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宗教信仰本能》(節選)

【原著:穆罕默德•宰希里  翻譯:馬斌】

宗教的真正涵義是“順服與尊崇”、“責任與義務”。宗教思想與其它思想認識有著嚴格的區別。闡述宗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之前,有必要先瞭解宗教的本質內涵及人類的本性,以提示人與宗教之間的自然關係和更深層次的意義。然而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及社會的變化,這種人與宗教的關係是否會逐漸淡化為“臨時關係”,還是一種不能分離的本能關係呢?人畢竟是人,他的天賦稟性是生而有之的,故曰“本性”。因此,看來人們的信仰本能不可改變,自古至今如此,無論其信仰什麼,其形式、理解有可能變化,惟人的本能不易變。

信仰是人獨具的一種天賦,人的價值正在於此。誠如人的生活,飲食、情欲、喜怒哀樂等本能,倘若喪失了其中的任何一種,“人性”就會變態或扭曲。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已變了性的人,這就證明了“缺陷”的存在。而真正的“完美”,則是屬於用泥土創造人並賦予其屬性的真主。

20世紀的《拉羅斯大辭典》解釋道:信仰宗教是人類所獨有的本能,即便是不開化的人也是如此。對神及超自然現象的重視是人類永恆的特徵之一。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人的精神如同人迫切需要空氣、水、食物一樣渴求的一種精神食糧。此種感覺貫穿於人們的習慣之中,即自人祖起所表現的宗教本能。

人類思想史已經證明,人類從未放棄過信仰宗教的思想,這種思想往往統治著每一個民族,從古至今皆是。因為,它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所以眾多學者認為,歷史上物質文明的真正動因是宗教。現代歐洲的文明社會也並沒有放棄宗教。

歐洲人提倡的“世俗化”口號是一種表面現象。近現代歐洲的國家與社會,幾乎全都保留有宗教,它們自建國之時就自覺場採取著維護宗教、保護宗教的政策。

研究宗教,首要的是論證造物主的存在,這在人類歷史上從未間斷過。研究的結果或許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正確的目的,或許會陷於迷茫,被種種現象所蒙蔽,遇到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就會感到棘手而停滯不前,致使人類思想固執僵化,從而接受某種迷信或混有種種神話的宗教。真主所啟示的一切天啟的宗教是崇高的,真主把這些宗教啟示于眾先知和眾使者,為人類文明正確的信仰。受保護的天啟宗教包括伊斯蘭教,其崇高價值與世共存。下面我們要研究並闡述宗教在人類生活中的功能及人們對它的渴求。

信仰本能的哲學依據

宗教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們以歸納演繹的方法來論證信仰宗教為人的天性,以揭示信仰是本能的,先天性的。簡述如下:

一,信仰的功能,表現在探索精神世界並瞭解其內在的本質

它不局限于可知世界視聽範圍,而是對宇宙一切現象進行思考:

為什麼創造人?

誰創造了人?

為什麼創造宇宙?

誰創造了宇宙?

其目的是什麼?等等一系列問題,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迫使人們去研究追尋,並最終信仰真主。

人對精神世界探索和思考的本能永無停止。這就是人為什麼會有無限追求進取的原因。無論人類文明達到何種程度,無論有多少科學發現或發明,人面對著浩瀚無垠的宇宙,總想知道個究竟。但科學也無法對這一切作出最終的回答。因為,科學是受宇宙和自然規律制約的,科學的有效範圍僅限於可感知的物質世界。

人死後的結局是什麼呢?人在短暫的生命之後是否還會有什麼永恆?我們與這種永恆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任何人都無法解釋,只能是判斷而已。

二,人類能力的有限及對“強大力量”的需求

這個“力量”在人危難之時拯救人、幫助人,人在恐懼之時無不求助於他,他拯救人使其擺脫困境。這個“力量”是無形的,而人的能力恰恰是有限的。

關於真主,有人曾請教伊瑪目賈法爾·薩迪格。

伊瑪目問道:“難道你沒出過海嗎?”

答:“我出過海”。

又問:“你們遭遇過颱風嗎?”

答:“遇到過”。

又問:“你是否對水手和搶救措施絕望過?”

答:“是的”。

又問:那是你腦海中是否出現過這樣的念頭,有一和種‘超然的力量’,當他意欲時便能拯救你”。

答:“是的”。

伊瑪目說:“那正是真主”。

人內心常常感到存在著能拯救人擺脫死亡與災難、解除人的憂患的“超然力量”,並承認有這種感覺的人,便是有信仰的人。感受到這種“超然力量”而又不承認其存在的人,便是無信仰者。《古蘭經》中有不少章節描述過這些人的心態:如說:“真主使你們在陸上和海上旅行。當你們坐在船中,乘順風而航行,並因風而欣喜的時候,暴風向船襲來,波濤從各處滾來,船裡的人猜想自己已被包圍,他們虔誠地祈禱真主,‘如果你使我們脫離這次災難,我們必定感謝你’。當他拯救了他們的時候,他們忽然在地方上無理地侵害(他人)”(10:22-23)。又雲“當你們在海上遭受災害的時候,你們向來所祈禱的已回避你們了,而你們只有祈禱主了。當主使你們平安登陸的時候,你們背叛了主。人原是孤恩的”。(17:67)

這些經文提示了人類內在的這種無能的精神感受,敘述了人去祈禱無與倫比的玄妙的造物主。危難當頭時他們向真主祈禱,以擺脫患難,得到拯救,並向真主懺悔,許以“屈服、順從”的諾言。而他們一旦得到拯救,即刻忘乎所以,背信棄義,徜徉於迷誤之中。只有得到真主特慈的、善用理智的、尊重自己並思慮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的人,才是忠實履行諾言,篤信真主的人。

人面對整個大自然會感到無能為力,不管他處在身心發展的哪一個年齡段,這種感覺從不中斷。隨著人的不斷成長,“無能”的感覺也隨之加深。即便人達到成熟期,在更大的範圍中他仍感到無能為力,也難以證實他想要證實的領域,也難以控制他已認識到的領域,因此,那種無能的感覺仍然存在。

三,促使人本能地信仰宗教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人類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感到恐懼,這種本能激發人的感情,開啟人的思路,使人去尋覓宇宙的創造者__真主,在真主那裡,恐懼之心方得以平靜,才會感到安然無恙,隨與真主建立密切的關係,爾後虔誠地崇拜敬畏他,這樣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

《古蘭經》的許多經文鼓勵人們觀察浩瀚無垠的宇宙,那遼闊宇宙的各種景象和奇異的被造物,人面對這些景象茫然無措,無可奈何。

《古蘭經》雲:“他創造諸天,而不用你們所能見的支柱”;“他在大地上散佈各種動物。他從雲中降下雨水,而在大地上滋生各種優良的植物。這是真主所創造的,你們指示我吧,你們舍真主而崇拜的[偶像]究竟創造了什麼呢?不然,不義的人是在明顯的迷誤中的”(31:10-11)

有關這方面的經文很多。假如人不堅信真主,面對這些現象不僅無能為力,還會感到驚慌失措而恐懼萬分。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恐懼感只存在於無知多愚的古代,它迫使古人去信仰宗教,使他們不再對此感到恐懼。而當今時代我們感覺不到這些了,內心也不會產生這種恐懼感,所以今天也就不需要宗教了。

回答是:這種恐懼感不但存在於過去,而且存在於現在,將來仍會存在。因為它是無能的一種必然結果,溶於人的本能與能力中,只是這種恐懼的因素發生了某種變化。古人害怕的是日蝕、龍捲風、暴風及一些凶禽猛獸,也害怕乾旱少雨,河流乾涸等等。

而今天,恐懼的因素不僅僅局限於以上這些現象,這對許多科學家來說已得到了證實,他們夜以繼日地在各自的領域中探索,而且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手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科學家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無不感到存在著一種外在的“完美的力量”、“組織萬物的意志”、“包羅萬象的智慧”及“絕對存在的偉大”。譬如癌症及其它絕症的徵候,眼睛的結構、身體各肢體和諧的秘密,胎兒形成時被賦於的性別、大腦細胞的組織和神經系統等等,讓人撲朔迷離。

我們不妨再問一下:人和科學能有效的制止地震和風暴嗎?它曾傾刻間摧毀過多少座完整的工業城市,使數十萬人喪生!

當今人類不需要河流與雨水嗎?當水資源枯竭的時候,昔日的歐洲,今日的亞非,人類不是不約而同地感到它的嚴重威脅了嗎?“後果不堪設想”的警告時不時的震動著世界。

即使科學能夠揭示某一被造物的規律,瞭解其運作情況和其構造的秘密,可也無法改變其規律,而只能加以利用。但對其“揭示”的價值思考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因為,任何被造物都是按照無法更改,無法取代的規律而運行的。如人類為“征服”月球,到火星耗費了數百億資金,但人類能改變它們的本質規律嗎?能調整它們固有的運行軌道嗎?答案是“不能”。

有些認識不清楚的人以為科學對一些曾使古人感到懼怕的某些現象已做出了解釋,諸如:日蝕、月蝕、降雨、雷電產生或太陽月亮運行的現象等。其實,他們只是停留在對這些現象的表徵作了些瞭解的層面上,只能是“做繭自縛”。在涉及到這些現象的深層次的種種奧秘細節時,他們望而卻步。如果他們仍感覺不到內心的恐懼,那只能說明他們多麼象一個稚童不怕燙地接觸火、不知危險地往高速車上撞、不知利害地玩弄電線,不知其價值地撕毀他父親的書籍。知情者對於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個相應的評判標準。他們面對創造者真主的至大而感到恐懼不安。的確,“真主的僕人中,只有學者敬畏他”(35:28)

四、對死亡的恐懼屬於人的信仰本能

死亡威迫每一個人,使他們心驚膽顫而冥思。揭開這神秘的紗幕,《古蘭經》為他們清除眼障,為人類開劈光明之路。於是,人便會自覺自醒,思考他的生命意義,探索人生的真實目的,探究死後的境況,去真正的瞭解另一種永恆生活的價值及今世的暫短風華。是的,今世確是短暫的一種“享受”。這正是人類優越於其它被造物的價值所在,而真正的享受則是死後複生的永存。死後有另一種生活,至愛親朋在那裡相聚,為了證實絕對的公正,每一個人的行為將得到清算,得到其行為的報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伊瑪目阿裡大賢說:“人們是在沉睡,當他們死去時,便才是醒來。”歐默爾大賢在他的戒指上刻著“歐默爾呀!死亡足以勸戒你!”

在那種叛道、頹廢、糊塗、玩世不恭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死亡突然降臨於某一位親人,或是親朋好友,對他們道出真言、從沉睡或錯迷中覺醒,表示信仰………超於人的本能,尋找信仰,便會即刻順從,尊崇祈求,回歸於他們的造物主。然而,他們中有堅定不渝的信仰者,也有隨之便背信的人。

五,探索宇宙規律

探索宇宙及其各組成部分的規律,對於被造物的思考,首先應從人的自身的結構、各個器官及各個系統的功能開始,進而探索宇宙星辰、地球等的運動規律。科學越進步、科學家們對宇宙的廣袤浩瀚、組織的精密及其運動規律,越感到深奧莫測。使他們不得不服從于這種“創造的大能”,這是一種從被造物轉向造物者,從自然轉向非自然者的意向,從果到因,正是理智的激情促使人們信仰造物主的存在。誠如一個有健全思維的遊牧民所說:“駝峰證明有駱駝,腳印證明有行人”。那麼,群星璀璨的宇宙,山巒起伏的大地,波濤洶湧的大海,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全知的、大能的真主存在嗎?

儘管人具有信仰的本能,《古蘭經》仍展示了十分寬廣的領域,藉以促使理智者去參悟研究宇宙及被造物,發現規律,從而堅定信仰。

《古蘭經》雲:“難道他們不觀察嗎?駱駝是怎樣造成的,於是怎樣升高的,山巒是怎樣豎起的,大地是怎樣展開的,你當教誨,你只是教誨(他們的)”。(88:17-21)

我們可以說:《古蘭經》的每一章,特別是麥加章,就有許多有關探索宇宙,參悟宇宙形成及規律的闡述和指示,以激勵人們去參悟真主創造的大能,進而達到對真主的認識、傾服和信仰。

探索幽玄、人的無能、恐懼感、怕死、對宇宙的參悟,這是學者們論證信仰是人類精神本能的五種動因。人莫不有信仰的本能,因為信仰是人自己精神和天性的一部分。一位法國哲學家在回答他為什麼信仰宗教時說:“我不說則已,要說我就不得不這樣回答,這就是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我不能違背這種人類天性。信仰是自身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需求。”

【原載《中國穆斯林》1998年第一期】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