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回教文化脊樑

【編者按:在中國近現代伊斯蘭教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穆斯林人物,他們分別為伊斯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業績已為人們所共知。但其中有些人物卻在書刊中較少介紹,相關資料不易查到,因而有被人們淡忘之勢。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我們特請馬博忠先生撰寫此文,簡要介紹了唐柯三等&位這樣的穆斯林人物在伊斯蘭文化、教育和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經歷和情況。譬如,他們有的與成達師範學校密切相關,有的與《月華》相關,有的與抗日救國組織相關,他們曾在這些領域頑強奮鬥,各有成就。馬先生此文雖較簡略,但把每位人物的主要活動經歷均已列出,特此刊發,僅供讀者參閱。】

唐柯三

唐柯三

唐柯三( 1882—1950—)名仰槐字柯三,回族,山東鄒縣人。1904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為清附貢生。1906年起歷任內閣中書督辦鹽政處川滇鹽務委員、鹽政院北鹽廳總核。1912年任國民政府第一屆參議員,參加籌建中國回教俱進會並當選為委員。同年在家鄉創辦鄒縣唐氏私立回民小學。1914年任甘肅省稅務局長,1916—1924年歷任外交部派山東交涉員,山東防役總所總辦、山東管理敵國人民財產事務局長,廈門海關總監、山東省路政局總辦、濟南西區道尹等職。1925年5月24日與馬松亭、法鏡軒、穆華亭等在濟南穆家車門清真寺創辦私立成達師範學校,任校長18年。1929年創辦《月華》出版社,任社長。並參加創建福德圖書館。是成達師範學校的決策人,制定了培訓阿漢兩通新型宗教人才的“三長”教育方針。成為中國近代回族教育史上的典範。為民族、為宗教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

1930年出任南京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直隸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總務處長,兼參謀本部邊務處專門委員。 1931—1932年任國民政府調查康藏事宜專員赴西藏解決大白金寺糾紛。著有《赴康日記》。 1932—1937任蒙古會議秘書長、行政院新疆建設計畫委員會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1938年與王曾善、時子周、王靜齋等創辦“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當選為駐會副理事長。組織領導中國回民抗日救國運動。在他主持會務期間派出了“甘寧青抗日救國宣傳團”“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法魯克中國留埃學生朝覲團”宣傳抗日救國。1950年歸真于南京淨覺寺,終年68歲。

王曾善

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

王曾善(1902—1961)字孝先,山東省臨清人,回族。192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25年自費赴土耳其留學,其間為赴土訪問的孫科等要員做翻譯,才華受到重視。1930年畢業于君士坦丁大學,精通阿文、英文、土耳其文。隨後遊歷希臘、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並完成朝覲功課。立志回國後為“興教救國”作貢獻。歸國後赴各地清真寺演講,介紹各國伊斯蘭教發展情況,名聲大振。

1933年任南京立法院第三屆立法委員。並連任第四、第五屆立法委員。1938年在武漢與唐柯三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當選為常務理事,同年受該協會委派任“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團長,赴中近東各國宣傳中國人民抗日鬥爭情況,尋求國際支援。 1949年赴臺灣任立法委員兼“回教協會”理事。後轉居新加坡、土耳其等國。

1949年經新疆赴巴基斯坦,1955年後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任教授。1961年在土歸真,終年59歲。著有《長安回城巡禮記》、《至聖穆罕默德傳》、《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日記》等。

趙振武

 

趙振武

趙振武(1895—1938)名趙斌,字振武,回族,河北省涿縣人,後居北平牛街,少年時入王浩然辦清真兩等小學學習,隨牛街清真寺土耳其教授攻讀阿拉伯文、土耳其文。青年時期和孫燕翼等在牛街辦清真模範小學,吸收貧寒回族子弟入學,中阿文兼授,後入北平法政專門學校邊政系學習,畢業後赴新疆阿勒泰地區服務多年。1923年回北平,任燕京大學歷史系講師,後任北平市政府公務員。1928年應聘兼任成達師範學校國文和回教史課教師。

1929年10月《月華》出版社成立,任編輯。由於主編孫幼銘先生不常在北平,《月華》日常工作都由趙振武主持,享有《月華》“保姆”美稱。著有《西行日記》、《懍齋筆記》、《論譯印〈古蘭經〉上王靜齋阿訇書》等。1932年隨馬松亭阿訇赴埃及送留埃學生,購回阿拉伯文鉛字一套,回國後又翻模鼓鑄成多套。為實現中國阿拉伯文鉛字印刷做出重大貢獻。1937年“七·七”事變後,成達師範南遷,趙振武因重病不能隨行,但堅持愛國愛教立場,拒絕出任一切敵偽職務。1938年歸真。年僅43歲。

穆華亭

穆華亭 1875—1942)字臣武,山東濟南人,回族。自幼入清真寺學習伊斯蘭教經文,同時入私塾學漢文。清末從軍,作戰英勇,不斷遷升,1902年任山東陸軍先鋒官,1904年任南京警備騎兵巡邏隊督練。1907年任天津海關營長,1910年任濟南鎮守使邊防二師副師長。他為人正直清廉,口碑俱佳。1915年解甲歸家,一心認主,熱心宗教事業,積極資助青島、棗莊、濟南等地修建清真寺,獻出私宅建立穆家車門清真寺。 1920年在改革舊式經堂教育思潮影響下,自費赴麥加朝覲,成為二十世紀山東第一位“哈吉”。使他開闊了眼界,瞭解了伊斯蘭教在各國發展情況,認識到改革中國舊式經堂教育必須從辦學入手,回國後,常與唐柯三、法鏡軒等商討並提出辦學的創意,遂親赴北平邀請馬松亭阿訇到濟南辦學,共同創建了成達師範學校。為此舉又獻出多處房屋作為校舍,成為成達師範在濟南時期主要經費捐助人。

 “成師”遷北平後,穆華亭任校董事會常務董事。1932年,“華南文藝”辱教案和北新辱教案發生,穆華亭作為山東代表,赴上海與達浦生阿訇等一起前往南京請願,取得勝利。1937年“七·七”事變後,成師南遷,穆華亭拒絕了回奸馬良的威逼利誘,拒絕為日本人服務,保持了愛國愛教的立場。1942年歸真,終年68歲。穆華亭歸真後北平、天津、青島、棗莊、濟南穆斯林3000多人為其站者那則,並在濟南北大寺立穆華亭碑,表彰他為教一生的事蹟。

薛文波

 

薛文波

薛文波(1909—1984)字錦章,號西村,經名達烏德,回族,北京馬甸西村人。 1933年畢業于北京朝陽大學法律系,參與“北平伊斯蘭學友會”組織工作,後改名為“中國回教青年會”,主編《回族青年》月刊。 1934年創辦馬甸西村回民小學。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參加北平72位著名教授抗日宣言簽名,拒絕日偽威脅利誘,遂化裝赴天津,並隨馬松亭及成達師範師生從塘沽港乘船經上海到香港。1938年2月與王曾善等五人組成“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訪問了印度與伊拉克等九個伊斯蘭國家,爭取各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同情和聲援。

同年當選《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理事,後任該會第三組組長。 1946年任國立成達師範學校校長。1948年第一次阿—以戰爭爆發,他不顧國民黨禁令與馬松亭、馬堅、馬金鵬等組織“援阿大同盟”並動員數千北平回族群眾參加反以援阿示威遊行。1948年秋赴西北任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少將參議兼文化教育處長。1949年起義,1951年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民族顧問身份隨先遣隊進藏。在拉薩創建了第一所回民小學。1953年底回蘭州任甘肅省參事室參事。1979年當選民革甘肅省委員兼民族宗教組組長。

1980年當選甘肅省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1984年在蘭州歸真。著有《回鶻、回回辯》、《回回姓氏考》、《什葉派對中國伊斯蘭教的影響》、《雪嶺重澤》等。

【原文刊載于《中國穆斯林》2003年04期,經馬博忠老師授權端莊發佈,以饗讀者。】

-------------------------------------- 

馬博忠(1941--),原籍山東濟南,回族,抗戰勝利時4歲的他才隨父母輾轉回到北平。是上世紀北平成達師範學校、首批選送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留學的學生。曾跟隨成達師範學校顛沛流離於夢幻灕江、巴山蜀水間,親歷過貧窮、饑餓、逃亡,經歷過堅持抗戰,堅持學習的艱苦生活。主要從事回族教育史,回族人物史略研究。編著有《激情與困頓——成達師範之興衰》,《信仰與人生——馬金鵬先生歸真五周年紀念文集》等。論文和作品多收入《成德達才》、《山東伊斯蘭文史論選讀》、《濟南伊斯蘭教文集》、《濟甯回族文史選集》等書。在《中國穆斯林》、《回族文學》、《開拓》、《上海穆斯林》、《濟南穆斯林》、《廣西穆斯林》、《穆斯林通訊》、《山東省民族與宗教》等刊物發表作品五十餘篇。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