都斯的西北角,靠近加瓦尼瑪之門。它由六層樓組成,是古都斯最高的宣禮塔。除了宣禮員站立的陽臺上木制的穹頂外, 宣禮塔的塔身幾乎完全由石頭製成,由於建築堅固,這座宣禮塔幾乎不受地震影響。宣禮塔分為幾層用石頭製成的樓層,前兩層比其餘各層寬,它們構成了塔的底部。其餘四個樓層中的每一層都被圓柱和圓球一樣的穹頂覆蓋。至於樓梯,第一層和第二層在外面,但是從第三層開始進入裡面變成螺旋形,直到到達宣禮員的陽臺為止。

三、阿爾西西拉門宣禮塔

阿爾西拉拉宣禮塔被認為是阿克薩清真寺建造的第三座宣禮塔,在蘇丹·納西爾·穆罕默德·卡拉旺統治時期,根據馬穆魯克沙姆地區的統治者賽義夫·丁·坦卡茲·納西裡的命令於西元1329年建造而成,這與宣禮塔底座東側的紀念銘文一致。

四、獅子門宣禮塔/薩拉赫宣禮塔

獅子門宣禮塔被認為是阿克薩清真寺的第四座宣禮塔,也是建造的最後一座宣禮塔,建成於西元1367年。它也被稱為薩拉赫宣禮塔,因為它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外的薩拉赫學校對面。這座宣禮塔位於古都斯北部,在原諒之門和獅子門之間。它是在馬穆魯克蘇丹·阿什拉夫·沙班統治期間,由兩大聖地的監督者塞夫·丁·卡特盧布哈親王命令建造的。塔身上的紀念銘文記載:

“這座吉慶的宣禮塔是在我們的主人蘇丹阿爾·阿什拉夫·沙班·本·哈桑·蘇丹·馬利克·納賽爾·穆罕默德·本·卡拉旺的時代,兩個神聖清真寺的監督者賽義夫·丁·卡特盧布于769年建立的。”

這座宣禮塔是一個圓柱形的石塔(在奧斯曼帝國後期建造),不同於其它正方形的宣禮塔,而宣禮塔向上攀升的矩形底座可以追溯至馬穆魯克時期,從宣禮員宣禮的陽臺上方開始變窄,其中散佈著幾個圓形窗戶,最後以凸起的圓頂結束。圓頂是在1927年約旦河谷地震後重建的。

值得注意的是,阿克薩清真寺的東部沒有宣禮塔。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於2006年宣佈打算建造第五座宣禮塔以俯瞰橄欖山。宣禮塔將以約旦國王侯賽因的名字命名,並將成為耶路撒冷舊城的最高建築。

講壇

在薩拉丁的命令下,由努爾·丁·紮基總督下令建造的講壇。

拱廊、門廊

一、東南拱廊

這是阿克薩清真寺內的拱廊之一,位於岩石清真寺南邊界的東端附近。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伊曆412年(西元1021年)的法蒂瑪王朝時期,並在阿尤布王朝時期,于伊曆608年(西元1211年)進行了翻新。拱廊由末端的兩個底座,中間的兩個圓柱形的大理石柱組成,其石梯的臺階數為十九級,高度範圍在6.5米至7米之間。

二、東部拱廊

它從東面位於岩石圓頂的北側,並通過原諒之門前的石板走廊與中軸線連接。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蘇丹納西爾·穆罕默德·卡拉旺統治的馬穆魯克時期(伊曆726年,西元1325年),拱廊的南立面上刻的銘文可以證實這點。

三、北部門廊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北面帶有天花板的門廊,是在阿尤布時期和馬穆魯克時期(確切時間是西元1213年至1367年之間)分幾個階段建造而成,為了便於在清真寺北部的所有地標之間輕鬆通行。如今,門廊由幾間學校組成,原本的樣子並沒有保存下來。

四、西部門廊

它是一個由55個拱門組成的帶有天花板的門廊,貫穿阿克薩清真寺的整個西面,是在馬穆魯克時期(確切時間是西元1307年至1336年之間)分幾個階段建造而成的,為了便於在清真寺西部的所有地標之間輕鬆通行。

學校

一、阿薩迪亞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北部門廊內,是由商人馬吉·丁·阿薩迪于伊曆770年(西元1368年)捐建的,遂以他的名字而聞名。這所寬敞的學校分為兩層,中間是一個開放的正方形庭院,庭院周圍環繞著許多帶有拱形入口的小房間。它的特點是從其東,中,西側上方有三個圓頂,在英國佔領時期,伊斯蘭最高理事會將其復原,並將阿克薩清真寺圖書館移至其中。現在,這所學校是比塔爾家族的住所。

二、艾什拉夫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側,在北部的奧斯曼帝國學校和南部的阿爾西西拉門宣禮塔之間。它也被稱為蘇丹學院。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伊曆875年(西元1470年)的馬穆魯克時期,由哈桑·達哈裡親王建造。但是蘇丹·阿什拉夫·卡伊特拜在訪問古都斯看到這所學校時,表示不喜歡這座建築,所以下令拆除,並于伊曆884/885年(西元1479/1480年)進行了重建。該學校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部,另一部分位於清真寺外部。清真寺內部的部分由兩層樓組成:一樓是阿克薩清真寺中罕百里學派的禮拜殿,其中的一部分現在被用作隸屬清真寺圖書館的手稿部門,其總部位於女士禮拜殿中,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阿克薩伊斯蘭女子中學,其中還包括謝赫·阿勒·哈利利的陵墓,剩餘的小部分則用於住宿。至於二樓,其屋頂倒塌,倒塌是由於伊曆1346年(西元1927年)發生的地震所致。這裡是學校的禮拜殿。

這所學校建築精美,它的建設材料包括成排的,著名的紅色和白色的石頭,並以其獨特的建築和裝飾元素而突出。穆吉魯丁·罕百里將其描述為:阿克薩清真中的第三顆寶石,僅次於岩石圓頂和給布萊清真寺的圓頂。

三、艾米寧亞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北牆,阿特姆大門的西邊。東側與進入阿特姆大門的道路接壤,北靠聖戰者之路,西靠波斯學校,南邊則是阿克薩清真寺廣場。它由四層樓組成,也被稱為“伊瑪目之家”,因為伊瑪目家族的祖先曾在這裡教學,並將其用作他們的住所。

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馬穆魯克時代,由艾米尼·丁·阿卜杜拉·加納姆宰相于伊曆730年(西元1329 年)建造,當時他是蘇丹納西爾·穆罕默德·卡洛文軍隊的官員之一,被稱為國王的艾米尼(心腹),因此以他的名字而聞名,這所學校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得到了修繕。它被認為是俯瞰阿克薩清真寺廣場最美麗的學校。

四、巴斯推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北走廊內,介於原諒之門和阿特姆之門之間的利雅德伊斯蘭學校的上方。夏姆斯·丁·穆罕默德·海拉維被認為是第一個開始建造這所學校的人,但在建造完成之前他就歸真了。後來,紮努丁·阿布杜·巴斯推·哈裡裡法官在伊曆835年(西元1431年)建成了這所學校,因此該學校也以他的名字而聞名。這所學校在整個伊斯蘭世界都享有盛譽,它培養了許多學者,很多著名的古蘭經背誦家,聖訓學家,醫生,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都曾在這所學校教學。如今,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賈拉·安拉家族的住所,另一部分被用作拜克爾學校的總部。

五、坦卡納茲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北部的阿爾西西拉門和南部被佔領的布拉格牆之間,該學校的一部分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走廊內。它的建造可追溯到馬穆魯克時期,由沙姆地區的副總督賽義夫·丁·坦卡納茲·納西裡親王在伊曆729年(西元1328年)建造,因此該學校以他的名字而聞名。這是一所偉大的學校,也是聖訓之家,在馬穆魯克蘇丹·卡伊特拜統治期間,它是司法和政府所在地。在奧斯曼帝國時代,這所學校變成了伊斯蘭教法法院,因此它也以法院而聞名,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英國委任統治的早期,然後伊斯蘭最高委員會又將其作為了住所,後來它又變成了一所教授伊斯蘭法學的學院。

在伊曆1389年(西元1969年),猶太複國主義佔領當局沒收了這所學校,然後將其變成了所謂的邊防軍的軍事基地,他們在那裡監督阿克薩清真寺,並在示威者進行譴責佔領的集會時進行干預和抓捕禮拜者。

六、奧斯曼帝國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牆處,清潔之門的南側。它在蘇丹阿什拉夫·巴爾斯貝統治時期,由馬哈茂德·奧斯曼的女兒伊斯法罕·莎王妃于伊曆840年(西元1437年)捐建。這所學校共有兩層,其中大部分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外部,該學校的清真寺與阿克薩清真寺廣場處於同一水平線,所以可以俯瞰廣場。學校的清真寺現被猶太人佔領,他們用石頭堵住了所有窗戶。至於學校,目前用於安置穆斯林家庭。

七、加德里亞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北部走廊內。它的建造可追溯到西元1432年馬穆魯克蘇丹·巴爾巴斯統治時期,由埃及納西爾·丁·德爾加哈迪親王的王妃捐建,學校也以她的名字而聞名。伊斯蘭基金部對其進行了翻新,但佔領當局阻止了屋頂的修繕工作,至今仍未完成。

事實上,現在阿克薩的大多數學校都是這種情況,修繕工作由於猶太複國主義者聲稱其中包含猶太古跡而被擱置,這也導致許多老舊的學校被荒廢、關閉或租借成民居。

八、皇家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北部走廊,在東部的波斯學校與西部的阿薩迪亞學校之間,並且與阿薩迪亞學校共用一個入口。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伊曆741年(西元1340年)年,蘇丹納西爾·穆罕默德·卡拉旺統治的馬穆魯克時期,學校建成後的第四年,喬坎達斯國王的家屬捐獻了修建這所學校的全部費用。這所學校擁有馬穆魯克時代的大多數建築元素,特別是交替使用紅色和白色石頭。學校由兩層樓組成,目前是丹紮尼家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從伊斯蘭基金部租借而來的。

九、曼吉克學校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的學校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西走廊的納齊爾門的上方,學校上面建有圓頂。它的建造可以追溯至馬穆魯克時期,由尤素夫·丁·曼吉克親王于伊曆763年(西元1361年)建造。它由兩層樓組成,由臺階盤旋而上。這所學校現在是耶路撒冷伊斯蘭基金部的總部,該部門隸屬於約旦基金部,負責管理阿克薩清真寺的所有事務。

大門

一、殯禮門(باب الجنائز)

這是阿克薩清真寺關閉的門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東牆處。這扇小門目前未被使用。這扇門曾用來將在阿克薩清真寺站完殯禮的亡人抬到與清真寺東牆相鄰的拉赫瑪公墓。很可能是在伊曆583年(西元1187年)薩拉解放耶路撒冷後,關閉了這扇門,為了保護清真寺和這座城市免受任何潛在的入侵。

二、獅子門(باب الأسود)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因為大門兩側刻有兩頭獅子,所以被稱為獅門。它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東北角,建造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阿尤布時期,在馬穆魯克時期於西元1367進行了翻新。

這扇門的南立面是一個高約4米的入口,是帶有錐形拱門的矩形開口,在入口的拐角處有一個方形涼亭,是北部門廊的一部分。大門由兩個木制的門扇組成,似乎是近代製作的。其中一扇門上裝有便門,僅能容納一人通過。涼亭的入口是北部門廊巨大的錐形拱門之一。至於門的北立面,則是一個有錐形拱門的矩形開口,寬約2米,高4米,入口處覆蓋著約1米寬的尖拱門。

三、三重門(باب الثلاثي)

它是清真寺關閉的大門之一,由三個相鄰的門組成,這些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南牆壁,距單扇門50米,距雙扇門80米。這些大門彼此靠近,高13英尺,被阿拉伯歷史學家和作家稱為麥爾彥米哈拉布之門,而這座古老的大門可以追溯到阿德里安努斯時代,他在西元135年建造了耶路撒冷城,這扇門自19世紀初期以來一直處於關閉狀態。

四、鐵門(باب الحديد)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立面,並且是穿過歐姆德大門的入口之一。該名稱是以阿爾貢親王的名字而得名的,在土耳其語中阿爾貢的意思是鐵,在他統治期間,于伊曆755年和758年(西元 1354年和1357年)間對其進行了翻新。這扇門是一個帶有拱門的矩形開口,在其前面的東立面有一個蓋有十字拱頂的涼亭,鐵門呈尖拱形,其兩側均為高約60釐米的石階,門上方是可追溯至馬穆魯克時期的外立面,該立面的中間是一個窗戶,上面開有一個用鋸齒形線條裝飾的錐形拱門。

五、金門(懺悔門,仁慈門)

(باب الذهبي/باب التوبة وباب الرحمة)

它是清真寺的一扇關閉的門,如果不是因為有一扇稱為殯禮之門的小門,那它幾乎是牆東北側唯一的一扇門。有人認為金門是在伊斯蘭征服這座城市之前建立的,但是除了這塊區域外,沒有留下任何其它遺跡,也或許是從建築風格上看出來的。在那之後,它被重建了很多次,包括波斯人從耶路撒冷撤離,赫拉克勒斯皇帝進入期間的修繕,最後一次修建是在倭瑪亞時期完成的。金門實際上是由仁慈和懺悔兩扇門組成,它們很可能是在薩拉丁統治期間,將十字軍從耶路撒冷驅逐出去後,由於安全問題而關閉的。有人說是哈裡發歐麥爾·罕塔布出於同樣的原因下令關閉的,無論原因如何,這些門已經關閉了很長一段時間,至今尚未開放。至於金門這個名字,是基督教徒稱呼的,因為他們相信基督(爾薩聖人)將來降臨時會通過它,並且他們相信他實際上在某個棕樹主日(復活節前的禮拜日)從中進入過。

六、鐵鍊門/安寧門/先知達烏德門

(باب السلسلة/السكينة النبي داود)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也被稱為先知達烏德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廣場西部走廊內的西立面上,被認為是通往阿克薩清真寺的主門之一,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兩扇分開的門,而不是一扇有兩個入口的門。至於第一扇門,稱為鎖鏈門,它是打開的,參觀阿克薩清真寺的遊客會前往這扇門,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認為裡面掛著鐵鍊,或者也許是因為它和鐵鍊圓頂有關聯。另一個是安寧門,它位於與它相臨的鐵鍊門的北部,只有在緊急情況下,這扇門才會打開。這兩個門在阿尤布王朝時期,由蘇丹賽義夫·丁·阿布·巴克爾於西元1203年進行了翻新,有些人則認為是在蘇丹阿爾穆阿紮姆·爾薩統治期間翻新的。入口由兩扇寬4.5米,高2米的大門組成,開口呈矩形,帶有拱門,有兩扇木門,其中一扇上有一個便門,用於管制前往阿克薩清真寺的交通。

七、加瓦尼瑪門/瓦利德門

(باب الغوانمة/باب الوليد)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被認為是北側的西牆上建造的第一扇門,始建於倭瑪亞時期,當時被稱之為瓦利德門,因哈裡發瓦利德·阿卜杜勒·馬利克而聞名。卡爾旺統治時期,建立清真寺的西部走廊時,於西元1307年對此門進行了翻新。門是矩形的,它的長寬比例略低於清真寺的其它大門。入口處有一扇木門,上面有一個便門,以區別於正門。門的東側前方有一個帶有拱門的長廊,正前方則是一個石制的錐形拱門,從阿克薩清真寺的庭院需要登上八級臺階才能到達此門,門的旁邊還有一個封閉的錐形拱門。

八、卡塔寧門(باب القطانين)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廣場的西側,是通向清真寺最重要,也是最美麗的大門之一。這扇門因為通往卡塔寧市場,所以由此而得名。這扇門是在蘇丹穆罕默德·卡洛文統治時期,由塞夫·丁·坦卡茲·納西裡親王于西元1336年翻新的。這在從東側俯瞰古都斯廣場的入口頂部的碑文上可以明顯看出。大門的北立面由一個入口大廳組成,該入口大廳比廣場的高度低九個臺階,三面都被廣場包圍起來。這座大廳很寬闊,寬約7米,高13米,上面覆蓋著半個石頭圓頂,拱心石是黑色的,半穹頂建在五排回文狀雕飾上,門的開口是長方形的,高4米,寬2.5米,門的上面是一塊長方形的楣石,它由三塊組成。

九、馬格裡布門(باب المغاربة)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南角,因其通向清真寺西面的摩洛哥住宅區而被稱為摩洛哥門。也被稱為布拉格之門和先知之門,據信先知穆罕默德在夜行登霄夜從那裡進入了阿克薩清真寺。一些歷史學家也認為,歐麥爾·罕塔布征服了耶路撒冷後也是從那裡進入了阿克薩清真寺。因為據伊本·凱西爾傳述:“我們的領袖歐麥爾從先知進入的地方進入了阿克薩清真寺。”馬穆魯克時期,蘇丹納西爾·穆罕默德·卡拉旺在西元1305年至1336年之間建立西面的門廊時,重建了這座門。西立面上的門有一個簡單的錐形拱門。至於東側,則是一個矩形的開口,門呈拱形,由整塊木頭製成。在東側門廊的延伸範圍內有一個拱廊,由兩個石拱組成,以三個支柱為基礎,中間支柱的中央是一個方形的石材裝飾,中間是一個圓形,被兩個相交的圓頂覆蓋,門的北側是一個稱為布拉格的小清真寺。

十、單門(باب المفردة)

它是耶路撒冷南城牆和阿克薩清真寺南部被封閉的入口之一,並且以非常精心的方式封閉,甚至從清真寺牆壁內部看不到絲毫門的痕跡。阿拉伯歷史學家也將其稱為“艾因門”,因為它通向艾因·西爾萬。

十一、雙門(باب المزدوجة)

十二、阿特姆門/費薩爾門

(باب العتم /باب الفيصل)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因為歸因於費薩爾一世國王,之後也被稱為費薩爾門。在阿尤布王朝的蘇丹阿爾-穆阿紮姆·爾薩時期,在西元1213年對阿克薩清真寺的北部門廊進行翻新時,重建了這座門的建築。因此這座門有許多名稱:多達裡亞之門,費薩爾國王之門和先知榮譽之門。

門的南立面由一個4米高的開口組成,門上有兩扇木門,從南側通向涼亭,該涼亭是北部門廊的一部分,上面覆蓋著十字形的拱門,涼亭的入口是一個巨大的錐形拱門,屬於北部門廊拱門的一部分。

十三、納齊爾門(باب الناظر)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廣場的西牆,在阿尤布王朝的蘇丹阿爾-穆阿紮姆·爾薩統治期間,該建築於西元1203年被翻新。這座大門還有幾個流通的名字,例如,由於接近奧斯曼帝國時代的監獄,故被稱為監獄門;也稱議會門。

門的東側是位於西部門廊延伸區域內的方形大廳,上面有三排回文狀雕飾的圓頂,門的開口是一個高4.5米,寬2米的巨大矩形,矩形開口的頂部是一個拱門,上面裝有小型門廊形式的裝飾物,大廳及閘廊的其餘部分通過錐形的拱門隔開。在入口錐形拱門的立柱與相鄰的門廊的拱門上刻有建造日期和蘇丹重新翻新的日期。門前是蓋著十字拱頂的圓頂,拱頂通向去往瓦迪街的納齊爾路。拱門的南側是一個由石梯引導的入口,北側是曼吉克學校的入口。

十四、原諒之門(باب الحطة)

它是阿克薩清真寺開放的大門之一,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北立面,確切來說是在清真寺的北廊內,阿尤布王朝的蘇丹沙拉夫·丁·阿布·曼蘇爾·伊薩·阿尤比於西元1220年對其進行了翻新。它的南立面位於清真寺內部,由帶有石拱的矩形門組成;上面有兩扇門,其中一扇上有個便門。門前是一個大廳,這個大廳是北門廊的一部分,門廊的入口是一個錐形的石拱門,上面有一排共九個飛簷托,其直徑向上逐步增加,在門的開口和這些飛簷托之間,有三個突出的圓形裝飾位於開口的中心和兩邊。

十五、清潔之門(باب المطهرة)

池塘、飲水處

一、酸橙樹池塘(بركة النارنج)

這個池塘位於艾什拉夫學校門前,阿克薩清真寺的西廣場中,在北部的卡伊特拜飲水處的石台和南部的凱西姆·帕夏飲水處之間,也被稱為“安航池塘”,修建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伊曆887年(西元1482年)馬穆魯克蘇丹·卡伊特拜統治時期,而聖地重建委員會近期又對其進行了修復。它是一個方池,邊長為7米,地板和牆壁上都覆蓋著大理石,其中心是一個已經不用的噴泉,它的三個面共有二十四個水龍頭。

二、謝赫·貝迪爾飲水處(سبيل الشيخ بدير)

謝赫·貝迪爾飲水處位於哈布斯門的東南方向,通往岩石圓頂的西北拱廊的西面,建於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一世在位期間,伊曆1153年(西元1740年)由總督奧斯曼·貝命令,耶路撒冷市長穆斯塔法·阿格哈監督建設。它的東牆大理石上刻有許多美麗,清晰易讀的詩句。現今,即使經過了伊斯蘭基金部的修復,但已經廢棄不用了。

三、巴西裡飲水處(سبيل البصيري)

該飲水處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納齊爾門的東北方向,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伊曆839年(西元1436年),馬穆魯克蘇丹·阿爾·阿什拉夫·巴爾斯貝統治時期,據說它是在他之前建造的,他只是重新建造了而已。它也被稱為哈布斯飲水處,納齊爾門飲水處,易蔔拉欣·魯米井。

四、凱斯(杯子)池塘(سبيل الكأس)

這座著名的池塘位於給布萊禮拜殿的前面,據說它最初是由阿巴斯人建造的,但是目前的建築是阿尤布王朝的蘇丹阿布·巴克爾·本·阿尤布于伊曆589年(西元1193年)建造的。在坦基茲親王統治期間,馬穆魯克家族對其進行了翻新和擴展,以便容納更多的禮拜者,儘管這裡的水最初是從伯利恒附近的所羅門水池裡供應的。但現在它從與耶路撒冷水網相連的管道中接收水,因其形狀酷似杯子而得名,也被稱為吉慶的飲水處。

“杯子”指的是圓柱形的水池,中間是一個高杯,杯子的中部是一根水管,水從水管流入盆中,然後從杯子中倒出,進入水池。人們用杯中的水進行小淨,每個水龍頭的前面都有一個彩色的石凳,水龍頭與前面的池塘相連,大約有20個水龍頭。

五、馬格裡布門飲水處(سبيل باب المغاربة)

這座飲水處位於阿克薩清真寺內,馬格裡布門以東,確切來說是位於布拉格禮拜殿石台的東南邊緣,其建築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代。

六、蘇萊曼一世飲水處

(سبيل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

它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北廣場上,該飲水處是由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大帝于伊曆943年(西元1536年)建造的,它的名字由此而來。它也被稱為西西里拉飲水處、阿特姆飲水處。

七、凱西姆·帕夏飲水處(سبيل قاسم باشا)

該飲水處位於阿克薩清真寺的西部廣場,在西部的艾什拉夫學校和東部的岩石清真寺的西部庭院之間。因為靠近法院門,它也被稱為法院門飲水處。它是由耶路撒冷總督凱西姆·帕夏于伊曆933年(西元1527年)在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大帝統治期間建造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座飲水處呈八角形,順階梯下降,它上面是一個木制屋頂,可以為使用者阻擋陽光,並減少夜間刺骨的寒風和冬天降下的大雨。

八、卡伊特拜飲水處(سبيل قايتباي)

這是一個著名的飲水處,位於清潔門的對面,建在一個有著相同名字的石台的西北端,南側有一個米哈拉布,這個石台和米哈拉布是由國王阿布·奈斯爾·伊納勒于伊曆860年修建的,然後在國王卡伊特拜統治期間,于伊曆887年(西元1482年)將其拆毀後重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馬吉德二世于伊曆1330年(西元1912年)對其進行了翻新。

這座飲水處是一幢高大而美麗的建築,散發著建築藝術,整個建築都用彩色石頭裝飾,並且有一個飾有花卉圖案的美麗圓頂,據說這是整個巴勒斯坦唯一一座有此風格的飲水處。

那耀眼無比的金色,

無時不在提醒我們,

飽經滄桑的古都斯,

是猶如麥加般神聖。

祈求真主默助穆斯林自省,自強,用嶄新的,真主所喜悅的,合格的面貌迎接真主的援助。
-------------

來源:微信平臺“阿丹木”

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4tjka5xv1lJqzWNXYmMzfw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