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利街清真寺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文物價值評估報告

歷史價值

位於些利街 30號 的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又稱些利街清真寺 (下稱「 清真寺 」),建於一九一五年,由孟買商人哈吉·穆罕默德·埃薩克·埃里亞斯 (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

捐款興建,以取代原址的舊清真寺。該建築在一九一六年落成,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 [1]

清真寺 在 見 證 本 港穆斯林 社 群 的 發 展 方面,有重大歷史 價 值。隨著全球海上貿易浪潮 和十九世紀 英國 開 始管 治香港,不 少 穆斯林,主要為印度商人及船員,隨 東印度公司商船 來到香港。此外,英國派遣了印度穆斯林駐 軍,亦有印度穆斯林來 香港從事警察、獄警 及銀行文 員等工作。十 九世紀中 葉 開始,穆斯 林 社群 主要聚居在摩羅上街和摩羅下街 [2],首 個 聚 禮 (Jamat,意指 集會或宗教聚會 )也是在摩羅下街 的露天地方進 行。在 禮拜場所興 建前,這種 在戶外聚會的做法維持了一段時間。 為 應 付 香港日益增長的穆斯林社群所需,一些來自印度次大陸並在香港建立業務的穆斯林向香港政府申請興建清真寺。一八四九年,當局把劃為內地段第268號的一幅土地 (即現時清真寺所在地 ),以象徵式租金租予香港穆斯林社群的四位信託人,即 Shaik Moosdeen、 Mahomed Arab、Shaik Carther及 Hassan Malay,為期 999年,以興建一座清真寺。 [3] 這些信託人是當時 從事海上貿易的著名印度穆斯林,又或與英軍有密切關係的人 。第一座清真寺 (masjid), 由少數信徒捐款興建 ,於一八四九年落成,是一 座 可容納約150人的 小 石屋。信 託人 及政 府 於一 八 五零 年九 月 二十 三 日就 租用該地段簽訂雙聯契約。

第一座 清 真 寺 很快便 不足以應付香港迅速增長的穆斯林 信 徒,遂 於一九一五年被拆 卸,以現時的清真寺取代。鑲嵌在寺前的奠基石顯示該寺於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五日奠基 。新的清真寺可容納 約400名會眾。清真寺現由香港回教信託 基 金總 會 管理,仍然 是 香港 穆 斯林 社群 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

建築價值

根據奠基石上的資料 ,清真寺的建築師為何道謙 (Abdoolhoosen Abdoolrahim)。清真寺建於半山區一處斜坡,可從些利街梯級穿過拱 門 抵達。其 布局呈狹長長方形,沿東西向的軸線而建。朝拜牆 (Qibla)面向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 沙地阿拉伯城市麥加 的「克爾白」(Holy Kaaba,又稱「卡巴天房」)。東面的門廊上方建有宣禮塔,是昔日用於呼喚信徒進行每日禮拜 。[4]

清真寺以混 凝土和磚建成 ,宣禮塔由清真寺正面外牆的花崗石柱支撐。正門門廊角落處 建有金屬旋轉 樓梯,通 往上方圍繞宣禮塔而建的八邊 形露台,以及通往禮拜 殿屋頂

的連 接 橋。正 門 門 廊和 小 庭院 鋪 有雲 石地磚,建有矮圍牆圍 繞,上方蓋有 簷 篷 和後來加建的 鐵皮屋頂。這空間 是 潔 淨與不潔的分界線,信徒及訪客必須在門廊脫鞋 後才能進 入禮拜殿。禮拜殿有入口三處,內部沒有間隔,朝拜牆 設 於禮拜殿盡頭。信徒在進入清真寺禮拜 前 需洗滌雙手、面部、手肘、頭部、雙腳和足踝 ,而盥洗區設 在清真寺教徒住所 (Musafir Khana)旁邊 , 與清真寺完全分離 。

清真寺 具 豐富的伊斯蘭清真寺 建 築 特 色 。 宣禮塔蓋有圓 拱 頂,配 以尖 飾。正門門廊的拱門,以及禮拜殿的三個拱門入口,均為多 葉形 尖拱門設計。側立面和宣禮塔上的門窗亦 以 尖拱裝 飾,窗葉 嵌有多 葉形尖拱彩色玻璃。禮拜殿中央天 面 建有八 邊形 圓拱 頂,圈座 裝 有 八邊 形彩色玻 璃窗。朝拜牆 上 有一「米哈拉布 」(mihrab),是帶洋 蔥 形尖拱開口的壁龕,兩側各有一個形 狀 相同但較小的壁龕。該處是清真寺內裝 飾 最豐富的部分。此外,米哈拉布 亦有 擴音效果。伊 瑪目(即教長 )在清真寺主持禮拜頌經 時,會面向米哈拉布,讓聲音反彈到身後的信徒。米 哈拉 布 旁邊 放有一 張具百年歷史

的木製 宣講 台 (mimber)。[5]庫法體 (Kufic)書法圖 案在清真寺隨處可見,主要見於門窗和壁龕的上方,以及中央圓 拱 頂圈座扇窗 戶的中間。小 庭院 的矮圍牆和屋頂的護牆有圓形的城齒裝 飾,每隔一段距離 所設的座墩頂有尖飾。禮拜殿屋頂四角建有尖塔,頂端同樣 配 以尖 飾。宣禮塔頂 部飾以 新月和星星標 誌 。

保持原貌程度

清真寺自一九一五年興建以來,很大程度上保持 了原貌。較明顯的改動是以鐵皮屋頂遮蓋了部分小庭院。然而這加 建 部分 在 有需 要時 可 完全 移 除,而 不會 影 響清 真 寺的 結構完 整性及設計。清真寺的外部現時髹上淺綠及白色,但過去曾髹上不同 顏色,舊照片中顯 示早期曾髹上暗 紅色、一九九零年代的白色,以及淺綠和深綠色。清真寺自興建以來一直發揮其原有功能,有助提升 其 原 貌 保 持 程 度 和豐富其歷史。

罕有程度

清真寺 是 本 港 甚 為 罕見的建築類型 , 它 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也是兩 座戰前清真寺之一。[6] 在所有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特色中, 以 宣禮塔在本港最為 罕見。

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

清真寺體現了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在尖沙咀九龍清真寺及灣仔愛群清真寺興建前,些利街清真寺是本港穆斯林進行 崇拜 和 聚會 的重 要 場所。清 真寺 每天進行五次禮拜,逢星期五會有大批信眾參加。[7 ]鄰近清真寺的 摩羅廟街 及摩羅廟交加街 顯然是 因清真寺而 得 名。清 真寺是該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 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 的一部分,這地標見證着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清真寺與中 環至半山自動扶梯 系統 只是數步之遙,吸引訪客及旅客前往。

組合價值

清真寺與 鄰 近 的 清真寺教徒住所 (二級歷史建築 )有着密切的歷史及社會聯繫。清真 寺及其附近其他的 重要宗教建築,包括聖心教堂、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及猶

太教莉亞堂 (全屬一級歷史建築 ),展現出本港文化及宗教的多元性。此外,清真寺附近亦有其他法定古蹟及已評級歷史建築,包括 羅便臣道 15 號 (二級歷史建築 )、太子台台階 (三級歷史建築 )、荷李活道 20 號(三級歷史建築 )、包括前 中 區警署、前 中央裁判署 及前 域多利監獄等三組 法定古蹟 的大 館及甘棠第(法定古蹟 )。這些建築反映本港的歷史及社會文化發展。

-------------

1 根據一九一五年及一九一六年 的《 工 務 司 報告》所記錄,清真寺在一九一五年開始興建,一九一六年完工。

2 「 Lascar」 指來自印度或東南亞的船員 。 摩羅上街和摩羅下街的街名,大概是以街道主要聚居的人士命名。

3 土地註冊處,「地段編號:內地段第 268 號 」。 內地段第 268 號 的政 府 租 契 ,租予香港 穆斯林 社 群 信託人 用作清真寺。

4 清真寺裝設擴 音 器 後,宣禮塔已不需再作原本用途。伊瑪目現時會使用麥克風主持禮 拜 。

5 宣 講 台 (mimber)是附有梯級的講壇, 設於清真寺內米哈拉布的右方,是伊瑪目星期五禮 拜 時 作 宗 教 和 道 德 演 講「 呼 圖 白 」(Khutbah)的 位置。宣 講台的梯級數目多為單數,較為平實的是三級設計,但亦有九級以至 11 級的設計 。 固定式的宣講台一般是石結 構 , 而非固定式 的宣講台大多為木製,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內 的 宣 講台即為後者。 根 據 宣 講台上的刻字,該 宣 講台是由本地一位 華 人 穆斯林 MA Chik Ting 先生於一九一五年所贈 。

6 赤柱清真寺建於一九三七年。

7 穆斯林信徒每日禮拜五次,即晨禮 (Fajr)、晌禮 (Zuhr)、晡禮 (Asr)、昏 禮 (Maghrib)和宵禮 (Isha)。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