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化與華夏文化融和在青海大地上的藝術結晶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各有不同。以回族、撒拉族為主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達9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在廣袤的青海大地上分佈著132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院,這些寺院中有古老的廟宇式中式建築,也有圓頂形阿拉伯式建築。這裡給大家重點介紹幾座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清真寺院建築藝術——

 莊嚴肅穆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154-1.jpg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古城著名的建築,位於西寧東關大街路南一側。該寺創建于明朝(1368—1644)初期,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到破壞,又不斷修建,現存的建築是1913年時重建,1946年時改建並擴建,1979年時又重修。該寺建造雄奇,坐西朝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雕梁彩簷、金碧輝煌,大殿內寬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穆斯林進行禮拜。該寺占地總面積15589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8800平方米,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其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教建築特色。現在的大寺正門是由1999年修建的三層東樓構成,正門主樓下設五個圓形拱門、兩邊拔地而起的高58米的宣禮塔和一處高38米的綠色穹頂組成,氣勢雄偉壯觀:正門內聳立著1946年修建的5個拱門,高10米,寬21米,兩邊矗立著兩座高16米的木制喚拜樓;再裡面是面積達4490平方米的大院;正中間是矗立在院內九階臺階之上的禮拜大殿,面積1473平方米,磚木結構,其建築形式是卷棚、大殿、後窯殿合為一體,兩脊一卷、五轉七式,由145組斗拱托起,飛簷高翹,特別是前簷25組如意斗拱造型獨特,華麗大氣;殿內76根巨柱支撐著縱橫交錯、榫卯相扣的150根大樑、246根檁條以及千根長椽組成穹隆崇高的屋頂。禮拜大殿正脊中央有三尊藏傳佛教如意法幢的金頂寶瓶,據說這是修建大殿初期由甘肅省拉卜愣寺院僧侶送來的禮物,這一象徵著民族團結的金制寶瓶在國內伊斯蘭教寺院內實屬首例。屋頂呈飛簷形式的南北廂樓建在庭院南北兩側,兩樓均為木制結構,上下14間房屋,北樓建築面積為838平方米,南樓建築面積為904平方米。三門院內石板鋪地,五門庭院大青磚鋪設,院內松柏吐翠、樹木垂陰,處處都顯得古樸典雅,肅穆莊嚴,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青海省目前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與西北地方著名的西安化覺巷清真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現在,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每逢穆斯林的“主麻日”(聚禮日)就有7-8萬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人數為國內第一,被中國伊斯蘭協會列為全國禮拜人數最多的清真寺。2012年穆斯林開齋節期間,大約有30萬穆斯林在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以及周邊街道上同時參加節日禮拜,創下歷史記錄。

1986年5月27日,西寧東關清真大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精雕細刻的平安縣洪水泉清真寺

154-2.jpg

洪水泉清真寺位於平安縣洪水泉回族鄉洪水村。距西寧市30多公里,該寺以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及建築藝術而聞名遐邇,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遊景點。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整個寺院由照壁、山門、喚醒樓、碑樓(被毀)、禮拜殿及學房等組成,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相傳,該寺在修建過程中曾先後動用了300名木匠、300名瓦匠,前後耗時整整13年時間才得以竣工。其建築均按照中國古典漢藏寺院形式而建,設計奇特,在建築風格上,大量融合了漢回藏等民族的建築藝術,尤以磚雕、木雕圖案最為優美,所雕圖案大部分為“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麒麟送子”、“吉祥八寶”、“萬蝠圖”等及大量南方特色。據說洪水泉清真寺的雕刻技藝和山西省的民居古建築上的工藝雕刻十分相似,很可能是來自山西的工匠修建的。寺內的雕刻同時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現有眼睛的動物圖案等傳統觀念,具有清真寺中少有的獨特風格。寺院坐西朝東,佈局精巧,主要景觀有照壁、山門、喚醒樓、禮拜殿等,其磚雕、木雕圖案繁多,工藝高超、建築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間民俗吉祥圖案的寶典。

來到洪水泉清真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於寺院正南的由水磨青磚砌成的照壁,它正對山門,長10米、高6米、寬0.86米,由仿木青磚砌成一字影壁,屋簷、斗拱、滴水等磚雕飾件做成殿頂建築。照壁正中鑲嵌著一對倒立的方框,方框內用磚雕刻著一組鳳凰在上、麒麟在下被稱為“鳳麟呈祥”的圖案,照壁背面是鑲嵌在牆壁上的六角形花瓣,雕刻著255朵形態各異的花卉圖案。山門朝南,面闊三間,前後帶廊,為古建築上的歇山頂風格。山門無大樑,頂棚全部由短橫木交錯摞架,俗稱“二鬼挑擔”。喚醒樓位於寺院正東,是寺內最高建築,為一座三層三重簷六角尖頂磚木結構的塔式建築,底層呈正方形,喚醒樓兩側帶掖門。塔的二層三層都呈六角形,均用木料建造。高塔由兩根巨柱支撐,人稱“通天柱”。週邊回廊用12根柱子襯托,回廊磚砌牆面正中建有東西兩個門。該塔建築結構精巧,磚雕精美,飛簷斗拱,頗為壯觀。禮拜殿位於寺院正西,是寺內主要建築。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帶前廊,五開六抹雙扇門,歇山頂宮殿式建築。大殿前簷中間三間柱子上雙面鑲嵌有透雕精美的“二龍戲珠”,兩邊柱口牙子上雕刻著“鳳凰展翅”圖案,寓意祥瑞、吉慶。大殿前廊兩邊的筒子牆上雕刻著巨幅“孔雀戲牡丹”、“四季平安”、“萬事如意”、“文房四寶”等精美圖案。洪水泉清真寺宏偉的建築,以佈局緊湊、工藝高超、建築奇特而著稱於世。能在如此的大山深處見到這樣精緻的古老建築,大凡來此的專家學者以及眾多遊客,無不為之讚歎、稱奇。來自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專家霍鶴博士曾兩次參觀完該寺後激動地感慨:“太奇妙了,我跑遍了世界許多地方,從沒見過這樣奇妙精美的清真寺建築,真是太神奇了!”

 2014年5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佈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1943處名錄中,平安縣洪水泉清真寺古建築榜上有名。

紅軍修建的清真寺——紅光清真寺 

154-3.jpg

紅軍修建的循化縣紅光清真寺在我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紅光村(原贊卜呼村),有一座紅軍修建的清真寺——紅光清真寺。這是一座由被俘紅軍戰士修建的清真寺。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所屬之九軍、三十軍和五軍共計21800餘人,奉命西渡黃河,於11月10日組成西路軍,在徐向前、陳昌浩等的率領下進軍河西走廊。蔣介石看到紅軍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急命統治甘肅、青海兩省的馬步芳糾集10萬餘軍隊,對西路軍進行防堵、圍剿。紅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不怕犧牲,浴血奮戰,歷時5個多月,殲敵2萬餘人。由於孤軍作戰、敵我力量懸殊,紅軍西路軍最終還是失敗了,但紅軍西路軍為爭取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39年至1946年間,青海軍閥馬步芳把從甘肅河西走廊被俘的400多名紅軍西路軍戰士組成“工兵營”,押解到現在的循化縣查汗都斯鄉贊卜呼村,沿黃河南岸從事伐木、墾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間共計開墾荒地1700多畝,修建巨型水車5架,住宅圍牆60多處,學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盤,油坊5處等。紅光清真寺就是由當時被俘的紅軍戰士設計、取材、施工而修建的,全寺占地約4畝,四合院佈局,由喚醒樓、南北配房、大殿組成。

被俘紅軍西路軍戰士在建造該寺時,採取各種方式與敵人進行了機智頑強的鬥爭。在修寺過程中巧妙地將紅五星、鐮刀、斧頭、工字、領章等象徵革命的圖案雕刻在花磚之中,鑲嵌在牆壁之上,至今“紅星”、“鐮刀”仍然在大殿屋脊、牆壁上閃閃發光。

站在清真寺大殿正前方,抬頭看大殿的屋頂,可以清晰地看到屋脊的花雕上鏤空雕刻著許多高約幾釐米的五角星;在距五角星不遠的附近,有彎口朝上的月牙形雕刻,月牙上帶著小小的手柄,像一把彎彎的鐮刀。還零散地分佈著一些被刻成H形的圖案,這些都是變換了形狀的“工”字。此外,在大殿屋脊的兩側牆壁上,冠以五角星鐵帽的釘子酷似一朵朵怒放的梅花,奪目耀眼。

由於紅軍西路軍戰士修建的清真寺在全國實屬罕見,造型獨特,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和保護價值。1998年12月,經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該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海東地委、行署命名為海東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該寺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我省最早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惟一一座伊斯蘭教寺院。

古樸典雅的化隆縣阿河灘清真寺

154-4.jpg

化隆回族自治縣阿河灘清真寺,位於該縣甘都鎮阿河灘村,建始于明朝萬曆年間(西元1323年),現存寺內的建築物主要是明代所建。寺院整體上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群,南北寬34米,東西長57米,占地面積1938平方米。門面共有三重建築,即照壁、牌坊、宣禮樓。第一重建築為照壁,由大青磚疊築,壁頂為青磚雕飾的雲龍翹脊。第二重建築為正門,是古代牌坊式磚木結構。第三重建築為一座獨立的木制宣禮樓。禮拜大殿為3進6開間,建築面積540平方米,具有中國傳統殿宇式建築風格。據說,這座古建築寺院是居住在阿河灘村的撒拉族先民砍伐甘都東山上的木料修建的,自創建以來,因未遭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至今仍然保留著民清時代原有的面貌,在省內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1988年9月15日,阿河灘清真寺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循化縣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築群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公佈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七處文物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白莊鎮科哇清真寺、張尕清真寺、清水鄉河東清真寺、孟達大莊清真寺等四座寺院作為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築群躋身“國保”行列。

科哇清真寺:位於循化縣白莊鎮科哇村,建始於西元1403年,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禮拜殿614平方米,宣禮樓1座,南北學房為面闊兩間的帶廊配房,東面有新建耳房。1986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尕清真寺:位於循化縣白莊鎮張尕村,建始於西元1404年,占地面積3335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禮拜殿1座,面闊5間,進深5間帶後殿。宣禮樓4層,高23米。1988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東清真寺:位於循化縣清水鄉河東村,建始於西元1425年,建築面積1225平方米。南北兩院佈局,禮拜大殿為宮廷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5間。宣禮樓由6根通柱支撐,高17米。1988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達大莊清真寺:位於循化縣清水鄉孟達大莊村,建始於西元1480年,占地面積1344平方米,建築面積992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禮拜大殿,宣禮樓通高17米,帶廊配房南北各5間,耳房6間。1986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四座古建築清真寺共同的特點是,其建造年代歷史悠久,寺內建築都為中國古典廟宇式風格,禮拜大殿均為磚木結構的宮廷式建築,其建築形式是卷棚、大殿、後窯殿合為一體,單脊單卷,飛簷走壁;宣禮樓、大門均為純木制結構,雕樑畫棟,木雕圖案醒目大方,樣式精美別致,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和保存價值。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