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才:真主之愛

ENDEREZAR CAMINO--b.jpg

【原典】: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古蘭經》21:107

也許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所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那是因為心靈就像身體一樣,會因為缺乏某種元素而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傾向於某種包含這種元素的食物。在人類的許多成員受壓迫、被奴役、受到殖民的時代,人們追求“自由”和“正義”;當黑暗獨裁的教會剝奪人的理性自由、壓抑人的創造衝動和個性自由的時代,人們嚮往理性和人性的解放(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口號就是“大膽地運用你的理性”),於是西方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拉開了現代社會的序幕;當迷信昌行,蒙昧當道的時代,人們執著地追求“真理和科學”;而我們這個時代,許多宗教、政黨、社會團體,文藝界和企業家都在呼喚“愛”這個字,是因為工業和後工業時代,激烈的競爭、快速的生活節奏和變化以及人的異化,導致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疏遠和隔閡。人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越來越擁擠,但心理隔膜卻越來越厚,心靈孤獨感越來越嚴重,代溝的年齡段也越來越縮短。當此背景下,人們的心靈感到了愛的饑渴和孤獨的恐懼。於是,人們開始把“愛”字作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來追求,甚至用它來完全取代上帝的位置和觀念。於是一個新的教會又產生了——“愛的教會”。

在伊斯蘭看來,“真理、自由、正義、善、愛”都是安拉的屬性,安拉在天地間有許多美好的屬性和尊名:

你說:“你們可以稱他為安拉,也可以稱他為至仁主。你們無論用甚麼名號稱呼他(都可以),因為許多極優美的名號都歸於他。——《古蘭經》17:110

安拉的美好屬性通過他的創造和啟迪展示在天地間,及萬物和人類身上,供人們去思考、參悟和精神上的仰慕與臨近。無論哪個時代,哪個民族,只要大家追求美好、光明的東西,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趨向、靠近安拉的屬性。但是穆斯林不會因為過分癡迷于安拉的某個屬性而遺忘安拉的本體,安拉的本體與其屬性是緊密相連的。穆斯林小孩從小就背誦的總信言,這樣教導:

我皈信安拉,正如他所是,連同他的一切尊名和屬性;我接受他的一切律例。

安拉的本體無人能知,無人能曉,但是皈信他的本體連同他的一切屬性,則是人類的義務。當某一屬性取代本體而昭著時,信仰容易變得空洞而狂信,繼而在普通群眾中衰變為低級的偶像崇拜。在偉大的《古蘭經》中安拉親自描述了自己,一如他所是,同時記載了他的九十九個尊名和諸多美好的屬性。在安拉的諸多屬性中都隱含著“愛”這個概念和實指。安拉是普慈、特慈的主,安拉是仁愛、慈悲的主,安拉是至赦、至恕的主……這些美好的屬性是我們面前這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當信士沉浸在對這些屬性的凝視和情感體驗當中時,他們會感到特別的滿足、欣喜和寧靜。他們從各種飛鳥和走獸對雛仔的憐愛和呵護中洞察到安拉的愛在萬物間的展現,他們從自己的身體、感官、心靈所享受到的各種恩典、愉悅、美感、幸福中體驗到安拉之愛的無處不在。《古蘭經》第六章兩次出現一句經文:“安拉以憐憫為自己的責任”,強調了安拉與萬物及人的一種重要聯繫。安拉絕不會棄絕任何人、精靈和生命體的,除非人和精靈自暴自棄,絕望于安拉的恩典。安拉沒有遺忘宇宙間的任何一物,哪怕是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隱藏於海底中的生靈。《古蘭經》中說:

大地上的動物,沒有一個不是由真主擔負其給養的,沒有一個不是真主知道其住所和貯藏處的。一切事物都記載在一本明確的天經中。——《古蘭經》11:6

又說:

 “他們在他們的主那裡的報酬是下臨諸河的常住的樂園,他們將永居其中,真主喜愛他們,他們也喜愛他;這是敬畏真主者所應有的。”——《古蘭經》98:8

無疑,自上而下的真主對世人的愛,與自下而上的世人對真主的愛,正是構成一種極其崇高、美滿、幸福的生活的基礎和源泉。不是出於這種終極的目標和極致的狀態,安拉不會創造眾生,也不會差遣先知在人間宣教,降示尊貴的《古蘭經》。伊斯蘭的核心及其宗教體驗的巔峰正在這段經文中,我們不可不察。

也許有人說,在整本《古蘭經》當中,我們會較少直接見到類似於上述經文的安拉愛世人的章節,但是《古蘭經》從頭至尾卻始終貫徹著安拉對世人的大愛——只有有心眼的讀經者,才能發現這隱藏著的奧秘。《古蘭經》並不雷同與其它經書或者宗教詩歌,以擬人化的方式來描述真主和世人的關係,它的描述是極其明確和超越的:安拉是人類之主,人類是安拉之僕,他們之間除了崇拜和被崇拜,也存在“愛”的關係,但這種“愛”不是人格化、人性化的“愛”,而是一種具有完全的超越和拯救意義的“愛。”

這正是伊斯蘭與其它宗教的重要區別之處,在伊斯蘭中,“真主之愛”更多地通過他的先知的偉大人格和行動折射出來,也通過他的完美的教義表現出來。這譬如強烈的陽光,需要經過物體的反射,或者折射,我們的眼睛才能直視它。當炙熱灼目的陽光經過棱鏡的折射,就會呈現出絢麗、柔和的七彩。

關於先知身上所折射出的安拉對世人的慈愛,《古蘭經》提到:

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古蘭經》21:107

你們本族中的使者確已來教化你們了,他不忍心見你們受痛苦,他渴望你們得正道,他慈愛信士們。——《古蘭經》9:128

先知穆罕默德奉安拉的命令傳達完美的伊斯蘭教義,同時他本人又是《古蘭經》的忠實信奉者和實踐者,他是行走在人間的一本活《古蘭經》。他不是神的兒子,也不是神的顯靈,他只是一個不懈地尋求安拉的喜愛,並完全順服安拉,忠實傳達啟示的人。在他身上沒有體現神性,穆斯林從古至今也沒有將他神化,他身上發出的只是完全真實、自然的人性的光輝,沒有摻雜任何造作和雕飾的成分。他不是作為神的化身或者代理者出現在人間,他是作為人類道德的完善者和楷模出現在歷史上的。他的誠實是他生命的最堅實的根基,它不允許他對神和幽玄世界做出任何猜測和臆想性的描述,也不允許他對時間任何事物和他自身做出虛假和誇張的評價。當他的愛子夭折,正趕上天空發生日食,許多人認為日食的原因是聖子的夭折引起的反應,他立刻糾正說:“太陽和月亮只是安拉的兩種跡象(即自然現象),不可將日月食與某人的生死連在一起。”他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愛憎和喜憂,他捍衛自己的權利,也教導別人捍衛自己的權利。但他能為安拉而放棄一切,包括心中的仇恨和情感上的尷尬、不愉快。他憐憫、同情弱者,關心孤兒、窮人,諒解無知和魯莽的人。他為安拉和主道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和一切熱誠,但這並沒有使他因此而失去了自我和自我的個性。他始終保持著對他的養主的癡戀、赤誠,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最真實的人性。

作為一個穆斯林,一生應該效法先知穆罕默德的人格和行為,因為他是安拉對世人的憐憫和祝福,我們會在貫徹他的遜乃(聖行)中體驗到他一生所執著追求的臨近安拉的道路,體驗到安拉對世人的憐憫和祝福。通過在公與私生活中,對安拉的使者的效仿,我們將自己所有的世俗生活宗教化、神聖化,從而超越庸俗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困擾。作為一個穆斯林,通過自我要求和訓練,身上至少要擁有先知穆罕默德的一部分風格:真實、簡樸、清潔、中庸、嚮往真主,遠離愚蠢、是非、污穢和罪惡,運用理性和智慧判斷現實,並以最容易、最有效、最簡捷的方式處理現實和宗教的事務。

至於安拉之愛,更重要的則蘊含在先知穆罕默德所傳達的完美的教義當中,這些教義完整地記載在尊貴的《古蘭經》當中。當我們皈依並認真履行這些教義時,我們就能夠擺脫生命在今生和後世的重重黑暗、災難和痛苦,並全身心地沉浸在安拉的庇護、保佑、眷顧和憐憫當中。

根據我個人的讀經體驗,我把它們總結歸納為以下三個重要的方面:

⑴、認主獨一的道路。它是唯一能夠拯救人類擺脫迷信、偶像崇拜、自我崇拜的道路。《古蘭經》從頭至尾不斷教導人類敬拜獨一的真主,不要以任何物與真主同受拜。這種教導是有益於人類的,是對人類的憐憫,而不是真主本身的需求。因為即使全人類和精靈都不崇拜真主,對真主又有何傷害?即使全人類和精靈全都崇拜真主,也不能增加真主的偉大一絲毫。因為人類自身的有限性、局限性、殘缺性和人類的理想與欲求的無限性,人類必然會去尋找崇拜的物件,以完成對自身的超越。這種崇拜的天性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滿足和疏導,必然走向迷信,即:偶像崇拜。但是,世界上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都是人類自身幻想的產物,他們錯把有限的看作無限的、把短暫的看做永恆的、把能力受局限的看做萬能的、把具有相對價值的看作終極價值。這種錯覺必然會有幻滅的時候,甚至會造成災難性的結局。認真思考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造神運動,都給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和打擊。從自以為神的暴君,到制度崇拜、烏托邦崇拜和意識形態崇拜,都曾經釀成過血腥的人禍。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曾經以各種方式嘗試以人類本身或者一種制度、集體法團意識、烏托邦理想來取代獨一的上帝的位置,但結果是什麼呢?以研究荒誕派戲劇聞名於世的英國學者艾斯林在談到荒誕派戲劇產生的原因時說:

“自尼采時代以來,相信上帝已死的人數大大增加,而且人類已經從那些被用來取代上帝位置的廉價庸俗替代物的虛偽與邪惡中吸取了痛苦的教訓。”

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也說:“對人類的崇拜會導致孔德式的自我封閉的人道主義,最終會導致法西斯主義。我們不要這樣的人道主義。”①

認主獨一的道路是徹底從人類心中消除偶像的陰影,從人類的意識中清除偶像崇拜的道路。它是一條維護人類心靈的清潔、理性的清醒的道路,也是把人類最終帶回到永恆的真主面前,帶回到幸福的本源的道路。安拉不願人類生活在迷信的陰影中、生活在受短暫的紅塵和狡黠的惡魔的欺騙當中,才不斷派遣使者,降示經典來拯救人類。

⑵、安拉通過先知穆罕默德給人類帶來的沙利亞法,將世俗的生活轉化為神聖的,將人類動物性的本能引向天使般的順從和聖潔境地。它給了社會精英、聖徒和普羅大眾同樣的一條通向安拉的道路;它指導個人、家庭,也建立團體與和諧的、有序的社團和社會;它鑄造自律的個人和自律的群體。它使人類的修行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把人類生活的所有合法、合理的內容作為宗教善行來對待,以提升人類的精神。沙利亞法既維護了人類的信仰、生命、尊嚴、財產、理智和各種正當的利益,又保持了法律的神聖性,且使每一個信仰者把安拉的法律作為修身近主的手段和途徑。這種法律並不是維護暴力統治的工具,而是僕人和安拉之間的契約,也是安拉對世人的憐憫,它既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又在工具和手段中蘊含了目的性和終極性。它的每一項神聖的儀式中幾乎都包含著身體的、精神的、靈魂的三類內涵,使人由外在的活動逐漸進入到神聖的意念和神聖的意境當中。比如:當信仰者要做大淨時,他不僅是要清潔身體的污垢,而且還要舉意清除所幹的罪惡、思想上的污染和靈魂上的黑暗。

從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來看,遵守安拉的沙利亞戒律可能從生活的表面上來看,給信仰者帶來一些不便和約束。但是從生命的整體來審視和察看,安拉的沙利亞法則像一張無形的網,把我們與荒唐、放蕩、骯髒、墮落、罪惡的生活隔離開來,使我們能夠在喧囂、混亂、浮躁、複雜、飄忽不定的現實中,與有著共同的信仰和追求的人們一起,過一種單純、聖潔、克己、潔身自愛的生活方式。

⑶、《古蘭經》給人指明了終極的歸宿,並較為詳盡地為展現了一個幽冥的世界,描述了善惡的歸宿和最終結局。人類能夠在這一終極價值的指引下,擺脫種種相對價值的困惑和折磨。人類的思想家所發明的各種烏托邦幻想都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隨著個體生命的消亡而化為泡影,唯有安拉所給人類承諾的後世的幸福才是永恆的幸福。回到安拉的御前,目睹安拉的尊容,進入下臨諸河的崇高的樂園,才是信士的終極追求。正如離鄉的人總是思念自己的故鄉一樣,信士的一生始終思念著相見安拉。他們為此崇高的目標,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智慧和財產而奮鬥一生。

舍此三者,人類仍然要歷盡艱辛和痛苦去尋找自己的根源和歸宿,尋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終究如追逐沙漠裡的蜃景,只見其美麗的幻象,卻不能真實地解渴。

作為對時代的回應,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伊斯蘭對“愛”認知和表達是最合乎人性的,是最真實而未加矯飾的。伊斯蘭沒有在真主和人之間設立一個媒介或者一段隱喻的神話,來救贖和拯救人類。在它的教義中,沒有人化的神來到人間犧牲自己或者自己兒子的生命來救贖人類,也沒有被神化的人,涅盤坐化,成佛成聖成菩薩來普度眾生——在伊斯蘭教義中,安拉與人之間無需媒介,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得到安拉的愛和救贖,關鍵看你是否願意承領這份愛和救贖。安拉從天至地垂下了一條繩索,它就是《古蘭經》天啟。誰抓住這條繩索,並向上攀登,便可自救,也能救人。於是,這個宗教首先提倡人人自愛,人人自救,然後把這種得救與慈愛的方法與道路廣泛傳播出去,而不是獨善其身。在伊斯蘭中,沒有一個人超度別人的說法,人人要為自己的善惡和行為負責,人人終有一天要赤裸裸地面對他的造化主,接受他的眷顧或者稽核。

當人們高呼“愛的口號”時,大家是否對這個字做過真正的沉思?拋開男女之愛(夫妻之愛),父母與兒女以及近親之間的親情之愛,朋友之愛,單說建立在一種宗教基礎或者社會群體意義上的愛,我們能對它有多少概念和瞭解?我們應該怎樣去愛別人、愛這個社會和眼前的世界?我覺得許多人是十分盲目的,僅僅是跟隨別人喊口號而已。

我覺得應該把宗教和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分為四種情況:

①、以自我為中心的愛。這種愛人者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和代價,始終是以實現自我的最大存在價值(相對價值),擴大自我的聲譽和威望,籠絡眾多的人心和別人的讚美與仰慕,延伸自我生命的磁場和影響力為最高目標。當其走向極端時,則變成一種對別人的強烈的控制和佔有欲望。

②、真實地面向真主,遵循自己的良知和天性而愛。出自對安拉的愛和對信仰的熱誠而行善,而慷慨地施愛與人,並在信仰的鼓舞下,不斷發揮人性本能中潛在的良知和仁慈,同時按照信仰的要求,放棄沽名釣譽和炫耀善功。

③、沒有任何目的和意圖,只是從道德和善的本體出發,慈悲和關懷別人。為行善而行善,為愛而愛。目前我無法確定,這種由天性和道德本體發出的善與慈念,其根基能有多深,或者它能發展到怎樣的高度和理想的境界。因為我缺乏這方面的考察與研究。但是我知道,以信仰為名義的善和愛,容易走向虛偽和沽名(這是必須提防的),而沒有超越的信仰做為基礎的善與愛,則容易夭折和崩潰或者突然失去動力,或者轉向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它經不住風吹雨打和挫折。除非它自身轉化為一種堅定的信仰,盤踞在主人的心中。

④、抽空自我的愛。正如一些宗教所崇拜的聖徒、菩薩和救世主,一些人會崇尚一種絕對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將自我意識完全抽空,把自己完全變成一個為公眾而生存的人物,獻身於大眾,也被追隨者的崇拜願望和理想所塑造。

那麼,伊斯蘭所選擇和認同的是那一種“愛”呢?通過閱讀《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以及他的生平歷史傳記,我們會很容易選擇第三項。遵循自己天性中的善性和仁慈,同時以信仰之泉來小心翼翼澆灌之,直到它根深蒂固,與永恆的大愛和至善相連接,永不分離。安拉在《古蘭經》中說:

一句美好的言辭好比一棵優良的樹,其根深柢固,其枝條高聳入雲,憑主的許可,按時結果。真主為眾人打了許多比喻,以便他們記取教誨。一句惡言恰似一棵惡劣的樹,從大地上被連根拔起,絕無一點安寧。 ——《古蘭經》14:24-26

儘管如此,我們發現一些自稱虔誠的穆斯林,他們埋頭於禮拜、封齋和各項個人宗教功修,他們專心致志地嚮往自己的得救和入天堂,但他們卻在社會上表現的比較冷漠和自私。原因是一個偉大的、充滿生命力的宗教在他們那裡已經演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和僵化的儀式。他們不明白伊斯蘭的五功和所有善行的目的,無非是要轉化人的道德面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脫離自我和物質生活的吸引力,轉向對安拉的愛的仰慕和渴求,並把這種愛轉化為生命的根基,從而惠及眾生。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說過:

不慈愛別人者,安拉不會憐憫之。

你們莫要輕視任何善行,哪怕是面對弟兄的一個微笑。

偉大的先知甚至要求他的信徒以撫摸孤兒和親吻嬰幼,來培植內心的憐憫和慈悲。如果伊斯蘭在我們的身上失去了它轉化信仰者,並通過信仰者轉化世人的功能和效力,我們可真是安拉的罪人了!

一個人,原是死的,但我使他復活,並給他一道光明,帶著在人間行走,難道他與那在重重黑暗中絕不走入光明的人是一樣的嗎?不信道的人,這樣為他們的行為所迷惑。——《古蘭經》6:122

帶著來自安拉的靈光和愛行走在人間的人,才是真正的穆斯林,才是真正的信士。他們從物質世界的奴役中獲得了拯救,在精神世界裡得到了新生

------------------------

注釋①、選自社科院王曉華博士的《明星崇拜現象與信仰的一種轉向》一文。

【選自馬書才著《讀經隨筆——神聖精神與個體言說》】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