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哈吉精神

引言:崇偉的安拉說:“.為世人而創設的、最古老的聖殿,確是在麥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嚮導。其中有許多明證。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寧。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為真主而朝覲天房的義務。不信道的人(無損于真主),因為真主確是無求於全世界的。”【《古蘭經》第三章96—97節】

伊本.歐麥爾傳述 哲白拉易來大天使化作人形,教導人類教門,他問:穆罕默德啊!請你告訴我吧:伊斯蘭是什麼?

真主所賜福的使者回答:伊斯蘭是你見證只有安拉是應受崇拜的,見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你禮拜,繳納天課,你封萊麥丹月的齋戒,如果你交通方便,能力充實的時候,你朝覲安拉的房子。他說,你說得太對啦!【摘譯之塔志聖訓第一冊24頁】

使者在闡述真主佈置給人類的前四項功課:即人們熟知的念、禮、齋、課,沒有附加先決條件,好有要求人類不打折扣地,沒有任何藉口,和理由地去履行,去遵守;但在佈置最後的一項功課的時候,卻有緩和之意,附加了:因尼阿抬托阿太,一來西.賽比裡…意思是說,如果你有能力前往的話…或者譯為: “當交通便利,能力充足的時候,你要去朝覲真主的房子。”很顯然,他已經明說這項功課的難度大,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完成…

崇高的真主說: “哈吉是眾所周知的幾個月份,凡是決意在此期間朝覲的人,不可妄言,不可犯罪,不可爭執。你們準備盤纏,最佳的盤纏是對(安拉的)敬畏。有心的人們啊!你們當敬畏我。”【《古蘭經》第二章197節】

真主的言語太優美了,太美妙啦!

通過細讀經典明文,我們能夠揣摩出來的資訊是這樣的:真主叮嚀決定朝哈吉的人們,需要準備的不單單是物質的盤費,更需要超越物質基礎之上的那堅定的信念,更多的是需要儲蓄對安拉虔誠與敬畏,積攢美德,讓自己的道德昇華,這才是准哈吉們的精神盤費。

安拉至知!

在過去,凡是朝過覲的哈吉,生活中倍受尊重,很小很小的時候,見到哈吉,象見到阿訇一樣尊重,甚至,比見到阿訇還要尊重三分。因為在中國這個地域,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裡,生活又那麼困難,能夠朝覲的人,一定非常不簡單。這不僅僅是因為哈吉是五功完滿的人,最最重要的是因為在整個朝覲過程中,佈滿千辛萬苦,困難重重。比如:路途遙遠非常現實。中國距離天房-- ‘卡爾白’有千萬裡,再加上當時的交通落後、不便利,需要先騎牲口,再坐船,再經過千山萬水,萬水千山,才能到達最終的目的地。由於走得過慢,決定朝覲的人,齋月剛剛結束,就得啟程,一直到了大朝的時間,才勉勉強強到達。整整走倆多月,回來還需要倆多月,來來回回的需要小半年的時間……我們說這些,還是比較靠近現代光陰的事兒,也就是說,騎牲口,坐輪船,坐汽車…去朝哈吉的情況,是指解放以後,或者更往後的狀況。那以前呢?!清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中間的哈吉,那更難啦…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沒有汽車,沒有火車,全靠牲口或者徒步行走…翻山越嶺的爬山涉水 的那能不難嗎?!更有甚者,恐怕必須抱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情懷。

那些決定朝哈吉的先輩們,是決心拿自己寶貴的生命來履行安拉的命令,是舉義用生命完成安拉佈置最後的一項功修,這不僅僅是擁有財帛的事兒。

可想而知,先輩的哈吉們,是怎樣遵循真主和他使者的教導,是帶著沉甸甸的虔誠,走向真主的。

就是因為這些,朝哈吉回來的人,在過去的中國這片土地上面,非常受到尊重,非常受到愛戴和敬仰。

令人尊重的不是他富裕,而是他那為了自己的信念,為了完成安拉為人類佈置的功課,不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是他對不可預知的艱險,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氣概和勇氣。令人尊重的是先輩哈吉們的魄力,是為了安拉,無畏犧牲自己今生今世上的一切的那種執著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先輩們的朝覲精神。

相對而言,如今的哈吉‘輕鬆’多了,舉義朝覲,申請報名,交上錢,飛過去,又飛回來。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和精力,與先輩們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說是‘輕鬆’僅僅是相對而言。事實上,現代哈吉也有現在哈吉的困難,恕不贅言。

縱然這樣,不能因為‘輕鬆’,而不應受到尊重。如今的哈吉,一樣應該受到尊重,他們一樣是英雄。只要他們抱著先輩們那樣的虔誠前去的,他們的嘟啊一樣得到安拉的悅納,他們一樣是教門上的勇士,他們一樣是五功的完美者,一樣獲得安拉的賞賜,一樣像先輩們那樣,來來回回都在安拉的護佑之下,都是真主的外賓,朝覲歸來,他們一樣宛如初出生的嬰兒,完璧無瑕,純潔無汙。

他們的輕鬆是安拉的特慈,是安拉的賜福。

安拉對人們的考驗是不一樣的。

如果僅從擁有的財帛寬裕度而言,現在有經濟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夠朝覲的人太多了,都是真主的慈憫與恩惠。可就現實看來,真正去朝覲的人並不多。

人們喜歡置買多餘的房產,喜歡做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投資;喜歡花錢外出旅遊,遊山玩水;喜歡購買奢侈品,甚至去吃喝嫖賭…而且是一擲千金,可是願意花錢履行安拉為世人制定功課的人又有多少呢?!

就憑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位哈吉,理應受到尊重,理應受到愛戴。畢竟現在社會腐化,畢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在這樣一個社會生活中,能夠出污泥而不染,一心向善,走向安拉的康莊大道上,走向安拉的房子,走向安拉,就是伊斯蘭英雄,就是教門勇士,就是一個善良純潔的人,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就是應受尊重的人。

但是,朝覲歸來並非意味著五功完滿,萬事大吉了。

對於我們來說,朝覲天房不僅是去圓滿了五功,更是親自去體驗伊瑪尼,體驗伊斯倆目教門。

沒有能力旅行到天房的我們,對於教門的認知,多是靠聽,和讀而獲得,更多的是用心靈體驗,靠意志堅定信念,這種認知多靠感悟出來,在腦海裡呈現的是個輪廓的概念。朝覲者就不一樣了,朝覲是真真切切地前去體驗伊斯倆目教門。我們可以舉例說明這一點,例如,每當禮拜,我們都要朝向天房卡爾白,如果不去朝覲,絕對看不到卡爾白的本體,更不用說觸摸了。

中國人講究,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親眼的見,心理面有虛虛的感覺。不然的話,先知易卜拉欣麥也不會祈求安拉,希望能夠親眼看看,安拉是怎樣復活死物的。

 “當時,易卜拉欣說:我的養主啊!求你讓我親眼看看,你是怎樣復活死物的。主說:難道你不歸信嗎?!易卜拉欣麥說:決不是!但,我想讓我的心(更加)堅定!”【《古蘭經》第2章260節】

朝覲者,通過朝覲天房,通過虔誠地完美了朝覲中每一項功課,痛痛快快地、淋漓地體驗了一把教門,就意味著他們的心理應比以前更堅定。

朝覲者親眼看到了真主的房子--卡爾白,可以反復巡遊它(游轉天房),可以用手觸摸它,用心感受它,可以親吻安拉所賜福的使者--穆罕默德親手安放在天房一角上面的玄石,小住了人祖阿丹夫婦相見的阿拉法特山,在易卜拉欣站立處,禮了拜,到聖寺禮了拜,拜訪了使者的墳塋,並給他道了瑟蘭;參觀聖先知和他的弟子們曾經的戰場…好羡慕他們呐!他們走進天地之中心,他們走進人類的發源地,通過瞻仰先賢們遺留下的古跡,可以直接穿越人類的整個歷史,遊歷有史以來的先知故土,可以幻想著與腳下的可愛的令人尊敬的歷代聖先知們,聖門弟子們,聖賢們握手,交流…

還有無限震撼心靈的百萬人同時拜主贊主,高聲誦念過:主啊!響應你的號召,我來了!我來了…那贊主的聲浪,那肅穆虔誠的氛圍,仿佛穿越到後世複生日立起,正與善良者,廉潔者為伍,接受崇偉安拉的檢閱…

經過了這一切的一切,朝覲者的心就像是先知易卜拉欣麥親眼看到安拉復活死物以後一樣,我們有理由相信,朝覲者信仰安拉的心無比堅定。

對於中國穆斯林來說,麥加就是伊瑪尼的加油站,麥迪那就是信仰的充電莊。

但朝覲歸來,不是王者歸來,不應有凱旋而歸的姿態,而應是虔誠者更加敬畏,溫和者更加謙下,行善者更加努力,廉潔者更為謹慎,差錯者應該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朝覲歸來,內心深處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心態更趨於應有的平淡,無論別人怎樣看我,如何抬舉我,以前的榮譽,以前的成績,一切的一切,全部歸零。

朝覲是個轉捩點,是行在教門道路上的新起點。朝覲者歸來,需要的是擠出更多的時間,騰出更多的精力,傳遞哈吉精神,要將自己在朝覲過程中補充到的電力,獲得的正能量發揮出來,投入到宣傳教門中去。要用自己的語言,督促我們的家屬,勸導我們的親戚,我們的朋友抓緊教門,用自己切實的行為,自己的形象影響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兄弟,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兒輸出自己的正能量。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哈吉精神!

我們需要哈吉精神!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