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與感恩

4444.jpg

一桌飯菜,或一桌美味佳餚,看似簡單,其實來之不易,最能凸顯安拉的大能和對眾僕的慈愛。

安拉從天空降下生命之水,荒蕪乾旱的大地如獲甘霖。於是,就可以看到春暖花開,大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農夫忙著去耕耘,澆水,施肥,收割…

春華秋實,此時大地一片豐收的景象,農夫笑顏逐開。百穀百果百味各歸其類,芬芳四溢的果實從田間地頭車載斗量,紛紛運向大小城市市場, 運向商場,最後擺到餐桌上供人們吃,喝,品嘗,思考……

春夏秋冬就像一列載滿貨物的火車,一路向我們駛來,源源不斷的把需要的糧食,蔬菜,水果,煤,天然氣,石油等向人們送來,卸下……迴圈往返……

所以,古蘭經裡說,‘教人觀察自己的食物吧……’

 二

儘管如此,我們大部分人對安拉的跡象和恩典熟視無睹,而真正感謝安拉的人往往是經歷和體驗過饑渴的人。例如,經歷過1958年‘餓節’的父輩們知道什麼是饑寒交迫,他們知道五穀雜糧的味道和價值。現在人,尤其是喜愛肯德基必勝客的才華橫溢的年輕一代,尤其大學生,大都是賈寶玉式的人物,看到糧食時不知為何物,真正做到了夫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句話。他們雖然天天好日子如過年,但是不領情不感恩。關鍵是他們沒有體驗過毛先生饑腸轆轆肝腸寸斷的饑餓療法。

弱勢群體們飲食起居比較簡陋,所以,他們中虔誠敬意的人比較多。他們一年裡如果吃上一頓美味佳餚,感謝之情頓生,讚美安拉不斷,好‘讀瓦’不停。而城裡的成功人士們,頻頻赴宴,頓頓手抓伺候,卻日久生厭,冷酷之心頓生,於是,禮拜時鐵石心腸,紋絲不動。正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所以,聖訓中多次強調‘吃三分,喝三分,空三分’;‘病從口入’。

 ‘……在城裡,教門虔誠的人要少得多,因為他們吃的肉類,麵食和副食品很多,已使這些人基本上變得冷漠無情和處事漠然……荒年餓死的人往往是富人,存活下來的是些窮人’(伊本 赫爾敦《歷史緒論》p113)

波斯著名詩人薩迪在他的名著《薔薇園》(清真寺裡稱為《古斯棠姆》) 裡,提到戰亂時一個大胖子和一個瘦骨嶙峋的人被俘關進了同一間牢房,為了防止他們逃走,牢門被砌住了。隨後人們忘記了此事。等到十幾天後人們記起兩人打開牢房門時,發現那個瘦子眼皮一閃一閃,他還活著,而大胖子早已被餓死了。

 三

七年前家父(願至高無上的安拉憐憫他)歸真。那天站者那則送亡人回來,路遇一陌生老人,名努哈。他說自己專程從蘭州趕來送家父。主要原因是五十年前,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家父管過他一頓飯,僅此而已。當他回憶起往事時,其情景特別感人。當時永靖陳井窯溝裡,流放著成百上千的阿訇和穆斯林等勞改犯,其處境極其悲慘人寰。著名的白哈馬志信阿訇伍德阿訇當時就在那裡幹苦役。現在的老人們都熟知此事。當時約二十多歲的努哈到窯溝裡頭看望父親返回永靖縣途中,已是饑寒交迫,饑腸轆轆。時值饑荒年代,糧食匱乏,無處求食,正在無可奈何之時,安拉的安排,遇到在縣城一國營店鋪當營業員的家父。於是吃了令他終身難忘的一頓飯。

有關一頓飯的文章莫過於《一碗陽春麵》,那是一篇日本婦孺皆知的文章,讀後令人潸然淚下。讀者不妨上網看看。

總之,齋戒的含義就是感恩,就是知道五穀的味道,平時吃飽喝足的恩典,從而真正感謝安拉。

可是人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中國文化只是教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卻沒有讓人去思考創造百穀百果百味的安拉的大能和恩典。類似的例子如,很多患者痊癒後感謝醫生‘醫術精湛,妙手回春’,卻忘記感謝賜予生命和健全體魄的主。通讀中國文化,翻遍水滸三國紅樓夢,都是‘士遇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皇恩浩蕩’,都是教人如何崇拜皇帝,服從上司,領導器重,教人如何對名人歌功頌德,感恩戴德,幾乎看不到感謝上天造化之恩的文字。這是傳統文化無法走向全球,而是走向死胡同的致命傷所在。簡言之,中國文化教人感謝人,不感謝安拉。

既然提到了中國文化,也順便說幾句伊斯蘭文化,做簡單的比較。

文化人們都知道,人類歷史上的眾使者,聖賢哲人如孔子,改革家馬丁路德,宗教家如佛陀,索羅亞斯德,帝王將相秦皇漢武到革命導師馬恩毛列斯,以及凱撒大帝到成吉思汗等等,都沒有達到我們的使者穆罕默德(願安拉福安之)所達到的成就,例如,今天地球上人類居住地的三分之一是他的追隨者——穆斯林的家園,而前面提到的那些偉大人物大都已經成為歷史和傳說或只是擁有數量有限的追隨者。同樣,伊斯蘭歷史上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學者如燦爛星河,光彩奪目,但是大都不為人知,原因之一是伊斯蘭不提倡推崇人,禁止崇拜人。例如,穆斯林有自己的許多歷史學家,比如赫爾敦,他的《歷史緒論》讓西方人欽佩不已,比起西方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更加精彩。再如醫學家伊本 西那,哲學家伊本魯士德,數學家等等。穆斯林不需要學習西方亞里斯多德,馬可波羅,莎士比亞,盧梭等等。國人開口閉口都是西方名人的原因是西方喜愛鼓吹推廣自己名人的結果。簡言之,伊斯蘭文化突出的是感謝安拉。

乾脆再扯遠些,這裡說二則與兩種文化有關的趣事。

《東周列國志》載,春秋時晉國內亂,太子重耳帶領七英傑出逃,路過五鹿。時過中午,君臣饑腸轆轆,饑渴難耐。重耳命大臣狐偃向田間地頭的農夫求食。農夫不但拒絕提供食物,而且扔給一土塊嘲笑他們。於是,君臣大怒,抽出寶劍欲斬殺農夫。這時狐偃急忙勸阻道,‘得飯易,得土難,土地國之基也。天假手野人,以土地授公子……’。意思是上天借農夫之手把國土賞賜給公子。於是,重耳急忙下車拜受土塊。後來,果如狐偃所言,此地都歸重耳所有。狐偃可謂是獨具慧眼之人。

後來讀伊斯蘭史,發現與此有驚人相似的一幕。時值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執政。穆斯林三萬大軍在薩阿德率領下與波斯帝國派遣的,由魯斯坦姆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對陣卡迪西亞。哈裡發命令薩阿德在開戰前派遣使團奉勸波斯皇帝歸信伊斯蘭。薩阿德派遣幾位使節來到波斯千年宏偉壯觀的宮庭,來見皇帝葉茲裡德。皇帝看著衣著樸素的幾位阿拉伯人,不屑一顧。聽了一番穆斯林精彩陳述之後,他當庭命人拿來一籃子土,表示就像拿這籃子土一樣,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穆斯林。 阿西姆邁步向前,把籃子放在肩膀上,說:“我是使團的首領。”接著他就疾馳返回去見薩阿德,他說,“請接受我的祝賀,因為敵人自願把他的國土送給了我們。”他的意思是,至高無上的安拉借國王之手,把波斯帝國的土地送給了穆斯林,薩阿德對這種解釋非常高興。 果如其言,不到一年的時間,波斯帝國土崩瓦解,全部成為穆斯林的疆域直到永遠。所以說,阿西姆也可謂是獨具慧眼之人。

這兩件事,一件發生在三千年前的中國春秋,另一件發生在一千四百年前的波斯,兩者相距近萬里。其本質都是至高無上的安拉借他人之手把國土賞賜給他所意欲的人。簡言之,這兩件事都可以用這段阿葉提(古蘭經文)做概括:‘國權的主啊!你把國權賞賜給你所意欲的人’(古蘭經3:26)

【原標題:齋月隨筆】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