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仁::宗教的基本精神

(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

宗教是人類文化的普遍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存在而一路同行的精神伴侶。同時,它被個人內化成一種意識形態和個人信仰,而被外化成一套宗教儀軌和生活方式。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一直難以割捨與宗教的情緣,始終用某種方式傳承著宗教的信念。
現代宗教學創始人、德國著名宗教學家麥克斯•繆勒對宗教是這樣界定的:“宗教是一種內心的本能,或氣質,它獨立於感覺和理性,而能使人們領悟在不同名稱和各種偽裝下的‘無限者’。”[1] 他的意思是,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種內在的“本能”和天性,獨立於感官和理性,它的終極目標是發現“無限者”,即超自然的、絕對的、神聖的“上帝”。既然是天性本能,那宗教信仰就不可能離開人的思維和觀念。早在1400多年以前,伊斯蘭教也對宗教提出了相似的概念。《古蘭經》說:“你應當趨向正教,即真主所賦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創造的,是不容變更的;這才是正教,但人們大半不知道”。[2] 也就是說“正教”就是真主賦予人的那種天性,或者說是符合天性的教義。那麼,宗教就和人的天性和本能就難解難分了。雖然它有時可能偶爾休眠,但一有外因激發,就能即刻蘇醒。而且,在人的生命中,有無數的機緣會喚醒這一天性,致使宗教現象在人類社會中延綿不絕,具有了“長期性”和“普遍性”的特徵。
那麼,在人的天性中,究竟哪些成分與宗教難以割捨、不分不離呢?實際上,縱觀自古以來的人類宗教,其基本精神永遠是“求真、崇善、體美”。這一精神恰好符合了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天性,滿足了他們的本能的價值趨向和精神追求。依附在天性之上的宗教情懷,很難脫離人的潛在意識和思想感情。所以,宗教與人類始終形影相隨。
世界各宗教的基本精神無不如此,伊斯蘭教也不例外。本文試圖從伊斯蘭的視角,對“求真、崇善、體美”的基本精神進行簡要的解讀,以揭示宗教經久不衰的奧秘和伊斯蘭歷久彌新的緣由。[3]
一、求真
  “真”,就是“真實”,與“虛偽”相反。追求真實、厭惡虛偽,是人類的天性。“真實”,是人類的心靈依託和精神追求;沒有真實,人就感到迷茫和困惑。人類從本性上就喜好“真實”,追求一切真實的東西,包括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知識、真實的感受和真實的情懷。宗教之所以被認為是人的精神寄託,就是因為它追求真實。穆斯林所追求的“真”,以及伊斯蘭所呈現給他們的“真實”,歸納起來有“存在之真”、“性命之真”、“義理之真”和“歸宿之真”。這些“真實”,基本囊括了人類對“真”的訴求。
 (1)存在之真
展現在人類面前的自然界和宇宙,無不令人震撼稱奇。秀麗的山川河流、精美的花草樹木、周密的日夜交替、精准的四季變換、奇特的雲雨雪雹。這一切神秘的現象,無不引發人類對它,以及它背後的原因進行探索。實際上,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世界(即存在)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產生?為什麼如此神奇?對於這樣宇宙性的大問題,找到答案並非易事,無數人苦苦追尋卻無功而返。伊斯蘭回答了這一問題,提出宇宙是由一個創造者精心設計和造化的。他不僅主宰著宇宙萬物,還讓其神奇地運行,致使世界出現了無比美妙的景觀。那麼,世界的本質為:它是一個被造物,讓造物主的睿智和大能將它打造得極其精巧、完美與和諧。這一答案基本能夠抵擋天性的追問,給騷動的心靈帶來安撫。古代哲人就是這樣最終給好奇的心找到安穩的歸宿的,因他們在探索世界的本質時,發現自然界中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夠讓世界存在和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和動力,最終,一個合理的答案誕生了:有一位造物主創造了世界,並使它運行和變化。正如現代伊斯蘭哲學家納迪姆•吉斯爾所說:“從本質上講,從事哲學便意味著尋找真主”; “(古希臘哲學家們)是一群尋找真主的思想家們”[4]。 多少時代以來,探索“存在”的奧秘、發現造物主的存在,是人類思想周而復始的嘗試;而“造物主的存在”和“世界的被造”,作為一種信念,深深的植根在了無數人的心中。時至今日,面對神秘莫測的宇宙和變化無常的命運,人們依然像古人一樣追問,而無數人的答案依舊相同。人們通過對存在之真的追尋,最後發現了世界的創造者。這就是人類信奉宗教的認識基礎。
 (2)性命之真
所謂“性命”,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的生命和智慧;它屬於人的高級智能。人不僅僅像其他動物一樣具有生命,而且還擁有動物所不具備的思維、想像、創作和發明的能力。人的性命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不得不讓人深思。古希臘哲學和阿拉伯哲學,都在研究“靈魂”和“理性”的本質和功能,試圖解開性命的奧秘。確實,它太神奇了,誰都無法忽略性命的偉大和絕妙。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雙腿走路,發展到騎牲畜、駕馬車、開汽車、坐火車、乘飛機、坐太空船遨遊太空,這都是人的智力貢獻和性命的成就。而與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從太古到今天,依舊保持著原始的行動方式。人類最早對世界的認識,始於腳下的大地和頭頂的藍天,以後逐步認識到了“天圓地方說”、“地球中心論”、“太陽中心論”等學說,至今發現了銀河系、銀河外星系、總星系、幾百億光年遠的天體、宇宙的膨脹、黑洞理論、引力波等等,認識範圍不知擴大了多少倍。然而,其他動物瞭解的世界,恐怕仍然只是目力所及的四周。同為地球上的生命,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何其大。這不得不讓人思索人身上隱藏的秘密和性命的價值,是否在創造性命的背後存在一種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崇高偉大的目的。伊斯蘭認為,人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人的性命是造物主的精心設計,目的在於讓它認識造物主的偉大和完美,從而崇拜至高無上的主宰。探索性命的奧秘,是人的一種天生愛好,無法抗拒。而追尋性命究竟的人,難以拒絕性命的真實性和微妙性,同樣難以否認性命的設計者和創造者。《古蘭經》說:“我將在四方和在他們自身中,把我的許多跡象昭示他們,直到他們明白那確是真理。”[5] 通過探索宇宙和人自身,人才能夠明白生命和宇宙的究竟。求得了性命的本真和意義,就會自然而然對性命的創造者顯示一種崇拜和感恩的心態。宗教情懷由此產生。
(3)義理之真
  “義理”,可理解為“準則”和“道理”。所謂“義理之真”,指生活中積極向上、真實有效的行為準則和智慧行事的道理,它簡單地可以理解為與客觀事實及其規律相一致的認識,即“真理”。無論人們如何理解“真理”,但“捍衛真理”是全人類的第一反應。因此,“堅持真理”、“宣揚真理”、“實踐真理”成了人類最高的原則和價值取向。真理固然重要,但真理何在,寓於何處,從哪裡獲取?許多人陷入了迷茫。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尋求真理的腳步始終沒有停頓,但往往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與真理擦肩而過,或背道而馳。面對這種情況,許多人求助於思想家和哲學家,以期將他們帶向真理。然而,哲學家的思想也僅僅是一種觀點,並非真理本身,而且哲學家的觀點還相互矛盾,莫衷一是,難以滿足人們對真理的渴望。到了近代,許多人崇拜科學,希望讓科學為他們釋疑解惑,指點迷津。然而,對許多問題,科學依然無能為力,難以解開人們心中的疑惑。相反,長期陪伴人類的宗教卻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答案。於是,無數的求真者,在到處碰壁之後不得不來到宗教的門前。
  伊斯蘭把追求真理視為穆斯林的人生目標和行為準則。《古蘭經》說:(信士們應經常祈禱)“我們的主啊!求你把你那裡的仁慈恩賞給我們,求你使我們的事業完全端正”。[6] 但是,《古蘭經》又堅定地指出,真理來自創造世界並賦予萬物以規律的主宰,它不是人類思維的必然結果。人的理性和認識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掌握真理的本身,只有來自造物主的真理才是真實可靠的。《古蘭經》說:“真理是從你的主降示的,故你絕不要懷疑。”[7] 在伊斯蘭看來,人可以憑藉天賦的靈性洞察部分真理,而絕對的真理卻掌握在真主那裡。因此,穆斯林出於對真理的熱愛和追求,就毫不遲疑走進了基於天啟的宗教。
 (4)歸屬之真
 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而且,“到何處去”的問題給人帶來的迷茫和恐慌,遠比“從何處來”的問題更加現實和殘酷。如果說人是無意識地來到世界的話,那他離開世界時卻是眼看著的。死亡的恐慌要大於誕生的驚喜。對於許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場偶然,偶然來到世界,壽終就寢後煙消雲散。他們認為,人如自然界其他生靈,生時活蹦亂跳,死後灰飛煙滅,除了屍骨,一無所有。然而,無數人卻認為這不是人類的真正歸宿,因為人和動物太不一樣了,在智力、思維和想像方面有天壤之別,如果動物以死而終結生命的話,人的生命絕不會那樣簡單。因為人身上承載了太多的奧秘和故事,要是沒有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存在,人生的故事就不完整。如果像動物一樣一死了之的話,性命的設計就太沒有意義,太沒有價值了。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就相信死後的生命延續,雖然不是肉體的活躍,卻是靈魂的長存。古代的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以及各個民族,幾乎無一例外地相信靈魂的永恆和死後的生命。時至今日,世界絕大多數人依然相信死後的歸宿。就連半信半疑的人,也希望有“天堂”的等待。這似乎就是人本性的追問和自然的答覆。“後世”的概念深深地吸引著人們,以期讓生命的缺憾得到彌補,讓一生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讓生命的歷程完成圓滿的流程。信後世,是伊斯蘭的一大信仰原則;相信後世的賞罰,是穆斯林不可動搖的信念;後世的歸宿,才是人的生命終點。
二 崇善
無論人們是否相信儒家“性本善”的學說,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沒有任何利益瓜葛、沒有任何威脅存在的情況下,“向善”是人的本性,惻隱之心是人不自覺流露出來的自然情懷。也許正如有些西方哲學家所說的那樣,人類具有一種先天的道德法則,促使人們行善積德,樂善好施,那就是上帝根植于人心中的天賦。也正是由於這種崇善的訴求,教化才有了可能,教育才有了意義。也正是由於天性中存在的這種善的基因,人類才表現出嫉惡如仇、愛恨分明、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本性。伊斯蘭宣導行善,從根本上符合人性的要求。因此,伊斯蘭的“崇善觀念”容易得到天性的共鳴。伊斯蘭明確規定了行善的幾個大方向。
 (1)善待父母
動物有舐犢之恩,人有養育之情,這是天然的感情。伊斯蘭要求其信徒善待自己的父母,養育自己的父母,並將這一孝道視為信仰的表白和後世成功的關鍵。《古蘭經》說:“我命人孝敬父母,他母親辛辛苦苦地懷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我說)你應當感謝我和你的父母”。[8] 父母在伊斯蘭中是僅次於真主而受到感謝的人,他倆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伊斯蘭規定,孝敬父母要時時用語言和行動感謝他們的恩德,時時為他們的幸福和健康祈禱,用溫和善良的語言跟他們交流。《古蘭經》說:“你的主曾下令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或兩個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麼,你不要對他倆說‘呸!’ 不要呵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說有禮貌的話,你應當必恭必敬地服侍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象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9] 伊斯蘭還把孝敬父母同一個人的最終歸宿聯繫起來,先知穆罕默德說:“誰虐待自己的父母或其中的一位,誰將來要進火獄”[10]。在伊斯蘭的教義中,孝敬父母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善舉,予以了特別的強調。善待父母,在倫理的層面是美德,在自然層面是天性,而在宗教層面卻是主命,三者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2)善待他人
人是群居的生靈,是社會性的種類,誰都不可能單獨生存。人,至少需要家庭的養育和庇護,其次需要社會的培育和完善。因此,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跟他人分工合作,為他人付出和奉獻,是為自己的生存而創造的條件。伊斯蘭把人與人的交往視為展示信仰的魅力和彰顯人格的風采的途徑,先知穆罕默德說:“宗教就是交往”,即在人際交往中顯示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和品德修養。他還說:“你們當以高尚的道德與人交往”。伊斯蘭認為全人類是真主的被造物,都是阿丹的子孫,是同類的弟兄,從人格而言,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他們具有同等的尊嚴。因此,伊斯蘭號召人們相互尊重和愛護,穆聖說:“全人類是真主的家屬,真主最喜愛的人,是善待真主的家屬者”[11];“你們沒有正信,直到對人仁慈”,他們(聖門弟子)說:“真主的使者呀,我們都是仁愛者!”他說:“仁愛不是一個人對他的同伴表示偏愛,而是普遍的愛”[12]。對人類的愛是出於對真主的敬和愛,因為他們是真主的被造物。穆聖還說:“為尋求真主的喜悅而愛他人者,已尊重了崇高威嚴的真主”[13]。
善待他人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保護他人的生命。《古蘭經》說:“凡枉殺一人的,如殺眾人;凡救活一人者。如救活眾人”。[14]其次,保護每個人的尊嚴,不管他具有什麼樣的信仰,因為每個人都是真主創造的一個生命體,具有神聖的尊嚴。《古蘭經》說:“我給阿丹的後裔給予了尊嚴”。[15]再次,己之不欲勿施於人。先知穆罕默德說:“穆斯林,就是不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施于自己的弟兄的人”。
 (3)善待自身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都知道自己生命的珍貴。每個人都想善待自身,讓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然而,許多人不知如何善待自己。根據伊斯蘭的教導,人對自身的最大善待,就是不自殺、不自殘。伊斯蘭把自殺視為不可饒恕的大罪,因為它草菅了真主賦予他的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古蘭經》說:“你們不要自投於滅亡。你們應當行善;真主的確喜愛行善的人”。[16]其次,善待自身就是在生活中不絕望、不氣餒。真主的恩賜是無限寬廣的,當生活的一扇大門關閉的生活,可能有無數的小窗正在打開,何況真主是仁慈的、博施的。《古蘭經》說:“除迷誤者外,誰會絕望于真主的恩惠呢?”[17] 再次,善待自身就是享用大地上一切佳美的東西,那是真主給人類的恩賜,當合理享用。《古蘭經》說:“真主為他的眾生而創造的服飾和佳美的食物,誰能禁止他們去享受呢?”[18]在伊斯蘭看來,真主創造的資源,是供大地上的生命享用的,人應當開發利用;一切佳美的東西,對人是是合法的。“清真”的概念,就是基於“佳美”的屬性建立起來的。享用不佳美、不健康、不衛生的東西,就是對自身的不義和戕害,與善待自身背道而馳。最後,善待自身就是要保護自己不受後世的懲罰。這就要在現實生活中遠離罪惡,避免一切招致將來懲罰的惡行和錯誤觀念。
(4)善待自然
人的生命是高貴,但需要萬物的滋養。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本身;破壞自然,最終會給人自身帶來滅頂之災。自然界既是生命的搖籃,又是生命的場所,離開自然界,生命將何以依附。善待自然,包括珍愛大地上的生命和自然生態。伊斯蘭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是因為它是真主的創造,不宜受到隨意地踐踏和破壞。每一條生命,都是真主精心的創造,應當受到愛惜和保護。先知穆罕默德說:“誰不慈愛地上的(生靈),天上的(主)就不慈愛他”[19]。又說:“那怕對一隻麻雀,你們也要顯示仁慈”[20]。另外,真主創造萬物為人所用,人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真主的恩惠,不至於破壞這些資源,因為各種資源是有限的,《古蘭經》說:“我以定量創造了萬物”(54:49)。因此,伊斯蘭嚴禁浪費資源,教法規定,即使一個人在河邊洗小淨,也不可用過量的水。同時,伊斯蘭提倡保護生態,優化生存環境。穆聖說:“哪一位穆斯林栽了一棵樹,讓人和牲畜享用了它,那就是他的佈施”。[21]植樹不只是一項社會公德,而且在伊斯蘭看來還是一項近主的功修。所以,善待自然是穆斯林的一項義務,它回應了人類崇善的天性。
三 體美
愛美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喜歡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音符,並且喜歡在自己的身上體現美的元素和品質。伊斯蘭崇尚美,號召其信徒愛美、體美、創造美。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真主是美的,他喜歡美”。所以,在穆斯林看來,美是真主的一個屬性,全世界的美都是他的這一屬性的顯現。穆斯林崇尚美,就是對真主的一種讚美,並且還是對真主這一完美屬性的效仿。穆斯林從下列幾個方面展現美的理念。
 (1)體生命之美
《古蘭經》是以這樣一節經文開始的:“一切讚頌,全歸真主”,[22]開宗明義地強調了感恩的重要性,也顯示了感恩之心在宗教生活中地位。穆斯林在每日的生活中,不知重複多少次這一讚美辭和感恩語。他們感恩,首先是因為真主賦予了他們以生命,其次是創造了萬物來滋養生命,再次是設置了一切條件來成全性命。正是由於沉浸在感恩之中,穆斯林才感到生活的美滿和人生的珍貴,從而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由此體現出生命旺盛的活力和知足。穆斯林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後世的生命更為真實。因此,信仰堅定的人,在生命的晚期,或在疾病纏身時,依然保持著信心和期待,絕不表現出頹廢和絕望。“信前定”,是伊斯蘭的一大信仰原則,認為人的命運被真主提前預知和預定。也就是說,人在生命的歷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包括他的想法和感受,都被真主預知,進而由真主按他的意願對人的命運進行設計,讓人的生命按這個軌道運行。真主的前定是無法抗拒的,人只有服從。基於這樣一種信念,真正的信士在成功時不驕傲,在失敗時不氣餒,在艱難中不絕望,因為他知道那是真主的前定。每個人都不知道真主為他預設的什麼,但出於美好的願望,他會積極努力,希望獲得生命的最佳狀態。因此,真正理解前定的人,不但不聽天由命、消極等待,而是保持著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終表現出飽滿的生命狀態。
 (2)體生活之美
自然界的美,體現在秩序的井然和運動的和諧中,在有序中展現自然之美。同樣,人的生活在自然有序中才展示它的魅力。穆斯林按自然時辰一天禮拜五次,並以此為框架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使得平常的生活不但井然有序,而且具有基本的內容。五次洗心革面,使人精神飽滿,氣質鮮活。衛生是伊斯蘭宣導的一大美德,先知穆罕默德說:“清潔是信仰的一半”,即保持衛生是穆斯林實踐伊斯蘭信仰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教法要求每個成年信徒長期保持“大淨”,平時多洗“大淨”,而且每日五次禮拜時都要帶“小淨”。[23] 基於衛生的要求,穆斯林形成了飯前飯後洗手、出廁後洗手的傳統。而且,穆斯林不僅要保持個人衛生,還要保護環境的衛生。穆斯林家庭愛乾淨、愛養花草就是一個例證。另外,穆斯林在飲食中追求“佳美”,要保證食材的衛生、健康與合法,以享受佳美的生活。服飾,是穆斯林體現生活之美的方式之一。服飾不僅是防寒預暖的護身物,而且是維護尊嚴、抵禦羞恥的屏障,它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象徵。伊斯蘭非常注重服飾的這一功能,要求穆斯林嚴格遵守服飾的規定,即男女要把守住自己的“羞體”。[24] 對女子的服飾,要求尤為嚴格,因為愛羞是女人的天性,遮住身體後,對女人來說更加自在。為了彌補女人愛美的天性,伊斯蘭允許女子穿戴各種美麗的服飾,讓她以各種裝飾打扮自己,在自由自在中揮灑自己的魅力。
(3)體心靈之美
道德是伊斯蘭的靈魂。先知說:“我被派遣,是為了成全美德”。伊斯蘭因此把道德修養作為衡量一個人信仰高度的標準,要求穆斯林誠實、守信、公平、正義、仁愛、寬厚、慷慨、忍耐、淳樸、勤勞。伊斯蘭教在最初很短的時間內就傳遍阿拉伯半島和周邊的地區,這與先知穆罕默德的個人魅力和第一代穆斯林的人品修養無不密切的聯繫。《古蘭經》在讚美先知穆罕默德時僅提到了他的人格修養,說:“你確實具有偉大的品格”。[25]先知穆罕默德說:“沒有誠信的人,沒有信仰;不守約的人,沒有宗教”,說明道德修養在伊斯蘭教中的分量和地位,它與個人的信仰息息相關。為了貫徹落實信仰的這一要求,穆斯林自古以來就堅定不移地捍衛道德,不遺餘力地踐行道德,把崇尚道德變成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優良傳統。凡與穆斯林深交過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穆斯林為人豪爽仗義、誠實可靠、愛恨分明、英勇頑強。這些品格,是伊斯蘭賦予他們的,是他們成為合格的穆斯林所不可缺失的條件。
 (4)體造化之美
 萬物因展示各自的特性而呈現出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來,從而造就了大自然的美麗。因此,個體之美是美的基礎和根本,因它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事物的屬性、狀態和本質。伊斯蘭強調,真主以最優美的氣質和體態創造了人類,使他們成為萬物之靈,創造高尚的文明。《古蘭經》說:“我確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態”。[26] 經文的意思是,人類分男人和女人,男人有男人的氣質和體態,女人有女人的氣質和體態,各自特有的氣質和體態是最優美的。因此,伊斯蘭禁止人們改造真主的造化,即男性的女性化,或女性的男性化。男人的魅力在於他的陽剛之氣,女性的魅力在於她的陰柔之美。因此,在穆斯林看來,男人的表面強勢和女人的柔弱,不是大男子主義的張揚,而是天性的使然;男子承受生活的重擔,女人坐享其成,不是歧視婦女的表現,而是各自身體素質和承受能力的要求。所以,伊斯蘭禁止在氣質上男女相互模仿,在服飾上男裝女扮,或女裝男扮。在身體外表上,男性的鬍鬚是天然的打扮,所以,穆斯林視留須是一項聖行。老年白髮是歲月的痕跡,是自然的變更,伊斯蘭因而禁止老人染髮。凡是自然的,都是美的。伊斯蘭因此要求穆斯林體現自然之美。
結語:
 在人類歷史上,經久不衰的宗教信仰,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民族的思想一時閃現的火花,而是根植於全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自然稟賦。自遠古以來,宗教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但對終極實在(神、上帝、真主)的信仰始終沒變。這就構成了宗教的核心,因此,宗教的基本形式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探究天性的基本追求,追尋它為何蘊含著信仰的基因,這會讓我們發現天性對真善美的渴望。也正是由於這一精神追求,使天性發現了造物主,產生了對造物主的崇拜——宗教。通過對伊斯蘭的基本教義的分析,不難發現它完全符合天性的自然訴求。因此,伊斯蘭的延綿不絕不是偶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麥克斯・繆勒著,陳觀勝,李培茱 譯:《宗教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古蘭經》30:31.
[3] 伊斯蘭引導人們獲取真理的途徑有兩條:經典和自然。一部寫出來的經書(《古蘭經》)和一部打開的天書(宇宙)。伊斯蘭教主要依靠第一部經典,而伊斯蘭哲學則主要依靠第二部經典。現根據第二部經典中人性的訴求,對“求真”的趨向加以解析。
[4] 見納迪姆Ÿ吉斯爾著,丁士仁譯:《哲學、科學與信仰》,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年,13-15頁。
[5] 《古蘭經》41:53.
[6] 《古蘭經》18:10.
[7] 《古蘭經》2:147.
[8] 《古蘭經》31:14。
[9] 《古蘭經》17:23-24
[10] 《穆斯林聖訓集》
[11] 百海蓋,《百海蓋聖訓集》
[12] 妥伯拉尼,《妥伯拉尼聖訓集》
[13]《艾合麥德聖訓集》
[14] 《古蘭經》5:32
[15] 《古蘭經》17:70
[16] 《古蘭經》2:195.
[17] 《古蘭經》15:56.
[18] 《古蘭經》7:32.
[19] 《妥伯拉尼聖訓集》
[20] 《聖訓百段》
[21] 《布哈裡聖訓集》
[22] 《古蘭經》1:1
[23] “大淨”指洗全身,一旦夢遺、性交、來例假、流產血,大淨即壞,應重新洗。“小淨”指在有大淨的情況下在洗手、胳膊、臉、腳等部位,一旦大小便,或走氣,身體某處流血,小淨即壞。
[24] 男人的“羞體”是膝蓋以上和肚臍以下的部分,女人的“羞體”是除了臉和手之外的全身。
[25] 《古蘭經》68:4.
[26] 《古蘭經》95:4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