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化透析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穆斯林問候語“色倆目”的文化語言學解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中國穆斯林》    作者:潘世傑
熱度4820票  瀏覽785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3年1月04日 17:36

【摘要】“賽倆目”是阿拉伯問候語“安賽倆目阿來庫姆”的簡稱,意為“願真主賜您平安”,它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文明禮儀用語。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裡,“賽倆目”不僅具有一般問候語無法具備的神聖色彩和跨語言、跨文化魅力,還是一個凝結著穆斯林深厚情感的文化符號。因此,在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中,“賽倆目”有著獨特的文化效應。毋庸置疑,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從文化語言學的視域解讀“賽倆目”的文化內涵,對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阿拉伯及穆斯林的生活禮儀,促進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都有積極意義。

【關鍵字】阿拉伯;問候語;賽倆目;文化語言學


 一、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問候語   

文化語言學是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化所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其交叉領域為“語言,思維、文化及其關係”,當代最活躍的幾個語言學分支諸如語用學、話語分析、跨文化交際理論、翻譯理論以及語言習得理論等,都可以從中獲得本體論和方法論資源。文化語言學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套工具性的交際代碼,更主要的是一種精神現象和文化現象,語言與文化的關係猶如一對孿生姊妹,同根相生,相輔相成,語言之中蘊含著文化,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也得益於語言。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所說:“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並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1)所以當我們研究民族語言時,必須與民族的文化構成、思維方式、認知理念、宗教信仰等元素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同樣,在我們研究民族文化時,也必須借助民族語言進行解讀和分析,因為“在構成民族文化的諸多要素中,最能體現民族特性和民族本色的就是民族語言。……唯獨語言,由於始終植根於與之同生共長的民族大眾之中,就同該民族產生了血肉相依的關係。嚴格意義的民族概念的界定往往不能沒有語言的要素。”(2)足見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關係之密切。

在人類的語言交際行為中,最常用的莫過於問候語。問候語是人們見面時打招呼、寒暄、祝福的一種語言交流形式,也是人類語言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世界上所有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問候語,而且每個民族的問候語也不盡相同,可以說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一個簡單的問候語不僅能體現個人的文化素養,也能體現一個民族的語言習慣、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甚至許多民族的問候語就隱含著社會變遷的歷史資訊。比如華夏民族在上古時期用“無它乎”問候,這與當時華夏先民棲居野處,常受毒蛇侵害,經常命喪於“它”即蛇有關。周秦時期以來,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及社會的變遷,人們常為疾病、災禍困擾,於是“無恙平”就成了人們慣用的問候語。由於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國還流行過“請安”、“萬福”等問候語。曾幾何時,在農耕經濟及“食為天”文化背景下,“吃飯了嗎”也曾是中國最流行的問候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你好”、“早上好”、“晚安”等西方問候語也早已在中國流行。所以,從漢語問候語的變化不難看出中國社會的嬗變及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烙印。

柏默(L.R.Palmer)說:“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相互協助和啟發。(3)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看,問候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表達形式和人們交際的語言符號,她也是語言歷史的承傳和文化情感的傳遞,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當人們用一句問候語真誠的相互問候時,既表達了人們的相互關愛和美好祝願,也傳遞了一種文化符號,而這種文化符號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豐富的情感資訊。

二.“賽倆目”問候語的淵源,規定及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出現以前處於“蒙昧時期”。(4)這一時期戰爭連綿,部落復仇此起彼伏。據歷史記載,在“阿拉伯人的日子’裡,各部落經常為爭奪牧畜和水源而挑起的爭端,有跡可尋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戰爭就有1700多次。”(5)當時的阿拉伯社會既無統一的宗教信仰,又無統一的集權制國家,新的秩序、權威以及道德規範都沒有確立,社會呈無序狀態,所以,平安、和平成為人們的殷切期望。伊斯蘭教興起後,極為重視和平(賽倆目),在《古蘭經》裡,“和平”一詞重複出現過50次之多,(6)從而順應了人們對和平與平安的渴望和追求。值得一提的是,伊斯蘭一詞的本意也是和平、順從、平安之意,故伊斯蘭教也稱“和平之教”。《(古蘭經》載:“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全體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隨惡魔的步伐,他確是你們的明敵。”(2:208)而且和平也是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之一。因此,在告別蒙昧時代,進入伊斯蘭時代這種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阿拉伯人放棄以前以各種偶像祝福的習俗,而開始以“真主的平安”即“賽倆目”相互祝福。爾後,隨著伊斯蘭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賽倆目”不僅成了阿拉伯人最通用的問候語,也成了全世界各族穆斯林的問候語,沿用至今。

“賽倆目”(Salaam)書面習慣寫作“色蘭”,是阿拉伯語“Al-Salaam Alaykum”的簡稱,意為“願真主賜您平安”或“祝您平安”,中國穆斯林習慣翻譯為“願真主的安寧降臨於你們”。(7)值得一提的是,“賽倆目”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問候語,在伊斯蘭文化裡,她具有一般問候語無法具備的神聖色彩。穆斯林認為,“賽倆目”是來自真主的祝福。《古蘭經)》載:“‘平安!’這是從至慈主發出的祝辭。”(36:58)況且,在伊斯蘭教裡,“賽倆目”不僅是穆斯林之間的問候語,也是真主對人類的祝福詞。《古蘭經》載,“他們與真主會見的那天,真主對他們的祝辭是‘祝你們平安’。”(33:44)另外在《古蘭經》裡,真主還以“賽倆目”祝福許多先知,比如真主曾對怒哈、易}、拉欣,穆薩等先知以“賽倆目”祝福。8s J穆斯林還認為,“賽倆目”不僅是穆斯林在今世的問候語,也是後世天堂裡的問候語。《古蘭經》載“他們在樂園中祝辭是‘平安’。”(10:10)另外,伊斯蘭教禮拜的結束語也是“賽倆目”(Al- Salaam Alaykum Wo Rahmat Allah)。毋庸置疑,這些經文都賦予了“賽倆目”獨特的神聖性和濃厚的宗教色彩。

先知穆罕默德也多次強調“賽倆目”的重要,他還把向人致“賽倆目”拔高到“最優功修”的境界。據聖訓記載,“有人問先知穆罕默德,伊斯蘭的功修中什麼最優越,先知說:‘給窮人吃飯,給你認識和不認識的人說賽倆目’”。(9)同時他還將說“賽倆目”列為穆斯林生活中的七項義務之一。(10)因此,伊斯蘭教法將“賽倆目”定為伊斯蘭教的問候語,並規定向人們致“賽倆目”屬於“遜奈”(聖行、可嘉的),回答別人的“賽倆目”是“瓦吉布”(義務、必須的)。(11)關於說“賽倆目”的禮儀,伊斯蘭教法也有詳細的規定,如騎乘者給步行者說,行走的人給坐著的人說,小孩給大人說,少數人給多數人說,客人給主人說,男人給女人說等禮節。同時,說“賽倆目”也有一些相關的禁忌,比如在廁所裡或其他不合適的場合隨便說“賽倆目”是有傷大雅的。根據穆斯林的禮儀,在回答別人的問候時,最好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以更美好的祝福回敬對方為佳。((古蘭經))說:“當有人以祝賀詞祝賀你們的時候,你們當以更好的祝賀詞,或以同樣的祝詞回答他。”(4:86)這裡的祝賀詞廣義上包括任何語言的問候與祝福,當然也包括“賽倆目”。比如,如果有人說“願安拉賜你平安”,那麼對方可以用同樣的祝福回敬,但也可以再加上一句“主的慈憫與吉慶”,以示敬重和禮貌。足見伊斯蘭教對問候語的重視。   

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重“賽倆目”的禮儀,並將“賽倆目”作為情感交流的紐帶。他們普遍覺得,父母給孩子說“賽倆目”能使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祝福和關愛,孩子向父母說賽倆目,能讓父母感覺到孩子的孝心和感恩;夫妻之間說賽倆目,能加深夫妻的恩愛感情;熟人、朋友之間說賽倆目,能增加溝通和信任。向不認識的人致“賽倆目”,能使人倍感親切和溫暖;向遠方的人致“賽倆目”,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經別人之口向其他人致“賽倆目”,能增加友誼,向曾經有誤解、隔閡的人說聲賽倆目,則能冰釋前嫌。總之穆斯林對“賽倆目”寄予了深厚的情感,無論在什麼年代,在什麼環境下,平安(賽倆目)總是他們最喜歡的祝福。戰爭時期,一封平安的家書,可抵萬金。和平時期,遠方遊子的一個平安電話或平安信,可以拭去慈母眼角的淚水;在發生地震、海嘯、傳染病等各種天災人禍時,一句平安祝福,最能安慰人心,也最能表達人們美好的祝願。儘管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其它一些問候語,但對穆斯林來說,最美好、最真誠,最能表達情感和友誼的祝福語無疑還是“賽倆目”。這也表明了穆斯林對平安與和平的渴望與追求。

從語法學的層面分析,阿拉伯語(Al-Salaam Alaykum)的句型是名詞句。根據語法學原理,名詞句要比動詞句穩定,因為動詞句都有一定的時態變化,而名詞句本身則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所以“賽倆目”的祝福沒有停留在早上、晚上或某個時間刻度上,而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祝福。從語言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永恆的祝福要比局限在某一時刻的問候更真誠、更感人、更令人欣慰。正如一位日本學者在談論“賽倆目”的語言效果時所說的:“你看一下穆斯林的祝福語——求安拉賜您平安、仁慈和吉慶!這是向安拉祈禱平安,祈禱永恆的幸福,這種問候與早上好,晚上好等其他問候有著天壤之別,那些物質的、暫時的問候只是希望早上和晚上好,沒有永恆的意義。”(12)

三,“賽飼目”問候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特殊效應

“任何文化都表現為一些象徵符號或符號系統,也表現為人在創造和使用這些符號過程中的思維和行為的方式。(13)賽倆目”作為穆斯林的問候語,其實也是伊斯蘭文化的一種象徵符號,她可以在交際過程中,以最直接的方式把文化認同傳達給對方,把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維繫在一起,即使他們素昧平生,也可能會因一句“賽倆目”而變得一見如故。毫無疑問,在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中,使用“賽倆目”來問候穆斯林,無疑可以增加親和力,這是因為“賽倆目”這個“象徵符號”本身能引起穆斯林的情感共鳴,是對伊斯蘭文化表示認同的最直接的方式,因而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文化語言效果。

 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當今世界,“賽倆目”的語言效應不僅受到文化語言學界的關注,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世界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就曾在“Kingdom of heaven”(天國王朝)這部英文電影中巧妙地使用了阿拉伯語的問候語——“賽倆目”。在這部史詩般的反映十字軍歷史的影片中,十字軍與穆斯林的幾次對話都使用了阿拉伯語的“賽倆目”,凸顯了“賽倆目”的這種跨語言魅力和獨特的語言文化效應。這種英,阿問候語言的交叉互換,被評價為“神來之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說明導演對“賽倆目”問候語把握的爐火純青。在外交場合,“賽倆目”也受到政界的高度重視。2009年6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開羅大學的演講中就曾使用了“賽倆目”問候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注意到,在演講中,當他首先用英語“good afternoon”(下午好)向聽眾問候時,聽眾竟然沒有任何反映,而當他帶來了美國穆斯林的問候,並用阿拉伯語說:“Assalaamu alaykum”(願安拉賜你們平安)時,卻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與喝彩。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開羅阿拉伯聯盟總部演講時,一開始就用阿拉伯語向大家說“賽倆目一阿來庫目”,迎來了陣陣掌聲,一下子就拉近了中國人民與阿拉伯人民的距離,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兄弟感情,受到阿拉伯世界媒體的普遍讚譽和高度評價。這不僅展現了國家領導人在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中的風範和魅力,也正好驗證了“賽倆目”在跨語言交際中的文化效應。

 文化語言學認為,“語言對文化的構縫和傳承是符號的體系形式整體發揮作用的,這使二者具有‘相依為命’的關係,一種語言的發生、擴布、流傳總是與相應的文化的發生、擴布和流傳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一致,一種語言的式微與消亡也意味著一種文化的式微與消亡。”(14)對穆斯林來說,“賽倆目”這句問候語已經超出了一般概念的教法規定,它已經成了伊斯蘭的語言文化符號之一,一旦這個符號被取代,那就意味著穆斯林民俗禮儀的被弱化。所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無論他們的母語是什麼語言,都堅持用阿拉伯語的“賽倆目”相互問候,而不用翻譯。他們覺得,翻譯成任何語言都會失去“賽倆目”原有的語言魅力和文化效應。鑒於此,英語詞典一般都有“賽倆目”(Salaam)詞條,(15)並加以解釋,而不會把它翻譯成“你好”之類,以免失去“賽倆目”的文化內涵。根據現在跨文化翻譯理論,翻譯過程不僅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而且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在跨文化翻譯中,如果兩種文化差異較大,或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不妨採用“異化”的翻譯方法,以保留異國情調。因此,我們也不妨把阿拉伯語的“賽倆目~異化”過來,這樣既能保留阿拉伯語的異國情調和文化韻味,也能體現漢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融化能力,豐富漢語的跨語言交際色彩。反之,如果我們生硬的把“賽倆目”這個具有神聖色彩和深厚文化情感的問候語翻譯成通俗的“你好”,不僅不被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群眾接受,也不符合“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總之,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裡,“賽倆目”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問候語,她不僅具有一般問候語無法具備的神聖色彩,還是穆斯林情感交流的精神紐帶和文化符號,在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中有著獨特的文化效應。14個世紀以來,世界上操不同語種的各族穆斯林都使用阿拉伯語的“賽倆目”相互問候,足以說明了“賽倆目”強大的跨語言魅力,值得文化語言學界做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以便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及不同文化的文明禮儀,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

--------------------------------------------

(I)  Edward Sapir.LanSuage.p 221(轉自羅常培暮《語言與文化》第一頁,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戴昭銘著《文化語曹掌導論》第27-28頁,語文出版社,北京,1996所1 2月第1版。

(3  L.R.Palmer,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p,151(轉自羅常培《語言與文化》第1頁,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蒙昧時代”主要指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阿拉伯社會,在阿拉信文學史裡,一般指伊新蘭教興起以前150或200年這段時間。

(5)金宜久主編《伊新蘭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注:蒙昧時代的阿拉伯詩歌裡常提到的。“阿拉伯人的日子”,約在伊斯蘭教出現前IO0多年間。)

(6)阿布杜·蘭紮格·努法爾《古蘭經》的數字奇跡,161頁,貝魯特阿拉伯書局,第5版.I987年。《阿拉伯語版)

(7)《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 484頁.四川辭書出版杜.1994.成都。

(8)參閱《古蘭經》37:79,109,120.130.I81.

(9)祈學義 譯 朱威烈 丁俊校 《古哈裡聖訓實錄》,(79:9)第4卷105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l2月第1版.

(10)穆斯林生活中的七件義務即.看望病人、送殯、祝福打噴嚏者,支持弱者,幫助受欺負者,說賽倆目.

(11)伊斯蘭教法將人類的行為總結為五大類.義務、可嘉、許可.可惜、非法。

(12)《我們為什麼信仰伊新蘭》麥加新聞出版局.118頁.(來注明出版年月)

(13)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第7頁,語文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月第1版.

(14)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第25頁.語文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日第1版。

(15)參見《牛津高級漢英雙解詞典》商務出版社1997年9月第四版,《al-mawrid A  Modern Englishi Arabic》“茂裡德莢阿詞典”貝魯特百萬知識出版社(Dar el-lim-lil-malayjn),1996年第30版。

(作者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文化 色倆目
頂:238 踩:25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7 (1063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5 (1076次打分)
【已經有2188人表態】
581票
感動
526票
路過
505票
高興
57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