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穆斯林.下】五女生辦藝展訴說頭巾的故事:我們都是一樣的

子石記得,她們籌辦的香港穆斯林女性展覽開幕那天,一個印尼姐姐抱着她哭了很久,說來港多年也沒遇過一個肯主動認識她們印傭的ethnic Chinese(華裔),子石她們這班女生是第一人;她亦沒想過自己的故事能被公眾看見。
策展的五個女生有的是居港回族回教徒,有的是華裔穆斯林,亦有與伊斯蘭教沒關連的華人。她們發覺一般港人只憑空想像「包頭巾」的人如異域分子,卻很少翻書看資料,認識香港穆斯林歷史和文化,於是辦了一個面向主流的藝術展覽。策展女生們問:「活在同一城市,我們何曾了解過這班香港穆斯林女性的故事?」(
攝影:鄭子峰)

上回提到,五個女生創了個組織「Muslim Women in Hong Kong」,盼為大眾與在港穆斯林搭起對話的橋樑:【華裔穆斯林.上】包頭巾=異族人?香港有5萬華人信伊斯蘭教!

子石說,以往關於香港穆斯林的資料,多記載於厚厚的書本和學術論文中,「這樣很boring(沉悶),我們就想如何把一班香港穆斯林女性的故事,透過藝術展覽、分享會等較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

近日她們借用大學場地舉辦藝術展,請來逾25位在港穆斯林女性當「藝術家」,透過創作工藝品、畫作和錄像等媒介,講講自己日常生活的遭遇,並展出這些作品,開放予公眾欣賞。子石認為:「藝術不一定只在Art Basel或畫廊,她們如此平常的故事也能創作成公諸於世的藝術品。」

子石、劍平和嘉敏(左起)說她們還是學生,籌辦活動來較順利,「借場地、找合作伙伴時,別人不會有很大戒心,認為都是學生辦辦活動」,這亦讓她們比起一般穆斯林團體,更能接觸到大眾。

頭巾下的靈魂:都是獨特而立體的人

策展的女生覺得,穆斯林已經常被港人誤解,而族群內的女性就更被刻板定型。「例如以為她們因為宗教和家人壓逼,所以一定要戴上頭巾,被常遭受剝削和暴力對待。」因此,她們訪問了十多名穆斯林女性作主題作品「一頭巾一故事」,各自訴說自己因為頭巾而被歧視的遭遇,也有人講出自己不戴頭巾的原因。

「戴頭巾原本是為保護女性的容貌,以免招來異性的目光,保持低調。但有穆斯林說她在香港戴上頭巾,感覺變成被注視的異類了,那麼她不戴罷了。」劍平說。她指伊斯蘭教並沒強逼女信徒包頭巾,隨她們的生活便利或個人原因自主決定。劍平多年皆沒戴頭巾,父母亦沒多解釋家族信奉的回教教義;直到她大學二年級那年自研回教,認同了這信仰對自己的身份意義,就每天戴上了頭巾。「有些人與我一樣,戴頭巾來提醒自己言行要遵守信仰。」

子石說穆斯林女性在香港戴頭巾外出示人,需要很大勇氣,包括信教後的華裔港人,一直都未能克服心理障礙,也有巴裔少女恐懼頭巾。「那不僅是在頭上披一匹布。還象徵了穆斯林女性這個人。」她們認識一個媽媽帶孩子外出,經常被誤認為「工人姐姐」,就因為她頭上的一塊布巾。一個香港華裔女生嫁給巴裔丈夫後戴上頭巾,感覺自己被主流隔離,開始疑惑自己的身份認同到底是哪裏人。頭巾在一般港人想像裏等於異族人,讓穆斯林女性感到困擾。

藝術展有穆斯林女性寫詩道出過去沈默的心聲,亦有非洲穆斯林拍攝錄像,重演自己幾年前坐大陸出口蔬菜的小船來港,希望申請難民資格。

印傭有不能啟齒的信仰?

有時歧視並非來自她的宗教,而是膚色、種族和身份。她帶記者看一段錄像,是一個來港尋求難民庇護的非洲裔穆斯林;她重演自己初到香港,戴頭巾抱着小兒子在街頭問路,卻沒人肯停下來協助她,大概因為他們是黑人。

還有一班寄人籬下的印尼姐姐。「有些僱主覺得她們身份卑微,所以其宗教信仰也不被尊重──工作時不准戴頭巾,亦不准她們煮自己吃的清真食物等等。當然,也有人幸運遇上好僱主,就准她們一天五次禮拜、讓她們處理豬肉後用特別清潔用品洗淨雙手,這是關乎香港的僱主怎樣看印尼姐姐的身份。」子石周末會走到印傭聚腳的公園,與她們聊聊。「家傭是她們其中一個身份,她們也是伊斯蘭教徒、業餘化妝師、攝影愛好者或喜歡cosplay的人,是一個立體的人。」

 

劍平說,有些穆斯林女生認為戴頭巾能使她無需再為自己打扮或造什麼髮型,亦有些女生認為戴頭巾也可以很時尚,甚至上網教其他穆斯林如何以頭巾配合衣飾穿搭。

去異化 由穆斯林的生活日常說起

嘉敏接着說:「其實不想分她們或我們是否穆斯林,但問題是當她們確是與我們不同,如何能做到和而不同?」展覽中有幾幅賣相精美的餸菜相片,有班戟、螺絲粉、雜菌炒菜等,看上去與日常餐點無異,「其實當中的食材,以及宰殺動物來煮食的方法,都用上清真的方式。」

子石指着幾張清真寺相片,其中一座位於巴哈馬德,建築風格具當地特色。「在世界各地屬於伊斯蘭教徒的清真寺,當中又有不同,它們當然不只是阿拉伯式的圓頂建築,還有更多融合了的當地建築的風格,看上去不覺得是外來者。比如在廣州、杭州等城的中國四大古清真寺,蘊含中華文化元素。」子石說。

 

馬哈巴德一所400年歷史的清真寺,融入當地建築風格,寺內外看上去與那裏的其它建築物無異。

場內還有其他說明伊斯蘭教徒衣食住行的藝術作品,參觀者要細看才能理解當中與平常人生活的異同。「你看這幅樹木年輪相片,無信仰的人會說天公造物,穆斯林會說安拉賜予,基督教徒形容是上帝所造。分別僅在於我們頌讚的對象不同而已。」

嘉敏覺得這次想說故事如此平常,只是主流世界不曾主動留意。「你來看看,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當那女子戴上頭巾後,你便帶有另類目光看着認定異常的她。」

 

展覽開幕那天有過百人,包括非穆斯林到場支持參觀,子石(中)說,場地位於商學院,不少師生這幾天路過也駐足看看。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