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托靠安拉

托靠安拉,是任何有教門常識的穆斯林再熟悉不過、甚至聽膩煩了的話題。即便如此,穆斯林現實生活中對於托靠安拉,仍然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理解偏差、錯誤甚至是極端,並把這種錯誤的理解付諸實踐,一句消極的‘托靠安拉吧’,意味著什麼都不用做了、‘聽天由命吧’,把一切責任全部‘推卸’給了安拉。托靠安拉真的是這樣的嗎?

安拉說:“托靠永生不滅的主吧!”(25:58)

“讓信士只托靠安拉吧!”(14:11)

“誰托靠安拉,他就使誰滿足!”(65:3)

故此,托靠安拉,是安拉的命令、使者的筍乃。

安拉還說:“只有這等人是信士,當紀念安拉的時候,他們的心在顫抖:當安拉的跡象被宣讀的時候,它給他們增加了信仰,他們只托靠他們的養主。”(8:2)

諸如此類的經文比比皆是,甚至托靠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的頻率超過禮拜和封齋。

《利雅德聖訓集》中記載:安拉的使者經常念:“主啊!我只順從你,我只信仰你,我只托靠你……”又說:“心像鳥兒一樣的人,將進入天堂。”“假若你們真實地托靠安拉,那他一定給你們恩賜給養,猶如他給鳥兒給養一樣……”

毋庸置疑,托靠安拉是穆斯林應有的品質,穆斯林完事必須托靠安拉。

但什麼是正確、完美的托靠呢?

僅僅閱讀以上經訓,你確定能正確地把握、理解托靠的意義和要求嗎,能夠動輒以此類經訓為‘依據’,指導別人如何托靠,指責或判斷他人的行為屬於托靠,或違背托靠嗎?!  顯然未必!要正確地理解經訓中的托靠,必須有更具體的解釋,和現實的實踐作為參照。

對托靠最完美、最直接的實踐性解釋,就是使者‘拴住駱駝’的聖訓。艾奈斯·本·馬利克傳述說:有人騎著駱駝來見穆聖,問道:真主的使者啊,我是拴住駱駝呢,還是放開它再托靠呢?穆聖說:拴住駱駝,再托靠!

顯然,這位聖門弟子對托靠也有了錯誤的理解,認為托靠與栓駱駝不能同時存在,二者是矛盾的、非此即彼的。或者他認為栓駱駝便傷害了托靠,或者托靠就不能栓駱駝。穆聖及時糾正了他的錯誤,指導他什麼是真正的托靠,穆斯林完美的行為應該是托靠和行動互為表裡。

如果按照這段聖訓的精神,我們親自詢問使者,他會如何回答?!

使者啊,我們想要錢,是積極工作、經商,還是托靠?他定會回答:你們努力再托靠。

我們想發展教門,是努力奮鬥、宣傳還是托靠?定答:努力奮鬥宣傳再托靠。

我們想收穫莊稼,是辛苦耕耘還是托靠?定答:辛苦耕耘再托靠。

我們生病了,是尋醫問藥還是托靠?定答:尋醫問藥再托靠。

針對當下某些侵犯我們宗教合法權益的行為,我們是積極發聲、爭取我們的合法權益,還是托靠?使者定會答:積極爭取再托靠!

……

另外,如果當下我們口中的‘托靠’,包括穆斯林的全部行動,那麼,穆斯林‘正確的、完美的行為’必須包括兩部分、缺一不可,否則便不能達到行為的完美,只抓其中任何一部分便是偏激:外在主觀的行動和內心的托靠。行動與托靠,各占穆斯林全部行為的一半,只有行動並托靠,才能達到穆斯林行為的完美,才可能及格甚至滿分。如果只有內心的托靠,而沒有外在的行動,穆斯林的行為最多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數,絕不能及格。

如果我們口中的托靠指的只是內心行為,是一種心理狀態、想法,和外在行動是獨立的兩個概念,二者互不干預、不相矛盾、各自獨立存在的話。那麼,穆斯林托靠的同時也必須要有外在的行動。因為行動是身體的、外在的、物質的,托靠是內心的、精神的。穆斯林要物質和精神、外在和內心兼具。

如果把內心托靠和外在行動獨立開來,外在的行動,並不代表不托靠安拉,也不代表托靠。因為托靠是內心的狀態,和外在行動沒有關係。外在行動的同時,內心是如何想的,和外在行為沒有必然聯繫。所以,單純以外在的行動,並不能判斷內心是否托靠安拉。

舉例:一年輕小夥感冒不吃藥,而說‘我托靠安拉’。

不吃藥就意味著(內心)在托靠安拉嗎?!不一定。或許他內心托靠的是自己強壯的身體,或其它因素。或許不吃藥的時候他內心在想,小小的感冒即使不吃藥,扛上幾天也會康復。他口上說著托靠安拉而不吃藥,而他內心實質在托靠身體的強壯,或者托靠的是時間、多休息、多喝水。

但,吃藥就等於不托靠安拉了嗎?!也不一定。雖然吃藥,但心裡卻明白、時刻牢記,疾病能否痊癒、藥物能不能發揮作用,不在於物質本身,而在於安拉的意欲。即,內心堅信一切事物的結果都由安拉掌管,物質因素並不能絕對決定事情的結果。雖然吃藥,但內心在祈求安拉、信賴安拉,希望安拉使藥物起效,使自己痊癒。那麼,他就是在托靠安拉。如果吃藥的時候,內心只有藥物,相信物質絕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內心沒有對安拉的依賴和嚮往,那麼他就沒有托靠。

從這個角度來說,吃藥與否和托靠安拉沒有必然關係。或許,即使沒有吃藥,但也沒有托靠安拉。即使吃藥,但還可以托靠安拉。

無論我們說的拖靠是包含心理狀態和外在行動的統一,還是拖靠和行動是兩種單獨的存在,無論從那種理解來說,穆斯林都應該擁有外在的行動和內心的托靠。那些萬事一句‘托靠安拉吧’、外在不行動作為的人,即使內心有對安拉的托靠,即使明白結果只有安拉掌管,人是無能的,行為能不能改變現實只有安拉說了算,我們應該等待安拉的安排。即使這種內心想法是穆斯林必須具備的,是正確的。但它不是全部,並不能替代外在的行為的責任。

使者是最托靠安拉的人,但他也積極行動。所有聲稱只托靠安拉、而安坐家中什麼都不做的人,已經丟掉了穆斯林所有責任的一半。

我們再從穆聖身上看看托靠與行動是如何結合的。遷徙,穆聖宣教事業的重大轉折,這麼重要的行動穆聖是如何對待的?!如果按照那些認為只托靠而不用行動的人的理解,當艾布·拜克爾和穆聖準備動身之前,穆聖一定會讓艾布·拜克爾安坐家中,一句‘托靠安拉吧’就可以把艾布·拜克爾打發了。不需要讓艾布·拜克爾提前預定好嚮導、準備好坐騎,和嚮導約定好會面、出發時間,並在出發之前讓阿裡躺在自己床上迷惑敵人,更不會提前三天到達掃勒山山洞,讓艾布·拜克爾的女兒艾斯瑪給他們悄悄送水和乾糧,不會讓艾布·拜克爾的奴隸趕著羊群為他們探聽消息。

穆聖一生諸如此類的事情舉不勝舉,他的生平是對托靠最好的實踐。他的遷徙、戰爭、宣教、聯合部族、派遣使團等等所有重大事件,都是如何積極佈置、周密安排的,足以說明托靠的正確含義。

只托靠安拉,而放棄個人努力的行為是極端行為,無論是從理性、教義和經驗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如上所述,穆聖從沒有放棄過個人努力。積極努力行動,是安拉為人類制定的常道,是宇宙的自然法則。

格爾達威說:“完全放棄個人努力的人,根本沒有領會《古蘭經》和聖訓的精神,也沒有聖門弟子和再傳弟子的行為依據。假如早期穆斯林走這樣的道路,教門一定不會興盛,文明的建設早就化為了泡影……這種消極的態度與伊斯蘭的情理、精神和方針背道而馳。”

伊本·照宰說:“有些人沒有理解托靠的意思,認為托靠就是放棄個人的努力,束手不動。我們已經說過,托靠是內心的活動,不表現在肢體上,假若所有勤奮的人都不是托靠者的話,列聖全都不是托靠者。

托靠安拉,對穆斯林現實生活有何意義?

高慧珠在《阿拉伯的智慧——信仰與務實的交融》一書中,對穆斯林的托靠解釋說:‘信賴真主,這是屬於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栓駱駝則是屬於人的世俗世界的。信仰的世界和務實的世界,通過穆罕默德的回答,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了一起。’她還說:“在務實中信仰,在信仰中務實,把信仰和務實精妙地交融化合為一體。”

另外,當穆斯林內心托靠安拉,知道一切事情的結果都在安拉的掌握、安排之中,自己只要盡力而為,結果聽由安拉安排。那麼,無論結果如何,無論成敗得失,內心都能釋然,可坦然接受。因為,事情的結果不是自己的責任,不在自己承擔範圍之內。這樣便不會使人過於自責、患得患失、憂鬱、痛苦,從而給人帶來平靜、安慰、力量、尊嚴、喜悅和希望。所以托靠安拉的人不會害怕,不會退縮,不會瞻前顧後,而是會積極努力,發揮自己的主觀作用,然後等待安拉判定的結果。是謂‘盡人事聽主命’也,但前提必須要盡人事!

試問那些錯誤理解托靠的穆斯林,有精神和行為的交融嗎,還是只有精神的拖靠,而沒有務實的行動,還是只有外在的行動而沒有內心的托靠?!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不完美,都沒有完美‘拖靠’的真正含義。

最後,我想對一些遇事不積極運籌,不努力解決,總是一句‘拖靠安拉吧’了事,把一些應該做的事情不了了之的穆斯林的精英群體說:“你們如此拖靠是在對安拉犯罪!”

 2020年5月20日於豫東寒舍

【轉自微信公眾號“新百家漫談”】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