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穆斯林資訊 >> 特別關注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新世紀伊斯蘭走向世界

熱度2236票  瀏覽121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2日 00:29

英國預告出版的新書《全世界的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作者涅爾'弗古森(Niall Ferguson)在書中說﹕“伊朗不僅向世界顯示了核能力﹐而且伊朗的人口是英國出生率的七倍”﹐作者預測伊斯蘭必將在許多方面在新世紀走向世界。 以下是這本書陳述內容的梗蓋﹐是英國《電訊報》5月21日發表的文章“伊斯蘭在前進”(The March of Islam)。

  在二十世紀結尾的時候﹐西方大部份人都以“西方凱歌一百年”告別那個世紀。 多數學者的結論是﹕蘇聯共產主義體系的分崩離析﹐標誌著歷史使命的結束﹐在世界文明抗爭中﹐勝利者是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和西方民主。

  西方人沒有意識到﹐在蘇聯解體前的十年中﹐世界蘊育著另一種與西方對抗的勢力 ---- 伊斯蘭。 伊斯蘭來勢洶洶﹐比共產主義更加頑強﹐久經考驗﹐因為伊斯蘭的意識形態比共產主義更加成熟和穩定﹐與西方針鋒相對﹐在政治﹑經濟﹑文化﹑道德上全面再次挑戰西方。 這就是《全世界的戰爭》這本書的主題。

  在1979年世界出現了兩位世界巨人。 一是英國的一位女士被選為首相﹐她設想的一套現代自由市場制度﹐沖破了蘇聯專政集團建造的防線。 另一位是伊瑪目霍梅尼﹐1979年在伊朗掀起一場伊斯蘭革命﹐並且成功地奪取了政權﹐他提出解救世界的方案是復興伊斯蘭的先知穆罕默德思想。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理論依據是一部新經濟學著作《農奴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作者是富萊德瑞奇'海克﹔而伊瑪目霍梅尼的行動綱領來自《古蘭經》﹐是真主啟示的經典。

  在伊朗發生了直接對抗美國的伊斯蘭革命﹐歷史背景是抗拒美國對伊朗的全面控制和改造。 早在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伊朗操縱的政變﹐推翻了民眾擁戴的首相穆罕默德'莫薩德克﹐使巴拉維王朝復辟﹐實行一系列親美改革﹐一切都以美國文化腐蝕人心。 美國為了扶持巴拉維政權﹐1960到1970年代付出了巨大的美元投資﹐幫助伊朗王國成為一個沒有政治訴求的花天酒地娛樂國家﹐因此美國被伊瑪目霍梅尼描述為“世界大魔鬼”。 伊瑪目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對於伊朗是一次物極必反的社會運動﹐新伊朗開始了全社會洗心革面的伊斯蘭復興運動﹐洗刷過去遺留的一切美國化影響。

  伊斯蘭﹐除了內在的宗教核心外﹐還有許多社會實用性內容﹐例如法制﹑經濟體制﹑家庭倫理﹑軍事鬥爭原則。 儘管伊斯蘭內部分成許多教派﹐但都沒有把伊斯蘭當作是單純的宗教﹐信仰的崇拜只是一部分﹐而更多的表現是改造社會的綱領﹐因此﹐伊斯蘭能使一個國家全面宗教化﹐例如許多阿拉伯國家。

  二十世紀的後半期﹐美國在對抗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時﹐無意之中助長了伊斯蘭的復興和壯大。 最突出的表現是在蘇聯1970年代對阿富汗的出兵和佔領﹐美國把阿富汗變成培訓伊斯蘭戰鬥份子的訓練基地。 中央情報局曾經是阿富汗抵抗運動的最堅強盟友和援助者﹐武器﹑經費和軍訓專家源源不斷地從美國運輸進入抵抗蘇聯佔領軍的前線。 美國花錢從世界各地招募伊斯蘭戰士﹐到阿富汗去參加“聖戰”服務。 美國在中東的可靠盟友沙特阿拉伯在伊斯蘭戰士思想建設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進了伊斯蘭現代思想的復興和研究成為穆斯林世界的時尚。 新潮流中產生了一大批受過西方教育的穆斯林年青一代人﹐他們推崇純淨的伊斯蘭思想和伊斯蘭極端主義﹐例如忠實地理解《古蘭經》和切實執行伊斯蘭法制“沙里亞”。 這些從西方國家接受過教育學成回國的穆斯林年青學者﹐成為組織穆斯林新社會的主力軍﹐堅決捍衛伊斯蘭﹐掃蕩西方文化影響﹐例如徹底結束了伊朗婦女的西化生活方式。

  撒切爾夫人的新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從西方國家留學回國的穆斯林學者們帶回國的新思想﹐這是穆斯林世界誕生現代社會意識的兩大文化源流。 伊斯蘭婦女開始了普及教育﹑參加社會工作和提高婦女權益的運動﹐但是她們不是抄襲西方的經驗﹐而是志願把自己局限在伊斯蘭思想和規範的框架內﹐這樣更安全﹐例如堅定不移的家庭體制和穩定的婚姻制度。 穆斯林婦女的自由和解放運動﹐只是表現在市場化和商品化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性解放”和“性自由”的越軌要求﹐所以娼妓和同性戀在穆斯林世界沒有絲毫發展的跡象。 社會改革的結果﹐多數穆斯林婦女不再是生孩子的機器﹐她們要求人權和工作自由﹐自覺要求減少生兒育女的負擔﹐但是一切都順其自然﹐一切變革保持在伊斯蘭傳統法制和習慣所容許的範圍之內。

  伊斯蘭國家先後進入了現代社會行列﹐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也包括穆斯林社會﹐因此女人們出來工作成為現代社會的標誌之一。 穆斯林國家不同於西方社會﹐維護家庭體制不變﹐姑娘們同父母同住﹐結婚之後跟隨丈夫和兒女﹐外出工作的女子﹐晚上都回家吃飯和居住﹐而西方逐漸走向兩性關係自由化﹐家庭在破裂中﹐雖然法律規定一夫一妻制﹐其實有名無實﹐同床的男女可以不是夫妻。 兩種家庭體制﹐影響到生育率﹐在穆斯林世界﹐每個家庭有三四個孩子﹐而在西方﹐平均不足一個﹐社會普遍出現老齡化﹐退休年齡的老人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以英國與伊朗人口相比﹐1955年﹐英國人口是伊朗的三倍﹐1995年﹐兩國人口拉平﹐按現在的人口增長差距趨勢﹐到2050年﹐伊朗人口將比英國多50%﹐因為每年出生率是英國的七倍。

  歐洲國家1960年代創建歐盟時﹐是世界人口的14%﹐1999年退居6%﹐預計到了2050年﹐最初的那些國家人口只佔4%。 現代的歐盟領袖們經常擔懮﹐到歐盟年青勞力奇缺的時候﹐由誰來納稅養活這些歐洲老人? 聯合國人口普查委員會估計﹐歐洲國家如果保持1995年的在職勞工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在2050年前﹐每年必須平均接納四百萬移民勞工。 過去三十年移民的結果﹐在歐盟國家﹐穆斯林人口從微不足道到今天的一千五百萬。 根據歷史學家白納德'魯易斯教授的估計﹐許多歐洲國家的穆斯林人口將在二十一世紀末超過半數﹐伊斯蘭將在許多國家成為大多數人信奉的宗教。 “老歐洲”的社會將發生變化﹐傳統的歐洲文明將成為歷史和傳統﹐而由穆斯林居民創造的伊斯蘭新文明取而代之。 這是一個可怕的預測﹐現在歐洲居民經常感受到“外來(伊斯蘭)文化的入侵”﹐發生“文明的衝突”﹐屢見不鮮。 例如﹐2004年的馬德裡火車站爆炸事件和2005年發生的倫敦地鐵連鎖爆炸案﹐肇事者都是在本國出生的穆斯林後裔﹐他們對種族歧視和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心理不平衡﹐甘當歐洲的“新敵人”。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艾德華'吉本在他的世界名著《羅馬帝國興亡史》第五十二章中﹐提出過一個問題﹕假如不是法國的軍隊732年在波伊提爾斯戰役中抵擋了穆斯林的軍隊﹐那麼﹐今天的整個歐洲會不會順從在伊斯蘭統治下? 吉本先生不無幽默地形容說﹕“如果這樣﹐那麼今天牛津大學各學院中的主課是講解古蘭經﹐英國的孩子們都必須實行割禮﹐學習先知穆罕默德傳播的啟示。” 這位十八世紀的歷史學家﹐只是對那所著名大學取笑而已﹐沒有想到在今天牛津校園中﹐一座伊斯蘭研究中心宏偉的建築即將竣工﹐綠色大圓頂和高聳的宣禮塔﹐裡面是寬暢的禮拜殿。 吉本先生無意取笑的話變成了預言﹐因為他沒有機會看到二十世紀這一百年的歷史變遷﹐穆斯林終於進入了歐洲領土。

  一百年前的歐洲人﹐堅船利炮馳騁在大洋海疆上﹐東突西闖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征服了全世界﹐在世界五大洲都奪得了後人享用不盡的殖民地。 現在只剩下由古老殖民主義演變的帝國主義勢力﹐美國繼承了老歐洲的衣缽﹐憑借最強大的武力﹐仍舊在亞洲和中東佔有優惠待遇。 西方國家於伊斯蘭的界線在戰後發生了變化﹐原來認為把現在的波黑作為最後邊界﹐把土耳其歷史上遺留的穆斯林文化區域向東方壓縮﹐現在的局面事與願違﹐穆斯林移民從四面八方滲透進入歐盟腹地﹐甚至大批人涌入了歷史上對伊斯蘭幾乎無知的北歐﹐所以才有丹麥報刊辱聖事件發生。 現在沒有了歐洲與伊斯蘭的邊疆界線﹐因為每座歐洲城市都出現了清真寺和有伊斯蘭文化為特征的穆斯林街區。 當兩種力量在接近的距離上﹐各居界河兩邊﹐有明顯的對抗﹐但是如果互相深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互為倚靠﹐產生互相抵消和融合的效果﹐“文明衝突”的可能性減少了。

  “文明衝突”概念的錯誤在於衝突雙方的固定性和必然性﹐而事實上﹐世界矛盾的焦點在不斷移動﹐七十年前﹐歐洲戰場硝煙瀰漫﹐五十年前轉移到東歐和亞洲東南部﹐如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 二十年前﹐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克什米爾爭奪戰﹐後來又出現在安哥拉和剛果﹐現在又返回到伊拉克和蘇丹。 這些不是“文明衝突”﹐而是利害衝突﹐或利益衝突﹐世界頭號霸權為爭奪石油資源和非洲戰略要地而到處挑起衝突。 所有這些衝突對伊斯蘭實力基礎和基本精神絲毫沒有損傷﹐只是表現出一個世界大帝國在衰落﹔窮途末路的盎格魯-薩克遜種族的世界霸權美夢好景不長。

  在當今是資訊時代﹐教育普及﹐信息靈通﹐已經不可能再現歷史帝國﹐迫使全世界聽從一個獨裁者發號施令。 伊斯蘭是反抗力量的精神支柱﹑維護民族自尊和團結的內聚力﹐伊斯蘭極端主義雖然瘋狂﹐手段恐怖﹐但是組織者動機是反對霸權﹐反對掠奪和反對欺侮﹐他們從能有一部分同情者。 文明沒有了界線﹐戰爭也沒有了界線﹐邊界無法限制信息交流和戰火蔓延﹐今天在巴勒斯坦﹐明天這些人的游擊隊可能出現在紐約或倫敦。 五角大樓鷹派將軍們設計在中東打一場“偉大的世紀大戰”﹐但很可能引火燒身﹐在首都華盛頓燃起大火﹐滾滾濃煙﹐屍橫遍野。

  英國作家H﹒G﹒威爾斯曾經設想過未來可能爆發的《星際戰爭》---- 火星人入侵地球﹐使地球葬身於一片火海。 一百年後的今天﹐地球上本土人就有能力使地球全部葬身﹐不用麻煩火星來客萬里迢迢動干戈。 這就是作者推出的新作《全世界的戰爭》這本書描述的現實局勢。 H﹒G﹒威爾斯的思路沒有過時﹐地球的毀滅可以有多種設猜想﹐例如現在出現的禽流感病毒﹐可能轉變成超過1918年歐洲瘟疫的殺傷力﹐在全世界蔓延。 在世界毀滅之前﹐有少數人熱衷於成為人類的敵人﹐到處惹事生非﹐打打殺殺過把癮。 假如我們不想同歸于盡﹐就應當吸取一點歷史教訓﹕為了掠奪資源而挑起種族大屠殺的黑暗勢力和由世界經濟危機引起的帝國主義爭奪戰﹐是剛剛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直接根源。 伊斯蘭代表了光明和公正力量﹐挺得住任何艱難﹐在美國挑起的“反恐”戰爭中﹐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世界危機真相﹐只有伊斯蘭能戰勝黑暗﹐阻止帝國主義野心繼續擴張。 如果這個地球這個世紀末不毀滅﹐未來的歷史屬於伊斯蘭。

  (www.telegraph.co.uk/arts/main.jhtml?xml=/arts/2006/05/21/svniall21.xml)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100 踩:10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2 (50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3 (491次打分)
【已經有1032人表態】
293票
感動
242票
路過
237票
高興
26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