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真:誰是大伊瑪目?

最近,經常與大學生朋友們探討一些問題,大家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穆斯林為什麼落後,而其他人則進步了?當然,這指的是廣義的落後,穆斯林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後面,而沒有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在文化、科學、工業、商業等各個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那麼,穆斯林落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諸多,但我覺得,針對有些問題我們的觀念和思想需要改變,“這是因為真主不變更他所施於任何民眾的恩典,直到他們變更自己的情況,又因為真主是全聰的,是全知的。”(8:53)

這是近代以來許多著名思想家、改革家常引證的一節經文。怎樣改變我們的觀念呢?首先,我們的有些文化遺產,需要我們重新反省和反思。所有的先知是受保護的,不會犯錯。一旦先知放棄了最佳選擇,真主就會通過啟示來指正。除先知外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哪怕是聖門弟子。應當說,我們的一些觀念往往是遺傳下來的說法和傳說,不免摻雜著和原本的歷史及真相不符合的內容。對大伊瑪目的認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今天我要講的是:誰是大伊瑪目?

我不是從他的生平事蹟展開,詳細地講述他的歷史,我會從幾個重要方面著手,去認識大伊瑪目,我覺得這非常關鍵。

世界上,哈乃斐學派的人數占到穆斯林人口的50%,甚至更多,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土耳其、埃及、中亞地區,以及我國基本都遵循哈乃斐學派。我們的生活中不乏這種現象:一些我們看起來熟悉的事情,其實對我們是陌生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是大伊瑪目的名字,但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做過什麼事?他的基本人格和屬性怎樣?他處理問題的方法等,我們往往不太熟悉。我們只是從現狀瞭解大伊瑪目,關於什麼是學派,學派和《古蘭》的關係等,我們一般講的很少。

學派(مذهب)原意為主張和觀點。學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學派是人們對《古蘭》博大精深的內涵的不同理解和認識。聖門弟子對於一些問題也有不同理解,穆聖在世時認可他們的分歧。當穆斯林要討伐白尼·古萊茲的猶太人,當時穆聖對聖門弟子說:“任何人不要禮晡禮,除非到白尼·古萊茲才可以。”途中,晡禮時間到了,一部分穆斯林認為:既然已經到了晡禮時間,那就馬上禮拜,穆聖(祈主福安)的意思是快速行軍,並不是禮拜時間到了就不可以做。另一些人則認為:既然穆聖(祈主福安)那樣說了,那就到了白尼·古萊茲再禮。穆聖知道這件事後,對兩種做法都認可了。

兩位聖門弟子外出途中,禮拜時間到了,由於附近沒有找到小淨用水,兩人就做了代淨,然後禮了拜。前行途中發現了水,其中一人重新做了小淨,禮了拜。另一人則沒有重新做。兩人將此事告訴穆聖(祈主福安),先知對沒有重做者說:“你遵了聖行。”對重新禮拜者說:“你有雙倍的回賜。”對於哪種做法更好,後輩學者們產生了分歧,有學者認為前者最好,也有學者認為後者是最佳做法。

總而言之,在穆聖時代,聖門弟子們對有些問題就有不同看法。因此,學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是好事情。《古蘭》和聖訓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看法。譬如:抹頭是主命,但《古蘭》中沒有說明量的多少,所以各個學派對此有不同主張,大伊瑪目認為至少抹四分之一,伊瑪目沙斐儀認為抹三根頭髮就可以,而伊瑪目馬利克和罕百里則認為抹全頭是主命。《古蘭》籠統地要求抹頭,而未提抹頭的範圍,因此,學者們的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

伊斯蘭學者們說:“我的教民的不同是一種慈憫。”我們一定要首先理解什麼是分歧,然後以慈憫之心對待分歧時,它才是一種慈憫。而我們往往把學派的不同,看成是矛盾和紛爭、對立和衝突。基於認識的不同,後來演變出各種學派。學派之間的分歧是很正常的,不像我們後來的人對學派的認識。

學派不是教派,學派是一種寬容、一種大度,而不是門戶之見。大伊瑪目曾說:“正確的聖訓就是我的主張。”“當我的話和正確的聖訓有衝突時,你們將我的話丟在一邊。”

學習《偉噶耶》和《沙米》時,我們常會發現,對有些問題,大伊瑪目持一種主張,他的兩位弟子持另外一種主張。後輩的學者,對某一問題和大伊瑪目有不同主張,有人會說:難道大伊瑪目還不如那些人嗎?此話不能這樣說。一個伊瑪目聽到的聖訓,其他伊瑪目不一定聽到,即便是聖門弟子們,一位聖門弟子知道的,其他聖門弟子不一定知道。如有人問到祖母可得多少遺產時,艾布·伯克爾(祈主喜悅)說我沒聽到穆聖說過此事,於是有兩位聖門弟子作證穆聖(祈主福安)曾給祖母分過六分之一。如此重要的傳述,艾布·伯克爾不知道,而那兩位聖門弟子知道,難道說艾布·伯克爾不如那兩位聖門弟子嗎?當然不能這樣說。

關於齋戒的時間,《古蘭》有這樣的經文:“可以吃,可以飲,至黎明時天邊的黑線和白線對你們截然劃分”,聽到這節經文後,有位聖門弟子將縫製衣服用的黑白線放在枕頭底下,他以為能看清楚白線和黑線的時候,就是停止封齋飯的時候。他將此事告訴穆聖(祈主福安)後,先知告訴他那指的是黎明。

大伊瑪目對聖訓非常謹慎,他對聖訓的要求非常高,聖訓傳述人必須是法學家,再加上,那個時代假聖訓非常多,所以他對聖訓的考證非常嚴格,而並不是不遵聖訓。當他的主張和聖訓有衝突時,他從沒有說要按照他的看法執行。

大伊瑪目堅持《古蘭》和聖訓原則的同時,他的思想是非常先進、非常創新的,不是僵化保守的。波斯人剛剛皈依伊斯蘭後,對阿拉伯語還不太熟悉,念阿拉伯語比較困難,因此,大伊瑪目允許他們用波斯語做禮拜。當波斯人能夠熟練地說阿拉伯語,並能念誦古蘭的時候,他收回了那條乎昆。

聖訓規定:天課(則卡提)從幾種可數的農作物中出,如:小麥、大麥、玉米、稻子,而沒有提及黃豆、油菜和蔬菜。而大伊瑪目並沒有停留在聖訓的表面意義上,而是回到《古蘭》,“在收穫的日子,你們當繳納它的義務”,所以,大伊瑪目主張:凡是大地產的農作物,都要出天課。他沒有停留在聖訓的表面意思,而是從《古蘭》中演繹乎昆。

聖訓規定開齋捐要用糧食、幹棗、葡萄乾等出,罕百里派堅持這種出法,海灣一些國家尤其是沙特恪守這一斷法,但大伊瑪目艾布·哈尼法根據聖訓和教法的精神,主張可以用等值的貨幣出,這一主張給當前手頭有錢而沒有糧食的許多人提供了莫大的方便。沙特麥地納一位老師在站到會禮的班子時才想起開齋捐還沒出,要出去換糧食已無時間(根據規定,開齋捐須在會禮前出),一看旁邊站著一個窮人,就馬上從口袋掏出錢給了那個窮人,而且一邊給一邊說:願真主慈憫艾布·哈尼法(意思是艾布哈尼法真了不起!)目前,針對我們的現實,如果採納艾布·哈尼法的主張,既節省手續,又解決社會問題。因為現代社會裡,拿到錢就能直接去解決溫飽,而開齋捐的主要意義不正是如此嗎?阿聯酋等國的穆斯林,以前一直遵循罕百里學派,堅持用糧食出開齋捐。前些年去那兒看到他們已經普遍遵照哈乃斐學派的主張,用等值的錢出。

經堂語是四百年前胡登洲創立的,這是一種創新。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向他學習,來改進、創新經堂語呢?因為,經堂語有些是明清時代的語氣,經堂語將“學習”講成“習學”,這兩字現在我們幾乎不用,而在《紅樓夢》和其它古典書籍中可以見到類似的用法。

伊瑪尼的要素是兩個:心的誠信,舌的招認。我在想,兩個的哲理是什麼呢?大伊瑪目從沒有否認過行為的重要性,那為什麼他提倡兩個要素呢?我覺得,這正是體現了伊斯蘭的寬容,也是符合聖訓的意義:一個人心裡誠信,並念誦清真言,那麼他就是穆斯林。穆聖(祈主福安)說:“念誦‘萬物非主,唯有真主’者,將進入樂園。”我覺得,與其我們在伊瑪尼的要素是兩個還是三個的問題上糾纏不清,甚至大打出手,兵戎相見,還不如去挖掘大伊瑪目為什麼要提倡兩個要素。

在一次戰役中,聖門弟子烏薩麥舉劍要殺一個多神教徒時,那個多神教徒道:“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然而他卻執意殺死了對方。穆聖得知此事後便叫來問烏薩麥:“他念了‘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之後,你將他殺了嗎?”他說 :“安拉的使者啊!他這樣說只是害怕我手中的寶劍!”穆聖反問:“難道你剖開他的胸膛看了嗎?他是真心說,還是假意呢?”他說:“穆聖不斷地重複這句話,我真希望當時我還不是穆斯林。”

一個人如果表面上念了清真言,那麼他就是穆斯林。至於他內心是如何想的,這是真主的權力。穆聖(祈主福安)說:“一個經常禮拜的人,你們見證他是穆斯林。”我們到了一個穆斯林的者麻提,我們就跟他們禮拜。禮拜有效與否,是真主說了算,而不是人說了算,人沒有權力判斷人的內心。所以,我覺得,大伊瑪目認為“伊瑪尼的要素是兩個”,其主要意義是體現了寬容與豁達。這與後來者喋喋不休的爭執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無法在簡短的時間詳述大伊瑪目的生平事蹟,只能從這幾個方面瞭解和認識他的人格和方法。願真主慈憫他!

祈求真主,賜予我們正確的認識,健康的身體,兩世的吉慶。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c41b10102ea0e.html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