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警鐘:重讀《穆斯林的葬禮》有感

著名的作家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多少年來有很多人在稱讚它,也有很多人在批評它。其中批評的內容主要來自一部分信仰虔誠的人,大家認為作家霍達筆下塑造的虔誠的穆斯林“韓太太”這個主人公是對穆斯林形象的曲解和誤讀,全然歪曲了一個虔誠的穆斯林的真實面貌。

記得第一次瞭解《穆斯林的葬禮》是我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宿舍八個人每天中午吃完飯後就按時躺在床上,集體收聽小說連播《穆斯林的葬禮》。而八個人中只有我們兩個人是回族,其他六個人都是來自天南地北的其他民族,她們都是通過這部小說第一次瞭解穆斯林的生活傳統和信仰。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己民族和信仰的認識也非常膚淺,和大家一樣被小說動人的故事情節感動著,所有的人對於“韓太太”這個人都很厭惡。

時隔二十多年,當我再一次讀完這篇巨著後,不僅掩卷自問:我們為什麼不喜歡韓太太?小說中的主人公韓太太、韓子奇、韓新月等是否依然存在於當今的回族社會中?如果我們僅僅把這三個非常典型的人物做一點簡單的分析,就會發現這三個典型人物就是對目前的回族社會三個不同的警鐘,值得我們用心解讀和思考。

警鐘一:當信仰無法改變人的靈魂的時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儀式上,而永遠無法達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樣的信仰是膚淺的,經不起考驗的,對周圍的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幾乎都是負面的。

“梁君碧”,即後來的韓太太,可能是本書中最有特點的人物,這個從小到大一直很“強勢”的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全書中最虔誠的人,她禮拜、把齋,在生活方式上嚴格地堅守著信仰的規矩,但是她同時也是一個最令人反感的人。嚴重的門第等級觀念使得她親手毀了兒子的愛情;心胸狹隘使得她始終冷落著這個一直視自己為親生母親的孤兒新月;多疑和缺乏愛心使得她讓忠實的僕人老候全家流落街頭,並最終斷送了老候的性命,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根。理解伊斯蘭的人都應該清楚韓太太身上這些不能被人原諒的缺點也正是伊斯蘭信仰價值觀所絕對禁止和反對的。

其實,類似韓太太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乏其人,他(她)們嚴格地堅守禮拜把齋等一系列形式上的功課,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他(她)們就是虔誠的穆斯林的化身,但是實際上他(她)們根本沒有把信仰深入到靈魂深處來修身養性,無法具備信仰帶給人的美好品德和修養。這些人在處理與周圍的 人關係時,並沒有以獲得安拉的喜悅為標準,依然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實際上這是與伊斯蘭信仰基本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所以這樣的穆斯林,儘管他(她)們偶然也有一顆惻隱之心,但是根本無法用信仰來再現人性中的“真善美”。

類似韓太太這樣道的穆斯林對於信仰的破壞程度就像湯鍋裡的老鼠,能使整個群體蒙受損失和破壞,對於信仰的正面傳播具有非常強的破壞力。許許多多不理解信仰的人,或者對信仰一知半解的人,或者徘徊在信仰的門檻邊沿的人,如果不幸遭遇這樣的典型人物,一般都會拒伊斯蘭和穆斯林以千里之外,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宣教了。三十多年前皈依伊斯蘭的著名的英國歌唱家優素福.伊斯蘭就這樣認為:“在當今的時代,如果一個人一生中沒有機會接觸到真正優秀的穆斯林,那麼他(她)將會失去認識真正伊斯蘭的機會”。

如果我們民族中這樣的個體比例有增無減,而且似乎還一直主導著群體的對外形象,長此下去,伊斯蘭能不被誤解嗎?在當今世界,穆斯林比任何時代都需要身體力行信仰的真精神,用《古蘭經》來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培養良好的道德,尤其是我們的信仰提倡的寬容忍耐、謙和公正、從善如流的品德,只有具備這些優秀品德的穆斯林,才能從裡到外完整而真實地彰顯伊斯蘭信仰的精華和真諦,才能讓人們感覺到伊斯蘭教帶給人類的是“真善美”的價值觀。這正是這個時代對穆斯林提出的要求,也是很多虔誠的穆斯林讀者想從小說中發現的身影,可惜,韓太太根本不符合這個要求,所以令有些讀者非常失望。

警鐘二:人類如果過分地留戀現世的物質世界,忘記自己最後的歸宿,從而忽視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徹底走向世俗化。當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死亡帶給這些人的只有恐懼和擔憂,這是小說的主人公韓子奇留給我們的警鐘。

韓子奇,一個孤兒,在跟隨自己的救命恩人吐羅耶定巴巴去麥加朝覲的路上,被世俗的“玉器”所吸引和陶醉,最終放棄去朝哈只的神聖使命,開始進入玉器行業。憑藉著勤奮好學和頑強的毅力終於如願以償地在玉器行業“出人頭地”,獲得了“玉王”的稱號。結果世道滄桑,在經歷戰亂和文革的洗劫後,最珍貴的玉器不僅無法保護自己,而且差點帶來致命的災難,所有被他視為珍寶的玉器最終都離開了自己。在生命的盡頭,回顧自己真實的一生,他開始感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物質和名譽帶來的都是毫無意義的結局,靈魂深處開始自我檢討,最終他懼怕去見真主,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對於信仰的五功,一樣也沒有完成,而且對於自己曾經犯過的罪責深感內疚,覺得自己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穆斯林,所以他一直感覺害怕。因為恐懼和不安,最後,他執意要拿著兒子遞給自己的蠟燭離開這個世界。

韓子奇希望帶著一點亮光走進漆黑的墳墓,這種思想對於沒有信仰的人或者信仰薄弱的人來說非常正常。人性本來都是懼怕黑暗和死亡的,而唯獨信仰才是一種光亮,能夠照亮今世和後世的天堂。所以信仰堅定的人心中永遠充滿光亮,當面對死亡的時候,也自然會帶著信仰的光亮坦然地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會懼怕。

在對待死亡方面,回回先輩們繼承了從聖門弟子開始留下的“視死如歸”的崇高生命理念,這一理念深刻地體現了伊斯蘭信仰給予回回民族的兩世觀。穆斯林既要重視現丗的生活,又要時刻牢記後世真主的考核,今世所有的努力和善功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後世的獎賞-----真主給予的天堂。有了這樣的人生觀,穆斯林任何時候都不能過分貪婪今世的物質享受和榮譽而忘記履行信仰功課,所有的今世事業奮鬥的核心不能離開“敬主愛人”這個核心目標,這樣才能在今世有限的時光裡時刻以信仰為核心去力行善功,為後世積累資本,做到“無私者才能無畏”,這樣的人無論什麼時候離開這個世界,都不會懼怕,因為在他(她)們的眼裡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永恆的後世的開始,一個一生都在敬主愛人的人肯定是帶著平和安詳的心離開這個世界。

信仰可以重塑一個民族的心裡素質,伊斯蘭教給予回回民族帶來了堅毅的性格和勤奮向上的精神,這些在韓子奇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類似韓子奇這樣的人在目前的現實世界裡的確有很多,他(她)們積極上進,在物質世界裡非常努力地拼搏,把一生的精力和時間都忙於追求自己的熱衷的事業、現丗的金錢和榮譽,但是,他(她)們卻忽視禮拜封齋等基本的信仰功課。最後,當他(她)們最終走向生命盡頭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所有的追求的現丗的物質財富和榮譽都無法讓即將遠去的靈魂獲得絲毫安寧,唯獨堅持念著“清真言”去見真主才獲得一點點安慰。難道韓子奇的結局不值得所有的回回人思考嗎?尤其是那些沉浸在物質世界裡而徹底撇棄拜功的人。

這種現象在日益世俗化的回回族群中確是個非常真實的問題,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信仰只停留在口頭的表達,或者僅僅局限于對清真飲食的嚴格堅守,而沒有履行禮拜、齋戒和天課等其它重要功修的話,信仰就已經完全被世俗化,這樣的信仰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是經不起任何考驗的,當人生最後一個考驗----死亡來臨的時候就只有驚慌和恐懼,這就是小說的主人公韓子奇的一生留給我們的警鐘。

警鐘三:回回民族正面臨的家庭教育的危機和警鐘。

韓新月,這個善良、美麗、聰明、純潔的姑娘本來就是真主給予這個世界的最純潔的禮物,她的確像一個天使,在她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真主賦予人與生俱來的“真善美”,可是由於父母不幸的婚姻給了她一個不幸的家庭,結果最終難逃人間的劫難,在鮮花般的年齡裡她淒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淒然離去是整本小說的焦點,也是最值得人們思考的話題。

每一個孩子本來都是純潔善良的天使,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了孩子的成長軌跡和命運,新月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證。其中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兩點,第一,如果韓太太的確踐行了伊斯蘭信仰的真精神,她就會像對待自己兒子天星一樣善待孤兒新月,就會給予新月更多的母愛和關心,那麼新月的命運有可能不同;第二,如果新月的父母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教會她理解信仰的真諦,而不是僅僅把信仰作為民族的生活習慣進行堅守,那麼,自然就不會出現新月的愛情悲劇。

類似新月這樣的悲劇在我們當今的回族現實生活中也層出不窮,很多回漢年輕人都是以浪漫的愛情開始,最終以悲劇式分手結束,其根本的原因是家長忽視了給孩子們足夠的信仰常識的教育,甚至家長自己都不明白伊斯蘭的信仰是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信仰體現在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幸福的婚姻是兩個相愛的人的靈魂的最佳組合,而每一個靈魂都是來自真主的創造和密碼,只有共同敬畏真主的人才能達到靈魂的深層的溝通和默契,這樣的婚姻才能最終幸福快樂。否則,僅僅把信仰作為生活習慣進行堅守,僅僅憑藉堅守清真飲食習慣而組建的回漢家庭,而忘記其核心因素------履行信仰的功修,最後的結果都很難幸福長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信仰要求非穆斯林在和穆斯林組建家庭之前,必須在心裡上和形式上皈依伊斯蘭教的真正原因。

穆斯林從來都並不是排外的民族,相反正是伊斯蘭的海納北川的包容精神才使得穆斯林遍佈世界各個角落的各個民族中,伊斯蘭已經成為全球16億不同種族和膚色的人共同的信仰。中國回族人的“漢人娜娜,回回爸爸”的傳說就是很好的證明,回回民族在形成的過程中就是大批的本地漢族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因為婚姻或者其它原因皈依了伊斯蘭以後形成的一個的信仰共同體。但是,近現代以來,隨著信仰在人們生活各個領域的衰落,很多穆斯林父母對於自己的信仰缺乏認識和瞭解,對於子女們能否能夠堅守和傳播信仰缺乏信心,所以也就沒有信心來接納非穆斯林成為自己未來女婿和兒媳,於是慢慢地嚴守“族內婚姻”的界限,以“隔著教”為理由拒絕兒女們與非穆斯林戀愛結婚,這些情況表面上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信仰缺乏信心,也是信仰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表現。如果不及時從根本上給予糾正,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將面臨更多的困惑和考驗。

從《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這三個主要人物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共同的特徵是儘管他(她)們的身上多少還帶有信仰的痕跡,但是從他(她)們的生活和為人處世方式幾乎全部被世俗化,信仰已經不是他(她)們生活的重心,而是要麼成為了類似風俗習慣一樣的附屬品,要麼成為一種純粹的宗教形式,根本無法改變人的靈魂。而小說中三代回族人生活的時代正是信仰嚴重退化的時期,這是近現代以來回回民族所遭遇的最大的信仰危機時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分析,小說中所刻畫的回族個體應該是非常真實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縱觀今天的穆斯林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民族正在經受的各類考驗,我們不難發現穆斯林如果忘記安拉在《古蘭經》中的教誨,把信仰變成教條和形式主義,只會禮拜把齋和念經,而不懂得使用經典的智慧它來完善品德和造福社會,或者乾脆放棄基本的禮拜功修,一心進入世俗的世界為金錢和名譽而拼搏,這兩種信仰結局無論對於整個“穩麥”還是每個家庭來說,其損失都是災難性的。如果我們自己群體中依然有大批梁君碧、韓子奇式的人物,那麼自然就會有無數個類似新月的下一代。如果這樣的人數比例有增無減的話,那麼我們的信仰最終只會成為一種安葬死者的儀式和工具,長此以往,回回民族將最終失去維繫整個民族的紐帶和靈魂-----伊斯蘭,這才是最讓人痛心的結局,這可能是真正令人傷心的“葬禮”。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急需更多具備“虔誠善良、寬厚平和”美德的韓太太;我們不僅需要事業有成的“玉王”,我們更需要虔誠敬畏,以信仰為核心的“玉王”韓子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天使般的韓新月帶著信仰的光亮,健康而有尊嚴地出入北大等名校。只有那種真正能夠代表信仰真諦的韓太太、韓子奇和新月成為我們這個群體的中流砥柱,才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我們民族的命運才會改變,我們才可能繼續傳遞信仰賦予我們的“真善美”的精神和火炬,並使得它照亮我們每個人的胸膛和人生方向,我們才會成為真正無私無畏、虔誠善良、帶著信仰光亮的穆斯林群體,這樣的群體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會給周圍的人和世界帶來光明和希望。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閱讀和分享《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巨著,也許我們會對霍達女士表示由衷地敬意,感謝她如此深沉地思考和提示,讓我們感覺到警鐘長鳴,讓我們最終通過她的小說解析和糾正了自己,然後勇敢地站起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另外一部帶著我們信仰“真善美”身影的巨著,那才是當今的回回民族應該為之奮鬥的目標。

【阿伊莎.安朏朏2016年3月23日於多倫多】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