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分量:請悄悄讀書!-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我們的分量:請悄悄讀書!

 

最早的古蘭啟示從“你讀”開始:

“你應該奉你的造物主的名義而宣讀……。” (《古蘭經》96:1)

這說明,“讀”對人類是多麼的重要啊!

可以說,穆斯林的生活始終與“讀”維繫在一起,活到老、讀到老。

“難道說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相等嗎?” (《古蘭經》39:9)

知識的深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讀量的大小,看一個人是否樂於博覽群書,是否嗜書如命。

我們處在資訊工具便捷的時代。今天,與其說我們擁有手機,還不如說手機擁有我們。個人電腦已進入普通家庭。如今,手機短信代替傳統的書信,QQ等聊天工具從電腦到手機,在方便人們交際的同時,也奪走了人們書寫的歡愉,機器正在冷卻人們的親情、友情和情親。讓我們誠實地算算:每天,手機奪去我們多少寶貴的時間?我們也許打電話不多,但不少人用在QQ上的時間少嗎?有些人甚至全天候線上,到底有什麼“業務”呢?

坦言,我們讀書的總體形勢並不樂觀。不只是學生讀書不多,現在的教師恐怕也讀書不多。所以,有人驚呼:教師不讀書是教育的致命創傷。

現代傳媒對讀書的負面影響與破壞不小。曾經,應語言學習而生的複讀機流行一時,但很快成為垃圾;當下,電紙書正在鼓噪,似乎世上的圖書館可以成為掌中玩物。很遺憾,我們很少看見愛不釋手的讀書人了!身為穆斯林,我們也很少讀書,這不危險嗎?

一、讀什麼書?

無疑,認識中文的人必須優先閱讀《古蘭經》,最好反復閱讀。如果一個認識中文的穆斯林從不閱讀中文譯介《古蘭經》,而且就這樣告別今世,那將是他一生最大的損失!真主給了我們閱讀和學習《古蘭經》的能力,但我們居然活在時沒有閱讀《古蘭經》,這不啻是我們對真主經典的漠視,而是我們信德淺薄的明證,也是我們教門感情冰冷的表現。

也許,我們最忽視的正是我們最熟知的——

安拉的使者說:

“我給你們留下兩件法寶:一、真主的經典;二、聖人的遺教。只要你們掌握好,就永遠走步了黑路。”

讓我們開誠佈公:我們對這兩件法寶“掌握”如何呢?面對我們遭遇的種種麻煩與災難,我們需要認真反省:我們喜好裝潢考究的房子,喜歡配置精良的豪車,更喜愛自己的親人。可是,我們對這兩件法寶的態度又如何呢?我們對它們的喜愛程度如何呢?

請朋友們靜下心,合上眼,按住胸,從靈魂深處品味使者的上述教誨。

同時,即使我們不能閱讀全部聖訓,也要至少閱讀陳克禮先烈翻譯的《聖訓經》。對於穆斯林而言,《古蘭經》和《聖訓經》是我們樹立信仰、加固信仰、落實信仰的權威讀本。

朋友們,對上述兩“書”,我們必須無條件無理由地優先閱讀。否則,我們就愧對伊斯蘭信仰,就愧對穆斯林身份。

9·11後,隨著美國發起的反恐戰爭,很多美國人開始瞭解伊斯蘭。到今年,每年有兩萬美國人皈依伊斯蘭。據資料顯示,戰爭的方式與性質使越來越多的民眾想看到真相。最受歡迎的正是《古蘭經》,成為最搶手最具魅力的伊斯蘭讀物。他們直接從真主的經典中尋覓真理,從中汲取最原始最純真的指導,也正是《古蘭經》成為他們歸信伊斯蘭的第一入口。也許,真主至知,這與美國人良好的閱讀習性有關。他們讀書較多,讀書較多的人更有心思琢磨,更有耐心比較,更有勇氣抉擇。

同樣,美國穆斯林讀書也多。有個叫薩格爾的營養學博士在清真寺當阿訇。他每個主麻的演講隨後成書,主題廣泛,論述全面,說理充分。

相反,在中國,教外人皈依伊斯蘭的不多;這不只是我們穆斯林沒有或者缺少途徑向周圍推介伊斯蘭,重要的是,這與我們中國人懶于讀書和疏於思索有關。別說教外人,就連我們穆斯林自己也懶得讀書,甚至不閱讀我們信仰的根本大綱《古蘭經》和《聖訓》。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中國穆斯林多處於看守和維護自身信仰的初級層面,另一方面,我們就難以向周圍介紹伊斯蘭。

顯然,缺少閱讀的大環境不利於真理的傳播和認知,更不利於真理擁有者自身的提高與發展。

筆者發現,不少朋友沒有讀過先烈陳克禮的《從穆罕默德看伊斯蘭教》。這是他20歲左右時的傾心之作,雖稱不上鴻篇巨著,但這是作者對伊斯蘭之原則與精神的高度濃縮。作品的立意和重心在於:讓人們通過短小精悍和井井有條的佈設去認識伊斯蘭。即便在將來,這仍然是一本開券有益的優秀讀物。還有,時至今日,在中國恐怕還沒有誰的思想與水準超越陳先烈。這並非由於他在傳播真理的道路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是他對伊斯蘭的熱愛及對穆斯林的愛心。

我們要讀的伊斯蘭書籍還有很多。這需要師者或導師的安排與指點。

我們還要閱讀教門之外的書籍。中國的四大名著應該讀讀。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世界級名著更要讀讀。比如,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作品;雨果的作品;巴爾扎克的作品和大仲馬的作品……。俄羅斯大文豪的作品也要選讀一些。不然,我們面對人文素養好於我們的物件時,就不方便開口了。

二、讀多少書?

李敖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代序《要把金針度與人》中提到,古代中國人中讀書最多的,當屬清代大學者、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的編著者陳夢雷。陳夢雷曾說自己“讀書五十載”、“涉獵萬餘卷”。李敖在歷史學方面的造詣很少有人能匹敵,他的這個觀點沒錯,陳夢雷讀書之多,確實在古人中無人能出其右。

資料顯示: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民族,為64本,平均每人每月讀書5.3本;猶太民族每個14歲以上的孩子都必須與成人一樣,每月至少讀書一本。其次是前蘇聯,為55本,平均每人每月讀書4.6本。美國開展每人每年平均讀書達50本的計畫,即每人每月讀書4.2本。整個歐美人每人每年讀書60本。而我們中國人每人每年讀書才7本,這7本少得可憐的書中還包括學生在學校裏使用的課本。

看見了吧?猶太人為什麼——厲害;猶太人因此也不是小民族,而是大民族!當今的阿拉伯穆斯林已經不能與猶太人相比,甚至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也不能與他們相比。

猶太人在金融、傳媒、農業方面的成就巨大。在以色列27,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耕地只有20%。但是,他們的棚內辣椒畝產5-6噸,番茄畝產30噸以上,奶牛年產10噸。以色列的1個農民可以養90口人。據此推算,地球上可以養活三倍於現在的人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中,猶太人占38%;他們當中有不少拔尖的文人、藝人,有眾多精明的銀行家,比如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到上世紀末,歷屆美國國會中的猶太人議員之總數超過150人。

以色列總結的經驗:教育、教育還是教育。而教育就是好好讀書!

2005年,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組織的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連續6年走低,國民閱讀率首次低於50%。1999年首次調查的國民閱讀率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而2005年為48.7%。搜狐讀書網站2004年的社會調查顯示:知道“世界讀書日”的人僅占6%,67%的人從未聽說過這個日子;還有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國民保持閱讀習慣的人僅占5%。

毋容諱言,我們穆斯林的讀書量估計更少,或者說,很多人根本沒有讀書的習慣;不是不識字,就是懶於閱讀。這種局面,對信仰的基本認識都存在不小的缺憾。我們中的不少人比較容易踩踏教法底線,可以長期忽視宗教攻修,這恐怕與很少讀書有關;因為讀書少,又不向智者請教,所以,對真主、對使者、對教門的認知比較模糊,歸向教門的動力不足……

請看,在19世紀,一個不識字的英國文盲終身使用的單詞在300個以內。

今天,在21世紀,我們穆斯林中的文盲終身使用的中文辭彙又是多少呢?可以說,不少穆斯林(除擁有自己語言的維吾爾等民族)屬於雙文盲,即中文和阿拉伯語雙文盲。既是研習阿拉伯語多年的中文文盲,其終身使用的中文語彙又有多少呢?在這樣的語言背景下,我們又如何傳承和接受博大精深的伊斯蘭呢?而且,我們的不少人閱讀不多,甚至沒有閱讀的能力。

筆者曾見識兩個讀書人。

一是在火車裏站著讀書的香港某雜誌的青年記者。他沒有座位,一直站在過道裏讀一本厚厚的書,很專注,偶爾挪動身子給過往乘客讓道。我幾次請他坐到我的座位上緩緩,他都斷言謝絕,還說,哪能讓信教的人站著。看看非穆斯林讀書人的風度!

二是一路讀書的美國女學者。她和父親拍一部介紹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紀錄片,我們陪她們去某地拍攝。一路上,不論在車裏,還是在拍片間隙,她都抱著書,置之度外地讀書。三天后,她讀完了那本六百多頁的書。

請看看國人:那些“搶佔”閱覽室座位的大學生,他們淩晨四點就到門口排隊,直到八點鐘開門。他們在那裏不但可以靜心讀書,還可以學習。

新東方的領袖俞洪敏大學四年讀書600餘本,一年150本,一月12.5本,一周3.125本,一天0.45本。不震撼嗎?

在美麗的新疆,有一位養蜂的兄長,他30年的蜂場歲月,讀書不綴,而且帶領養蜂的徒弟們一起讀書。這位兄長閱讀量大,可以成段地背誦中文譯介《古蘭經》原文。由於長期讀書,“導致”滿腹經綸,與人攀談時的主要話題緊緊圍繞所讀書籍,時時圍繞伊斯蘭和穆斯林。不羡慕嗎?那我們呢?

我們往往把自己不讀書的習慣歸咎於沒有時間或是忙。其實不然。

這樣如何?我們每天讀書一小時。如果真那麼忙,真抽不出一個小時連續閱讀,那我們可以分段閱讀,或是累計閱讀。這樣,每天完全可以騰出一小時來讀書。如果這樣堅持下去,一月讀一本書,一年就是12本,那我們就會發生變化!

三、讀誰的書?

前些天,聽阿訇的主麻演講,提到穆斯林選擇樓房的條件,如周圍是否有市場、學校、醫院;他指出,穆斯林應該把清真寺當做首選。

眼下,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的居室越裝越華麗,但是否有“書齋”和“書庫”呢?我們購買物件時比較大氣,可家裏的藏書多嗎?

有些話長。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仰慕“前輩穆斯林”的資料。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回到前輩穆斯林的高地。這不是由於時空的屏障,而是我們缺少前輩穆斯林對真主、對使者、對聖教的那份赤膽忠心。畢竟,前輩穆斯林中有過眾多的高人!

前輩穆斯林更好地貫徹聖諭“進入清真寺教學或接受教育的人,猶如為真主而戰的勇士”。的確,我們需要重整學術的神聖氛圍。

我們嚮往巴格達早年的“智慧宮”:綜合性的學術機構,配置圖書館、研究院和翻譯館。那時,他們尋遍古籍,運回巴格達,使巴格達成為收藏文化遺產的汪洋大海。7世紀初,阿拉伯人尙處於蒙昧時期,文盲遍地。但是,300年後,到西元891年時,巴格達一地有100多家圖書商,即相當於現在的出版社。能夠讀寫者已不計其數!巴格達全城擁有36所公共圖書館。十世紀時,一批阿拉伯王公的圖書總量,可與歐洲所有圖書館的藏書總量相匹敵。有的私人藏書多達400只駱駝才可運完。

除巴格達外,大馬士革、開羅、巴士拉、木鹿、布哈拉以及安德魯西亞和摩洛哥都有許多圖書館,僅木鹿城就有12座圖書館,且一次可以借出200冊數。科爾多瓦城內有70座圖書館,其中皇家圖書館的藏書達40萬冊,僅圖書目錄就有44卷,毎卷50頁。該館管理人員多達500人,還有許多派往世界各地的圖書採購員。皇家圖書館成為當時歐洲規模最大、秩序最好的圖書館。

看看,前輩穆斯林比我們厲害吧?前輩穆斯林的優秀與強盛是與書籍抱成一團的。而今日穆斯林衰弱的主要原因,除了新老殖民者的破壞,除了內外敵對者變更伊斯蘭政體,除了漠視《古蘭》和《聖訓》,應是我們對知識及其載體書籍的疏遠。

平心而論,我們的私人藏書又有幾多?不臉紅嗎?

當然,借閱書籍是我們的首選。這需要配套支援,如我們的圖書館。往往,我們現代穆斯林的圖書館不多,館內藏書也比較單薄。

聽著不舒服:再窮也不能窮圖書館,人手再缺也不可閒置圖書館。

四、讀書與我們的分量

知書方能達理。讀書多少直接關乎我們的分量。我們不僅讀專業書籍,還要彌補義務教育讀書少的缺陷,去閱讀一些應該閱讀的雜書。莫見笑,請讀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有很多我們應該知道的權利和義務,知道了,我們才會去爭取、才會去履行。人的分量不只是經濟分量;人的分量取決於知識的分量。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正是這個道理。好理解吧?

讀書少的人懶於寫作,且文理淺陋,文路模糊;讀書少的人不聞不問天下事,與人攀談時則口短舌短;讀書少人的背負思維木馬,頭腦硬體運行緩慢,陳述時又情感蒼白。

教師的分量肯定重于學生的分量。否則,教師會誤人子弟。

讀書少、不讀書,我們的分量就不重……

五、讀書與指導

如果只靠自己讀書,只通過自己的努力“得道”,那也是不全美的讀書人生。

一件往事:一天深夜,小偷侵入伊瑪目安薩里的房子,伊瑪目發覺小偷侵入。小偷完工時,伊瑪目懇求小偷留下他書架上的書稿,說那是他幾十年的心血,一旦丟失,就前功盡棄。不料,小偷哈哈大笑:原來你也這樣窮!

此事震動了伊瑪目。他將書稿付之一炬,從頭再寫……

他是伊斯蘭歷史上的第十個穆占迪迪(教門的維護者)、蘇菲大師。

讀書需要活學活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盲的定義:“當今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和學了不會用的人。”

人不是書本的庫房,人也不是運輸知識的驢子。

讀書需要高人的指導。“讀書全靠自用心,先生不過引路人。”我們確實需要引路的先生。看看,連博士讀書,都有導師指導,而我們讀書就不需要指導?

教師在課堂教書,是引導學生的一個方面。教師讀到的好書應無條件地推薦給學生。學生讀書之後的心靈世界更需要教師的探訪與指導。

千說萬說,還不如一讀——我們一起悄悄讀書吧!

 

(作者簡介:教師,“綠旗飄飄”http://greenflag.blog.sohu.com的博主,致力於維護穆斯林的憲法權益,呼喚平等、尊重、和諧。本文轉自臨夏外國語學校期刊《中阿教研》2011第2期。本站刊發時略有改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