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土地——探訪埃及巴勒斯坦難民村

01.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人沙馬·侯賽因在房間裡休息。她的家庭以回收垃圾維生。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02.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人侯賽因·羅格展示由埃及政府頒發的巴勒斯坦難民旅行證。出生於埃及的巴勒斯坦人無法得到埃及公民身份,持有的旅行證需定期審核。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03.jpg

03.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兒童在一處蓄水池旁玩耍。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04.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兒童在一處房屋前玩耍。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05.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婦女艾瑪·賈巴爾在廚房為家人準備午餐。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06.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兒童駕駛驢車。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發(艾哈邁德·戈馬攝)

08.jpg07.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一名巴勒斯坦婦女在一條小溪邊過濾溪水。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08.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巴勒斯坦難民在分揀垃圾。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發(艾哈邁德·戈馬攝)

09.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一名巴勒斯坦婦女頭頂燃氣罐行走在路上。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發(艾哈邁德·戈馬攝)

10.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幾名與巴勒斯坦難民混居的蘇丹兒童在村裡一處樓梯上玩耍。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記者 潘超越 攝

 11.jpg

6月17日,在埃及東部省“法德爾島”村,來自巴勒斯坦和蘇丹的難民一起合影。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省,有一個名為“法德爾島”的村莊,居住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約30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埃及,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村名中的法德爾是村莊的建設者之一,“島”則是對這塊被政府遺忘、被當地人隔絕的土地的戲稱。儘管出生於埃及,村裡的巴勒斯坦人卻不能享有與埃及公民相同的權利。婦女在埃及人的田裡務農,男人通過回收垃圾維生,孩子無法前往公立學校接受教育,村裡的醫療、飲水、電力、燃氣等基礎條件尤為艱苦。村長賈巴爾說:“這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地。”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埃及的巴勒斯坦難民約有5-7萬人,主要分佈於首都開羅、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口岸。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埃及沒有專門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埃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狀況堪憂。新華社發(艾哈邁德·戈馬攝)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