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種族的穆斯林群體
衆所周知,香港有所謂六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孔教。這六個本地主要宗教群體中,若以群體成員而論,相信最特別的要算是伊斯蘭教社群。其他五個宗教群體,其大部分成員都是華人,但伊斯蘭教的信徒卻包括多個不同種族。本地穆斯林為數約30 萬,當中既有華人,而更多是非華人,其中以南亞裔和印尼籍穆斯林為最多。
香港穆斯林群體多元種族之構成,與本港的殖民地歷史及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南亞裔穆斯林的祖輩,最早可追溯到1840 年代香港開埠之初,隨英國人從同屬當時大英殖民帝國的印度漂洋而至的穆斯林士兵、警察、獄吏、商人和海員,是他們首先將伊斯蘭教傳入香港。香港開埠早期,各族群携手把寂寂無聞小漁村建設為聯繫東西的國際商港之歷史過程中,從事不同職業的印度穆斯林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穆斯林人數衆多,加上其與殖民地政府關係密切,因而獲政府提供便利,讓他們很快便建成專屬的宗教設施如清真寺和墳場。可以説,始建於1849 年的中環些利街清真寺(香港開埠初年,生活在中環區的印度穆斯林因禮拜需要而自行籌建)、建於1870 年的跑馬地回教墳場、始建於1896 年的尖沙咀九龍清真寺(當時稱爲香港軍團清真寺,軍方爲駐尖沙咀威菲路軍營的穆斯林士兵而建),以及建於1935 年的赤柱清真寺(當時的監獄署為赤柱監獄的穆斯林獄吏而建),都默默地訴説著南亞裔港人祖輩的移民故事。
今日香港所指的南亞裔穆斯林,主要源自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三國。在20 世紀中葉之前,卻不存在這種國別的分野,三地同屬歷史上的印度疆域。本來是統一的國度,爲什麽會變成三個國家?
這樣的國家分裂又是發生在什麽時候呢?史上有名的莫臥兒帝國,從1526 年到17 世紀,以外族穆斯林的身份,統一了印度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統治著以印度教教徒為大多數的印度,並開創了一個經濟繁榮和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踏入18 世紀,莫臥兒王朝衰落,讓英國人有機可乘,經過百年的時間,逐漸侵蝕和奪取整個印度,實行殖民統治近一個世紀1858-1947)。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向英國爭取獨立,卻因爲宗教問題而變成印度(印度教徒佔大多數)和巴基斯坦(以穆斯林為絕大多數)兩個國家。1947 年建國時的巴基斯坦,包括東西兩部分,兩部分國土互不相連。至1960 年代末,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發展存在明顯差距,加上語言不同,最終導致東巴基斯坦於1971 年分裂出去,變為獨立的孟加拉。
隨英國殖民主子移入香港的印度穆斯林,有些返回家鄉渡過晚年,有些在香港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後者衍生了「本地仔」族群,指稱印度穆斯林與華人女子結婚所生的後代,即印中混血兒穆斯林。
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穆斯林組織「香港伊斯蘭聯會」,有過百年歷史,最初由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來到香港的印度和馬來穆斯林商人成立。他們本想暫時居留,其後因香港提供的商業機會而長住下來,並結婚生子。聯會也因此漸漸變爲代表「本地仔」的穆斯林組織。
爲什麽稱爲「聯會」呢?據該會解釋,因爲任何國籍的穆斯林都可以加入成爲會員。據伊斯蘭的教導,穆斯林大家庭不分地域、種族、國籍、社會階級、性別等,成員之間沒有任何藩籬。在種族主義囂張的殖民地時代,聯會這個主張不啻是濁水中的一股清流。
「本地仔」因其華人血統及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是南亞裔穆斯林中最容易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一群,其融入程度甚至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失去了父傳的伊斯蘭宗教認同,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香港世俗化和經濟掛帥之社會環境,實不利於對宗教的持守和實踐。如果自身的宗教意識薄弱,便很容易在世俗化的洪流中被淹沒,被主流社會完全同化,而喪失了本來的宗教身份認同。因此,不難想像,香港穆斯林群體同時存在著流入和流出的兩個反方向情況。
無論流出的情況如何,香港穆斯林群體不斷有新成員流入以作補充。新流入的成員中,依然以南亞穆斯林為主。無論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印度,抑或是獨立後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三國,都一直與香港維持著緊密的聯繫,從未間斷。尤其是在人員的來往上,由於家庭、商業、工作等原因,長年都有新的南亞穆斯林遷入香港,以港為家,紮根發展。因此,今日大家所見的南亞裔穆斯林,可能是第一代移民,也可能是第二、第三、甚或第四代移民後裔。
1960 年代起,有新一批爲數不少的穆斯林商人從印度東南岸城市如Chennai、Keelakarai、Kayalpatnam 等地移入香港,他們大多從事寶石生意。這新一批來自南亞的穆斯林,與較早前遷移到香港的南亞穆斯林有明顯之不同。此前移入香港的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西北部,他們之間的通用語是烏爾都語(Urdu)或旁遮普語(Punjabi)。1960 年代來港的印度東南岸穆斯林卻操泰米爾語(Tamil),而且他們有著屬於南印度的伊斯蘭文化傳統,與北印度的有異。在香港整個穆斯林社群中,南印度操泰米爾語穆斯林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徵,也許是這個緣故,他們之間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
1979 年,他們正式成立了香港印度穆斯林會,以團體的名義透過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香港穆斯林群體的代表性組織,由四個屬會組成,負責管理清真寺、回教墳場和清真認證等事宜)參與穆斯林社群的管理。
上面提到今日香港所指的南亞裔穆斯林,主要源自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三國。不論源自哪個地方,他們都努力參與本地的經濟建設。具有優勢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本地仔」中,很多是政府公務員或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印度和孟加拉穆斯林大多從商,而巴基斯坦穆斯林中也不乏商人,有些更因而致富,屬於香港社會較爲富有的階層。不過,巴基斯坦穆斯林中,更多屬勞工階層,除了往昔祖輩從事的警察、護衛等傳統職業外,在香港工業蓬勃發展的1960、1970 年代,他們中也有當工廠工人,其後當香港經濟騰飛,他們參與的行業又擴及建築、運輸等。
香港於九七回歸前,又有新一批穆斯林移入,那便是今天已經普及到大部分港人家庭的印尼傭工。港人家庭需要雇用傭工幫忙,由來已久。自1970 年代初,香港便有輸入外傭政策,早期的外傭多來自菲律賓,港人雇主多屬富裕和中產階級。從1990 年代中期開始,輸入外傭的來源地擴及印尼,自此以後,在港的印尼傭工數目持續增加。一般來説,印尼家傭比其他外籍傭工更願意學習廣東話,因此更能夠與普羅大衆溝通。近年,隨著香港人口老化,不少獨居老人由印尼家傭照料。這便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香港人口中很多年幼的和年老的,都交由印尼傭工照顧。她們不只成爲本港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對香港的貢獻更是不言而喻。
印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國家,自然地,來港就業的印尼傭工大部分是穆斯林。宗教信仰講求個人誠信,絕無強迫。每個穆斯林對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伊斯蘭教導遵守多少,純屬個人決定。正如本地的華人或其他族裔穆斯林一樣,來港的印尼穆斯林,對宗教的持守程度各有差異。因此,有些印尼傭工戴頭巾、穿長袍,有些卻與一般港人穿著無異。一般來説,印尼穆斯林傭工的底綫是不吃豬肉,並在伊斯蘭齋戒月進行齋戒,這是她們對自身伊斯蘭宗教身份認同最起碼的實踐模式。
一直以來,伊斯蘭教在香港屬於少眾宗教(目前穆斯林佔香港750 萬總人口中約4%),很可能不爲大部分港人所知,更遑論有所認識。印尼傭工的到來,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社會效果:由於她們爲數衆多,而又深入到本地人家庭,港人開始知道有伊斯蘭教這回事。與此同時,少數族裔成爲了香港社會一個熱點議題。故此,踏入2000 年後,印尼傭工穆斯林和南亞裔穆斯林形塑了香港的伊斯蘭現象,加之國際上與穆斯林有關的各種新聞大事,如911 及其他以伊斯蘭教之名而進行的暴力事件,在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下,伊斯蘭教的「知名度」在香港頓時大大提升。
從以上可見,外族穆斯林在不同時期的移入與香港之社會經濟發展緊密關聯。最新一波的穆斯林移入香港,則與港府從世界各地吸引人才政策有關。21 世紀起,香港的各所大學招收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當中不缺來自穆斯林國家的學生,這趨勢一直有增無減。近年,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有更多穆斯林國家的學生得到獎學金來港升學。以香港歷史最長的兩間大學為例,香港中文大學,保守估計,目前來自於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穆斯林學生,爲數超過100。香港大學的外國和本地穆斯林學生則估計超過200 人。
來港升讀博士學位的穆斯林學生,不少於畢業後留港發展,有些獲科學園的企業聘用,成爲本港的科研隊伍成員。據估計,目前在科學園生物醫療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等企業工作的穆斯林科研人員愈50 人。
可以預見,穆斯林在香港社會的身影將會越來越明顯。香港作爲多元文化的社會,港人作爲這個社會的主人翁,又對伊斯蘭文化瞭解多少呢?
-----------------
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本文主要介紹香港穆斯林群體的非華人部分,讀者如欲瞭解更多本地穆斯林的情況,包括華人穆斯林和清真寺等,可參閱下述書刊:
1. 霍揚揚,《 獅子山上的新月: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源流與傳承》,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20。
2. 優質教育基金「絲路與灣區:伊斯蘭與中華文化的相遇與交流—— 中一至中三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範疇體驗與探究學習計劃」《學生體驗及探究策略手冊暨大灣區伊斯蘭群體發展掌故》介紹香港伊斯蘭群體部分
https://www.cuhk.edu.hk/crs/csic/silk-road-greater-bay/cb2.html
【資料來源:《香港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