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伊斯蘭慈善制度或能解決經濟危機

作為當今世界最著名新聞媒體之一,《華爾街日報》曾發文指出,源自伊斯蘭文明的“外蓋夫”(waqf)慈善制度很可能會解決我們現如今所面臨的經濟危機。

旨在抗議經濟危機、高失業率以及西方銀行體系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目前已經告一段落,但是,這場運動也早已化為了一場全球性運動。“佔領華爾街”運動期間,查理斯•蘭道(Charles Landow)和考特尼•洛貝爾(Courtney Lobel)於2011年10月17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過一篇名為《億萬富翁應當如何與中產階級進行溝通》的文章,我們從這篇文章中讀到,全球著名私有資產投資公司卡萊爾集團聯合創始人康威先生(Mr. Conway)曾向公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從他27億美元資產中拿出10億,我們應該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於康威先生的這個問題,《華爾街日報》給出了這樣一個答覆:建造橋樑。

但是,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建造橋樑呢?

《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指出,美國經濟危機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全國各地公路、橋樑、鐵路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淒慘現狀。根據2009年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曾對全美境內各類基礎設施做了一份詳盡調查,該調查指出,各類基礎設施的落後與破損狀態正在腐蝕整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也在無形中杜絕了外資的注入。

《華爾街日報》指出:“全美排名前四百的富翁總資產高達1.53萬億美元,排名前50者就擁有7000億美元個人資產。我們可以動員這些人進行捐款,並將捐款與公眾資產整合起來,而捐款者也應當享受一定的免稅福利。”

《華爾街日報》指出,通過富人捐贈投資來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案來自歷史上一個成功案例:“土耳其奧斯曼時代,政府一開始並沒有對基礎設施作過多預算,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土耳其社會建立了逾35000個被稱為“外蓋夫”的私募基金,這些私募基金對公共工程項目及市政服務都有一定資助,其中包括供水系統、學校醫院、道路和橋樑。時至如今,依舊有許多土耳其“外蓋夫”基金會繼續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經濟扶持,其中一所機構已經建立了120多所學校、醫院、圖書館、孤兒院和其他設施,修建完工後,“外蓋夫”基金會就會把相關設施交付給政府機構進行管理並運作。”

奧斯曼時期的人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若你想要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對我們有所瞭解,請回顧我們的‘外蓋夫’制度,因為,這一制度最能代表我們的成果。”

那麼,到底何為“外蓋夫”?

一般而言,“外蓋夫”代表一種特定的慈善基金,它意味著穆斯林要在信仰及社會層面都作出無私奉獻,它要求穆斯林能夠從自己資產中拿出一部分用於公共事業,以此來求得真主的喜悅。

對於“外蓋夫”,伊斯蘭信仰並沒有任何特定限制或規定,但是,設立“外蓋夫”慈善基金的終極目標,就是從個人及社會層面出發,有效監管這份源自信仰與理智的重大責任。縱觀伊斯蘭歷史,“外蓋夫”基金一直都在強調對他人的關愛,它一直都在鼓勵人們不要一味地專注於自我保護及自我發展。

伊斯蘭社會慈善基金的誕生要追溯到伊斯蘭最早期,到了奧斯曼帝國時代,“外蓋夫”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意義重大的經濟社會制度。

在奧斯曼帝國時代,人們開始將“外蓋夫”基金用於教育事業,人們用此類慈善基金設立了各級教育機構及學府。早期土耳其伊斯蘭學校誕生之初,土耳其蘇丹們就同步設立了專項教育基金,在安納托利亞的塞爾柱突厥人以及土耳其各級伊斯蘭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外蓋夫”慈善基金制度傳遍了整個奧斯曼帝國。 通過設立“外蓋夫”慈善基金來滿足人民基本需求,彼時的奧斯曼帝國成功團結了從土耳其斯坦到西歐地區的大量民眾。

人民總是希望能夠安居樂業,而“外蓋夫”基金制度則正是團結民眾、進而將人民理想化為現實的重要手段。

有人會問,“外蓋夫”制度真的能解決我們的經濟危機嗎?有人肯定會說這種說法很荒謬,而有人也會像《華爾街日報》一樣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無論如何,我們堅信,對伊斯蘭輝煌歷史的銘記與研究註定會幫助我們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是,對於這種慈善基金的運用與爭議,我們還是留給經濟學家或政治家去處理吧,畢竟,我們很少看到《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大型媒體對我們產生積極興趣。

葉哈雅譯自:

http://www.muslimheritage.com/article/institution-waqf-solution-economic-crisis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