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蘭經與聖訓看求知與教學

知識是打開智慧的大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一樣的性格,因此也會走上一條不一樣的路。但無可厚非的是,人唯有在學習中,才會探索到真理的存在。放棄了學習,就等於放棄了自我成長。

心理學家指出,越是層次高的人,他的內心就越寬廣,不僅博才多學,為人也謙虛低調,能夠通過不斷探索新的事物,來鞏固並強化自身。

要知道,世界是不斷在變化的,一個人若想更好地認清世界,就要打開自己的求知欲,敢於探索新的事物,同時也敢於突破自我,其人生才不會出局。

伊斯蘭信仰教導我們,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的主命。伊斯蘭崇尚知識,鼓勵求知,獎勵有學問的人,作為穆斯林,我們必須明白,一切的知識,皆源自真主,正如古蘭經所言:

“贊你超絕,我們擁有的只是你所教給我們的知識,你確是全知的,確是至睿的。”【2:32】

真主教授給阿丹代表語言的“名稱”,說明人類自產生伊始就已具備接受教育,吸取知識的能力,並已具備人的一切屬性。真主將阿丹作為“代治者”,讓他和他的子孫前赴後繼,以天啟方針治理大地是安拉的意志。這一方面說明了人類的起源,同時顯示出人類不同於其它被造物的特殊地位。阿丹及其子孫在這個物質世界佔據的“萬物之靈”的位置,對歷史發展到現在的人來說,根本不需要用別的任何證據去加以證明,因為歷史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永不懈怠地“贊主超絕”,是天使永不更易的本分。他們對安拉的命令絕對服從,永不違抗。

德國海德堡大學實驗與理論心理學教授約阿希姆•馮克(Joachim Funke)指出,沒有知識的指導,人的行為就不可能達到既定目標。換言之,無知的踐行,就好似無頭蒼蠅,毫無方向與希望。然而,嬰兒一出生就知道如何汲取母乳,可是,誰又曾教導過新生的嬰兒去汲取母親的乳汁呢?誰告訴嗷嗷待哺的嬰孩,只有汲取母親的乳汁,自己才能活下去呢?

古蘭經告誡我們,真主是一切知識的源頭,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知識,都是源自真主的恩典。真主還說:“你們當中有人會夭折,也有人活到風燭殘年,以致於他們在擁有知識之後又變得一無所知。”【22:5】

在這節經文中,真主提醒那些懷疑真主能力的人:如果他們認為死後復活不可能,那麼就讓他們參悟人類創造的過程。人的生命一般有兩種情況:要麼早年夭折,要麼年逾古稀,返老還童。“最惡劣的年紀”、“有知之後複歸無知”均代表人極度衰老的年齡階段。

然後,人還應該觀察和參悟植物的生存情況:“你看大地是不毛的,當我使雨水降於大地的時候,它就活動和膨脹,而且生出各種美麗的植物。”即乾旱的大地,毫無生命存在的跡象,當安拉降下滋潤的雨水時,土地就開始萌動、蓬鬆,然後出現顏色各異,味道有別,種類不同的美麗植物。既供人畜食用,又滿足視覺享受。

關於這節經文中的“風燭殘年”,有學者翻譯為“惡劣的年紀”,也有學者譯為“痛苦的老年”,總而言之,真主告誡我們,當人生達到特定階段,人就會逐漸忘卻他所熟知的一切。換言之,真主可以賜予人知識,也會抹去他對世間萬物的一切認知,逐漸失去他曾經所擁有的任何知識。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真主至知一切,他主宰萬物,是人類的終極教導者、引導者。

真主還說:“一個人,原是死的,但我使他復活,並給他一道光明,帶著在人間行走,難道,他與那些在重重黑暗中無法走入光明的人是一樣的嗎?”【6:122】

這是追求真理、遵循正道者與否認真理、固守迷誤者之間的比較。“原是死的,我使他復活”指他原處在迷信謬行之中,後來獲得天啟引導。他們以前的迷誤狀態被稱為“死亡”,足以說明人只有靠正確的信仰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否則只是行屍走肉。“並給他一道光明,他借之在人間行走”,即他通過安拉的正教,獲得了正信真知和透見慧識,用它在紛繁複雜的今世生活中明辨真假是非。

而另一種人,“身陷重重黑暗,不能自拔”,即深陷愚昧、迷信、邪教之中,無回頭的希望。由於他們主觀選擇了悖逆,安拉使罪惡在他們眼中變為“美好的”,以便讓他們在罪惡中陷得更深:“不歸信的人,就這樣被他們的行為所迷惑。”如同安拉使善行在信士眼中變成“美好的”一樣。

這兩種人絕對不一樣!安拉在古蘭中多次打了類似的比喻,以凸顯堅持正信者與固守迷誤者的區別:“究竟誰更能獲得引導呢?是匍匐而行的人?還是在正路上挺身而行的人呢?”【67:22】

“有兩派人,這一派譬如是又瞎又聾的人,那派譬如是又明又聰的人,難道這兩派彼此的情況是一樣的嗎?你們怎麼不覺悟呢?”【11:24】

“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黑暗與光明也不相等,背陰和當陽也不相等,活人和死人也不相等。安拉必使他的意欲者能聽聞,你絕不能使墳中的人能聽聞,你只是一個警告者。”【35:19-23】

須知,伊斯蘭信仰中的知識,就是源自真主的光明,此光明能夠讓我們看清是非與對錯,遵循真主的教導,依據伊斯蘭的方式而行事、生活。

在伊斯蘭信仰中,知識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舉例而言,“科學”這個詞,竟然在古蘭經中出現了779次之多,平均每一章出現7次,僅次於“安拉”一詞。

關於知識的重要性,真主在古蘭經中做了大量闡述,譬如:

“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相等嗎?只有理智的人才能覺悟。”【39:9】

是否能夠認識萬物存在的意義,是有無真知的標誌;而能否區別真知與假知,則是有無理智的標誌。

“真主將你們中的信教者和有學問的人提升若干級。”【58:11】

安拉如此重視穆斯林的生活細節,就是要讓他們在現實生活的具體事務中體現出作為優秀民族的特色,就是要提升他們在世人中的品級。安拉之所以特別提升有知識者的品級,無疑是因為他們以知識指導實踐,以實踐體現信仰的緣故。而這既是對知識的推崇,也是對知行結合的宣導。

“只有真主和學問精通的人才知道經文的含義。”【3:7】

古蘭包含諸多隱微經文的意義,在於考驗人類對安拉的信仰程度。一覽無餘、一目了然的事物,固然對人有考驗作用,但人類尚未眼見,其情形在經訓中又被闡述得十分明確之事,要求人信與不信、幹與不幹時,更具有考驗意義。這種事物的考驗性,體現在人面對理性根本無法理解的事物時,是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能,還是徒勞地去探究,抑或斷然否定?因為安拉是全知萬事的,他知道人類中就有那樣一些心存邪念的人,他們不遵循明確的真理,不走康莊大道,卻始終在尋找製造是非的機會。他們不但對隱微的經文妄加曲解,甚至對明確的經文也作根本不符合語言學及注釋學規則的解釋,他們還為那種與經典整體宗旨背道而馳的解釋冠以種種神秘的名稱。

安拉已經為人類闡明了他們對他的考驗應該有的正確立場和不應該有的錯誤態度,但只有那些理智健全,善於思維的人,方能權衡利弊,擇善而從。

“這些譬喻,我為眾人而設,只有學者才能理解它。”【29:43】

人類超越萬物的最大特點,在於擁有抽象和形象思維的理智,所以安拉為他們設了以上比喻。凡拒絕或無視這種富含哲理的比喻者,就已經脫離了“人類”的範圍而墮落至牲畜不如的境地,因為他們有心不想,有耳不聽,有眼不觀。只有那些善於追求真理的有識之士,才能從天啟教導中獲得教益。據紮比爾傳述,穆聖(願主福安之)讀至這節經文時說:“只有領會安拉的旨意,並竭力順從安拉、遠離安拉惱怒之事的人,才堪稱學者。”

“真主的僕人中,只有學者敬畏他。”【35:28】

也就是說,伊斯蘭所認為的“學者”比起世俗意義的“學者”要有更深、更高的思想境界,那就是他的知識不但能夠認識事物的細節、過程,而且還必須認識其起源和使其發軔者。否則只能是皮毛的,膚淺的,無資格稱其為學者。這樣的學者對人性和世俗具有透見惠識,他們的智慧的基礎,是天啟指導和理性洞見的統一。此外,學者的內涵,還包括他的知識不止於對造物主的存在的認識,還必須通過天啟經典,認識到造物主的一切完美德性。

真主選擇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作為他的使者,命他教導世人、給世人帶來知識與光明,帶領人們遠離無知與愚昧,真主降世給穆聖(願主福安之)的第一節經文,就是“你讀”。

對此,真主在古蘭經中做了如下闡述:

“真主確已施恩於信士們,因為他曾在他們中派遣了一個同族的使者,對他們宣讀他的跡象,並且薰陶他們,教授他們天經和智慧,以前,他們確是在明顯的迷誤中的。”【3:164】

安拉提醒穆斯林始終牢記他賜予人類的最大恩典:真主給人類派遣了“同類的使者”——他使用人類的語言,他與人類有共同的思想情感體驗,有共同的人性特徵,但他向人們講述的不是個人的思想,他號召人們服從的不是他個人的意志,而是他給人們宣讀安拉的啟示,號召人們服從安拉的意志。在服從安拉方面,他是身先士卒的楷模;他要以絕對真理——天啟淨化人類被本身的欲望和外在的撒旦玷污的心靈,以便實現作為真正的人的價值;他給人類教授天啟的知識,使他們擺脫無知、愚昧、迷信、盲從和彼此的奴役,而做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如果沒有這一切,人必然處在赤裸裸的迷誤之中。生活在人為法制、人為道德、人為信仰下的人們的迷茫、偏頗、無奈、空虛等情況,是最好的例證。

為了傳播真主的知識與光明,穆聖(願主福安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與犧牲,但我們必須明白,穆聖(願主福安之)的教學與傳道,極具策略,極其科學,且直擊人心。與此同時,為幫助信士們更好地理解並堅守真主的道路,穆聖(願主福安之)運用各種生動而又簡明易懂的語言,不斷鼓勵信士們去思考、去踐行。

對於穆聖(願主福安之)的傳道及教學方法,學者們做了如下總結:

  1. 穆聖(願主福安之)習慣於溫故知新,他會將同一個話題反復講解三遍,以便人們能夠完全理解;
  2. 穆聖(願主福安之)在傳道授業解惑時經常運用類比法,以此加深聽眾的印象,使聽眾不斷聯想,保持學習該話題的好奇心。舉例而言,穆聖(願主福安之)曾問人們:“假如某人門前有一條河,他每天都洗五次澡,你們認為他的身上還會有污漬嗎?”聖門弟子們答道:“使者啊,這人的身上不會有污漬。”穆聖(願主福安之)隨即說道:“每天的五次拜功,跟它是一個道理。”
  3. 在講解高深話題時,穆聖(願主福安之)會做出生動的口頭或圖形注解。有一次,穆聖(願主福安之)在沙漠中劃了一道線,又在這條線的左右兩邊各劃一條線,正當人們聚精會神地看穆聖(願主福安之)劃線時,穆聖(願主福安之)開始誦讀這節古蘭經文:“這確是我的正道,故你們當遵循它;你們不要遵循邪路,以免那些邪路使你們離開真主的大道。”【6:153】
  4. 穆聖(願主福安之)也會用各種手勢及身體語言加深人們對某話題的理解。有一次,穆聖舉起手掌對聖門弟子們說:“照料孤兒者,會與我同進樂園,就像這樣。”說到這裡,穆聖(願主福安之)將自己的左右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5. 穆聖(願主福安之)會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人們做出實際範例,以説明人們更好的理解與踐行信仰。有一次,穆聖(願主福安之)與聖門弟子們一同準備燒火做飯,他命人宰一隻羊,然後,一名聖門弟子說自己將負責宰羊,另一名聖門弟子則說自己負責剝皮並清理,又有一名聖門弟子說自己將負責煮羊,然後,穆聖(願主福安之)說:“那我就去撿柴火吧。”聖門弟子們馬上說:“不行,我們替你撿。”穆聖(願主福安之)回答道:“我知道你們會替我撿,但是真主不喜歡信士比他人有特權。”
  6. 在解疑答惑時,穆聖(願主福安之)會敏銳地指出該問題的本質,以極其生動的方式去指引提問者。曾有一名貝多因人來問穆聖(願主福安之):“末日何時到來?”穆聖(願主福安之)反問他:“你為末日做了什麼準備?”貝多因人說:“我沒有大量的拜功,也沒有過多的施捨,但是,我為那天準備了我對真主和使者(願主福安之)無限的愛。”穆聖(願主福安之)隨即說:“你會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  

以上,便是穆聖(願主福安之)教學方法中幾個鮮明的例子。放眼當下,穆聖(願主福安之)的指導依舊極具策略且極其科學。

願我們能夠更好的效仿穆聖(願主福安之),以最為佳美的方式傳道授業解惑,幫助並鼓勵更多的穆斯林兄弟姐妹認知信仰、理解信仰、並最終踐行信仰。

-------------
編輯:葉哈雅

出處:IslamiCity

原文: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rophet Muhammad (PBUH)

連結:https://www.islamicity.org/22418/the-teaching-methods-of-prophet-muhammad-pbuh/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