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良:穆斯林與旅遊

308.jpg

一、當下某些變味的旅遊活動

誰不愛湖光山色、鳥語花香?誰不愛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外出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旅遊業正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雄偉的長城、巍峨的泰山、壯觀的兵馬俑、宏偉的故宮、秀美的蘇杭……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景觀,天下的美景吸引著人們,不但心嚮往之,而且身臨其境,深入其中,體驗一番,感受一番。旅遊不但使人心曠神怡,心清氣爽,而且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見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進入一個又一個新的境界。旅遊是一種文明的標誌。然而,當下國人的旅遊活動中卻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的現象。

比如,最不文明的是隨處可見的“景點文化”和“文化旅遊”。有些文化層次較高的遊客不滿足于觀賞天然的各種景點,抱怨這些景點缺少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這一下可好了,聰明的商家和旅遊部門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商機”,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增加這些景點的人為成分——所謂“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通過胡編亂造,終於“挖掘”、“整理”出文化。有的地方從垃圾堆裡拾出幾個灰塵差不多一尺厚的土地公、土地婆,立上一個小亭,豎上幾塊碑,就稱那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景點”。有的地方,耗盡了財力、物力、人力,實在“挖掘”不出什麼文化來,便從家譜裡翻出某某文化名人的祖父的父親曾經在此吐了痰三口的“典故”,於是一個文化名人的景點便隆重誕生。有些邊遠山區,實在找不出什麼文化名人,便在奇風異俗上做文章,拿什麼“走婚”和低俗的“民族歌舞表演”等等,來滿足某些遊客的獵奇心理。更可笑可悲的是,據媒體報導,有一個時期有人在北京故宮邊上的廁所裡擺上一把“龍椅”,讓每一個上廁所的人,戴上“龍帽”,穿上“龍袍”,坐一次“龍椅”,過一把“皇帝”的癮。所謂的“景點文化”就是這樣“炮製”出來的,你到這些地方轉一圈,就算是“文化旅遊”了。這其實是一種用旅遊來糟蹋文化,用文化來強姦旅遊的不文明的現象。至於在那些位於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的寺廟裡面,燒香、磕頭、許願,那是家常便飯,也是人家的自由;但是可悲和可憐的是在這些燒香、磕頭、許願者的行列裡出現了一些穆斯林的身影。眾所周知,認主獨一,唯主獨尊,唯主獨拜是穆斯林的核心信仰,不知這些穆斯林可曾想過一個人同時只能有一種信仰,否則,不稱其為信仰,只能算多神崇拜。還有些穆斯林不思考、不判斷,隨大流,到一些旅遊景點,跟著非穆斯林瞎起哄,居然摸什麼“神石”、“神樹”,相信這樣能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這樣做是舉伴安拉的。生活如果如此簡單,人類何必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地學習、生產、勞動、工作,需要什麼摸摸“神石”、“神樹”就行了。伊斯蘭信仰要求穆斯林將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堅定信念和誠實勞動基礎之上,拒絕一切形式的幻想、僥倖、投機心理和行為。至於用賭博和色情來吸引遊客在澳門、東南亞某些國家和一些西方國家是通行的做法,部分國人也趨之若騖。顯而易見,這樣的旅遊違背了旅遊的初衷,走向了旅遊的反面。穆斯林應該拒絕這樣的旅遊文化和文化旅遊,回歸自己的旅遊文化。

二、穆斯林旅遊文化的主要內涵

穆斯林的旅遊文化是一個大課題,筆者沒有能力全面闡述它。不過,有一些初步的想法,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作為穆斯林首先應該明白旅遊的目的是什麼,我想至少有三個方面:

一是愉悅身心,享受主恩。

穆斯林肩負著奉真主之命,治理大地,建設美好世界的神聖使命。在完成對真主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的同時,對自身也有義務。保護好身心的健康,以便更好地完成使命,就是義務之一。而旅遊是愉悅身心,增進健康的最好方式之一。當我們走出戶外,觀賞藍藍的天空、飄動的雲彩、潺潺的流水,領略湖光山色和鳥語花香,呼吸清新的空氣,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會感到自身與大自然溶為一體了,一切的煩惱與不快會煙消雲散,壓抑的心情會豁然開朗,疲憊的身體會如釋重負,整個的人感到耳目為之一新。這一切實際上就是主的恩典。旅遊就是享受主恩,愉悅身心,以便以更充沛的精力和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是觀察自然,領悟奧秘。

大自然是一部充滿客觀證據的打開著的無字之書,只要我們認真閱讀,深刻領會,定能悟出真主的存在、真主的偉大。《古蘭經》指示我們說:“你們要觀察天地間的森羅萬象”(10:101)。當我們出門旅遊時,就會發現:大自然千姿百態、多姿多彩,美妙無比;那高山與平原、沙漠與綠洲、陸地與海洋、戈壁與草原、湖泊與河流,氣象萬千,和諧美麗,令我們留戀忘返;夜晚那閃爍的群星,白天那光芒萬丈的太陽,令我們眼花繚亂。誰說這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的大自然不是真主的傑作?!在真主的傑作面前,誰能無動於衷?誰不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真主的偉大?

三是考察歷史,感悟人生。

對很多人來說,遊覽一處名勝古跡的時候,就會浮想聯翩,不禁會產生思古之幽情,就會驚歎其建築之巧奪天工,讚美其宮殿的富麗堂皇;而對一個穆斯林而言,他(她)所感到的遠不止這些,他(她)會由此思考人類的歷史、人生的意義,正如《古蘭經》所教導的那樣:“難道他們沒有在大地上旅行以觀察前人的結局是怎樣的嗎?”(40.21)比如當遊覽故宮的時候,在驚歎其宏偉壯觀之餘,就會想到故宮歷經數百年至今依然尚存,而當初住在裡面的主人如今安在?曾幾何時,一代又一代帝王錦衣玉食,指點江山,享受著人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可現在留下這富麗堂皇的宮殿,怎麼不見人影了?埃及的金字塔也是如此,相當初,法老是何等的威風,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狂勁,而今卻躺在這陰森的陵墓裡任人品其頭論其足,昔日的威風到哪裡去了?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在這寬廣的人生舞臺中,一齣戲演完了,另一齣戲又開始了,喜劇、悲劇、鬧劇,交替上演,直到末日。每個人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每個人自己選擇自己的角色,自己書寫自己的歷史。歷史是永遠咀嚼不盡,回味無窮的精神滋養。每個遊客在遊覽古跡名勝時,猶如觀看一部歷史劇,看完歷史劇,再反觀自己在現實中正在扮演什麼角色,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當有所思,有所悟。

(載于《阿敏》總42期)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