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穆斯林掠影

美國穆斯林掠影

飛機在美國落地,剛坐上一輛計程車,就發現司機是個大鬍子,車前還掛有阿拉伯文的小飾品。一問之下,原來是一位阿富汗穆斯林。此後我們一路留意,打的之時,計程車司機十有八九都是來自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因為這些美國穆斯林“的哥”為人生地疏的我們充當了尋找清真寺和清真飯館的嚮導。在三藩市的時候,一位穆斯林“的哥”聽說我們是中國穆斯林,堅持不要車錢。旅途中的這些小插曲,讓我們體會到了穆斯林“烏瑪”(Umma)的親情。

讓我們從回顧歷史開始吧。底特律郊外的迪爾伯恩(Dearborn),是美國阿拉伯人口最多的地方。這裡建有一座“國立阿拉伯裔美國人博物館”(AANM),展示了阿拉伯裔美國人的歷史、生活、文化和貢獻。這裡展示的圖片、文字和實物,追溯了美國穆斯林的艱難歷程。

美國穆斯林掠影

歷史足跡

最早來到美國的穆斯林,是被從非洲販運來的奴隸。從16世紀持續到19世紀的罪惡的黑奴貿易,多在非洲西海岸掠奪人口,而這裡是非洲穆斯林人口集中的地區。這些早期的穆斯林奴隸被剝奪了作為“人”的權利,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宗教與文化。

根據博物館的展示,有史記載的第一個來美國的阿拉伯人是16世紀被從摩洛哥販賣來的奴隸,他的名字叫宰莫里(Zammouri),即“宰莫爾人”(宰莫爾是摩洛哥的一個城市)。他約在1511年被葡萄牙人抓獲並販賣為奴隸。1528—1536年,他與探險隊一起成功穿越了美國西南部,而他的300名同伴大多喪命。1539年,他在擔任西班牙拓荒者的翻譯時在新墨西哥州一帶被土著人所殺。他後來被看作探索美國西南部的第一人,愛帕索市(El Paso)甚至為表彰他的貢獻而為他樹立了雕像。

關於早期穆斯林奴隸的資料,還有一本寫於1831年的自傳,其作者歐麥爾•本•賽義德(Omar Ibn Said)也是一個被從西非販運來的奴隸。自傳用阿拉伯文寫成,其中還抄錄有《古蘭經•國權章》。歐麥爾•本•賽義德於18世紀出生在塞內加爾和岡比亞河之間的福塔圖羅(Futa Turo)地區,並成為一名伊斯蘭學者。1807年,他被抓獲並販賣到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種植園,在那裡終其餘生,死於1864年。他在自傳中記述了自己的人生、他對伊斯蘭教的堅定信仰,以及對其他“敬畏主的人”寬容。

這一自傳及其他相關資料表明,早期穆斯林奴隸可能有一部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信仰。在美國黑人重尋自己的文化之根時,不少人轉向了伊斯蘭教。美國黑人文化研究者迪奧夫(Sylviane Diouf)認為,伊斯蘭教在黑人音樂、文化傳統和詞彙中的影響今天仍然存在。如著名的黑人音樂“藍調”(又稱“布魯斯”)當中,他說,“伊斯蘭教的吟誦方式、喚禮聲……盡在其中”。

二戰之後,美國穆斯林人口開始急劇上升,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非洲裔美國人(黑人)大規模皈依伊斯蘭教,以及大量國際移民進入美國。

大約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黑人社會掀起了一股伊斯蘭之潮。1930年前後,底特律的一位自稱出生于聖城麥加的神秘人物華萊士•法爾德•穆罕默德(Wallace Fard Muhammad,約1893—約1934),開始傳播一種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混合教義。他的繼任者艾利加•穆罕默德(ElijiahMuhammad,1896—1975)將這一黑人組織發展為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政治色彩的“伊斯蘭民族”(the Nation of Islam)。正是在這一運動中,誕生了著名的黑人穆斯林瑪律科姆•X(Malcolm X,1925—1965)。“伊斯蘭民族”並非純粹的伊斯蘭教,因此遭到其他穆斯林的抨擊。例如,他們認為華萊士•法爾德•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顯化”,既是猶太——基督教的彌賽亞,也是伊斯蘭教的馬赫迪;艾利加•穆罕默德則相當於先知。主流伊斯蘭教認為該組織與巴哈伊教、艾赫邁迪耶派一樣,已經脫離了正統伊斯蘭教。

1975年後,這一組織分化為兩支:以艾利加•穆罕默德之子伊瑪目•瓦裡斯•迪尼•穆罕默德(Imam Warith Deen Mohammed,1933—2008)為首的一支向遜尼派教義轉變,最後定名為“美國穆斯林協會”(AmericanSociety of Muslims),成為今天美國黑人伊斯蘭教的主體部分,擁有三百座清真寺。而以路易士•法拉汗(Louis Farrakhan,1933—)為首的另一支則堅持原來的觀點,于1981年重建“伊斯蘭民族”,但在2000年的一次聲明中,他又表達了向主流伊斯蘭教義靠攏的傾向。總之,“伊斯蘭民族”對促進伊斯蘭教在黑人中的傳播貢獻很大,多數黑人穆斯林都是在20世紀60、70年代因其影響而皈依的。根據2007年的抽樣調查,在美國所有皈依的穆斯林當中,黑人穆斯林占到了59%。

更多的穆斯林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這些移民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來美尋求致富機會的勞工,約24%(2007年抽樣)。隨著二戰結束後美國移民法的修改,不少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勞工來到汽車之城底特律,迪爾伯恩因此成為了阿拉伯人聚居區。還有眾多的穆斯林移民從事計程車、餐飲等工作。第二部分是來自伊斯蘭世界的難民,主要來自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拉克、阿富汗等國,約20%(2007年抽樣)。美國最大的清真寺,就是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難民在迪爾伯恩創建的。第三部分是高學歷的技術移民,約26%(2007年抽樣)。由於伊斯蘭世界的動盪和部分國家政治的保守,不少穆斯林學者寓居美國;同時,尋求更好教育機會的年輕留學生也越來越多。這使得美國穆斯林的教育結構有了改觀,也為穆斯林在美國社會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基礎。

來自埃及的蕾拉•羅素(LailaRussell)是一位較早赴美求學的穆斯林婦女。她1953年在開羅取得學士學位,三年後赴美留學,後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而後,她和丈夫回埃及工作。1969年,她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某大學任教,直至2000年退休。來自摩洛哥的加利利•希賈奧(Jalil Hijaouy)於1985年來到加州求學,先後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和英語碩士學位。每隔兩年,他都回故鄉卡薩布蘭卡探親,在那裡他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乃瑪(Naima),兩人於1995年舉行了摩洛哥傳統的婚禮。1992年後,他成為加州的一名高中教師,並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天南海北的穆斯林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壯大了美國穆斯林的陣容。

美國穆斯林掠影

幾個資料

美國到底有多少穆斯林?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官方和研究機構的抽樣調查,認為穆斯林人口低於美國18歲以上總人口的1%。2007年,美國著名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抽樣調查,估計穆斯林18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的0.6%,也就是150萬人;而穆斯林18歲以下人口約為85萬;這樣,美國穆斯林總人口約為235萬。《2005年布利坦尼卡年鑒》則報導穆斯林總人口為470萬。而一些全國性穆斯林組織的則宣稱,美國穆斯林人口約在600—900萬之間。

2007年,在美國,只有35%的穆斯林是本土出生的,而其他65%的穆斯林則來自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部穆斯林人口中,20%是本土黑人,24%是阿拉伯人,18%是南亞人,8%是伊朗人,5%是歐洲人。隨著移民的增加,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穆斯林人口也不斷增加,已占到美國穆斯林總人口的約14%。調查顯示,11%的被調查者講阿拉伯語,3%講波斯語,3%講烏爾都語,而其餘83%的人都使用英語。

在新皈依伊斯蘭教的人當中,67%是由基督教新教徒皈依為穆斯林的。他/她們皈依伊斯蘭教的原因,58%的人是因為自主的選擇,18%的人是因為家庭影響或婚姻所致。

美國穆斯林的信仰狀況如何呢?調查顯示,86%的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真主的語言,相比而言,基督徒只有78%的人認為《聖經》是上帝的話;反之,有8%的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人寫的,而基督徒有15%認為《聖經》是人寫的。96%的穆斯林承認“萬物非主,唯有真主”;94%的人承認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有40%的穆斯林參加每週的主麻禮拜,其中禮主麻比例最高的是黑穆斯林(54%)和巴基斯坦裔(57%)。有41%的人堅持每天五番禮拜,另有20%的人每天禮拜(但不能保證五番);6%的人只參加爾德節日禮拜,12%的人從不禮拜。有38%的穆斯林婦女始終戴著蓋頭,48%的婦女從不戴蓋頭。這樣看來,美國穆斯林的宗教傳統還是保持得不錯的。

美國穆斯林掠影

政治與社會參與

如前所述,20世紀30年代成立的“伊斯蘭民族”組織,是美國黑人運動史上的重要一環。為對抗白人種族主義,艾利加•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為工具,號召一種“黑人種族主義”,認為黑人才是高貴的種族;並有從美國獨立建立黑人政權的主張。1975年以後,該組織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但仍是一支較大的社會力量,伊瑪目•瓦裡斯•迪尼•穆罕默德也一度有“美國伊瑪目”之稱,有重要的社會政治影響。

隨著穆斯林移民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後,美國穆斯林開始重視積極地參與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發出自己的聲音。截至2008年,美國穆斯林已有2位聯邦眾議院議員,9位州議員,十幾位市、縣級的穆斯林官員,還有數以千計的穆斯林律師和數百個穆斯林組織,致力於維護穆斯林的權益。在奧巴馬就任總統後,他任命印度裔穆斯林拉什德•侯賽因(Rashad Hussain)為總統的副法律顧問(Deputy Associate Counselto the president),任命女穆斯林學者達麗•莫格海德(Dalia Mogahed)為“信仰與鄰伴關係顧問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 on Faith-Based and Neighborhood Partnership)成員。

凱特•埃裡森(KaithEllison)於2007年當選為代表明尼蘇達州第五國會選區的聯邦眾議院議員,他既是明尼蘇達州選出的首位黑人國會議員,也是美國首位穆斯林國會議員。年僅33歲的安德魯•卡森(Andre Carson)是土生土長的印第安那州人,他先是任印第安那普利斯的市、縣議員,2008年3月,他當選為代表印第安那州第七選區的聯邦眾議院議員。任州議會議員的穆斯林有:北卡州民主黨議員拉瑞•邵(Larry Shaw),馬里蘭州民主黨議員薩齊卜•阿裡(Saqib Ali),新罕布什爾州議員薩齊爾•塔希爾(Saghir Tahir),密歇根州女議員拉什達•特萊蔔(Rashida Tlaib),愛荷華州民主黨議員阿克•阿卜杜勒•薩馬德(Ako Abdul Samad),密蘇里州民主黨女議員賈米拉•納什德(JamilahNasheed),密蘇里州民主黨議員塔里布丁•阿敏(Talibdin El-Amin),密蘇里州民主黨議員瑞德尼•胡巴德(Rodney R. Hubbard),阿拉巴馬州民主黨議員優素福•撒拉姆(YusufSalam)。

美國穆斯林成立有數百個非政府組織,分為幾種類型:多數關注穆斯林的權益問題,協助處理穆斯林與政府及其他美國人的關係;有的關注穆斯林社會的團結和文化發展問題;也有的關注某一方面的問題,如女性問題、天課收集與使用等。美國最大的穆斯林組織是“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CAIR),這是一個非贏利的民權和辯護組織,目標是促進對伊斯蘭教的理解、鼓勵對話、保護民權、援助美國穆斯林等。其總部設在華盛頓,在全國有35個分點。我們參觀了其距離美國國會大廈不遠的辦公總部。與之相似的,還有設在底特律的“美國—阿拉伯反歧視委員會”(ADC),該組織成立於1980年,是美國最大的阿拉伯人民間組織。其服務的物件,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

總部設在紐約的“北美伊斯蘭之圈”(ICNA),則是第二種類型的組織,主要從事慈善、媒體和出版服務,開展針對年輕人和婦女的活動,舉辦週末清真寺學習班等。他們近期的工作包括推出在紐約地鐵內宣傳伊斯蘭的“877—Why Islam”計畫。同樣設在紐約的“阿斯瑪協會”(ASMA Society),由來自喀什米爾的戴茜•汗女士創立于1997年,是一個非贏利的穆斯林文化和教育組織,尤其關注年輕穆斯林和婦女問題。我們還訪問了位於馬里蘭州的“自由燈塔研究所”(Minaret Freedom Institue),其創始人是巴勒斯坦裔的天文學者艾哈邁德博士,這是一個關注從學術上溝通伊斯蘭教與現代價值的學術組織。

美國穆斯林還辦有不少報紙和雜誌,但全國性的報紙只有設在底特律的週報《穆斯林觀察員報》(The Muslim Observer)一家。該報創始於1998年,有10個專職記者分佈在全世界和美國國內,每期發行量約為一萬份,通過互聯網點擊的讀者則超過每天1500人次。在多數清真寺裡,也都設有經書用品店和閱覽室等設施。

美國穆斯林掠影

教育與學術

從總體上看,由於前述美國穆斯林移民的三種構成,導致了美國穆斯林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呈現兩頭大的趨勢: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高於全美平均水準,高中以下學歷的比例也高於全美平均水準。有10%的穆斯林有碩士以上學位,尤其是外來穆斯林中這一比例為13%(全美平均為9%);同時,21%的穆斯林高中未畢業(全美平均為16%)。

美國穆斯林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在全國範圍內舉辦了235所學校。這些學校,基本都是全日制的中小學,與公立學校課程相同,但是在飲食、文化氛圍等方面保持了伊斯蘭教的傳統,並講授穆斯林文化與歷史方面的課程。其中,僅紐約一地就有15所這樣的學校,其中的5所從幼稚園一直辦到高中。紐約共有70萬穆斯林,其中11萬是在校學生,據估計,這些穆斯林學生占到了紐約公立學校學生總數的1/10。在15所穆斯林私立學校裡就學的,只有4%的穆斯林學生。

我們訪問了位於紐約的“伊瑪目回伊斯蘭中心”(Imam AL-Khoei Islamic Center)及其舉辦的“伊瑪尼學校”(Al-ImanSchool)。據介紹,出生於阿塞拜疆的已故什葉派領袖阿雅圖拉•賽義德•艾布裡嘎西姆•回(AyatullahSeyyid Abulqasim Al-Khoei)創立了全球性的“伊瑪目回慈善基金”(ImamAl-Khoei Benevolent Foundation),總部設在倫敦,並在美國、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國設有其分支。紐約的“伊瑪目回伊斯蘭中心”成立於1989年,建有清真寺、學校、圖書館和殯儀室等,為穆斯林開設阿拉伯語、波斯語、烏爾都語和英語課程。我們在該中心參加了主麻禮拜,約有200人,既有什葉派穆斯林,也有遜尼派穆斯林。在圖書館裡,我們見到了唯一的一本漢文書,是仝道章譯的《古蘭經》。

該中心附設的“伊瑪尼學校”,開設從幼稚園直至十二年級的課程,畢業生可以直接升入美國的普通大學就讀。學校的學生以女生居多,據負責人阿利迪納博士(Dr. Alidina)介紹,這是因為穆斯林父母更不放心女孩教育,不願讓自己的女兒到公立學校就讀。這樣看來,跟我國西北回族民間舉辦的阿語學校有類似之處。父母們認為,男孩可以去闖蕩世界,而女孩應該接受傳統教育,這顯然與整個穆斯林社會的性別觀念及傳統價值觀念有關。

位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附近的“宰橔學院”(Zaytuna Institute),則是美國伊斯蘭教最有名氣的經學院和民間學術機構,該學院可以與加州大學共用課程。我們知道,“宰橔”就是橄欖樹,乃是《古蘭經》提到的神聖植物,以此命名,當然喻意著伊斯蘭教的精神追求。因為《古蘭經》24章35節提及的那盞精神性的明燈,就是用“吉祥的橄欖油”點燃的,“真主引導他所意欲者走向他的光明”。該學院的宗旨是“以最優美的方式、使用當前最有效的工具,提供最高品質的教育項目和設施,並培訓伊斯蘭傳統學科,以此來侍奉真主、榮耀先知。”學院創始人是謝赫•哈姆宰•優素福(Shaykh Hamza Yusuf,1960—),出版有譯注本的《伊瑪目塔哈威的教義》(The Creed of Imam al-Tahawi)。他被視為美國最有影響的穆斯林宗教學者之一,也是伊斯蘭世界以外最知名的伊斯蘭權威學者之一。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大量的穆斯林留學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飄洋過海而來。在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裡,近年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穆斯林學者的數量越來越多,逐漸打破了西方和猶太學者在伊斯蘭教研究領域的獨佔格局。二、三十年前,西方的伊斯蘭教研究基本掌握在猶太學者和東方學家手裡,免不了偏見和誤解。而今,穆斯林學者逐漸崛起並掌握了更多的發言權。旅美的穆斯林學者的當中,首推當代著名哲學家、傳統學派代表人物、喬治•華盛頓大學終身教授賽義德•侯賽因•納塞爾先生(SeyydHossein Nasr,1933—)。他是首位入選有“哲學家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在世哲學家文庫”(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的首位穆斯林哲學家,其代表作《知識與神聖》(Knowledge and the Sacred)已身列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著作當中。2009年11月,他應邀參加第六屆北京論壇並做主題發言,他闡發的有關和諧、對話和回歸神聖傳統的思想,也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關注。

根據美國著名伊斯蘭研究者埃斯坡西托(John Esposito)主編的《世界上最有影響的500個穆斯林》(2009)一書,“宰橔學院”創始人謝赫•哈姆宰•優素福列第38位,哲學家賽義德•侯賽因•納塞爾教授列第47位。該書所列71位美國穆斯林人物當中,以“學者”身份入選的還有15位,以“科學與技術”入選的有4位,以“藝術與文化”入選的有7位,以“媒體”入選的有9位,以“女性”身份入選的還有6位。其中包括艾克拜爾•薩拉丁•艾哈邁德博士(His ExcellencyAmbassador Akbar Salahuddin Ahmed),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政策顧問、當代伊斯蘭教研究專家,華盛頓美利堅大學伊斯蘭研究之“伊本•郝勒敦講席”教授、安納波利斯(Annapolis)美國海軍研究院中東與伊斯蘭研究的首位講席教授,他最近的一本著作是《走進伊斯蘭:全球化的危機》(Journeyinto Islam: The Crisis of Globalization)。

美國穆斯林掠影

清真寺

美國到底有多少座清真寺?也只有一個大概的估計。因為多數清真寺並非規模龐大的獨立建築,可能僅是外觀並不顯眼的禮拜點、大樓裡的附屬禮拜殿等。而且,即使是獨立的建築物,也往往不叫“清真寺”(mosque),而是叫“伊斯蘭中心”(Islamic Center)。所有類型的用作清真寺功能的場所加起來,估計在1200—2000座之間。其中不乏一些建築雄偉、裝飾優美的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據說僅在紐約一地,就有清真寺150—200座。

位於曼哈頓島的紐約伊斯蘭文化中心,俗稱“96大街清真寺”,是美國最重要的伊斯蘭教機構之一。1966年,科威特、沙特、利比亞、馬來西亞等國政府計畫合作在紐約建設一座清真寺。最終,主要由科威特政府資助的該中心於1991年5月1日落成。清真寺所在位置地勢不平,但設計師靈活運用了空間,使建築既有伊斯蘭風情,又有現代特點,尤其是禮拜殿寬敞明亮,充分運用了自然光,令人耳目一新。該清真寺之所以叫“文化中心”,當然是不僅發揮了禮拜點的功能,同時還是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活動中心,並致力於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關係的拓展。該寺伊瑪目穆罕默德•贍姆斯•阿裡(Imam Mohammad Shamsi Ali)是印尼人,他同時擔任紐約三座清真寺的伊瑪目。

美國穆斯林掠影

迪爾伯恩美國伊斯蘭中心

位於底特律郊區小鎮迪爾伯恩的“美國伊斯蘭中心”(Islamic Center of Amrica),號稱是北美最大的清真寺。這是一座什葉派清真寺,由來自伊拉克的伊瑪目•哈桑•卡茲維尼(Imam Hassan Al-Qazwini)領導。該中心建築精美,占地面積很大,內部設施完備。據說,其中的吊燈都是專門從埃及定做的。除禮拜大殿外,該中心附設有功能齊全的會議廳、學校、書店,並有一個青年穆斯林協會(YMA)。我們有一個感觸:該清真寺的“大”,並非樓高、廳大,而是功能之“全”,是一所真正的伊斯蘭“中心”。在歷史上,我國的很多清真寺也曾經發揮著這樣的文化功能,而今卻大都喪失殆盡了,真是可惜可歎呀!

美國穆斯林掠影

亞特蘭大艾勒•伊斯蘭清真寺五十慶典

亞特蘭大的“艾勒•伊斯蘭清真寺”(Atlanta Masjid of Al-Islam),則是美國最大的黑人寺坊社區。該寺坐落在亞特蘭大郊區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當中。2008年10月16日,正逢這座清真寺建寺50周年,在這裡舉行了為期四天的盛大慶祝活動。該清真寺的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伊斯蘭民族”組織建立的第15號清真寺(該組織的清真寺都以數位命名、排序),1958年正式啟用。60年代中期,穆斯林在現址購買了一座教堂,將之改造為清真寺。1976,黑人穆斯林的第二代領袖伊瑪目•瓦裡斯•迪尼•穆罕默德派遣易蔔拉欣•帕沙(Imam Ibrahim Pasha)為該寺新任伊瑪目,促使該坊向主流伊斯蘭教回歸。1984年,畢業于哈佛大學非洲研究專業的伊瑪目佩羅蒙•艾敏(Imam Plemon El-Amin)繼任,直至2008年。目前,伊瑪目艾敏主動讓賢,讓年僅29歲的曼蘇爾•薩布裡(Imam Mansoor Sabree)繼任。該清真寺有教民5000多人,主麻日約有1000—1200人禮拜。該寺也舉辦有小學和中學,共有250名學生,其中每年畢高中業生約有20人,都進入大學或到中東留學。

美國穆斯林掠影

亞特蘭大最大清真寺:法魯克清真寺

2008年8月18日落成的號稱亞特蘭大“最大清真寺”的法魯克清真寺(Al-FarooqMasjid),其規模與精緻堪與迪爾伯恩的“美國伊斯蘭中心”相媲美。該寺耗資千萬美元,其中心圓頂的高度為65英尺(約合19.8米)。清真寺由穆斯林建築師設計,借鑒了中世紀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精華,其複雜、精美的石雕、幾何圖案和阿拉伯文書法都足以令人驚歎。據悉,該寺坊乃是亞特蘭大最多元化的穆斯林社團,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穆斯林,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巴基斯坦人。

參觀美國清真寺之後,筆者有這樣幾個印象:首先,有一批新修的、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正在北美大地上崛起,其雄偉與精美程度出人意料,這充分見證了穆斯林社區的發展。其次,清真寺在佈局上兼顧美觀與實用,多數建築渾然一體,在整棟建築內部包含了禮拜殿、學校、圖書室等設施。相比而言,我國很多的地區也花費了不少金錢新建清真寺,但多隻注重外觀、不注重實用,甚至有攀比之嫌。比如,清真寺的宣禮塔數量眾多、高聳如雲,但清真寺的文化附屬施捨卻極度匱乏。這也許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