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穆斯林資訊 >> 特別關注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當南亞遇上東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伊斯蘭之光    作者:伊斯蘭之光
熱度2553票  瀏覽127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13:31

  (編按:什麼是文化多元性?異文化之間,注定是衝突抑或相容?文化如何促成社會溝通?城大校長張信剛與巴基斯坦學者Anis Ahmad最近進行了一次文化對談,深入探究箇中的曲折與可能;「世紀版」摘而刊之,以啟思考。)

  張:很高興你能抽空前來,我希望藉此機會增加我們彼此的認識,並互相交流對於文化的看法。在許多人心目中,現代化等同西化,我並不同意這一看法。但我們生活上所用的許多物品,都是歐美科學家們在過去二、三百年努力研製的產物。就算是地球村,雖然包含接近二百個國家,但基本的管理形式都源自歐洲民族國家的概念。教授的祖國巴基斯坦,其實也是以民族國家的組織為範式衍生出來的。在我們身處的世界,國家權力的管治都是基本獲得認同的;古代則不然,我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麼才能改變這個概念。那麼,我們應如何才能求得並非西化的現代化呢?

  Ahmad:首先我真的欣賞你用「我們」這個詞,因為我相信西方最主要的問題,是常常以「我」和「你」的角度思想,永遠也不用「我們」。人類需要改變自身的立場,應從如何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來思考。其次,我也很欣賞你提出關於現代性和使用現代化產物的觀點。我認為我們所用的現代產物,並非一小撮人的貢獻,而是多個世紀累積下來的成果,形成不同形式及形狀的產物。我們現在用的茶杯是個凹入的設計,那不是科技發現或發明,這設計已出現了好幾千年。

  張:順帶一提,即使是瓷這種物料,其英文說法「China」正是我們國家的名稱。

  Ahmad:對。因此我們不能說那就是他們的產物,我認為那樣太慷慨了。這是累積下來的成果,是很多人多個世紀以來的努力。巴基斯坦並非以民族國家的形式出現,而是個伊斯蘭教家庭。我還記得當巴基斯坦成立時,我們向非洲、中亞,以及所有欲前來定居的人發出簽證,因為巴基斯坦是個理念,而不是建基於屬土的地理、種族、語言等國家體制。德國人對德文引以為傲,法國人自恃本身的文化,英國人則以國土感到自豪,因此那是個完全不同的模式。

  崇尚單一思想 沒有將來

  

張:我不是說巴基斯坦符合民族國家的定義,我知道那裏有旁遮普人、普什圖人等等,但其主權、結構、政府機關等,都是從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民族國家體制衍生出來的。主權國家之間互相委派大使,或向聯合國派出各自的代表,就是源自三、四百年前歐洲民族國家的模式衍生出來。

  

  剛才我提到現在所用的物品是過去三、四百年前自牛頓或再早二百年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可能是偏狹的看法。我完全同意你的見解。我亦明白希臘人、米索不達米亞人、中國和中世紀阿拉伯人都作出了不少貢獻。就以西藥為例,療效相當顯著,這是無容置疑的。直至近代,中亞穆斯林阿維森納(或稱伊本'西那 ibn Sina)所著的《醫學規範》(Canon of Medicine),在歐洲都用作教科書,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因此,人類智慧是積累得來的,人與人之間一直都有交流,有時是知識上的,更多時是貿易上的。但無論如何,。自從歐洲出現宗教革命和文藝復興後,他們從古羅馬人、希臘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其他人身上汲取經驗,並且迅速發展。這是歷史事實歐洲力量或文明的迅速冒起,對世界上其他人帶來莫大的影響。它對印度次大陸帶來影響,而最先受到衝擊的很可能是奧圖曼人。最後在1840年,香港的命運也受到改變。

  

  世上每個有能量增長的地方,不論那股能量是有形的物質力量,還是無形的思想和社會制度,幾乎對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有影響,而印度次大陸受到那股力量的影響肯定不小。我知道十九世紀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在奧圖曼帝國時期曾對這股力量作出反應。「順便一提,奧圖曼帝國不是民族國家體制,而穆罕默德'阿里是阿爾巴尼亞人,但他卻是受奧圖曼帝國任命的埃及統治者。」他在很多方面都引發了不少轉變。在印度次大陸上,大家溝通所用的語言也都受到改變。

  

Ahmad:你說得對。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政府和管治問題,殖民地主義者或會藉在管理技巧和政府的優勢,把殖民地主義植根於世上其他地區。談到這點,我們應仔細考慮讓下一代體驗多元性的好處,有多方面的意見,才有將來;只崇尚單一思想,就沒有將來可言。因此,學術界應設法提供多元文化的環境,認同不同背景的人,互相包容和合作。我認為共融是促進各家大學、各種文化、各個個體、各學生的家庭和教職員等緊密合作的關鍵,讓我們建立一個可行的社會模式,正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

  

  其次,我認為我們亦要向下一代反覆強調家庭觀念的價值和重要性。在我看來,家庭是道德倫理的契約,是夫妻雙方的道德態度,不僅要接受對方,也要同時接受雙方的親屬。在伊斯蘭教的傳統中,家庭概念不是指核心家庭,而是指大家庭。因此,一方的祖父母、父母、表兄弟姊妹、叔父,都成為了夫妻雙方的祖父母、父母、表兄弟姊妹、叔父。正由於有了這種共融的聯繫,大家就能同甘共苦。假如我們主張不必負上任何道德倫理責任、不必生兒育女的生活方式,那我們就會踏上摧毀禮節、摧毀社會、摧毀文明之路。

  

家庭 中國人核心價值觀

    

張:身為中國人,沒有什麼比家庭觀念更能觸動我的心。無論是身處中國哪一方、信奉哪個宗教,家庭都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我知道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中國人,都把家庭核心觀念放在首位。在東亞地區中,日本、韓國、中國、越南雖然在本源和語言方面各有不同,但經過幾千年的交往,已經體現了許多學者公認的「儒家價值觀」。

  

  我在山東長大,幼時住在四合院內。四合院這種房屋的佈局本身也鼓勵了你方才所說的家庭生活。前院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客人很少踏足後院。後面有內院和三座廂房,每個廂房住一些家庭成員,可能是幾個核心家庭。因此若干有血緣關係的核心家庭住在一塊兒,通常包括祖父或輩份最高的長輩,而各家也有自己的小廚房。據我的經驗所得,如果大家重視家庭,那就是最自然不過的住屋安排。香港人就不是這樣,如果爺孫關係密切,也只是打個電話,星期天上茶樓喝喝茶、吃吃點心。如果不是很親近,多半兩個星期或兩個月才見面一次,也許每年只見上幾次。這是我所觀察到的情。所以即使在重視家庭核心價值的社會裏,人們也會受到居住環境所影響。

  

  我的疑問是,在都市化的年代,在擁擠的生活環境裏,如何才能維持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讓祖輩的智慧傳給孫輩呢?讓我再舉一個例子吧。多年前,我在匹茲堡大學擔任工學院院長,州政府的社會福利部曾討論如何在城市防止少年犯罪。會中有人指出最好的方法是跨代同住,也就是三代同堂。父母白天工作,祖父母照顧孫兒,這樣祖輩既可感到自身的價值,也不會覺得空虛寂寞。父母下班回家時,祖父母已經做好晚飯。賓夕凡尼亞州當局以為跨代同住是嶄新的意念,但其實早在殖民時代,從歐洲來到北美定居的人就這樣生活。只是到了20世紀,隨都市化、工業化等原因,這種生活方式才消失了。我不知道他們的提議會多有效,但他們肯定不是發現了什麼新意念。

  

Ahmad:很高興你舉出了這些例子。我一直長時間都在思考這些問題,我認為我們先要探討三個範疇。首先,說到工程和建築時,究竟是要建造一個影響我們價值觀的結構,還是要按照價值觀來建造呢?可能性有兩種:一是蓋建四十八層的公寓,每戶只能住2.5個人;另一可能性是在購地和城市規劃時,就考慮如何加入半個客房,讓祖父母來訪時過夜。另外,在學術層面上,我認為有必要引入一些社會科學的概念,尤其是社會學方面,然後還要找出多少所大學會教導年輕人,家庭與社會學的理論是如何相連的。課堂所學並沒有提及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為人夫或人妻、如何建立家庭。至於如何創造未來,也許就要向下一代介紹大家庭的概念,而不只是從書本學習西方社會學的知識。他們應該對家庭、社會有自己的看法,而課本上有關家庭和社會價值觀的每一個句子,都必須認真地理解。最後,談到伊斯蘭教傳統,與你提到的中國家庭其實沒有任何分別。即使在今天,大多數巴基斯坦人還是這樣,只是幾個較大的城市亦和香港一樣要面對住屋問題。不過仍有孩子對家庭有一份歸屬感,他們從不說這是「我」的車子和房子,而會說是「我們」的車子和房子,亦即代表在同一屋簷下的表兄弟姊妹和近親,都會共用這些設施。我相信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應在教育課程中加以強調。

  

張:我仍然想聽聽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一個社會或一群抱持相同信念的人,對外來的挑戰應怎樣作出反應?就以東亞社區為例,過去部分農村的產物須撥來繳稅,支持中央政府及機關的營運,這是東亞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但是,當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出現,情就改變了。比手工藝品更便宜、質量更好、更結實耐用的產品流入,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遭到考驗。過去150年,中國經歷了許多社會動盪,包括太平天國起義、戊戌變法、民國建立、國家內亂,到後來奉行馬克思主義。如今,中國已經開啟大門,在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的情下,盡量與世界其他國家交往。

  

  在目前的世界裏,只要擁有較大能力宣示自己的主張,便擁有優勢,所以我想知道伊斯蘭社會對此有何看法。伊斯蘭的核心理念,是國家權力與宗教權力的結合。在東亞地區,這種概念卻不是社會主流。因此,國家力量和社會體系並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是《古蘭經》記載結合國家力量與宗教權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想請問你,各伊斯蘭社會如何找到應付21世紀的挑戰的方法,而同時又能兼顧文化多樣性及維持本身的信仰系統呢?

  

Ahmad:我相信這是個持續的過程,我不認為可以就這個問題提供任何解決方法,而只能與你一同思考這個重要的議題。正如你所指,政治力量與宗教權力一直都是伊斯蘭社會的核心課題。我們要面對當代的挑戰,包括政治和經濟力量的挑戰。不過,伊斯蘭教信眾可以迅速對此作反應,因為伊斯蘭的政治架構在遵照一些基本原則的大前提下,仍然是很有彈性的,這就容許不同模式同時並存。至於最終是哪個佔優,則取決於其實用性。這些模式須隨時間而改變,但改變的只是形態,而不是基本原則。

  

伊斯蘭 解決問題指引

  

張:曾經有段時間,伊斯蘭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指引。《古蘭經》記載「東方和西方都屬於真主」,因此後來有人高叫「不要東方、西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進一步確定伊斯蘭就是解決方法的理念。我希望我不會冒犯任何人。我的問題是,當人們認為伊斯蘭是解決方法時,所指的究竟是麥地那時期的伊斯蘭,還是經當代人重新詮釋的伊斯蘭呢?

  

Ahmad:你這個議題非常重要。其實《古蘭經》本身也容許不止一種詮釋方法,就像法律一樣,只要不超出基本框架便可。所有這些不同的詮釋當時都受到肯定,直至今天,則用作伊斯蘭法律的次要參考。我們不可能有羅馬教廷版本的伊斯蘭,否則伊斯蘭就再沒有演化改進的可能。另外,伊斯蘭為信眾提供了這些分析工具,毋須神職人員聲明,這就是真正的伊斯蘭。任何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應用。這就是同一時間有各種模式可以並存的原因。不過,當代伊斯蘭在全球各地都迅速冒起,是基於兩種原因的:伊斯蘭是同時存在的,伊斯蘭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是可行的,能夠取代資本主義模式。因此,最少有35位英國學者研究在銀行、金融、租賃等範疇的伊斯蘭經濟。這些研究都是由哈佛、耶魯、倫敦大學等的博士所做,他們亦相信以伊斯蘭的理念原則,應該可以解決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問題。因此當我們說伊斯蘭可以提供解決方法時,並不是句口號,而是有真正的研究支持的。比較西方的成就及伊斯蘭的貢獻,甚至可以為西方的非伊斯蘭教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張:我認為你從當代角度的詮釋,可以總結我們今次的對談。不過我仍希望補充一點。我曾經與一位出色的伊斯蘭學者交流,他說:「相信終有一天有太空人會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不過當他在太空環繞地球時,就絕不可能按照《古蘭經》的規條每天禱告五次,但我仍然認為他是伊斯蘭教的英雄,他仍是忠於伊斯蘭教的。」他不能在飛行時禱告及進行其他儀式,因為在太空中日出日落並非每二十四小時一次,而是可能每兩小時一次。這則軼聞所反映的,我相信就是你所指的《古蘭經》詮釋空間。相信我們可以暫時談到這裏,希望你能再到訪城市大學,再與我們對談。

2_200811171613561LUW42_200811171613561LUW4

2_200811171613561LUW42_200811171613561LUW4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103 踩:15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1 (604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1 (571次打分)
【已經有1120人表態】
297票
感動
271票
路過
272票
高興
28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