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長眠於北京的著名回族烈士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jpg

馬駿手持全家福留影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四面嵌有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和兩塊裝飾性浮雕,概括地表現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百餘年間,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其中一組(圖1)反映五四運動的浮雕中,有一位振臂高呼,指引方向的青年,他就是以回族革命烈士馬駿為原型塑造的形象。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jpg

圖1

1895年9月,吉林省甯安縣(今黑龍江省甯安市)回族商人馬喜貴(圖2)家迎來了一個男孩,他就是馬駿。馬駿的父親馬喜貴在家鄉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主要經營“增興福”麵粉廠等企業,圖3就是坐落在甯安的“元和盛”老店遺址。在內憂外患的舊中國,馬駿之所以能在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啟蒙者就是馬喜貴。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jpg

圖2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3).jpg

圖3

馬喜貴在家鄉生意上的往來,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了已爆發十月革命的蘇聯。他曾帶回俄文的宣傳冊子,翻譯給孩子們聽。當時的回族社會地位很低,回族兒童不能進入清政府開設的學堂。父親馬喜貴不甘心回族孩子接受不到現代教育,於是創辦了清真兩級學堂。學堂不僅接收回族兒童,而且接收任何願意受教育的孩子。自幼就聰穎好學的馬駿雖然有了學上,但家鄉狹小的天地已經留不住他渴望飛翔的心。圖4是馬駿少年時代讀書學習的清真學校舊址。1912年,馬駿來到吉林省一中讀書。當時正值全國掀起抵制日貨運動,馬駿積極投入到鬥爭行列,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卓越的組織、演講才能。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4).jpg

圖4

1915年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後,馬駿一邊努力學習,一邊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強身健體,時刻準備著報效祖國。圖5為馬駿(右二)在南開上學時和班級籃球隊合影。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5).jpg

圖5

五四運動爆發後,馬駿參與領導天津學生總罷課,擔任天津學生聯合會副會長兼執行部長,率領天津請願團前往北京請願,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登臺演講,號召民眾起來反對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發表六項誓言,圖6為馬駿擬定的《宣誓書》。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6).jpg

圖6

迫於民眾的壓力,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被迫會見了馬駿等被推舉出的學生代表。經過鬥爭,徐世昌終於下令通電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二十一條”上簽字。請願勝利了,京津各界民眾送馬駿一個美稱――馬天安。圖7為馬駿南開畢業合影,第五排右五為馬駿。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7).jpg

圖7

1916年,馬駿在天津南開上學時,和學長周恩來同台演講,因觀點相近、志向相投結為摯友。1919年9月25日,馬駿和周恩來考上新創辦的南開大學文科,圖8為當年《南開同學錄》對馬駿的評語。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8).jpg

圖8

為了說服商會堅持罷市,身為學生聯合會副會長的馬駿,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頭撞總商會議事廳立柱,血濺商會,震驚了天津商界,成功組織了罷市。圖9為天津學生聯合會正副會長合影。左為馬駿。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9).jpg

圖9

1919年8月8日,山東濟南鎮守使、省長馬良槍殺愛國人士的消息傳到天津,馬駿立即聯合了回民中的積極分子郭隆真、劉清揚等作了周密研究,在天津最大的清真北寺門前召開了一次有兩百多人參加的回民大會。馬駿向到會的群眾講演,嚴厲地譴責馬良殘殺愛國者的滔天罪行,並就國家和民族、宗教的關係作了精闢分析。後來到天安門前示威請願。反動軍警鎮壓學生,並逮捕了馬駿和其他請願代表,威嚇他解散學生隊伍,馬駿嚴詞拒絕。在社會各界和學生的呼籲下,8月30日釋放了馬駿等代表。圖10是馬駿從監獄出來後的留影。從中可以看出,雖然身處險境,但他依然微笑面對人生。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0).jpg

圖10

1919年9月16日,馬駿與回民青年劉清揚、郭隆真等二十多名進步青年與周恩來、鄧穎超等一起發起組織了我國最早的革命團體之一“覺悟社”。覺悟社以及雜誌《覺悟》猶如一道閃電,照亮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中國帶來希望之光。 

“世界潮流,洶湧澎湃,來到中華地。社會革命,階級戰爭,青年齊努力。二十幾個同志們,大家攜手作先驅。奮鬥犧牲是精神,推翻惡勢力。”這是由鄧穎超倡議、集體創作的覺悟社社歌。覺悟社組織嚴密,社員之間和對外交往、發表文章都用諧音取筆名。圖11覺悟社部分成員于1920年的合影。後排左起第三為馬駿。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1).jpg

圖11

1919年11月,作為京津學生代表,馬駿赴上海參加全國各界聯合會成立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920年1月,在天津聲援福州慘案的鬥爭中,馬駿和周恩來等先後被捕。經社會各界和青年學生的堅決鬥爭,全體被捕學生于7月獲釋。圖12為馬駿再次從監獄出來後,在天津總商會的合影,第二排左二為馬駿。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2).jpg

圖12

1921年,馬駿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馬駿被黨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並當選為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北京市黨組織遭到破壞。危難時刻,正在莫斯科學習的馬駿奉黨組織調遣回國,擔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開始了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馬駿到任後,很快就恢復了北京市黨組織。不幸的是,1927年12月3日,由於叛徒出賣,馬駿被秘密逮捕。 

馬駿被捕的消息被嚴密封鎖,北京清真寺的一位阿訇冒著生命危險,用阿拉伯文在報紙上寫了“馬駿在北京被捕”,將這一消息秘密傳遞出去。登載消息的報紙輾轉到了甯安清真寺,並由清真寺傳遞給了思念丈夫的楊秀蓉。楊秀蓉即刻帶著三歲的女兒(未曾見過自己的父親),在小叔子的陪同下,到北京營救馬駿,並帶給馬駿幾個蘋果,寓意平安。在獄中,敵人許以高官厚祿,馬駿不為所動,威武不屈,受盡酷刑。圖13、圖14分別是馬駿在監獄裡穿過的衣服和蓋過的被子。值得一說的是,這條被子的被面還是馬駿結婚時,周恩來送給他的禮品。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3).jpg

圖13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4).jpg

圖14

1928年2月15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年僅三十三歲的馬駿。據和馬駿同在一個監獄的一位老同志講述,馬駿被帶往刑場時,身形瘦弱的他表情剛毅、步履堅實。特別是當馬駿經過一個監舍時,還通過柵欄將一個蘋果遞給一位同志並囑咐“保重”,大家知道他這是用蘋果寄託自己的願望,希望同志們平安。 

北京南下坡清真寺的阿訇冒著生命危險搶運出了馬駿的遺體,將其葬在了當時建國門外的回民墓地,也就是今天日壇公園內。圖15為南下坡清真寺,馬駿的後事就是在這座清真寺料理的。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5).jpg

圖15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6).jpg

編外加圖:坐落於北京南下坡清真寺內的馬駿墓碑

馬駿夫人楊秀蓉當時在墓地四周栽種了五棵松樹和一棵蘋果樹,埋下書有“馬君駿之墓” 的墓碑一塊。為了繼承革命遺願,楊秀蓉花重金贖出了馬駿的遺物,藏在了家中的夾壁牆中,革命勝利後將其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馬駿犧牲後,周恩來千方百計尋找烈士遺孤,想利用1928年6月去莫斯科開中共六大的機會,把烈士的孩子們送到莫斯科國際幼稚園,但當時形勢惡劣,沒能找到。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確定馬駿為革命烈士。圖16是1982年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7).jpg

圖16

馬駿犧牲後,妻子楊秀蓉獨自撫養三個子女長大成人。這位被周恩來、鄧穎超稱為偉大女性的人,一生愛著馬駿,無怨無悔地支持著革命事業,並擔負起了將馬駿精神傳承下去的重任。圖17為楊秀蓉在甯安故居留影。從照片中可以隱約看到掛在門楣上的經文,象徵著這裡是回族人家。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8).jpg

圖17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當年楊秀蓉埋葬馬駿的地方――北京日壇公園重建了馬駿墓,並隆重舉行公祭大會。圖18是當年公祭後,楊秀蓉帶著兒子和孫子在馬駿墓前留影。雖然照片已經漫漶不清,但依稀能看到當年的情景。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19).jpg

圖18

1958年2月,北京舉行了馬駿烈士犧牲三十周年紀念活動,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烈士夫人楊秀蓉等親屬。圖19為周恩來會見馬駿家屬和戰友的合影。當時,周總理握著楊秀蓉的手,眼含熱淚地說:“馬大嫂,天安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天安的光榮也有你的一份。你支持天安搞革命,並撫養了烈士的後代,是位了不起的堅強女性呀!”就在同一天,周恩來總理在中海海西花廳抱起馬駿的孫子說:“你的爺爺犧牲了,我就是你的爺爺。”(圖20)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0).jpg

圖19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1).jpg

圖20

1962年12月27日,鄧穎超撰文《回憶馬駿烈士》,她高度評價:“馬駿同志是中國人民、回族人民的好兒子,他對共產主義堅貞不屈的崇高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雖然早已死去,但他的精神將隨著偉大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和勝利而永生!”圖21是鄧穎超和楊秀蓉(右)合影。1988年2月,馬駿烈士逝世六十周年前夕,為了緬懷先烈,表達對革命烈士的敬意,鄧穎超決定重新發表此文。如今此文已收入《鄧穎超文集》。圖22是鄧穎超於1963年給楊秀蓉的一封親筆信。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2).jpg

圖21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3).jpg

圖22

1964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親切接見楊秀蓉(圖23)。這張照片彌足珍貴,反映了周恩來總理和馬駿之間的革命情誼,以及總理對烈士家屬的關心和照顧。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4).jpg

圖23

2015年6月18日,筆者輾轉來到日壇公園大門口時,正是午後兩點,天高雲淡、豔陽高照。從西門進入公園後左轉看到一個指示牌,上面寫著馬駿烈士墓,前方立著一個北京市愛國主義基地的碑。繼續向前,沒走幾步就來到馬駿烈士墓所在地。墓園的正前方是馬駿烈士的半身塑像(圖24),後面是修葺一新的馬駿烈士墓(圖25),分別用漢語和阿拉伯語寫著“回族烈士馬駿之墓”。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5).jpg

圖24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6).jpg

圖25

筆者注意到,在《重修馬駿烈士墓記》中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51年為馬駿同志舉行公祭,在原地修建馬駿墓。新立漢白玉石碑一塊,由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題寫碑文――回族烈士馬駿之墓。1966年開始的十年浩劫中,馬駿墓遭破壞。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後人,時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的鄧穎超親筆題寫碑文――回族烈士馬駿之墓。新建墓南北長7.2米,東西長5.9米,漢白玉做墓體,花崗岩為墓基,三面設艾葉青石欄,四周有松柏環衛,莊嚴肅穆。為紀念馬駿烈士犧牲六十周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新墓前舉行了紀念活動,烈士英名永世長存。” 

來到馬駿烈士墓的西北角,這裡有一個約兩百平方米的仿古建築(圖26),原來是馬駿紀念室。走進紀念室,看著一張張泛著歲月的照片和一件件珍貴遺物,仿佛回到了馬駿當年生活並戰鬥過的那個年代。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27).jpg

圖26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