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信仰與務實的交融-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阿拉伯的智慧:信仰與務實的交融

 

圖書介紹

書  名:阿拉伯的智慧:信仰與務實的交融

作  者:高惠珠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用當代視野,以伊斯蘭文明為主線,認識和解構了阿拉伯人在解決人類社會生存中所必然面臨的種種基本問題並取得成功的智慧,那些對阿拉伯人後來居上、成為世界民族之林中強大成員具有明顯效用的智慧。全書共八章,引經(《古蘭經》)據典(阿拉伯典故),並以文化比較的方法,詳細生動地描述了阿拉伯世界立身處世的智慧、崇智圖強的智慧、群體生存的智慧、巧創文明的智慧、樂善好施的智慧、經商謀財的智慧、執掌政權的智慧和婚喪嫁娶的智慧。讀者通過此書會對世界三大文明之一的伊斯蘭文明產生新的理解。

作者簡介

 

高惠珠,女,上海市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上海師範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哲學學會副秘書長。其長期從事哲學、倫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重點社科研究專案及中美《科學與宗教》合作研究專案首席負責人。所撰多篇論文曾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學報文摘》《人文複印資料》等刊用轉載。近年出版的著作有《政治倫理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建設理論當代的解讀——基於“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研究》(人民出版社)、《歷史唯物主義當代形態——科學發展觀深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該書是2014年《求是》理論網向全國推薦的9本歷史唯物主義專著之一)

目      錄

第一章 立身處世的智慧

信賴真主,同時拴住你的駱駝 / 002

滾動的塔基亞原則 / 013

我確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態 / 022

第二章 崇知圖強的智慧

真主加賜奮鬥的人 / 036

在我創造的萬物中,我只喜歡智力 / 045

學者的墨蹟比殉教者的血跡更加高貴 / 053

第三章 群體生存的智慧

我同你們一樣,是個凡人 / 060

朋友和兄弟同等重要 / 067

不窺探他人隱私就是仁慈 / 078

第四章 巧創文明的智慧

一座清真寺,一座學校 / 086

用與書本等重的黃金作稿酬 / 094

求學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 / 103

第五章 樂善好施的智慧 / 113

行一件善事的人,將得到十倍的報酬 / 114

你們決不能獲得全善

直到分舍自己所愛的事物 / 121

刷牙禮兩拜勝過不刷牙禮七拜 / 129

第六章 經商謀財的智慧 / 137

應當用充足的鬥與公平的秤這是善事 / 138

真主准許買賣,而禁止重利 / 149

勇者創造機遇 / 161

第七章 執政掌權的智慧 / 169

甯遠勿近,方為良緣 / 170

讓“伊智瑪爾”和“格亞斯”發揮威力 / 178

使用合法的計謀 / 185

第八章 婚喪嫁娶的智慧 / 193

都以“聖名”為“經名” / 194

結婚是瓦直蔔,結婚是遜奈 / 203

亡人奔土如奔金 /213

後 記 / 221

精彩書摘

信賴真主,同時拴住你的駱駝

在阿拉伯的傳說裡,有一段這樣的對話:一天,有個人與穆罕默德一起旅行,當他們在一個地方停下過夜時,這個人就問道:“我應該拴住駱駝呢?還是應該信賴真主?”穆罕默德回答說:“信賴真主,同時拴住你的駱駝。”

按提問者的邏輯,如果信仰真主,那麼就不必管駱駝,因為真主無所不知,一切都按他的意志行事,駱駝無論拴與不拴,結果都是一樣。而事實上,不拴住駱駝,駱駝就會自己走開,甚至被人偷走,而拴住駱駝,駱駝的保險係數就大得多了。在此,如果回答,“拴住駱駝”,這似乎有對真主不完全信仰之嫌,反之,如果回答“信賴真主”,那駱駝究竟該不該拴呢?面對這樣一個兩難選擇,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對此作了如上這樣的精妙回答。信賴真主,這是屬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駱駝這是屬人的世俗世界的事,信仰的世界和務實的世界,通過穆罕默德的回答,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也許沒有比這個例子更能說明阿拉伯人的生存智慧的了:在務實中信仰,在信仰中務實,把信仰和務實精妙地交融化合為一體。

這種信仰與務實的精妙交融,在《古蘭經》上隨處可見。《古蘭經》與別的世界性宗教經典極為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視人的現實物質利益,重視和愛惜當時當世人們的現實生活。《古蘭經》上就說:“眾人啊!你們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它並不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欲”,提倡禁欲主義,而是告訴人們,只要合乎信仰,不違背安拉的旨意,人們可以享受現實人生。它並不要求人們大公無私,而是告訴人們,公私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古蘭經》裡,不少地方都講了這一思想:真主引導了人類,把人類引上了正路,人們就應該用最好的美物來報答真主。為了真主的喜愛,為了報答真主對人類的仁愛之心,人類應該為真主自願捐軀,而這種報答,真主不會無視的,真主會給人類最好的報酬。真主給報酬,使人類幸福,實際上人類對真主的奉獻還是為了人類自己。因此,人類為真主所做出的犧牲,也不過是為自己的幸福所做的努力。不僅如此,在《古蘭經》中,對於信士們對真主的態度, 還規定了極細微的報酬:“凡他們為真主而遭遇的饑渴和勞頓,他們觸怒不通道者的每一步伐,或每次對敵人有所獲,每有一件就必為他們記一功,真主一定不使行善者徒勞無酬。他們所花的旅費, 無論多寡,以及他們所經歷的路程,都要為他們記錄下來,以便真主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最優厚的報酬。”(9:120—121)這些經文,對信士行為的定位,與他們在世俗生活中可能的遭際聯繫在一起, 並且指明,真主就是根據這些行為給予報酬,人們的每一付出,不論大小,必得回報。這樣的定位,自然會調動每一個阿拉伯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努力務實的積極性。

《古蘭經》是整個穆斯林生活環繞轉動的樞軸。在《古蘭經》光芒的照耀下,阿拉伯人的務實精神,在他們宗教生活的許多地方表現出來,並且以順乎自然、合乎人性為特點。最為直觀的,人們也許可以從他們對建造清真寺位址的選擇以及清真寺的功用中表現出來。佛教以出世為特點,所以它的名寺古刹大都建在遠離鬧市的深山老林之中,以回避城市的喧囂。而清真寺的建造就與此不同, 作為人們禮拜的地方,大多數清真寺往往建造在處於繁忙、擁擠的市場中央。在麥加和麥迪那,那兩座伊斯蘭最神聖的清真寺,環境就是如此。德黑蘭的主要清真寺,開羅的愛資哈爾清真寺和摩洛哥北部非斯的那些綠瓦覆頂的清真寺都是這樣。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伊斯蘭第三大聖地耶路撒冷的情形就不同了。說明一個供人禮拜的地方是否熱鬧,鴿子也是一種證明,伍麥葉清真寺的寬闊大院裡有鴿群,麥加和麥迪那及愛資哈爾清真寺上空的白雲中有鴿群,這些鴿群標誌著那兒是熙攘往來人群如雲的地方。在清真寺內部,一切也完全不同於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堂。寺裡沒有聖壇,沒有神龕,沒有洗禮盤,沒有塑像,沒有唱詩班的樓廂。清真寺只是信士們用來聚集到一起進行集體祈禱的建築物。由於在安拉麵前人人平等,所以清真寺沒有專為尊貴者留出的位置或座位。禮拜者按先來後到的順序在伊瑪目的後面排成一行行隊伍,不分社會等級、財富和種族。講壇和供信徒集合用的四方空地幾乎是所有清真寺的特徵。一個在中東生活了25年、到過16個阿拉伯國家的英國外交官G.H.詹森曾對清真寺的另外一些日常功用作過如下細緻入微的描寫:

“在大馬士革享受一個安靜的午休,是倚靠著半靠著烏馬那德清真寺大圓柱,那裡最涼爽。今天,伊斯蘭信仰所以有生機,這是一個原因——不是由於清真寺涼爽或安靜,而是人們可以在裡面午休,不致失敬。小限制是有的:地點選在院禮派聖人約翰墓另一邊更好,也就是遠離大門附近的清真寺職司辦公室,遠離《古蘭經》誦讀者和禮拜者——他們整天絡繹不絕,集中於清真寺中央的壁龕旁。……入睡以前觀察一下是令人欣慰的。清真寺裡還有其他人,並非為宗教而來,學生們踱來踱去在背功課,一群朋友在悄悄閒談,孩子們在等待父母從周圍商場裡採購歸來。最西側川流不息的人群,清楚說明那一角是從金器商店通往哈米迪赫商場的一條近路。”這裡沒有佛家廟裡四大金剛與十八羅漢那種令人生畏的猙獰面目,也沒有一般教堂中的那種靜謐與肅穆,而是充滿了一種平順、自然、安寧與篤實的氣氛,一種對世俗事務感人的親和力。星期五是信士們到清真寺參加集體禮拜的日子。《古蘭經》上說:“通道的人們啊!當聚禮日召人禮拜的時候,你們應當趕快去紀念真主,放下買賣。”(62:9)穆斯林們由此相信,選擇星期五作聚禮日是真主之意。

朝覲,是阿拉伯人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只要有能力,一生都要朝覲一次。它是伊斯蘭教一切教派並肩參加的活動,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朝覲是一種大規模的紀念活動,為讓人們緬懷易蔔拉欣服從真主的命令犧牲兒子易司馬儀的事蹟,並從中吸取教訓。朝覲者以擺脫世俗打算和本身的事情,與真主談心和默思“他”的獨一為其精神目的。所以,朝覲有一系列嚴格的程式。

朝覲有兩種形式,一種叫巡禮或副朝,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時候舉行;另一種較大的較正規的叫“罕吉”。“罕吉”只在特定的日子裡——伊斯蘭曆12 月上旬——進行。對於參加“罕吉”的人來說,他應在該月的第7 天抵達麥加。抵達後——實際常常是在離開本國前——朝覲者就脫掉俗衣,換上傳統的朝覲戒服。男子戒服是兩塊沒有接縫的白色包布,一幅圍在腰間遮蔽下體,一幅披在肩上遮蔽上身。大多數朝覲者袒露一個肩膀。婦女沒有特別戒服,但大多數婦女穿遮住手臂的長素服。不管本國的風俗如何,她們在朝覲時一律不准帶面紗和手套。在旅途中,直到進入麥加,朝覲者為表示接受真主的命令,要反復唱誦這樣一段表白(應召詞):“主啊,為了回應你的召喚,我來了!我來了!我來了!你沒有匹敵,我來了!一切讚頌、喜悅和尊嚴都屬於你,我來了!”到達麥加後,他們便可以徑直去禁寺,在那裡先要履行沐浴禮儀,然後從和平門進入院子。他們要吻一下“玄石”,以逆時針方向繞克爾白環行7周,3周用快步走,4 周以正常步伐走。每繞克爾白一周,朝覲者就得撫摸一下玄石,但實際上由於人群擁擠,這是難以做到的。所以,每繞一次只要朝玄石作一下手勢就行了。接著在連續幾天的朝覲中,信士要履行一系列規定的、有時很艱苦的儀式,並徒步到各聖地去。第一項規定儀式是徒步行走,在連接賽法山和麥爾臥山山峰的拱廊裡來回走7次,以紀念哈哲爾為了尋水救易司馬儀來回奔走7次的事蹟。

在伊曆12月的第8天,所有朝覲者再次繞克爾白行走,然後到離麥加5英里的米那集合做正午祈禱。他們要在米那通宵達旦地祈禱。在第9日清晨,他們要向麥加東南約13英里處的阿拉法特平原行進。在那裡,他們中午集合在拉赫曼山進行祈禱並聆聽伊瑪目宣講教義,第9日的整個下午都是站在阿拉法特平原上做祈禱,這是最重要的朝覲儀式。整個下午都光著頭站著不動,誦讀《古蘭經》,並說:“主啊,我來了,我來了!”這樣的祈禱一直持續到日落,接著,整個祈禱人群又繼續移動,在穆茲代裡法阿拉法特和米那之間的一塊曠野地安營宿夜。

這一夜又是在祈禱與休息的交替中度過的,在這個月第10天的早上,朝覲者折回米那。那裡有三根石柱,每個朝覲者要向其中一根石柱擲7顆石子,同時口誦:“我這樣做是以萬能主之名,是出於對魔鬼及其虛偽矯飾的憎恨。”這個儀式據說是紀念易蔔拉欣在此曾用石頭投擊並趕走前來誘惑的撒旦。緊接著的是獻祭,也就是最後一項朝覲儀式。祭品通常是一頭山羊或綿羊。宰牲是為紀念易蔔拉欣服從真主命令獻祭兒子易司馬儀,以及慈主決定讓一頭牲口來代替那孩子的事蹟。在米那獻祭後,男朝覲者要剃頭,女朝覲者要剪髮,男女朝覲者都要剪一次指甲,並可以換穿通常的服裝和進行除房事以外的一切活動,這時所有的正式禮儀都已結束。

在此,之所以要將朝覲的禮儀與儀式作一交代,是希望讀者也能感受朝覲的神聖氣氛,朝覲猶如一次大規模的人類遷移,每個朝覲者都經歷了一次集體性的精神鍛煉,它把信仰一種國際性宗教的、不同種族的、操不同語言的人們都團結到共同的信仰裡。意味深長的是,即使在這樣神聖的時刻,伊斯蘭教務事求實的一面照樣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從穆斯林世界各地來的商人借此相互接觸交流,由此簽署了很多合同。特別是因為年輕婦女必須揭開面紗,這時刻便成為安排婚姻的大好時光,這對沙烏地阿拉伯人尤其如此。對此,安卡拉的土耳其青年曾說:“伊斯蘭關注實際生活並將其同精神事物聯繫起來——因此卓有成效。”“伊斯蘭非常適應現實,而且頗能適應日常生活。”

這種使信仰與務實交融的做法,至少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

……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